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跨個案研究分析

二、 學習華語文的想法、策略與反思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二) 華語文特性對於個人感官經驗

Lewis(1990,引自 Pajares,1992)認為,信念的型塑來源於個人對權威的 信賴、邏輯演繹、感官經驗、感到是正確的感覺、理性直觀及個人使用過的科學 方法六種方式。而根據本研究參與者的敘述,個人感官經驗以及來自權威的鼓勵 影響語言信念頗深。

本研究三位參與者剛接觸華語文時,皆經歷與過往不同學習經驗。他們都發 現漢字結構與眾不同,加上基礎入門課的華語文文法及句式極為簡單,使他們覺 得華語文很有意思,而且很快便投入華語文學習,學習興致非常高昂,並認為

「華語文不難學」。小羅自學時期所採用的學習軟體簡單有趣,在極短時間內便 完成了大部分軟體設定的初級程度,自身的體驗使他對華語文難易度的評價為

「很容易」。小柯則在初學時發現華語文的語法形式與法語德語不同,不需要記 憶詞形變化。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有別於小柯過往學習法語及德語的痛苦經 驗,使他感到「華語文不難」。加上華語文老師也常灌輸小柯「華語文不難」,

在漢字教學時常搭配小故事,使他從中了解中華文化,學習過程相當愉快。小柯 對老師權威的信賴和自身的感官經驗使他漸漸轉念,不知不覺中提供了改變原 先信念——「學語言就是學語法」的契機。

從三位研究參與者的經歷可發現,自身富成就感的感官經驗及權威的鼓勵 使他們改觀,顯示信念是具互動性的,會隨個人經歷而改變。

二、 學習華語文的想法、策略與反思

原 BALLI 問卷有語言學習的性質及語言學習與溝通策略兩個項目,前者提 問有關學習語言與文化、環境、其他科目及生詞和語法的重要性等問題;後者提 問怎麼學習發音、練習會話、遇到狀況及犯錯的情感反應等。然而華語文並非三 位參與者所學習的第一個外語,因此有許多語言學習信念源自過往的語言學習 經驗、個人性格、目標及期待等。這些學習經驗牽涉外在語言學習體制和價值 觀,所接觸過的事物,以及學校老師、同學、家人等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的影響。以下就研究參與者過往的學習經驗、反思與調節能力、身邊的重要他人 及重要事件進行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一) 過往的學習經驗與反思及調整能力

語言學習信念是多維層次相互作用的。根據參與者所敘述的學習過程中,他 們會不斷地累積及吸收成功及失敗的經驗,並且根據每一次的實際學習狀況進 行反思與調整,得出新的學習心得與信念以及新的期待,因此語言學習歷程呈現 階段性變化。

使小林立志學習外語的動力,可追溯至他中學時期多次參加國際性數學比賽 之後,他積極學習外語,希望透過「學好語言與人交流」。經過認真學習,小林 以半年的時間便提高英語文能力的經驗。另外,學校使用英文的規定也有助他精 進英語文能力。這些成功的學習經驗使他相信「只要認真,一定能在短時間內把 語言學好」,也型塑了「語言學習環境有助於語言學習」的信念。因此在學習華 語文時,小林不但非常認真學習,還積極地製造練習會話的機會。

小柯在學習華語文前,經歷過主張文法教學的學校體制。由於成績一直不理 想,他產生了排斥的心理,深刻的挫折經歷也型塑了「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法」

的信念,並影響他往後對語言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因此當他報名亞洲文化課程 時,他對華語文學習是不抱任何期待的。但自從小柯學習華語文後,新的語言學 習經驗及語言概念使他擺脫了以往學習法語及德語的心理負擔,而且成功的華 語文學習歷程還動搖他舊有的信念,提供改變「學語言就是學語法」的契機。到 後來,他還設定了華語文學習的目標,甚至決定赴台學習華語文。誠如 Guskey

(1986,引自 Pajares,1992)所指出的,信念的改變是會隨著行為改變而發生 的。

Kennedy, C. 和 Kennedy, J.(1996)在研究語言教師行為時,引用了 Ajzen 的 計劃行為理論,指出行為強度和結果評估共同決定行為態度。行為態度是個體對 喜愛或不喜愛執行某特定行為的評估。根據段文婷和江光榮(2008)針對 Ajzen

(1991)的計劃行為理論的論述,個體擁有大量有關行為可能結果的信念,稱為 行為信念。行為信念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行為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即行為信念的 強度(strength of belief),另一個是行為結果的評估(evaluation)。也就是說,如 果學習者相信某種行為態度能產生某種結果,而這項結果又被評估為正向的,那 麼學習者便會更器重這個信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三位研究參與者成功的華語文學習經驗使他們富成就感,於是促成他們在 學習上積極的行為與態度表現。但從赴台前的準備來看,似乎可發現,由於小林 及小柯在學習外語時都曾經過一番挫折與掙扎,例如成績不理想,或是在出國時 無法應付實際交流,因此對於赴台學習華語文,他們似乎都調整了心態,預設會 遇到艱鉅挑戰,也都做好了心理準備。反觀母語為英語的小羅,在求學時期學習 外語時沒遇到太大問題,他只要複習課程內容就能應付語言考試,在生活中或出 國時並沒有應用外語交際的困難,因此他都抱著輕鬆的心情學習外語,對赴台學 習華語文也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二) 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與重要事件(

critical event

)對信念 的影響

本研究參與者立志學習華語文前所抱持的學習信念,受到一些重要他人的 影響,包括老師、同儕及家人。這些信念雖未必與華語文學習相關,但卻對參與 者後來決定學習華語文起著無形的作用。例如小柯高中的哲學老師要求他閱讀 原文著作,使他漸漸克服面對文法的障礙。小林學習華語文則是受到那位懂得多 國外語同學的刺激;小林高中的數學老師曾與他分享出國留學的心得,事後也成 為他赴台留學的動力。小羅雖為華裔混血,他的父親擔心雙語學習有礙小孩的語 言發展,因此不讓他從小學習第二語文。到了大學時期,小羅原執意學習廣東 話,但經年與華裔同儕的交流,以及經常觀察華裔室友以華語文和家人聯繫的過 程的影響,最終使他改變初衷,決定接觸華語文。

Kalaja et. al.(2011)的研究發現便是家人鼓勵或漠視學習者學習語言的行為,

對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及行為深具影響力。本研究三位來自歐美成人學習者,除了 小羅小時候被限制語言學習外,他們的父母或朋友均不干涉他們學習華語 文的 決定,因此影響他們學習外語更深的是教師和同儕。蘇文霖(2003)的研究也發 現,成年學習者雖然想法與父母相左,但不受父母干預,有別於亞裔學習英語文 多從小受父母監督的情況(Gao,2010)。

另外,參與者過去所觀察到的一些事例,也被吸收編入自己的信念系統裡。

例如小林觀察身邊友人成功的外語學習經驗,便將他們視為模仿對象;小羅從小 目睹外來移民的孩子短期內便習得英語的例子,亦使他認為這是在英語環境裡 長時間耳濡目染下的結果,因此建立了「語言環境有助於語言學習」的信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