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憨山的學思歷程及撰述《法華經通義》之因緣

第四節 憨山撰述《法華經通義》之因緣

本章節論述的面向分為三部分,包括憨山與《法華經》之因緣、撰述《法華 經通義》、以及通達《法華經》之堂奧。在憨山與《法華經》之因緣方面,筆者 從《憨山老人夢遊集》整理憨山在其生命中修持與學習此經的歷程。在撰述《法 華經通義》方面,則說明憨山從《法華擊節》、《法華品節》到《法華經通義》

202 夏清瑕,〈憨山佛學思想研究〉,頁 126。

203 陳松柏,〈憨山老學之思考方式與世間特質〉,《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冊,台北:唐山出版 社,2002,頁 334。

204《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四十五,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三冊,頁 819b。

的注疏,在在都為了讓學者領會法華奧妙。至於通達《法華經》之堂奧方面,整 理憨山對智顗、賢首兩人的法華判教觀點;以及憨山透過對《法華經》的體悟明 白如來出世本懷。

一、憨山與《法華經》之因緣

憨山的母親生平敬奉觀音大士,因夢見觀音大士攜一童子走進家門而懷孕。

大師週歲時的一場大病讓滿懷憂慮的母親至誠向觀音大士祈求,並許願若憨山的 重病能夠痊癒,長大後就讓他出家為僧、住持正法,以報答菩薩的大恩大德。經 過幾天,憨山的病果然痊癒。

憨山七歲見到叔母生子,又見到叔父往生,讓他對生死去來的感到疑惑。憨 山九歲到寺院讀書時,聽和尚開示,若誦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能救世間的 一切痛苦和災難,讓憨山心裡非常高興,於是就請來一本《普門品》,經過幾天 的誦念已能背誦,並告知母親說有此經典之事。憨山十二歲時禮南京報恩寺西林 永寧和尚為師,十三歲時,其師西林和尚讓他學習《法華經》,四個月之後憨山 竟然已經能夠倒背如流。205

憨山二十一歲聽無極大師講解《法華經》,聽聞此經純談實相,憨山卻不知 實相為何物?況且若了實相,文字應可略。此疑惑盤據在憨山的心中多年,只要 有機會拜訪耆宿長老206必定請益「實相為何?」但是他竟然無法獲得啟發。207

205《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十三,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三冊,頁 832 記載:「予十三歲,初太師祖擇 諸孫有學行者,俊公為予師,先授《法華經》,四月成誦。」

206 根據釋聖嚴的解釋,耆宿長老指受比丘戒後,滿五十年以上稱之。他說明,在佛教律制中,初 出家叫沙彌,生年滿二十歲,受比丘戒,稱比丘(乞士之意,上乞佛法,下乞飲食。)受比丘 戒五年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所學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

梵語叫做阿闍梨耶;滿十年後可作親教師;滿二十年後稱為上座;滿五十年以上,則稱為耆宿

憨山二十七歲時,聽聞摩訶忠禪師講授《法華經》,經過多年的參證,憨山在四 十四歲開始講授《法華經》,當他講到〈方便品〉時終於悟到法華實相,因如此 之殊勝因緣讓憨山涕淚縱橫、感動不已。淋漓盡致地刻劃出求道者在悟道後,重 獲新生的極樂之情。208在《憨山老人夢遊集》〈妙法蓮華經通義後序〉中記載:

遂棄文字,入五台習枯禪,力就已躬下事八年,少有自信之地。復之東海,

一日眾請說《法華經》,至〈方便品〉,感佛恩深,不覺痛哭流涕者再,於 實相之旨,恍然不疑。209

四十五歲的憨山為報答聖母之恩,故書寫《法華經》。五十歲因遭受迫害被充 軍到廣東雷州,達觀得知他遇難的消息,即發願誦一百部《法華經》以祈求庇祐 憨山平安無事。憨山五十三歲於五羊在山岩疊壁之間搭建禪室並模仿大慧禪師冠 巾說法的事蹟,召集舊日的皈依弟子,一邊誦經一邊為弟子說法,當憨山誦至〈見 寶塔品〉時,了然如目睹家中故物,忽然悟入佛陀深意,即是指娑婆世界人人目 前便是華藏,但需「三變」的目的,是特地為劣根人漸示一般罷了,於是憨山立 即著手寫《法華擊節》。

二、 憨山撰述《法華經通義》

完成《法華擊節》的憨山認為,此書對於初學者較不適合,因為文義的解釋 不連貫,雖然大綱有分品目,但是經文的註解並未融會貫通,於是憨山又著手寫

《法華品節》,以宗華嚴發明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他認為世尊在〈方便品〉

長老。參見《正信的佛教》,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頁 183-184。

207《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十三,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三冊,頁 833:「予年二十七,……即謁摩訶 忠法師,隨往西山,聽妙宗鈔。有西山懷恩兄詩,期罷,摩訶留過冬,聽法華、唯識。」

208 馮煥珍,〈憨山對《法華經》的參悟與判釋〉,頁 326。

209《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十九,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三冊,頁 480-481。

中已明顯表示如來出世是為了一大事因緣,但是第傳者昧其源頭,故學者不無望 洋興嘆。憨山雖有《法華擊節》和《法華品節》的著作,但是他仍覺得皆未能融 貫法華全文,因此以七十高齡撰述《法華經通義》,僅五十日即完稿。

