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臺商宗教實踐的模式

第一節 運用當 地 宗教資源 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節 運用當地宗教資源模式

一、定期聚會:佛道民俗信仰

(1)佛道民俗信仰概念說明

採取此一模式的臺商有#20、21、22 三件案例,佔全體比例 8.8%(表 3-1, A 格)。此處所謂「佛道民俗信仰」包含了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與習 俗,這個概念乃是根據受訪者的描述而來。例如受訪者#22 回答問題「您 在臺灣有沒有宗教信仰(第 13 題)」時,以「我自己比較是道佛相融合、道 佛混合的東西、民間信仰。只要祂是神,就應該都能照顧到我啦」,來表 述他自己的宗教信仰屬性。曾經被母親皈依為佛教徒的受訪者#21 有更詳 細的解釋(方括號[ ]內為訪問者提問或回應):

[您母親幫您辦皈依,您的感受如何?喜怒或質疑?] 沒有不高興 啊,這個東西,隨緣吧。[那您自己會覺得自己是佛教徒嗎?] 不會。

[那現在再想起來的話呢?] 其實也 OK 啦!其實臺灣大部分的人,

佛教、道教都搞不明白啊,[那您想起這件事情之後,會比較清楚定 位自己是佛教徒嗎?有這樣想嗎?] 沒有!其實沒有。只是到佛教 寺裡面有那個感覺而已。[當下會覺得自己是佛教徒這樣子?] 欸對 對對、對對對。因為像我們這邊這個寺廟倒底是佛教?道教?也搞 不清楚;那你到臺灣媽祖廟那邊是道教大概清楚,到了玉清宮倒底 是佛教還是道教?理論上是道教,主神關聖帝君,但是你到行天宮 也是關聖帝君哪。所以基本上你說臺灣人真的有幾個人弄得明白?

所以簡稱~你拜祖先應該也屬於道教、也屬於儒教吧,就是所謂孔子 教義嘛。所以應該講儒、釋、道是一夥的,簡單講只能說中國人、

臺灣人的一種傳統習慣罷了。(答第 20 題)

受訪者被歸類為此類信仰者,其信仰對象和活動大致都會談及佛教、道教 和民間信仰的神明或年節習俗慣例,我在後續章節還會逐例討論。

(2)移居地宗教實踐的過程和內容

在佛道民俗信仰者定期聚會模式中,受訪者們仍會依照在臺生活時的 年節時令和農曆初二、十六的慣例,前往住家附近的寺廟祀神祈願。除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各自家庭的活動外,如受訪者#20 也會邀集#21、#22,三家一同拜拜。例 如答問「您在大陸有沒有宗教信仰(第 14 題)」,受訪者#20 說:

有啊,就去這邊的寺廟啊。……會固定~就每個月去一次兩次吧,初 二、十六啊。……(#20 妻)我們會跟朋友講啦,因為祂這有一些是當 地的(神明),你可能沒有聽過的(故事),……祂的由來,……然後祂 其它臺灣的神,祂這邊也都有。韋陀天尊哪,這些也都有啊。文殊 師利啊、(#20)地藏王菩薩啊,……我們會找朋友去寺廟拜拜而已啦。

(#20 妻)就是逛一逛、走一走,拜拜這樣子。

受訪者#21 也答:「就是他們(指#20)來了以後,就帶我們去……,有點算定 期,就初二、十六,但後來比較沒有,就…走一圈,關聖帝君、觀音、財 神爺,做生意嘛,…就每個神明都拜。」#22 答:「同事會講說加減拜啦,

所以會去~這邊有一個寺廟,應該算是,就在我們這邊而已。」「他們(指#20) 一來就跟我們講說你們那邊有個寺廟,反而是他帶我們去拜拜。」

(3)原居地宗教信仰狀況

三位受訪者的宗教活動有其既有的信仰基礎,亦即他們在臺灣原居地 都已有各自的神明信仰。受訪者#20 夫婦原居苗栗市中苗地區,長年固定 敬拜附近玉清宮,主祀恩主公關聖帝君(實祀含孚佑、司命在內之三恩主,

