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隨 機 運用外部 宗教資 源 模式

第三章 臺商宗教實踐的模式

第三節 個人隨 機 運用外部 宗教資 源 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行?] 嗯,不知道,目前沒有。其實也不一定需要,如果說,看情 況,有需要的話可以找,但如果環境不允許的話也沒關係啊。[您在 大陸這邊有遇過教友嗎?] 沒有,[完全沒有?] 嗯。或許曾經遇到 也不一定知道(笑)。(答第 24 題)。

也因此,在移居地的環境中,受訪者雖然也可在家中收視臺灣的宗教頻道 或遊覽當地寺廟、道觀等,但與個人信仰相關的書刊、經籍等資源,則都 從臺灣的道場或書店準備後帶到上海。另外,也因為受訪者在移居地宗教 活動的個人化,故而對他的日常生活並不會造成困擾。

第三節 個人隨機運用外部宗教資源模式

前述第一節和第二節所說明的幾個臺商在大陸進行宗教活動的模 式,其共同點都是定期進行,所以形成時間規律、規模具體和可被觀察的 活動內容。然而,在定期進行宗教活動模式之外,也有其他有宗教信仰的 臺商並未採取定期活動的模式;而是依照自身工作與生活的實際變化和需 求,臨時性地、非規律性地進行宗教活動。

這類臺商進行宗教活動的模式,雖然難以如定期模式群體般地掌握和 觀察,但並非不存在而可忽略。如果不按照表 3-1 所做的變項分類,則不 定 期 進 行 宗 教 活 動 的 受 訪 臺 商 的 總 數 為 九 個 案 例 , 佔 總 受 訪 者 比 例 26.4%,顯示隨機性宗教活動模式的存在事實,也值得我們探討此模式所 反映的意義。

由於隨機活動模式的受訪臺商在基於宗教性質需求的活動上,都是運 用外部宗教資源、個人自行籌措所需環境的模式,所以在表 3-1 中,此模 式的受訪者都被歸類在「個人運用外部宗教資源」的模式中(O、P 格)。

其中如果依照宗教信仰種類可區分出以佛道民俗信仰為主的#02、18、25、

28、33 等五個受訪案例,基督教信仰者有#04 受訪者,佛教信仰者則有#01、

26、30 等三位受訪臺商。如果依照居家狀態來看,三位佛教信仰者剛好都 是個人居住在移居地,而基督教和佛道信仰者則都與家人一同居住。

以下也依照信仰種類分作三部分,討論受訪者在隨機模式中進行宗教 活動的情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一、佛道民俗信仰

五位受訪者在臺灣時都有接觸佛、道教和節令習俗與民間信仰的經 驗。例如#02 副總的臺灣家裡供奉有祖先牌位和觀音菩薩,#18 老闆從小 陪母親參與佛教儀式和祭拜母系祖先(因為父親沒設置,也不在意),但 也長期到教會做禮拜,所以並不排斥任何宗教信仰(答第 12、13 題)。#25 顧問自認是「佛道教混合」的信仰狀態,在臺灣時也常主持鄉里親友或寺 廟的宗教儀式和事務(答第 12 題)。#28 經理除了祖先外,一般的拜拜、

土地公、媽祖、關公,甚至神農大帝等,都是長期敬拜的信仰對象(答第 13 題)。至於#33 廠長更直接以閩南語表示:「拿香啊,我們就是拿香啊,……

非常傳統的臺灣家庭,就這樣子,該拜什麼都不會馬虎、都不會少。」(答 第 12 題)顯示原先在臺灣一般的佛道民俗信仰對受訪臺商而言,已是相 當熟悉而自然的生活內容,因此在移居地的環境中,仍然期待能夠維持原 居地的信仰生活。如同#25 顧問在剛到上海時,就希望能朝拜普陀山,他 說:「當我跨進到上海虹橋機場下來的時候,我曾經有個願望,想要到普 陀山。因為媽祖的故鄉在湄洲我去過,觀音的發源地在普陀山,真的很想 要去普陀山上去走一走。」(答第 15 題)甚至難以割捨宗教信仰在移居地 和原居地之間的連結角色,他說:「在大陸我也喜歡有時候到我會到~那個 什麼江寧路的玉佛寺啊,去那邊拜拜坐一坐,去城隍廟那邊拜一下、坐一 下,聞聞香味。我還是很懷念那種東西。」(受訪者#25,答第 13 題)

然而,從受訪者的回應中卻反映出,他們在移居地的宗教活動多半是 基於旅遊、觀光的因素,而非宗教意義上的需求心理。例如#02 副總便說:

「(寺廟)它是一個觀光景點,有歷史價值才會去。不是收費不收費,因 為我不是去拜拜」(答第 25 題),#33 廠長夫妻在回憶遊覽當地宗教景點時 也說:「(妻:廈門南普陀寺)喔對,南普陀寺,還有這邊的什麼~靈隱寺。

這些都是人家說要去我們去,啊事實上,真的去拜神明喔不是,去看遺跡,

(妻:觀光(笑))。」(答第 12 題)亦即受訪者通常都將當地的宗教場所 視為觀光景點,而不會在此進行實質的宗教活動;也因為體認到這一點,

受訪臺商多會只在個人環境像是辦公室或家裡才會進行宗教意義上的活 動,或是只偏重在民俗信仰、不需要使用到寺廟、教堂等宗教場所方面的 事務。像#18 老闆便著意在辦公室方位上:「我這個位置來講的話就是,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們跟我講啦,你最好是坐這裡,這兩年的運道是在這裡,就整個辦公室位 置裡面,這樣子。所以這種東西倒是會看一下,包括我們超市開店哪,都 會請人看一下,臺灣的風水師來這樣子,對。」(答第 29 題)而#33 廠長 則在家中安置關公像,以維持個人與信仰力量之間的連結:

