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法華經》分科的解釋

第二節 《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

以上是筆者針對憨山在《法華經通義》中,對於《法華經》佛性思想的詮釋,

整理在各品中所提出多元化的佛性論述。憨山認為《法華經》就是佛陀向眾生開 示佛知見,悟入佛知見的經典。他為了讓行者明白法華之妙,融合各宗派說法,

加上憨山個人獨特的見解與觀點,讓《法華經通義》的內容文辭,充分彰顯《法 華經》所蘊含的佛性。

第二節 《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

《法華經》的特色在於誘導大小三乘歸入唯一佛乘,處處指出二乘、三乘是 權非實,唯有一佛乘才是究竟。《法華經》對後世的影響深遠,本節就綻放之白蓮 花、修行信仰等方面,說明此經帶給後人的影響力。

一、綻放之白蓮花

《妙法蓮華經》是梵文Saddharmapundarika的翻譯,其中的pundarika是指白蓮 花,在印度白蓮花被認為是出污泥而不染,綻放清淨純白的花。所謂《妙法蓮華 經》就是以高貴的白蓮花來比喻世尊雖然處在多苦的世間,但不受污染,且能解 說深遠真理之經文。359此經的意旨主要是為了誘導大小三乘歸入唯一佛乘,在在 指出二乘、三乘是權非實,唯有一佛乘才是究竟。360憨山解釋,題稱《妙法蓮華 經》就是直指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法」就是眾生心,是心總攝世間、出世間的一 切諸法,如來因為證窮此心,所以心境一如,聖凡平等。憨山說明一切眾生都具 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依此心所建立的法界就是為蓮華藏。361

自鳩摩羅什譯出《法華經》後,在中國歷代引起相當程度之重視,對後世亦 產生巨大影響,包括三論宗、唯識宗都有人注疏此經,華嚴宗、禪宗亦吸收法華 教義;尤其天台宗更以此經作為根本教義。南北朝時注釋此經者高達七十餘家,

包括道生之《法華經略疏》、梁法雲之《法華經義記》。362到了隋唐,亦有許多注 釋法華者,舉凡吉藏之撰述《法華經論疏》、《法華經玄論》;智顗之《法華經玄 義》、《法華文句》;湛然之《法華玄義釋籤述》、《法華文句記》;以及窺基之

《法華經玄贊》等。宋明之際,法華注釋本則有,宋法照之《法華三大部讀教記》、

戒環之《法華經要解》;以及明憨山之《法華經擊節》、《法華經通義》與蕅益之

《法華經綸貫》、《法華經會義》等論述。

359 中村瑞隆著,心靈雅集編譯,《真實之道》,頁 48。

360 釋聖嚴,《絕說妙法》,頁序 3。

361 憨山,《法華經通義》,頁 801a-801b。

362 董群,《法華經》,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頁 395。

天台宗第六祖唐代湛然在《止觀義例》提到:「一家教門遠稟佛經,復與大士 宛如符契。況所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 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觀心為經,諸法為緯。」363爾後,天台宗 教義又透過湛然傳給日僧最澄。到了十三世紀,日僧日蓮根據《法華經》理論創 立日蓮宗,主張誦唸「南無《妙法蓮華經》」,隨後亦衍生出日蓮正宗和靈友會等 派別。

二、修行信仰

《法華經》展現世尊方便法門的施教方式,此經諸多的修行信仰方式,舉凡 觀音信仰、燃身供佛、佛塔信仰、以法為師、人人皆可成佛等對中國佛教影響深 遠,茲將之敘述如下:

(一)觀音信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中國特別盛行,因為觀照力而獲得耳根圓通的觀世 音菩薩能回應一切眾生之需求,普現三昧力,示種種佛身應機說法、救度眾生。

若有人一心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皆能即時觀其持誦之聲而令其解脫。由於 本品談到觀世音菩薩以各種應化身來化度各類眾生,故後來出現種種觀世音菩薩 的名號和塑像,其中最常見的有千手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水月觀音、楊 柳觀音等。所有這些都是依據《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內容衍生而來,

於此可以看出《法華經》對中國佛教信仰影響之深遠。

(二)燃身供佛

在《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現一切色身三昧之喜見菩薩,為報佛

363 湛然,《止觀義例》,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頁 452c-453a。

恩而燃身供佛,爾後形成了修行的方式之一,智顗誦念到此品中的「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定,深刻體悟《法華經》的玄 義,洞徹諸法實相,可見燃身供養諸佛功德不可思議。此品關於燃身供佛的經文 記載如下︰

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 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364

憨山認為燃身供佛乃真如三昧,亦即破俱生我執之象,以三昧薰變習氣、淨 治根塵,故恆沙無明皆成妙覺。我執既破,則妙契法身。智顗解釋,若以空慧觀 能燃之火、所燃之身,無非實相;觀能供之自身、所供之諸佛皆不可得,亦是契 入實相。故以實相供養名真法供養,能以契入實相供養乃真精進。聖嚴在《學佛 群疑》一書中說明,諸佛之所以讚嘆藥王菩薩燒身供佛,乃因其道心堅固,苦行 的偉大,並非因燃身供養而歡喜。況且燃身供佛並非供養身外之佛,而是自性佛,

