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跨個案研究分析

三、 學習華語文的動機、期待與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三、 學習華語文的動機、期待與結果

原 BALLI 問卷只提問動機與期待,例如外語的價值和對未來工作機會的助 益。然而華語文既非三位參與者的母語,亦非他們第一個接觸的外語,還有許多 緣由導致他們選擇學習華語文,例如小林高想挑戰難學的語言,小羅原想學習廣 東話,小柯原本只想更進一步認識亞洲文化。他們並非單憑各自的興趣、目標及 華語文的價值而選擇學習某個外語,但結果卻因為與他人的互動和對他人的觀察 後,才逐漸改觀,進而選擇學習華語文。另外,隨著華語文程度的提升,三位研 究參與者對於各自的華語文學習目標與期待也一直提高。在缺乏華語文環境裡,

參與者缺乏練習機會,結果出國留學的動機變得愈來愈強烈。

(一) 最初的目標與改觀

蘇文霖(2003)的研究發現,外籍留學生的動機主要包括有志到亞洲發展、

求學、求職及對中華文化感興趣。但本研究通過參與者深度的敘述,發現若只是 簡單的詢問參與者「為何學習華語文」,很可能只截取了片面的答案。儘管三位 參與者原本並不打算學習華語文,加上成長環境裡的社會群體普遍認為華語文難 學,也使他們產生相應的信念,但大眾的語言價值觀並不會限定他們的信念,或 阻礙他們學習華語文的決定。吸引三位參與者改變主意學習華語文之原因與動 機其實因人而異,除了過去事件、人物的影響,還有其他誘因或助力,例如理想 中的華語文使用者身份(Ideal L2-self),甚至是個人成就等因素。

根據參與者的自述,小柯與小羅的確對亞洲文化感興趣,並意識到使用華語 文的人口數眾多,地域廣,也預見華語文在未來的重要性,於是決定學習華語文 的,不過他們下決定的原由及過程卻不一樣。小柯原先只對亞洲文化的好奇,卻 苦於難以收集相關資料,因而參加了亞洲文化課程,經權衡之後,才選擇學習華 語文。小羅則是出於自我身份認同(self-identity),原想學習廣東話,但他卻無法 尋得教授廣東話的語文課程,才求其次,選擇與廣東文化相近的華語文課程。

小林除了對學習外語感興趣,更是出於自我挑戰的性格。他在決定學習華語 文前,已經嘗試學習了幾種外語,經同學介紹後,才著手研究華語文的特性,結 果發現漢字的造字方式獨特,著了迷。加上他本人追求效率,喜好挑戰高難度、

與眾不同的事物,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就一定要做好的性格,因此當他發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華語文很難學」,富挑戰性,「若學了華語文,應付日文便會比較輕鬆」,有效 益,便抱著挑戰新文化、新語言的心態,決心學習華語文。另外,他對台灣提供 的獎學金志在必得,因此使他更努力學習華語文。

綜合以上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感想,他們似乎認為學習華語文意味著有能力為 自己準備進入東方世界,也具有克服語言挑戰的形象。

(二) 程度與需求變化對「到目標語國家學習」的影響

Diao(2011)的研究也指出,參與者出國留學前,主要的華語文練習對象是 老師。Benson(2011)的研究也指出,初學者一般都依賴正式的課堂學習環境。

本研究參與者開始學習華語文時,也都是只能依賴每週短短幾小時的課程,透過 課堂上老師的教導及課文學習華語文。他們也了解,在缺乏華語文使用環境下,

初級程度使他們難以找到可以練習說話的對象。不過本研究亦發現,在學習一段 時間後,參與者們均有感大班制的課程進度慢、無法模擬真實對話。這樣的教學 模式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也無法達到他們「學語言是為了實際交流」的目標,

進而促使他們發展出出國留學的信念。

據小柯和小林透露,自從接觸華語文後,順利的學習過程使他們頗具成就 感。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他們都遇到相同的難題,即漢字經搭配組合後又 是新詞彙,詞彙量越來越多,句式也越來越複雜,語義用法以及語序問題都使他 們必須花費更多時間記憶,讓他們感到負荷。小林還指出,他雖然認同老師著重 認讀與書寫的教學重點,但老師編撰的教材無法幫助他表達內心的想法,也無法 提供他更高難度的練習或文章,使他不滿意。

小林和小柯都指出,華語文聲調難學,而老師又是唯一能夠以華語文溝通的 對象,結果上課時,同學們都缺少與母語者練習會話的機會。老師進行一對一問 答時,也會因為班上人數眾多而拖慢上課節奏,使課程變得無聊。小羅也因無法 自己完成句子而報名華語文班,經一段時間後,他也同小林和小柯一樣,希望有 能力以華語文表達心聲。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小林認為「學習應該是個人主動的」,主動找來志同 道合的朋友一起練習華語文,為自己組成專屬的實踐社群團體(community of practice,Lave & Wenger,1991)之外,其他兩人都為難以找到練習會話的對象 苦惱。有限的語言程度及非華語文環境也使他們無法獲得練習會話的機會。身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法國的小柯便發現法國人不愛使用外語,讓他覺得在法國是無法學好外語的。加 上他認為自己的時間有限,因此必須「到目標語國家學習才能有效學習華語 文」,否則在法國將必須花費非常長的時間學習華語文,不如放棄學習。小羅與 小柯相似,曾為了能學會以華語文表達想法,於是報名正式華語文班。但由於同 學們均處於初級程度,無法以華語文對談,結果使小羅認為,「只有到目標語國 家,才能夠找到更多母語人士練習華語文對話」。

另外,三位參與者都希望得到與母語者會話的機會,這樣的想法似乎隱藏著

「只有母語者才能夠有效指導他們正確的發音及會話」的信念。例如小林一開始 便因為被老師安排由舊生指導而立刻換班;小羅與小柯均認為出國留學將有更多 機會接觸華語文,於是還設定一學期內學好華語文的目標。

(三) 出國前的低潮與期待

學習一段時間後,三位研究參與者都遇上了瓶頸,學習興致處於低潮。處在 華語文為外語的學習環境下,他們皆感到學習上的限制,於是產生「到目的語國 家才能更有效學習華語文」的信念。「出國交換對語言學習更有幫助」的信念使 他們積極準備出國留學,但對未知的學習環境及學習狀況,都讓參與者感到壓 力。

Le(2004)的量化研究發現,對於出國留學,來自美國的非亞裔華語文學習 者比亞裔及華裔學習者更焦慮。本研究的三位非亞裔華語文留學生恰好道出了他 們如何因各自需求,進而提出對於課程與教學方式的看法與期待,以及出國前種 種糾結的心情、壓力及期待,以致影響他們的華語文學習信念與期待。

臨出發前,小林與小柯都擔心無法以華語文應付在台灣可能遭遇的狀況,但 又因為時間有限,無法做更多的籌備,開始感到壓力,以致學習興致下滑;另一 方面,他們也非常期待出國留學後能擁有小班制的上課環境,以及利用當地的華 語文環境快速掌握華語文會話能力。總的來說,他們都希望可以到目標語國家學 習,以利精進口語表達,並期望能縮短掌握這門華語文的時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