受訪者獨指關帝),和住家附近的土地公;同時也因為每年訪友而定期朝 拜北港朝天宮(答 12 題)。受訪者#21 先生原居地為苗栗縣三義鄉,也常 去玉清宮敬拜關公、媽祖(玉清宮有奉祀)(答 13 題)。#22 先生原居臺北 市內湖區,主要敬拜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由於其父擔任義工,因而對該廟

「從小到大有感情在」;同時還有出入必經的土地公廟,也是對他有重要 意義的信仰對象(答 12 題)。顯然信仰者在原居地既有的宗教生活習慣影響 下,在移居地仍會維持與原居地相近的生活模式。

(4)移居地其他相關宗教資源

除了居住地的寺廟外,在其他宗教資源方面,我也詢問受訪者是否能 夠從當地的大眾傳播、影音媒體、書刊雜誌等接觸到宗教類的節目或資訊 (第 21 題)。三位受訪者皆可收視少數幾個相關頻道,但如受訪者#20 答:「也 只是轉到看一下,不會特別轉來看」,#22 也說:「轉了就過去了」,但如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是與社會議題相關的內容就會看一下,#21 則表示會看看這些頻道與宗教 事務相關的新聞,偶爾也會聽聽佛教音樂。這些都是在私人住家範圍內可 接觸的資源,但與自身的神明信仰並無關聯,相較於後續將討論的團契或 佛教社團,傳播或媒體等宗教資源對於佛道信仰者來說,較無影響。

另外,如果探詢受訪者是否可在當地宗教場所或相關環境獲得善書或 宣傳品,原則上,受訪者會以宗教場所內、外作為接受與否的根據。這應 當是顧慮到當地宗教管制政策所致。如#21 認為在大陸的宗教生活並未遇 到阻礙,因為在當地寺廟拜拜「不是非法的嘛」(答第 15 題),但是對於收 拿善書等物品則持謹慎態度,「寺廟裡面可以拿得到啦,但外面的我們不 敢拿」(答第 22 題)。除了政策上的顧忌外,#21 受訪者還指出另外一個因 素,即避免詐騙。「有的是拿著那個佛書還有金牌的,那都是騙人的比較 多,假和尚多。」甚至也在辦公室等場所出現過,因此影響臺商在如車站、

商場、景點等非宗教場所接受此類宗教資源的意願。

(5)臺商與移居地社會宗教生活的互動

雖然臺商都能明確認知移居地宗教處境的限制,何以仍願持續其宗教 信仰事務,甚至願意定期到當地寺廟活動?受訪者#20 之妻表示,「因為姨 丈跟我講說,當地的神明要拜,因為就近哪,只要不要迷就好了。所以我 們有空的話還是會去廟裡走一下。(答 14 題)」受訪者#22 也表示:「我太太 覺得既然來人家地頭,應該要拜一下。(答 14 題)」由此可知,受訪者並未 否定當地的宗教元素,並未因移居地的差異而改變原有的宗教生活習慣;

而是基於維持原居地既有的工作、生活模式,尋找移居地相應的宗教資源 滿足其需求。受訪者#20 之妻即說:

像我們現在在這邊,回去的時候就會做一個果盆、有什麼飲料啊,

然後就會把公司的名字、我們的名字寫上去,等於是答謝祂們吧。[所 以 你 們 會 去 那 個 廟 宇 針 對 工 作 、 生 活 來 ] 許 願 , [ 祈 禱 這 樣 子 ] 嗯。……因為可能是跟我媽有關係,我媽不是每年都這樣做(嘛),然 後跟我講說什麼要去廟裡面答謝神明啊什麼的,我們就這樣子啊。

(答第 12 題)

相應於在原居地已經建立的「神-人」社會關係,受訪者#20 先生也闡述 此一關係如何在移居地複製和運用的重要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反正不順我們就去拜拜,想到了就去拜拜這樣就好了。因為那裡也 有關聖帝君嘛,一樣啊,跟玉清宮的那個對不對。……當然是比較 熟悉的神明哪,關聖帝君、觀音菩薩,還有就是財神爺嘛這樣。(答 第 23 題)

