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跨個案研究分析

一、 信念的轉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4

就感的學習成果使他們不再執念於「華語文難不難學」,而是情感上願不願意繼 續學習,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學習華語文。

第二節 來台留學後之華語文學習信念與期待

研究問題(二):三位歐美外籍生來台後,語言學習經驗如何影響其語言學習信 念?與原先的信念及期待有何差別?

三位研究參與者來台後的轉變,主要是在留學初期視自己為華語文的學習 者,到後來過度成為華語文的使用者的過程。初來台的首一至三個月,是三位參 與者在華語文學習及實際運用上受到衝擊最大的時期,挫折使大家都懷疑自己 的能力,認為「自己很差」。不過三位參與者的學習目標與期待一直隨著語言能 力的提升而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及調整,學習情況改善後,他們體悟到

「學習華語文需要時間」,才不再懷疑自我能力。然而來到這個階段後,他們便 也漸漸擺脫對華語文教師與課堂學習的依賴,轉而希望能夠從日常生活中與當 地台灣人互動學習,甚至融入其中,與他們暢所欲言,不被視為外國人。由於研 究參與者在這段時期需要適應學習及生活上的各個方面,因此以下將根據參與 者的實際際遇,整理成信念轉變及語言學習天賦兩項議題進行論述。

一、 信念的轉變

本研究參與者在來台後期,尤其是來台半年後,能主動透過討論、旅遊、打 工等方式加強華語文應對能力,學習態度與行為比初來台之際顯得更積極及具 自主性。雖然本研究也有類似 Amuzie 和 Winke(2009)的發現,但透過深入訪 談,本研究得以洞悉參與者們信念轉變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他們如何做到心態 上的改變。

Amuzie 和 Winke(2009)透過 BALLI 問卷收集到的樣本統計後發現,出國 留學超過半年的學習者比出國半年的學習者,在信念上更注重學習的獨立自主 性。該研究還訪問了 14 名學生出國留學後的觀感,結果發現出現轉變的信念的 主要是:(1)比預期來得更少機會以目標語和當地母語者交流;(2)出國並不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保證第二語言的進步,除非他們願意付出努力,製造會話機會;(3)體驗不同的 教學及社交方式。

不過,根據本研究參與者敘述,他們來台初期是由於語言能力的限制及課程 規劃問題,導致比預期來得更少機會使用目標語和母語者交流。從參與者的歷程 也可發現,他們努力學習的同時依然會遇上挫折,進而產生逃避的心態。而克服 這個問題的關鍵除了努力製造會話機會,更在於如何重建參與者的信心,以及願 意接受所在目標語社會環境的新文化、新角色,才能發揮到目標語國家學習的優 勢。所幸本研究參與者在留學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與嘗試,對於台灣不同的教學及 社交方式,他們都能夠從排斥變為接受。以下將根據研究參與者受衝擊、改觀及 角色轉換三部分,進一步地詳細討論他們的信念如何一步步地改變。

(一) 初來台的震撼:身為初學階段的三位參與者急欲達到中級程度的 口語互動表現,結果過高的期待使參與者的信念受到極大的衝擊。

Le(2004)的研究指出,非亞裔學習者的期待與焦慮比亞裔或華裔學習者更 顯著,本研究參與者正好具體地陳述當中的焦慮之處。三位參與者初來台時,皆 已具有一些華語文基礎,且均希望能「在目標語國家能有效地學好華語文」,尤 其是小柯和小羅,更是抱著「在目標語國家能三個月內學好華語文」的想法,但 他們萬萬沒想到赴台後,自己的表現卻與赴台前所設想的有極大落差。身為初學 階段的學習者,三位參與者卻急欲達到流利的口語交際表現,結果過高的期待使 他們的信念受到極大的衝擊,於是接下來的學習歷程裡,他們都顯得焦躁,認為 自己已經付出了努力,卻遠不如其他同學,尤其是日韓同學的表現所帶來的學習 壓力,結果個個都產生了自己是「爛學生」、「沒有語言學習天賦」、「無法學好外 語」等負面的信念。

小羅覺得憑藉自己累積了的三年華語文知識與經驗,赴台學習華語文佔有 優勢,能複製成功學習西語的經驗,因此設下快速掌握華語文口說能力、學會收 聽新聞及閱讀報章三大目的,並給自己定下「三個月好華語文」的計劃,並預計 半年後可以學成歸國。於是,小羅急欲以華語文和語言交換的母語者交談,常以 外出點餐的機會作為衡量自己的華語文程度,但處於初學階段的他總是無法聽辨 語音,或是清楚表達自己的要求,以致無法順利完成買東西的程序,反而常需要 藉助朋友的翻譯與解釋,或是為不耽誤他人而改以使用英文。結果他認為自己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像個小孩,事事得依賴朋友的翻譯和解釋,需要讓人等待、給別人添麻煩,過高 的期待使他的信念受到極大的衝擊,因此一方面擔心自己遭人嫌棄,另一方面又 自責自己不夠努力,才會短時間內學不好華語文,並為此感到沮喪不已。