由於發心燃身,益加精進,對於成佛階層必將日漸接近。365

(三)佛塔信仰

《法華經》崇奉舍利佛塔之供養禮拜,同時亦結合受持經典將佛像、佛塔作 為佛之象徵。366佛入滅後 150 年左右,阿育王將佛舍利送至世界各地,各處皆起 塔供養舍利,令供養者得以培福植慧。五台山、阿育王寺均供有佛舍利。367 因此,

讓人了解《法華經》將佛塔供養之地位提升至成佛之行的高度,無疑地亦激發了

364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頁 54a

365 釋聖嚴,《學佛群疑》,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頁 233。

366 釋自衍,〈究竟成佛妙法華〉,頁 24。

367 釋聖嚴,《絕說妙法》,頁 161。

佛弟子對於佛塔信仰的熱情,如此之修行方法體現佛身常住的思想。368

(四)以法為師

中國佛教界傳統觀念對於「法師」一詞均是對出家人之尊稱。在《法華經》

中,讓我們見到「法師」跳脫藩籬,只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

不管在家或出家,若能傳播佛法、以法為師,皆可稱之為法師。嚴格要求的話,

必需說通宗亦通,戒定慧並重、經律論精通者,始稱為法師。369憨山解釋,法師 就是以心為師,只要能選擇隨喜、讀誦、受持、書寫、解說等其中一種宣揚此經,

即可稱為法師。

一行禪師說明,法師意指將佛陀之教法帶入人間,與人分享佛法者;亦即是 佛陀派出之大使,帶著佛陀的教誨──《法華經》要義──至世界各地宣揚人人 皆有佛性,都有達到佛境界之能力,並能救度眾生脫離苦難。因此,透過佛法,

在當下接觸佛陀法身,只要心存恭敬、供養佛法,只要聽聞、修行佛法,並將佛 法傳授給他人,亦即對佛陀致敬,只要接受此妙法,並加以修行,佛將與我們同 在。370

(五)人人皆可成佛

世尊特別在〈提婆達多品〉中舉出闡提、畜牲,以及在〈勸持品〉中舉出比 丘尼均能成佛之事例,以為佐證。世尊預言提婆達多將成佛,以表明儘管犯五逆 罪仍未滅除成佛之可能性;透過海中異類的龍女轉身成佛的內容,以表明畜牲亦 能成佛。乃至於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等諸比丘尼見龍女成佛,自信成佛有分,故 請世尊授記,並願廣宣說此經以見不退之心。由此可知,世尊透過《法華經》說

368 張元林,〈《法華經》佛性觀的形象詮釋〉,頁 7。

369 釋聖嚴,《絕說妙法》,頁 141。

370 一行著,方怡蓉譯,《經王法華經》,頁 104-106。

明所有眾生無論品行好壞、無論男女,甚至異類眾生只要聽聞受持之,皆有成佛 之可能性。371

接著,世尊又講說常不輕行忍辱、平等佛慧之性格以傳達人人之佛性本自具 足。即使常不輕受到毀辱,並無一念疲厭之心,仍以佛性遍觀四眾,並恭敬禮拜 讚嘆對方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憨山解釋,此乃世尊以平等大慧普視眾生,對人 不輕忽懈怠。因為行禮拜,故詮顯如來法身佛性種子;因以佛性普觀四眾,故表 示法身遍在大眾身中。372

《法華經》 之語言猶如技巧純熟、栩栩如生之繪畫,以生動之語言及意象描 述極為深刻與絕妙之觀念,藉由語言之善巧方便,以表達經典較深奧之思想。充 滿文學氣息之戲劇性語言與意象,等同蓮花座上之佛像,提醒我們佛陀正念、安 詳而坐的能力。373在《法華經》中,讓我們看到人間淨土的思想、逆行菩薩的信 仰;甚至一切眾生之種種狀況,皆有可能是諸佛菩薩化現說法之範例。故在此經 中,我們遇見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第三節 憨山佛性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憨山從眾生與佛互具的角度闡述人人都具有佛性。他解釋,所謂佛就是自心,

由於無明煩惱障礙而無法顯現佛性,若能覺悟則「即心是佛、自心作佛」。憨山認 為《法華經》就是一部佛向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悟入「佛之知見」的經典。

371 釋聖嚴,《絕說妙法》,頁 174。

372 憨山,《法華經通義》,續藏經第四十九冊,頁 919a。

373 一行著,方怡蓉譯,《經王法華經》,頁 19-20。

他所著作的《法華經通義》即是將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作為《法華經》之綱目。

並指出人們因迷而妄想生死之知見,累劫以來卻迷而不知,佛陀出世就是為了宣 說本來就具有之佛性。本節透過憨山的人間菩薩行、佛性思想之傳達、對後世之 影響等內容,來傳達憨山如何以真性情關懷民間疾苦,了解憨山佛性思想的多元 化,以及他的行誼帶給後人的影響力。

一、人間菩薩行

十二歲出家,依止南京報恩寺西林和尚為師的憨山,深受《華嚴經》、《法 華經》之影響,致力於菩薩之行。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六歲與妙峰禪師欲建道場 而擬辦無遮法會。適逢皇帝有旨求皇嗣,憨山認為皇儲乃為國之本也,故將所營

十二歲出家,依止南京報恩寺西林和尚為師的憨山,深受《華嚴經》、《法 華經》之影響,致力於菩薩之行。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六歲與妙峰禪師欲建道場 而擬辦無遮法會。適逢皇帝有旨求皇嗣,憨山認為皇儲乃為國之本也,故將所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