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歌詞翻譯裡的語言現象

第五節 修辭分析

本節將探討譯詞內容的修辭表現。黃慶萱表示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 方式,以及如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能精確且生動地表達意象,以引起讀者 共鳴的一種藝術(張宗正,2004,頁 60–62)。修辭探討的是表情達意的技巧與 規則,修辭的應用可使詞句的陳述更為清楚、生動與優美。而歌詞屬於語言藝術,

其文學性正是表現在語言的生動準確上(喬羽,2004,頁 149),吳媺婉(2005)

研究台灣國語流行歌曲的修辭藝術,目的即在於從修辭的角度切入,窺得國語流 行歌曲的文學價值。對於世界名曲的歌詞翻譯,若能適當、適時運用修辭,應可 讓譯詞生動準確,展現文學的質感。透過修辭可讓我們得以欣賞、領受文學的藝 術,而藉由分析各譯者譯詞中的修辭表現,則可追認出譯者對於修辭的應用情 形,尋得譯者意欲透過譯詞所展現的文學性痕跡。

本節所討論的修辭,以譯者改寫的部分為範圍,對於譯詞如實沿用原詞本身 即有的修辭表現,例如將原詞中的譬喻如實譯出,則不歸屬於譯者主動運用的修 辭,也就不在本文討論、統計之列。本節將先分析譯詞中所用的修辭法,舉例說 明各修辭的應用,接著再討論各譯者的修辭應用情形。

一、整體修辭應用

八位譯者所譯的八十九首譯詞中,運用到的修辭包括有對偶、譬喻、複疊、摹狀、

感歎、設問、排比、誇張、回環、頂真與映襯,茲依各個修辭法逐一說明並舉例 如下。

(一)對偶

中文的單音獨體很適合在形式上結合成理想的藝術架構,而對偶是文學作品美感 藝術的重要部分,目的在於講求作品形式的整齊、錯綜與變化,讓文字的組合,

可以展現和諧、勻稱之美,而這種美很容易給讀者帶來音樂上的節奏感(王更生,

1990,頁 331–332)。對偶的結構形式為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兩句,成雙作對 排列的規式(陳望道,1989)。嚴格的對偶形式尚須具備平仄相對、兩句在意義 上要關聯照應的條件,但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規限也從嚴而寬,不再講求平 仄、字詞和名物的限制,只要在文字表現上有均衡對稱的優美形式,即為對偶(黃 麗貞,1999,頁 317),本文所劃歸的對偶形式即是以寬式對偶的標準來判斷,

蓋結構大體相同、意義相關的詞句即為對偶,字數不必相等,用字上也不避字同 意同。依對偶的性質來分,包括有當句對與句子間的對偶,在句子間對偶裡,依 對偶的位置來看,分有單句對、跳句對、分段對三種。

1. 當句對

當句對為一個句子中出現兩個詞組的對偶形式,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一:夜色如夢如煙〈散塔蘆淇亞〉

神意亦神道〈婚禮進行曲〉(蕭而化)

例二:鳥啼雀舞〈紡紗曲〉

永不凋謝不枯萎〈Schlummerlied〉/〈搖籃曲〉(周學普)

例三:鬪草擷芳〈憶舊遊〉

任今朝明朝日晞日暮〈依然在我心深處〉(海舟)

2. 句子對偶

句子對偶的形式依句子所在的位置,可分為單句對、跳句對與分段對。

(1)單句對

單句對為上下兩句中有詞組對偶,或是整句對偶,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一:更賞朝霞紅透 ,看暮色蒼茫〈啊頓河〉

亞當之設,夏娃同造〈婚禮進行曲〉(蕭而化)

例二:憐你寂寞,怕你折磨〈憶別離〉

她說永不分離,我誓永不相背〈安娜羅荔〉(海舟)

例三:此生遭際,我無怨忿;過去一切,我無悔恨〈哦,簡妮微〉

或則成功,或則成仁〈老營地〉(張易)

(2)跳句對

本文所定義的跳句對,以四句為基準,其中的第一句與第三句對,或者是第二句 與第四句對,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一:在這裡我們墾地,

征服了荒野森林,

在這裡我們戽水,

流著汗和那天爭。〈當燕子南飛時〉(蕭而化)