我拜拜都跟他講,我是哪裡人哪,公司在哪裡啊,做什麼的啊,家 住哪裡啊,保佑你生意興隆啊,保佑我們闔家平安哪,……財神那 邊就說,希望客戶多一點單子這樣子啊,跟財神爺就這樣啊。其他 的就保平安啊,和順哪這樣子啊。(答第 25 題)

顯然,對於受訪者#20 而言,與原居地相同的、熟悉的神明,對他們在移 居地祈願條件上是具有意義的,是一個維持工作、生活在移居地順利與否 的重要基礎。從#20 妻的回答中也可知,他們將玉清宮的關帝、觀音、財 神視如在移居地的家鄉保護神祇,尤其是關帝信仰,#20 妻說:「因為關公 跟我們是同樣山西的嘛,對,所以我們就會特別的~」(答第 12 題),雖然 關帝已經發展成為普遍性的、文化層次的大眾信仰,但基於祖籍鄉親的背 景,仍可形成不同於大眾信仰而對於受訪者而言具有親密感的「神-人」

關係,如同在原居地一般持續地照顧、保佑自己,維持既有的生活模式。

所以,當訪問者問及:「你會覺得你們在這邊生活、工作,有~已經融入當 地的生活模式嗎?(第 10 題)」#20 先生答:「生活是~我們自己~自己的生 活模式啦。你說要融入,[#20 妻:有一段距離] 還是有一大段距離啦。」

即反映出宗教信仰活動對於臺商維持原居地生活模式有相當大的影響。

二、定期自修:天主教

在我的訪調案例裡,天主教徒只有受訪者#15 一位,佔全體比例 2.9%

(表 3-1, F 格)。受訪者於 2004 年在臺中市沙鹿區原居地即已受洗為天主 教徒,基於個人對宗教文化的喜好,2006 年到上海工作時,受訪者也對當 地相關的場所、建築、文物等都有尋訪興致:「一來就去找啊,其實廟也 會問,因為喜歡這樣的文化。……那當然到了一個地方我一定最想去看看 這個地方的廟宇或是教堂,這是我最有興趣就是去感受一下。」(答第 14 題)進而尋得適當的教堂維持信仰生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以前住浦西就徐家匯教堂,現在是國際社區有一個天主教堂,是新 教堂。因為我那邊接近國際社區,所以我參加的時間點是英文的彌 撒,因為中文彌撒太早了。神父是中國人,我看過一次外國人,就 上禮拜去看到是外國人。[過程與臺灣有不同嗎?] 沒有差別。[教 義宣講上呢,會不一樣嗎?] 都一樣啊,因為都是英文,所以有時 候當然,聽不到一些。我以前去的都是中文的嘛,會講一些故事。

臺灣的教堂神父是個越南人,他會講一些故事、生活中的事情,就 挺輕鬆的。徐家匯的時候,那個神父講得就比較像在唸經,就不是 那麼生活化;到了英文教堂的話,其實就更難,因為講的英文又比 較聽不太清楚,唱詩歌又還好。但是對我來說是一樣的,不會說因 為這些東西的不同,因為祂儀式是差不多的,是完全沒問題的,就 是對我的感受而言,不然我不會每次都留眼淚。(答第 16 題) 我們去那邊就是那個氛圍,我們自己會禱告,就是那個過程。當然

臺灣的教堂神父是個越南人,他會講一些故事、生活中的事情,就 挺輕鬆的。徐家匯的時候,那個神父講得就比較像在唸經,就不是 那麼生活化;到了英文教堂的話,其實就更難,因為講的英文又比 較聽不太清楚,唱詩歌又還好。但是對我來說是一樣的,不會說因 為這些東西的不同,因為祂儀式是差不多的,是完全沒問題的,就 是對我的感受而言,不然我不會每次都留眼淚。(答第 16 題) 我們去那邊就是那個氛圍,我們自己會禱告,就是那個過程。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