對宗教的堅持是這樣子喔,就是說,我不會去特別信神。可是,我 在無助的時候我會去想到我~就像那個關公神像擺在那裡,我會想 說,有沒有這股力量可以來支持你,就這樣子。因為祂的忠義的一 些故事或祂的一些事蹟,會想到欸,你會跟這個神明,所謂的這個 idol 去聯想起來。我依舊想去用~我有沒有祂的力量可以來幫我解決 目前的一些問題。其他都沒有,就這樣子。(答第 13 題)

顯示縱使處於受限制的宗教環境中,臺商並不會放棄個人信仰層面的需 求,反而更加尋求信仰上的力量協助自己在艱困的處境中解決問題。

既然受訪者在移居地仍有信仰需求,卻何以對當地宗教場所或相關資 源抱持消極態度?除了像是受訪者#28 經理憚於當地的宗教政策,以免影 響產業發展外(答第 14 題),幾乎所有受訪臺商都是因為「宗教商業化」

的原因而減低了對當地宗教場所和相關活動的認可度和信任感。譬如#02 副總認為:

整體因為他們更多的好像就感覺他們受了文革之後,很多寺廟都是 重新再修的,所以也沒有以前那種風格。然後感覺裡面的人,呃~

這些和尚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為了修練,有時候也感覺不知道,有有 就~有些地方啦。……尤其是你去那些~什麼……在山西的那個叫什 麼山?[五臺山] 五臺山?啊對,類似那種地方啊,或者什麼九華山 這種觀光景點很多的,那些寺廟反而讓人家感覺反感,因為裡面很 多東西都是斂財的,而且有些一塊什麼弄一次就要一百塊、幾千塊 的。(答第 25 題)

同樣的看法還包括#18 老闆說:「這邊即使是知名的景點,上次我們到紹 興,有個地方有個廟,有個和尚看相,說你要求一個什麼東西,那你要六 百塊最好,最好是六六三十六什麼的,這個我覺得很不好。」(答第 22 題)

#25 顧問更以宗教教義和戒律批判當地教務和僧侶不如法的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到玉佛寺也是一樣要給錢的,吃個齋點也要給錢。所以說,在這裡 已經變了質的宗教。比方我講揚州,既然當了住持了,為什麼是~,

在廟裡面不吃肉,出來外面就可以?那你就嘴裡還在吃狗肉,好像 就沒有達到當年佛祖創教的時候的六戒;你都沒有做到,又何必去 理個光頭囁,是多難看的事情。甚至於在大陸很多和尚也可以結婚 哪,他也沒禁忌;在臺灣是不可能的,你會被人家詛咒祖宗十八代 都把你罵死的。(答第 25 題)

「變了質的宗教」或許可以作為受訪臺商難以接受當地宗教場所和事務的 親身體會的解釋,其內涵包括了宗教場所在文革後重修新建,喪失了歷史 與精神的連結;教務人士不如法、甚至違反戒律的行為;以及普遍性地將 宗教作為營私牟利的媒介。這些情況顯然都引發受訪臺商的疑慮,而降低 了他們在當地宗教場所或資源中從事精神本質層面的宗教信仰活動的意 願。

二、基督教

雖然#04 董事很明確地宣稱:「我是基督徒。……我自己還是認為是基 督徒。……我主觀認定的話,我想我還有基督徒的基因在裡面。」(答第 12 題)但由於受到宗教政策的限制和他的個人意願影響,#04 董事在移居 地並未如前述團契成員般地,在當地參與教會團契或教堂禮拜等宗教活 動,如他所言:「雖然意念上會閃過有想去找看看,但沒有具體行動。」(答 第 14 題)

因此,在信仰生活上,便基於原有信仰對自己思維上的影響,而認為 在移居地的工作和生活,是在宗教力量安排下而實踐的結果。至於具體的 團契或教會禮拜活動,則要在返臺後和親友聚會時,才一同進行:「回臺 灣會參加聚會活動。多是家人或朋友帶。自己不會主動想要去教會教堂。

有家人、朋友就會。」(答第 25 題)「回臺灣才會參加。臺灣宗教組織發 展得比較豐富、多元。」(答第 31 題)

如同受訪者自己所形容:「不是積極的信仰者」(答第 31 題),但基於 以往既有的信仰基礎,仍不免在移居地受其影響,而採取最低限度的信仰 生活;因此也不太在意移居地的宗教資源狀況,而在回到原居地時直接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與原先的宗教團體與活動。這種模式也出現在佛教受訪臺商中,形成「跨 境」的宗教活動模式。

三、佛教

三位受訪者中,#01 執行長和#26 醫師都表示自己是受過皈依儀式的 佛教徒,但日常或在移居地時,並不會特別遵照佛教儀軌進行宗教活動,

也不會排斥其他宗教或民間信仰。#30 董事長雖然沒有皈依,但自認為是

也不會排斥其他宗教或民間信仰。#30 董事長雖然沒有皈依,但自認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