小柯也希望趁來台交換一年的時間內學好華語文。但他多數時間處於英語授 課課程的環境下,與以英語交談的國際學生相處,一方面無法以英語和國際交換 學生交談如流,另一方又著急無法在有限的交換年限內學好華語文和台灣人交 流,因此再度感到自己是個無法學外語的人,心態相當消沉。連一向成績優越、

信心滿滿的小林在初來台之際也出現這樣負面的心裡。小林赴台後第一次以華 語文上課時,便發現自己的程度與其他人落差甚大而感到錯愕萬分,因此想要降 級,甚至擔心當自己表現得不如人時,會引起他人反感,於是選擇不發言、不回 答。

除了 Amuzie 和 Winke(2009)的研究,Yang 和 Kim(2011)及 Isabelli 和 Garcia(2006)的研究也發現,出國留學未必是最佳的語言學習方法,因為學習 者可能因排斥目標語文化,或是長時間與母語同胞相處,只使用自己的母語,而 非與當地母語者交流,練習外語。不過本研究個案參與者的敘述便具體說明,他 們逃避或排斥與母語者交際是有他們的緣由及困難之處的。

三位參與者初到台灣所接觸的實際語境,使他們的聽力與發音能力受到極 大的考驗,例如不標準的口音,母語者變化無窮的回應。加上面對亞洲同學學習 速度快、耗時短、表現優異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因此使得他們的學習興致低落,

不願意在陌生的同學面前嘗試,以避免丟人現眼,或是耽誤他人反覆猜測的時 間。Pellegrino(2005)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是:由於語言能力的缺陷,學習者無 法向他人展示他們以母語表達時原來的自我形象,於是學習者便會拒絕或減少以 第二語言互動,以維護他們的理想自我形象。每個學習者內在的個人特質與語言 能力都不同,當他們與他人互動時,外在的社會環境、說話者的言行舉止和態度 均對學習者的產生影響,於是產生想辦法適應新語言,或是逃避使用新語言的結 果。幸好本文三位研究參與者後來並沒有一直逃避使用目標語。隨著華語文能力 的提升,他們逃避的現象逐漸改善,轉而表現得而越來越積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7

(二) 轉變與改觀:留學一段時間後,一系列重要事件(

Critical

events

)與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或幫助或讓參與者感受

到自己語言能力有所提升,並使他們對語言學習產生新體悟。

參與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適應後,皆會遇上一些特別的人,或發生一 些重要事件,使他們擺脫來台初期所產生的負面心理。參與者所結交的同學、好 友及同事,或是遇上某位良師,甚至萍水相逢的陌生在地母語者,都對提升他們 的華語文能力起很大的作用。這些事件不限於優異的測驗成績或教師誇獎,也不 只發生在課堂上,更多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活際遇。而通過這些事例,三位參與者 皆對語言學習有另一番體悟與反思,以致再度改變學習信念。

積極樂觀的小林跟上進度後,不再想要降級,反而受到澳洲同學的啟發,想 要仿效他並嘗試跳級。雖然小林後來跳級失敗了,不過他卻善用台灣的華語文環 境,讓自己迷路、問路、議價,找機會和台灣市民交談,以磨練自己的聽辨能力 及會話交際能力。這些與在地母語者交談的經驗很快便使他有能力應付日常生 活的對話。此外,小林也很幸運遇到不刻意簡化語言程度的老師,以及上課認真 專心,又富競爭力的同學,使他的能力快速增長。在這段語言能力不斷提升的過 程中,小林時常尋覓值得學習的榜樣,尤其偏好結交與程度比自己更好的國際同 儕,並把他們視為具體的模仿對象,立志到達到他們的華語文程度或同等的表 現。對小林而言,這麼做一來可以避免初次見面的自我介紹話題,並藉機拓展談 話內容,更深入談論某個話題,例如了解他國風俗文化,二來能夠得到對方即時 的回饋與糾正。與在瓜地馬拉第一天上課就拒絕同學指導的情況,還有初來台想 降級的念頭相比較,小林不再只依賴課堂裡的老師或課本上的課文學習,信念不 同以往了。

小柯上了密集班後,發現自己與同學們的程度不相上下,並沒有之前在特別 班時想像中的差勁落後。然而使他不再認為自己程度「爛」的轉捩點,是一次他 在陪同家人旅遊時,與一位台灣老人的交談的經歷。過程中他發現自己能夠猜出 這位台灣老人的意思,也證明他過去在法國所學的知識很有幫助,因此令他信心 倍增。暑假也是小柯的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他決定延長在台留學的時間。

而且這期間,他不但遇到要好的同學一起修課,更透過打工的機會進一步接觸台

而且這期間,他不但遇到要好的同學一起修課,更透過打工的機會進一步接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