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研究發現概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基於環境對於語言學習成效的影響,許多外語學習者持有到目標語國家能

「增進第二語言或學習外語能力」和「體驗跨國文化的期待」的信念。本研究便 以語言學習信念為議題,邀請三名來自歐美的外籍華語文留學生作為本研究的 參與者,分別進行了四次各約兩小時的深入訪談,請參與者敘述個別的外語學習 歷程,然後將訪談內容整理成研究參與者的華語文學習歷程,以個案呈現,再以 整體——內容和類別——內容的邏輯進行歸納分析,最後進行跨個案比較,試圖 從歐美外籍學習者留學的角度探討研究參與者學習華語文信念的前後變化,探索 他們如何看待華語文學習,以及台灣作為華語文學習場域所提供的機會與挑戰,

以彌補華語文教學界這方面的研究空缺,並按研究成果提供華語文教學界關乎學 生、老師及教學機構相關啟示,以期能增進教學成效。

以下就研究發現、對研究理論的建議、對教學上的建議及研究限制進行論 述。

第一節 結論研究發現概要

一、 研究參與者來台前的華語文學習信念

(一) 個人感官及學習成就感對信念的影響

本研究參與者來台前的華語文學習信念主要來源於個人過往的學習經歷、

觀察到的現象、收集到的訊息資料及其成長環境文化的薰染。在接觸華語文前,

來自歐美的參與者都認為華語文很「難」。但接觸華語文後,卻被華語文漢字結 構及語法的特別之處所吸引,於是產生學習興趣。由於親身經歷的華語文學習經 驗相當順利,讓他們覺得「華語文不難」。這個從「難」到「不難」的信念轉變 過程顯示,個人具成就感與否的學習經歷對信念影響甚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1

(二) 學習要求與期待對信念的影響

探究研究參與者決定出國學習華語文主要原因,包括為了尋求心目中更有 效的學習方式。當參與者的語言程度逐漸進步後,他們便開始對課程提出要求,

希望有更多機會以華語文進行會話交流。在他們的期待裡,目標語國家提供良好 的外語環境。除了課堂上課,學習者還可以通過與當地社群的互動,獲得與母語 者交際練習的機會,並能夠在更短的時間裡提升自身的華語文運用能力。不過與 此同時,他們也為一些未知的情況感到擔憂,例如是台灣的華語文中心否採取大 班制、教學方式重文法輕會話交際,還為自己的語言能力無法與目標語國家的語 言程度接軌而倍感壓力和焦慮。

二、 研究參與者來台後的華語文信念

從本身學習華語文為外語(CFL)環境的祖國來到學習華語文為第二語言

(CSL)的目標語國家,新的環境及新的學習經驗確實提供研究參與者語言學習 信念轉變的條件及動力。

(一) 期待與實際情況之落差對信念的影響

本研究參與者來台初期時,語言能力有限,導致期待與實際情況產生落差,

例如無法聽辨母語者的說話,得依賴他人翻譯和解釋,或改以英語說敘述明等狀 況,都會影響學習華語文之信念。此外,參與者無法如願在短時間內達到出國前 的期待,例如流利地與母語者交流,所以他們都為學不好華語而感到沮喪,進而 懷疑自己的能力,並且怪罪母語者的回應方式,甚至逃避與母語者接觸。

(二) 學習者角色切換對信念的影響

此外,研究參與者來台初期將自己定位為語言學習者。除了課堂教師,他們 也視母語者為指導人員(instructor),希望從交際互動中獲得實景語言練習機會,

因此當他們面對不以華語文回應,或是無法配合他們的華語文程度、說話語速的 交際對象時,他們便會感到氣餒,認為對方無視他們來台學習華語文的目的。

根據參與者的敘述,他們這樣的信念大約持續了三至六個月才逐漸發展出 新信念。而參與者克服低潮的關鍵主要在於語言程度提升至在地母語者能接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2

的程度,以及面對語言障礙、學習進度停滯時的情緒管理,還有面對學習社群、

社會社群時的溝通策略與心態。當他們的心態及能力能夠應付母語者後,他們便 不再在意對方不把他們當成語言學習者,而且能更從容地面對各種交際狀況。

(三) 信念對學習要求及學習環境的影響

隨著來台是漸漸久,當參與者具備一定語言交際能力,能克服與母語者溝通 的障礙後,他們的焦慮感便漸漸消除,自信提高,而且更具學習自主能力,並開 始積極透過各種管道,不管是買東西、結交朋友、外出遊玩、問路、點餐、打工、

詢問課業等機會,自然地以華語文與同儕及在地母語者交流。但當參與者與當地 社群交流能力提升的同時,他們對課堂學習的依賴便日趨減少。

三、 台灣作為華語文教學場域

台灣作為華語文教學場域,可依據學習環境的正式性及學習者華語文能力高 低來討論。

當研究參與者初到台灣,語言能力有限時,華語文中心課堂上系統化的教 材、小班上課制度、吸引人的教學法、優秀的師資及易取得的多元學習工具,是 他們賴以學習的場域。能夠與國際同儕接觸,互相學習,是他們意料以外的收 穫。但台灣母語社群的回應反而超乎他們能力範圍,使他們來台前所建立的信念 受到衝擊,結果學習歷程充滿了挫折,學習興致也大受影響。而其中,母語人士 國台語夾雜的對談,或是偏好以英語文回應外籍人士的普遍習慣,還有新聞播報 的超快語速及縱橫交錯的字幕,可說是台灣特有的現象,也成為研究參與者在台 學習的環境挑戰。

另一方面,研究參與者與同期同儕,尤其是與日韓學生的華語文能力表現差 距,也給研究參與者帶來壓力。待他們能力漸長,累積了一定的社交往來經驗,

改善過往的失誤,了解母語者交際應對習慣後,他們才能夠憑藉自己的需求及意 願,選擇台灣社會環境所提供的多元語言形態、社交圈、學習場域及進行方式。

除了與母語者及同儕在交際上面臨的挑戰,研究參與者所抱持的信念與實 際留學情況所產生的落差也是台灣作為華語文學習場域的另一挑戰。倘若能夠 進一步探究研究參與者與台灣環境的互動關係,例如不同華語文程度學習者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3 各類社交圈的互動關係,相信能更好地了解社會環境對學習者信念的影響。除 了幫助他們改善留學時可能遇到的瓶頸,還有助於開發多元且實用的教材及課 程,甚至能規劃課程及語言學習進程輔導,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堂以外,建立更 完善的華語文教學體制,吸引學習者長期學習華語文,穩定學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