憨山撰寫《法華經通義》引用《華嚴經》、《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經論,

並依循古德舊解闡述《法華經》。在通義中,憨山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來會 通全經,藉以讓行者明白如來的出世本懷。憨山說明如來的出世本懷,就像所有 江河細流都要歸向大海一樣,佛陀教化的一切方便法門,都是希望行者歸入一佛 乘。憨山將他一生的修行弘法度眾,以及體證佛法的奧妙都融入他的著述當中,

希望讓學人能更深入了解《法華經》的義理。

三、憨山通達《法華經》之堂奧

因為〈方便品〉悟到法華實相,因為〈見寶塔品〉悟入佛陀深意的憨山,在

《法華經通義》中載明注釋《法華經》之因緣。他說明,天台智顗精持《法華經》,

故得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故以三觀解釋此經全體,以至百界千 如,總歸觀心,其中以《玄義釋籤》最為精采詳盡,但是文辭淵博義理幽遠,難 以管窺其中的義涵,概以為繁,而宗之者希。

憨山說明,會通華嚴、天台、法相、禪宗的宋代溫陵禪師,廣泛引用天台、

法相宗,以及參考《圓覺經》、《楞嚴經》等觀點撰述《妙法蓮華經解》,憨山認 為此經解的內容「文簡義盡,託事表法,雅有指歸,而且宗華嚴之義,為一始一 終,極為允當。」但是內文意義過於簡要,以致無法發揮理解作用,故讓閱讀者 不能洞悉要旨。憨山又說明,智顗和溫陵所科判的《法華經》都是將〈如來神力

品〉後八品列為流通分,似乎未能徹見經文之意趣,但是學者卻漫視為尋常,致

憨山接著闡述,智顗的化法四教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216,智顗將《法 華經》判為純圓217,將《華嚴經》判為別圓,意謂帶別明圓。憨山說明,智顗之 所以將《法華經》判為純圓,是因為《法華經》純談實相,有如大白牛純一無雜、

三乘同歸、五性齊入、理無不徹、事無不盡,究竟為圓。憨山也解釋智顗將《華 嚴經》判為別圓的原因,是由於以四十二位之行布218,即所謂「借別明圓,此因 並未進圓融果海,事事無礙,稱性之極談。」

憨山認為從《法華經》〈方便品〉即可管窺如來出世本懷,他說明〈譬喻品〉

之長者威德特尊,指報身佛而言;長者家乃一真法界;長者之富表示華藏世界無 量莊嚴;大白牛車代表一乘因果。憨山舉出〈化城喻品〉經文「前至寶所」意謂 法界歸寧之地,即所謂妙莊嚴海,凡所施設皆歸於法界。他還提出吉藏的判教分 為:根本法輪,《華嚴經》屬之;枝末法輪,諸方便教屬之;攝末歸本法輪,《法 華經》屬之。綜合言之,憨山闡明在判教中,所要彰顯的就是理行因果,以理行 為因,證入為果。219

對於《法華經》的判教,憨山贊成賢首的觀點,他解釋,此經所說大乘非乘,

已有開權顯實之義涵;至法華會上則表示純談實相;一色一香皆歸中道,彰顯行 圓境妙,理行既圓、心境皆妙,因此,可明瞭佛之知見、如來出世本懷。故三乘 人開此知見,如來一一授記,即入涅槃,引歸法界方為究竟,故憨山認為賢首《法 華經》的判教極為理想。220

216 根據鎌田茂雄著,轉瑜譯的《天台思想入門》頁 86 說明:(一)三藏教,一切小乘,此教中攝;

(二)通教,諸大乘中,通被三教,此教分齊;(三)別教,諸大乘中,不與小共,獨被菩薩,

即此教攝;(四)圓教,諸大乘中,圓融相即,無礙法門,即此教攝。

217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799b-800a。

218 參見《佛光大辭典》:行者,行列;布者,布置。乃華嚴宗就菩薩進趣至佛果之修行階位所立法 門之一。

219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00b。

220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801a。

第五節 結語

憨山雖然處在動盪不安的明代,但是仍然不改護國護教的行事風格,與雲棲、

紫柏、蕅益等人並稱明末四大高僧,他們的出現讓沉寂五百多年的中國佛教恢復 了生機與活力。明代佛教界普遍倡導禪淨合一,其中,達觀與憨山主張禪淨雙修;

雲棲和蕅益則提倡淨土法門。除了佛教內部進行大統合之外,釋儒道三教亦進行 統合,由於三教的統合,所以引發更多儒、道學者認同佛教、歸順佛教,同時帶 動居士佛教的興起。

憨山從母親懷胎到出生之病痛,就與觀音大士結了因緣,爾後接觸〈普門品〉, 甚至整部《法華經》的受持、書寫、講說、注疏等修持,在在證明憨山弘法度眾 之心,體證佛法奧妙之行。他的思想特色包含三界唯心、佛性思想、唯識思想和 三教合一等方面。憨山認為,雖然人有聖凡之分、善惡之別,但都是因為「心」

所造。他從眾生與佛互具的角度闡述人人都具有佛性,並認為《法華經》就是一 部佛陀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經典。憨山唯識思想的特色是《大乘起 信論》的唯識,所以他的重心在真常自性上面,並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闡

所造。他從眾生與佛互具的角度闡述人人都具有佛性,並認為《法華經》就是一 部佛陀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經典。憨山唯識思想的特色是《大乘起 信論》的唯識,所以他的重心在真常自性上面,並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