在這四句中,第二句與第四句沒有對偶形式,唯有第一句與第三句對,故 為跳句對。

例二:別矣高山雪,

何時可再見,

別矣澗底松,

何日重會面。〈我心戀高原〉(蕭而化)

在不看原詞的情況下,這四句屬於第一、三句與第二、四句同時皆有對偶 形式的隔句對,但究其原詞「Farewell to the mountains high covered with snow; Farewell to the straths and green valleys below;」,前半段本身即有對偶 的形式,譯者沿用之,譯為對偶的「別矣高山雪…別矣澗底松」,故不劃歸 為譯者主動應用的修辭,因此僅餘後半段「何時可再見…何日重會面」的 對偶為譯者改寫而成,在形式上仍劃歸為跳句對。

例三:你好夢宵宵,

堪驚來去月如馳,

你好夢陶陶,

白日總消逝。〈朱尼妲〉(海舟)

此處譯詞唯有第一句與第三句對偶,故為跳句對。

(3)分段對

一般歌曲的結構形式多為幾個段落的主歌歌詞,配上重複的副歌歌詞,因此,在 對應著相同樂譜的不同段落主歌歌詞處,亦有對偶的條件,因音符相同,字數相 同,歌詞亦可表現為成雙作對的排列形式。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一:海水深,磐石牢,我們的友情永不凋……

朝日紅,月華皓,未來的幸福真不小。〈風鈴草〉(蕭而化)

例二:你是希望,也是我的安慰……

你是心肝,也是真寶貝。〈Wiegenlied〉/〈搖籃歌〉(周學普)

例三:願主永昌……

仰主彌高。〈主來罷,萬能之主〉(丁作人)

(二)摹狀

摹狀為描繪各種事物的形狀、聲音、色澤、氣味、情態等感受,包括對聽覺、視覺、

嗅覺、味覺、觸覺、感情意緒的摹寫(黃麗貞,1999,頁 141)。

1. 視覺

視覺的的摹寫即為描寫對事物形狀、景色、色彩、光影等的感知(黃麗貞,1999,頁 149),茲舉蕭而化的譯詞為例,說明各個不同種類的視覺描摹:

(1)形狀:苗條素淡裝〈啊頓河〉

天水之間深綠一線〈當燕子南飛時〉

(2)景色:大陸地茫茫一片〈當燕子南飛時〉

濛濛滿郊原〈古情歌〉

(3)色彩:碧藍花朵美人嬌〈風鈴草〉

兩岸山蒼蒼〈啊頓河〉

(4)光影:隨風映日影飄搖〈風鈴草〉

看露光點點晶瑩〈昨夜〉

2. 聽覺

陳望道(1989)認為摹狀詞中以摹聲最多,有的直寫所發出之聲音,有的描寫聲音的 強度與遠近,有的以物代聲,還有以聲音襯托意境者。茲舉蕭而化的譯詞為例,說明 各個不同種類的聽覺描摹:

(1)直寫聲音:別嘲啁〈啊頓河〉

叮噹似有聲繚裊〈風鈴草〉

(2)描寫聲音的強度與遠近:水聲幽〈啊頓河〉

何處歌喉悠遠,聲聲逐風轉。〈散塔蘆淇亞〉

(3)以物代聲:有時候幾聲牧笛〈高山薔薇開處〉

(3)以聲音襯托意境:杜鵑鳥兒泣血啼〈聽那杜鵑啼〉

3. 嗅覺

譯詞中對嗅覺的描摹皆是針對香氣而寫,茲舉例說明如下:

例一:清香嫋〈風鈴草〉

清香細細〈昨夜〉(蕭而化)

例二:清香染岸砂〈馬撒永眠黃泉下〉(張易)

