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人知識管理和研究準備度的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個人知識管理和研究準備度的關係

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KM)一詞,主要緣起於 Frand 和 Hixon(1999)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學院(UCLA MBA)開設的個人知識 管理課程,當時正處於數位科技環境變遷和網路發展的初始階段,而 Frand 和 Hixon 預期到這些資訊環境的改變,例如網路發展取代傳統紙本資訊的情況,將 會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研究、生活及事業帶來衝擊,因此該課程目的在透過知識 管理課程教育,幫助學生克服資訊爆炸以及資訊超載等問題。Frand 和 Hixon 認 為個人知識管理即是為個人自身需求而發展的一套知識管理系統,從個人記憶到 任何使用到資訊或知識的過程,都是個人知識管理的活動,而個人知識管理的能 力也同樣被使用於生活中任何需要運用的資訊和知識的時刻,並以資料形成資訊 轉化為知識的知識循環歷程來做為知識管理過程的建構,認為個人的生活,無論 是在個人記憶中或者電腦中,都在進行創造(creating)、獲取(acquiring)、評估 (evaluating)、取用(accessing)、組織(organizing)、儲存(storing)、分類(cataloging)、

索引(indexing)、檢索(retrieving)等行為程序,而這些行為即是個人知識管理應具 備的能力。

Dorsey (2000)延伸 Frand 和 Hixon 的概念,將個人知識管理視為一套問題解 決的技能(problem-solving skills),其中包含了心智上的邏輯思考和身體上的操作 技能,並提出七項個人知識管理能力項目,作為的提升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之主要 導向,包含資訊檢索(retrieving information)、資訊評估(evaluating information)、

資訊組織(organizing information)、資訊協作(collaborating around information)、資 訊 分 析 (analyzing information) 、 資 訊 呈 現 (presenting information) 、 資 訊 保 衛 (securing information)。在上述的七項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之中,部分概念延續 Frand 和 Hixon 提出的個人知識管理行為程序,例如資訊檢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

資訊分析、資訊呈現,並且更新增資訊保衛和資訊協作兩項能力項目。吳美美和 王宏仁(2007)認為 Dorsey 提出的個人知識管理能力的內涵,其實與資訊素養 和電腦素養的結合,本研究也認為 Dorsey 以心智上的邏輯思考和身體上的操作 能力兩個面向來看待個人知識管理的能力,與素養能力應被認知、技能和態度三 層面的概念十分相似。

Barth (2004) 對 個 人 知 識 管 理 詮 釋 為 應 用 知 識 管 理 方 法 進 行 自 我 組 織 (self-organization),指個人的知識、心智認知、操作能力的組織、建構和管理的 過程,並進一步將 Dorsey 所提出的七項能力,視為個人在管理自我知識時應具 備的關鍵能力,包括資訊的獲取(access)、評估(evaluate)、組織(organize)、分析 (analyze)、傳達(convey)、協作(collaborate)、保衛(secure),並且應以程序(process)、

價值(value)、技能(skill)和工具(tool)等四個面向來思考或操作個人知識管理的七 項關鍵能力,亦即延伸 Dorsey (2000)提出的個人知識管理能力應包含心智層面的 思考力以及身體層面的操作力的概念,將心智與技能兩層面的能力具體化為程序 和價值的思考以及技能和工具的使用。

個人知識管理概念的發展,最初是為提升商學院學生因應資訊時代變遷的資 訊掌握能力,然而,在現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又被稱為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個人知識管理之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和學習新的知識,並且提昇知 識創新能力(鄭金謀,2010),因此個人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常與學生學習和資 訊掌握和知識創造能力的密不可分。不少學者也提出研究歷程中的應備能力與個 人知識管理有相關的看法,例如王汎森(2005)認為研究論文的寫作是碩士研究 生將其研究歷程的完整呈現,並提出了在寫作論文時首先應建構個人知識樹的說 法,也就是將研究關心的問題發展成知識樹的主幹,把相關的資料、資訊經過評 估篩選後掛至個人知識樹中合適的位置使其成為莖葉,換言之,個人知識樹的建 構過程即是個人知識管理的過程。

