•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法華經》分科的解釋

第四節 依法身常住論佛性

憨山說明,〈見寶塔品〉的三變淨土就是五蘊以見法身;〈安樂行品〉經文

中所說之髻珠是諸佛如來秘密之藏,在〈囑累品〉中,世尊付囑後,諸佛各回本 土,僅留下多寶佛,以顯證入法身秘密藏,此秘密327等同久遠釋迦。此外,在〈從 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之良醫喻中,也讓我們看到不生不滅之佛性,亦即 法身常住的釋迦如來。

在〈見寶塔品〉中,關於寶塔從地湧出,憨山認為此即示佛知見,佛知見即 自覺聖智所知所見,乃一真法界真境。法身無依,以法為依;法界乃寂滅之心;

寶塔乃寂滅之境。寶塔中有如來全身,比喻眾生五蘊身中有如來全身。 經云:「爾 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

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328憨山指出,寶淨乃如來藏出纏離垢之象;多 寶則為如來藏具有恆沙稱性功德。329多寶佛行菩薩道時曾發願,當他入滅後,若 十方講說《法華經》者將塔現以作證。

326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950b。

327 智顗在《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第三十四冊,頁 129c 解釋秘密的意義:「祕密者,一身即三 身名為祕,三身即一身名為密。又昔所不說名為祕,唯佛自知名為密。神通之力者,三身之用 也,神是天然不動之理,即法性身也;通是無壅不思議慧,即報身也;力是幹用自在,即應身 也。佛於三世等有三身,於諸教中祕之不傳。」

328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頁 32c。

329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73a。

世尊透過三變淨土表明穢即是淨、娑婆即華藏。所謂三變淨土即五蘊以見法 身,藉由證實相以指示佛之知見,為成佛真因。當世尊三變淨土之後,諸佛遍滿 八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憨山說明,此乃則顯示佛身充滿塵剎、無窮無盡。

當世尊以右指開七寶塔戶,表示是為自性開發之展現;憨山對多寶佛於寶塔中分 半座與如來,說明乃是五蘊緣生之佛與法身同體之義。在此同時,如來普告四眾,

若能持《法華經》,則為護念者;若有持者則此法付囑有在。茲將三變淨土敘述如 下:

如來初變淨土之目的是為了容納分身諸佛,以示真實相。憨山解釋,一真法界 本無淨穢之分,是隨著眾生心而轉變;娑婆穢土原是華藏,只因染惡眾生所集,

故穢惡充滿。土石諸山高低不平,二乘人不達唯心,誤以為心外有法,故只執取 涅槃並無救度眾生的心念。由於未見穢土本淨、眾生本空,因此恐怖之心有如自 身處在牢獄中;畏懼之情有如自身陷在桎梧中。330憨山認為世尊藉初變娑婆,以 破除二乘人的欣厭取捨之心。初變淨土的原文如下: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 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 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331

經過如來初變淨土後,娑婆世界已成為淨土,然容受東方諸分身佛後,似無 容針之地。因此世尊於娑婆之外,從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332國皆令清淨,

這是世尊的二變淨土。憨山指出,華藏界中唯有娑婆是穢土,因為地獄、惡鬼、

330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74b。

331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頁 33a。

332 根據釋聖嚴《絕妙說法》,頁 168 的解釋,「那由他」是梵文 nayuta,意思是十個千億,譯為 兆或溝,就是二百萬億個萬億的國土。

畜生三惡道充滿。佛陀於娑婆之外所更變之地,將三惡道、天人等皆移往他方;

此是廓法界真境。憨山說明此二變淨土是世尊欲引導二乘人趨向法界,令其捨權 從實前往寶所,不起退怯之心。333二變淨土的原文如下: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 令清淨。334

三變淨土是為彰顯法界無邊,以說明眾生的妄緣無盡。憨山指出,諸佛當來 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等經文,意謂眾生已開佛知見,妄想永斷,念念 諸佛現前。世尊之所以要三變淨土,憨山解釋是因為眾生垢重無法頓見法界全體,

故世尊方便設三乘之權,藉以引導他們漸進。儘管眾生已有了信佛之心,卻未見 到實相真境,因此如來特別藉由三變淨土以讓他們能夠示佛之知見,引權教菩薩 令其進入究竟佛慧。335三變淨土的原文如下: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

令清淨。336

如來出世一大事,特為攝伏諸魔,現身說法四十餘年所說之經典,藉由無量 無數種種方便,以破三乘之執情。憨山說明,這是〈安樂行品〉經文所說「轉輪 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之隱喻。髻珠之喻內容指轉輪王髻中明珠,平生不輕易賞 賜有功之兵眾,最後才將此珠賜與立大功者。如來也是這樣,成佛以來不斷宣說 種種教法,直至涅槃前,最後所宣講的《法華經》,此經有如明珠,乃是諸佛如