4. 觸覺

周學普的譯詞中有著「她梳著柔軟的金髮」與「被褥輕軟」等詞句,即是以軟、柔的 觸覺經驗來增添、改寫譯詞。

(三)複疊

將同一個字在句子中接連重複使用的形式,即為複疊的基本結構(黃麗貞,1999,

頁 410),複疊的作用在於(1)增強語勢,渲染氣氛;(2)通過雙聲疊韻,表達 情感;(3)形象如畫,具體生動;(4)同聲同韻,具有音樂美;(5)可以突顯重 點,強調重點;(6)可以增強敘述的條理性與生動性;(7)可以增添旋律美,加 強節奏感(蔡宗陽,2006,頁 158)。自古以來,重疊的結構即為歌詞的特色之 一,從疊字、疊詞、疊音到疊句皆有。因複疊本身有相同的音節,具有音樂效果,

向來為文人們所喜愛(周碧香,1998,頁 109)。先秦兩漢的歌詞中有大量的疊 語重言,而晚唐五代時期詞的興起來自於民間詞的推動,許多文人詞保留大量的 重言,以產生重疊反覆的擬聲表情效果,到了元曲,又出現了大量疊字,其中有 許多已由日常漢語所吸收,例如活生生、醉醺醺、虛飄飄、慢悠悠、鬧哄哄、花 簇簇等,元曲中出現的疊字,讀來生動,可能是元代記錄歌詞的方式更加地忠於 歌唱所致(陸正藍,2007,頁 96)。

八十九首譯詞中有多處的複疊修辭應用,可分有疊字與疊詞兩種,茲舉例說 明如下:

(1)疊字

例一:夜霧晚淒淒〈古情歌〉

天理固昭昭〈婚禮進行曲〉(蕭而化)

例二:樂洋洋、兩茫茫、淚汪汪〈紡紗曲〉(周學普)

例三:棉樹叢叢、生活融融〈狄西蘭〉(海舟)

(2)疊詞

例一:今日?何日?何日?〈女儐相之歌〉

向南面再向南面〈當燕子南飛時〉(蕭而化)

例二:奈何奈何〈憶別離〉(海舟)

例三:「看呀!看呀!」、「來呀!來呀!」、「齊來歌唱,齊來歌唱,慶祝豐年。」

〈豐年〉(王毓騵)

(四) 譬喻

譯詞中所出現的譬喻多為明喻,亦即本體、喻詞喻體同時出現,其中主體居於主 要的地位。唯有一處應用了隱喻,其本體、喻詞、喻體同時存在,而且本體與喻 體有著好像結合為一體的關係,兩者地位同等重要(黃麗貞,1999,頁 39)。茲 舉例說明如下:

(1)明喻

例一:小漁船,如落葉隨風浪任飄蕩〈海上奇遇記〉

那山裡時有大山洪,狂奔像萬馬脫韁〈高山薔薇開處〉(蕭而化)

例二:新月如眉〈羅莽湖邊〉

更有那人間歡愛,飛去如飄絮〈最後的玫瑰〉(海舟)

(2)隱喻

海舟的譯詞裡說著「她是幸福天使」,為唯一一處的隱喻修辭。

(五)感嘆

茲以周學普的譯詞舉例說明感嘆修辭的應用。周學普的改寫歌詞部分有八處運用 了感嘆詞,其中五處同出於〈小夜曲〉一曲之中,例如「那嫵媚柔和的聲音,啊」、

「說啊!愛人,那最好聽的字眼,啊!」,其他三處的感嘆修辭,有增添嘆詞者,

如「啊,請你再訴說一遍。」,也有增添助詞者者,如「兒啊,你莫悲傷。」。還 有一處歌詞「哦,每當夕陽將西下。」譯自原詞「Lo, while the zephyr of nightfall.」, 其中的嘆詞「哦」,為將詞意為「看」的「Lo」字,改以音譯來替,換上了感嘆 的語氣。

(六)排比

將同性質、同範疇的事象、情思,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組或句 子,逐一排列起來,這種修辭手法,即為排比(黃麗貞,1999,頁 428)。排比 的作用在於表現出嚴整的結構與井然的條理,可使意象充分表達,讓讀者情緒得 以充分抒發(杜淑貞,2000,頁 415)。茲舉例說明如下:

將同性質、同範疇的事象、情思,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組或句 子,逐一排列起來,這種修辭手法,即為排比(黃麗貞,1999,頁 428)。排比 的作用在於表現出嚴整的結構與井然的條理,可使意象充分表達,讓讀者情緒得 以充分抒發(杜淑貞,2000,頁 415)。茲舉例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