另外,吳美美和王宏仁(2007)也認研究論文書寫歷程和個人資訊尋求的建 構過程,其中的資訊行為模式,包括資訊和知識的獲取、知識創造、文件管理、

儲存、合作學習與知識分享等行為模式,可進一步延伸應用到個人知識管理層面。

延續這樣的概念,吳美美(2009)更在研究生的個人知識管理之演講中,提出研 究生應具備新的個人知識管理取向,包含更佳的思考力、更佳的操作力、更加了 解程序、更能善用工具等四個取向。

Garner (2010)在個人知識管理能力與大學生的學習表現研究中,以 Dorsey (2000)提出的七項個人知識管理能力融入學習架構中,認為資訊檢索、評價資訊、

組織資訊是學習者之學習活動和學習資源的互動;而資訊協作、資訊分析、資訊 保衛,則是學習者之學習活動和學習支援者(例如教師、專家或同儕)的互動,

而學習者之學習活動、學習資源、學習支援者三者的交集即是資訊呈現,因此認 為個人知識管理的能力與學生的學習表現有關,並且強調透過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的輔助,可以提升學生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並且帶動增進其學習成效。

本研究綜合上述相關學者提出個人知識管理應用情境與應備能力內容之看 法整理如表 2-4。

表 2- 4 相關學者提出之個人知識管理應用情境與應備能力內容

相關學者 應用情境 能力內容

Frand、Hixon (1999)

個人知識管理活 動發生在生活中

資訊的創造、獲取、評估、取用、組織、儲 存、分類、索引、檢索的過程中應備的能力。

Dorsey (2000) 個人知識管理為 應用於面臨問題 時一套解決問題 的技能

包含了心智上的邏輯思考和身體上的操作 技能,提出資訊檢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

資訊協作、資訊分析、資訊呈現、資訊保衛 七項主要能力提升方向。

Barth (2004) 用於自我組織知 識、心理認知和 操作能力的建構 和管理的過程

應以程序、價值、技能和工具等四個面向來 思考或操作檢索、評估、組織、協作、分析、

呈現、保衛個人知識管理能力項目。

吳美美(2009) 研究生的研究歷 程之中

提 出 研 究 生 應 具 備 新 的 個 人 知 識 管 理 取 向,包含更佳的思考力、更佳的操作力、更 加了解程序、更能善用工具等四個取向。

Garner (2010) 大學生的學習過 程之中

將 七 項 個 人 知 識 管 理 能 力 融 入 學 習 架 構 中,提出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應用可以提升 學生學習效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由表 2-4 可以清楚看出個人知識管理的能力被廣泛應用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之 中,此外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研究生的在進行學習和研究時,應該善用個人知識管 理的能力。另外,由個人知識管理的能力項目內容中,也發現其內涵卻與研究活 動的內容十分相似,個人知識管理的資訊檢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協作、

資訊分析、資訊呈現、資訊保衛等七項關鍵能力,即是應用在研究歷程之中資料 蒐集、資料分析與學術書寫及發表三項主要活動進行的過程。

本研究將研究歷程各階段中的主要活動,與 Barth (2004)所提出之個人知識 管理的資訊獲取、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分析、資訊傳達、資訊協作、資訊 保衛等七項關鍵能力比較整理如表 2-5。

表 2- 5 個人知識管理於研究歷程中的應用 究歷程的需求,而 Barth (2004)提出的以程序(process)、價值(value)、技能(skill) 和工具(tool)等四個面向來思考並操作個人知識管理的資訊獲取、資訊評估、資 訊組織、資訊分析、資訊傳達、資訊協作、資訊保衛等七項關鍵能力,其中意涵 就如同素養能力應具備認知、技能和態度三層面一般,透過個人知識管理的概念 將認知和技能的表現更具體化,對程序與價值的了解和思考即為認知層面的能力;

而技能操作和工具使用則為技能層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