333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76b。

334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頁 33a。

335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76a-876b。

336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頁 33b。

來秘密之藏,是為稀有難信之法,佛於生死長夜守護就是為了等待機緣。337

在〈囑累品〉中,當世尊付囑之後,令分身諸佛各回到他們原來本土,僅留

下多寶佛。憨山解釋,以前世尊弟子雖然悟法身,然只是親近隨順而已;唯有證 入佛知見,以妙契法身,才算是深入實證。因此世尊特地留下多寶佛,並關閉寶 塔恢復其原樣貌,此正是彰顯證入法身秘密藏。憨山藉由《金剛經》的「如來善 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說明如來出世一向護念菩薩,說法四十餘年,終於 獲得能夠付囑之人,故如來出世本懷已盡。至於受囑者只需印證其心,畢竟還是 要透過修行才能證得實果。338

在〈從地湧出品〉中,我們看到不生不滅之佛性,諸菩薩在四導師339引領下,

從地湧出恭敬向二世尊頂禮,並問訊世尊「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等 話語,憨山說明這是親近隨順覺性。藉由病惱疲倦等問候之詞,以表達如來示現,

與民同患之意,並藉以傳達娑婆世界之弊惡,實在是難可教化。憨山解釋,如來 回答大眾的問訊,藉以表示眾生世世受化,由於法緣成熟,供養多佛,則集福已 厚,以此證明大通340往昔之緣因。故今一旦見佛聞法即入佛之智慧。

所謂隨順覺性,憨山在《憨山老人夢遊記》〈示贊侍者〉解釋: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稱坐參。不勞

337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93a。

338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926a-926b。

339 釋聖嚴在《絕說妙法》一書頁 231 解釋,導師是導人學佛,入於佛道之士。阿含藏及律藏中通 稱佛為導師;大乘聖點則以導師為佛菩薩之通稱。經文所指四導師包含上行、無邊行、淨行和 安立行。智顗在《法華文句》將此四導師配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亦即代表三賢十地 之四十個菩薩階位。

340 見〈化城喻品〉,世尊遠引塵劫以前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教化之宿世因緣,藉以彰顯緣因 佛性。

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341

《圓覺經》解釋隨順覺性之意: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為隨順覺性。」342

當世尊在〈從地湧出品〉中,讚嘆從地湧出的諸大菩薩,讓在座的彌勒以及 八千恆河沙數菩薩皆疑惑,一直以來跟隨世尊從未聽過、亦未見過這些佛所教化 者。憨山指出,身為唯識宗師之彌勒菩薩知悉眾人之心念,故為其向佛陀請法,

以解開這些蘊含八識未破現象之八千恆河沙數菩薩的疑惑。343憨山說明,八千恆 河沙數菩薩之所以生起疑惑,是因為他們性德妙用並非識心分別可知。

如來為解開大眾疑惑,特舉出父少子老之譬喻。憨山解釋,「色美髮黑年二十 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之文中,

年二十五表示甚少,比喻世尊;百歲則言甚老,比喻地湧諸菩薩。藉此以表明世 尊久遠教化、法身常住之不生不滅;並傳達上行等大菩薩是久遠弟子,世尊則為 久遠實成之本佛。344在如來之教化下,讓弟子們徹見自己的真實佛性。憨山又解 釋,世尊透過講說自己的壽命,以彰顯本跡之妙,說明本懷,以破除二乘生滅之 見,並顯示法身久遠、常住不滅。他説明,世尊再三叮嚀「當信如來誠諦之語」

的用意是因為壽量之事令人難信難解,深恐被聽聞者視為荒謬之談,以致生疑不 信,因此得到彌勒等大眾連續三次表白:「當信受佛語,為願說之。」藉以表達彌

341〈示贊侍者〉,《憨山老人夢遊記》卷三,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478b。

342《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 917b。

343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97a。

344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95a-901a。

勒等眾請法之心至懇至切。

在〈如來壽量品〉中,憨山說明,主要是詮釋如來壽命長遠難思,以五百千 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為地種,盡以為塵,而塵又細於墨點,盡此微塵,

地種已不勝其多,令二乘人聽之驚疑不已。憨山解釋,世尊成佛以來,常在娑婆 世界說法教化,也在他方導利眾生,用以表明常住法身本無生滅。依報世界同一 寂光,所謂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由此得知,諸佛本無涅槃;眾生原無死生,乃

地種已不勝其多,令二乘人聽之驚疑不已。憨山解釋,世尊成佛以來,常在娑婆 世界說法教化,也在他方導利眾生,用以表明常住法身本無生滅。依報世界同一 寂光,所謂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由此得知,諸佛本無涅槃;眾生原無死生,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