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歷來與《法華經》相關的研究,無論在文獻或思想方面,都有傲人的成果。

本論文在相關文獻探討中,依四方面來探討,包含(一)關於《法華經》的研究 方面,(二)中國《法華經》注釋書的研究方面,(三)關於佛性思想的研究方 面,(四)關於憨山的研究方面等等,希望透過文獻資料的蒐集與探討,藉以了 解有關《法華經》、佛性思想、憨山等論述的研究成果。

一、關於《法華經》的研究方面

近代有關《法華經》的學術研究,於文獻或思想層面皆有相當可觀的傲人成 果。在《法華經》學術論文方面,包括金希庭的〈中國早期《法華經》之「方便」

思想的研究〉、黃香蘭的〈《法華經》的研究〉、黃國清的〈《妙法蓮華經》「十 如是」研究〉、譚惠文的〈《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唐偉雄的〈《法 華經》研究〉、簡秀娥的〈《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等。

有關《法華經》的專書著作方面,則有河村孝照的《法華經概說》、柳絮的

《法華經新解新註》、張松輝注譯的《新譯妙法蓮華經》、張榮攀的《花開見蓮 心》、董群釋譯的《法華經》、劉欣如的《諸經之王:妙法蓮華經》、梁湘潤的

《法華經攷證》、釋素聞的《法華經導讀(上、下)》、釋普行的《法華經易解》、

釋智諭的《妙法蓮華經講記》、釋聖嚴的《絕說妙法》等等不勝枚舉。

至於期刊論文更是成果豐碩,包括田村芳朗的〈《法華經》的佛陀觀:一乘 妙法與久遠釋迦〉、平川彰的〈《法華經》在大乘佛教的地位〉、望月良晃的〈《法

華經》的成立史〉、馮煥珍的〈憨山對《法華經》的參悟與判釋〉、釋妙凡的〈《法 華經.方便品》的權實意旨〉、釋聖嚴的〈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 方法〉,以及、釋永本的〈《法華經》的地位與價值〉、〈《法華經》的成立與 背景〉、〈《法華經》的結構〉、〈《法華經》的思想〉、〈《法華經》中的蓮 花〉等等。

以下針對簡秀娥的〈《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黃香蘭的〈《法華經》的 研究〉、唐偉雄的〈《法華經》研究〉、侯傳文的《佛經的文學性解讀》等篇章,

筆者整理他們研究《法華經》的相關成果。

(一)簡秀娥的〈《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8

簡秀娥主要是探討禪觀淵源、禪觀妙用、如來禪觀、菩薩禪觀、法華三昧、

禪觀教育的一連貫問題。她認為《法華經》中的諸佛菩薩所展現的禪觀三昧,是 為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生進入一佛乘。此論文所要詮釋的思想是「以禪觀為方 法、一佛乘為目的」,文中探討《法華經》的成立年代、在印度的地位、傳譯的 情形、以及在中國的地位等等。

作者試圖從歷史角度切入,尋求整體發展的面貌;從判釋教相、戲劇體制、

文學藝術等方面,自本質內涵切入探討《法華經》。簡秀娥接著探究本經之禪觀 淵源,以禪觀定義為基點,自印度、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禪觀,加 以探討其根本的依據與轉變。作者討論《法華經》之禪觀妙用,認為《法華經》

以清淨心為體,是一種「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的菩薩禪;並談論如來禪觀妙用 的問題,探討如來壽量無盡、如來示現涅槃、如來神力、多寶佛塔、龍女成佛等

8簡秀娥,〈《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3。

禪觀妙用。簡秀娥討論法華勝會之菩薩示現,則包括文殊、藥王、妙音、觀世音、

普賢等菩薩的禪觀妙用。

簡秀娥闡述《法華經》的禪觀,以智顗的思想為中心作研究,探討天台法華 三昧思想,分析法華三昧為中國後世的實踐內涵及其影響力。論及《法華經》之 禪觀教化,認為清淨心是形而上的,禪觀是菩薩的實證修為,只能自受用,若要 使人獲益,即需落實於教化,因此,禪觀與教化是內外兼備,不可或缺。例如世 尊與多寶佛並坐,運用禪觀神力,主要目的是要教化眾生,簡秀娥認為佛陀宣說 一佛乘,富有十分濃厚的教育思想。此論文豐富而多元的論題,擴及的層面極廣,

作者藉由禪觀思想,發展出不同的議題層面,將整部《法華經》的前因後果,皆 闡述的淋漓盡致。

(二)黃香蘭的〈《法華經》的研究〉9

黃香蘭在論文中,首先討論《法華經》的起源及年代,將本經不同的傳譯本 加以列舉,並比較現存的漢譯本,進而解析鳩摩羅什所譯《法華經》之所以廣受 信奉的因緣。作者在《法華經》思想特色的撰述方面,分析各品的要義、七譬喻 的教義。在闡述《法華經》實踐觀時,則以〈安樂行品〉、〈法師品〉為主軸,

提出祖師的實踐與體悟。最後,黃香蘭論及《法華經》在中國佛教之地位,不但 述說此經對中國各宗的影響,也說明諸師對此經的研究,指出其影響之深遠超越 其他經典。

作者平舖直述的撰寫方式,讓人非常清楚的了解《法華經》的內容、架構與 中心思想。本文提出有關《法華經》的起源及年代、傳譯本、一佛乘思想等方面

9 黃香蘭,〈《法華經》的研究〉,香港: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的論述;並整理僧肇、道生、智顗、法雲等高僧對《法華經》的看法。

(三)唐偉雄的〈《法華經》研究〉10

唐偉雄沿著文獻學和思想史的脈絡,探討歷代大德及近人之研究成果。首先 概述日本學者對本經成立時代的見解,介紹梵文原典、譯本、漢譯本和注疏本;

並闡述道生、法雲、智顗、窺基和吉藏等歷代高僧對《法華經》的分科。特別對

〈提婆達多品〉的存在與〈囑累品〉的位置加以探討。作者從思想史的角度討論 一佛乘、分析由三乘歸一、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觀念之形成與發展。他接著在探 討諸法實相的議題上,比較「十如是」梵漢譯文的異同,並解讀智顗對「十如是」

的解釋,逐一解釋法華七喻與其他譬喻,並分析修行方法與法華三昧。

作者將祖師大德對本經的分科,作了系統性的介紹,在討論一佛乘當中,特 別引出了佛性思想,舉出關於佛性思想的經文,證明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唐偉雄 對於《法華經》的品數分析,則以《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添品妙法 蓮華經》等三種譯本對照梵文本的方式,作為考證翻譯之異同的比較。

(四)侯傳文的〈《妙法蓮華經》的文學性解讀〉11

侯傳文在《佛經的文學性解讀》第二章的〈《妙法蓮華經》的文學性解讀〉

中,指出《法華經》的內容具有譬喻和讚頌的特色。以文學觀點而言,作者認為

《法華經》充滿虛構性和故事性,經文以不同的方式穿插許多小故事,包括譬喻、

解釋因緣、與主要情節關連性較低的故事。另外,他也提出《法華經》思想內容 的特色,包含真實的表現大小乘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佛陀和提婆達多之間的異端 矛盾;反映比丘和比丘尼之間的矛盾;佛教內部存在的其他矛盾等方面。

10 唐偉雄,〈《法華經》研究〉,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2001。

11 侯傳文,《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侯傳文於文中闡述本經的神通力,包括出場的佛已轉換成全知全能、法力無 邊的如來佛,同時也描寫諸佛菩薩的神通變化。作者認為經中的某些意象具有原 型意義,譬如該經以蓮花為題,象徵佛法的聖潔,因此蓮花成為具有思想內涵的 宗教意象。12此篇文章的詮釋充滿文學色彩,將《法華經》更推向於文學作品的擴 張性,也更具有研究價值。作者試圖從不同的論述,讓大眾能了知《法華經》的 多元價值與存在的本質。

二、關於中國《法華經》注釋書的研究方面

在中國《法華經》注釋書的學術研究方面,有菅野博史的《中國法華思想の 研究》、吳汝鈞的《法華玄義的哲學綱領》、蘇榮焜的《法華玄義釋譯》、釋太虛 的《法華經教釋》、黃國清的〈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塩入良道的〈天 台智顗的《法華經》觀〉、丸山孝雄的〈《法華經論》的立場〉、釋妙麟的〈《妙 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思想研究──以中國法華注釋家的詮釋為主〉、釋持侑的

〈《法華經論》之思想研究〉等。

以下就黃國清的〈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塩入良道的〈天台智顗 的《法華經》觀〉、丸山孝雄的〈《法華經論》的立場〉等篇章,筆者整理這些 學者對中國《法華經》注釋書所作的研究成果。

(一)黃國清的〈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13

黃國清在此文中,從初唐的佛教學術環境、窺基的學思歷程等議題切入,引

12 侯傳文,《佛經的文學性解讀》,頁 42。

13 黃國清,〈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

導讀者認識窺基及其著作《法華玄贊》之因緣與內容。作者透過科判類型、《法 華經》架構的科判、品名解題與疑義辯釋、判教體系等項目分析,讓人了解注釋 家對佛經的整體認識,以及探求窺基的法華思想。作者運用其佛典漢語、梵文的 專業素養,解讀《法華玄贊》漢語固有詞、音譯詞、佛化漢詞等詞義的解釋,讓 人從中明白窺基對《法華經》的訓解方式及注釋風格。

此外,黃國清還以境行果的架構討論窺基如何以一乘境、一乘行、一乘果之 義理詮釋來表達法華思想。對於佛智之義、一乘義、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會二歸 一、四安樂行等方面亦有所解明,甚至探討了一乘義與唯識學說關涉,藉以說明 窺基注疏《法華經》乃基於法相唯識學的立場而論述。作者透過史料考證、文獻 學、義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將《法華玄贊》的精要與特色完整的表達出來,可謂 是窺基詮釋法華思想的專著。

(二)塩入良道的〈天台智顗的《法華經》觀〉14

作者從智顗的法華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說明 智顗的天台思想是基於《法華經》的精神。在方便與譬喻的的考察中,塩入良道 以《法華經》的分科、迹門的正宗分、譬喻意義、智顗的教相判釋等面向探討,

作者從智顗的法華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說明 智顗的天台思想是基於《法華經》的精神。在方便與譬喻的的考察中,塩入良道 以《法華經》的分科、迹門的正宗分、譬喻意義、智顗的教相判釋等面向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