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歷程中所需要的認知和技能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研究歷程中所需要的認知和技能

蔡清田(2010)在《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一書中,認為研究素養是一種進 行研究,包含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論文寫作的循環回饋過程中,應具備的認知、

技能、情意態度三個層面的專業素養,但早期 Shapiro 與 Hughes (1996)最初提 出研究素養(research literacy)一詞時,認為研究素養是了解及使用資訊科技工具 進行研究的能力,包含與研究領域相關學科的軟體和線上資源的運用能力,早期 對研究素養意涵的認定,僅限於資訊科技應用技能的範疇,蔡清田的觀點,將研 究素養概念獨立提出,並明確指出研究素養的範疇不僅限於技能層面,而是在研 究的歷程之中應具備的認知、技能和情意態度。

最近期對於研究素養的討論,吳美美(2011,3 月)在數位時代所發展的大 數位素養概念架構之下應備之素養能力中納入了研究素養,並提出研究素養是探 究的歷程、研究過程、及學術書寫及發表的過程之中,對其中知識的了解和操作 能力。吳美美提出大數位素養內涵應包括研究素養的觀點,不僅延續最初研究素 養為高等教育之資訊素養一環的概念,也再次指出研究的各個階段需要有不同的 理解和操作能力。為了更加了解在研究的各個階段中所需要之知識技能為何,本 節進一步針對研究歷程以及研究準備度之內涵分別論述如下。

研究的歷程

研究歷程會因為所探究的問題和採用的研究方式不同,使研究歷程的細節有 所差異,但廣義而言,研究本身的意義皆是為了探索未知並創造新知,柯寓芝

(2008)也認同李郁雅(2000)提出研究歷程可巨觀的視為知識發現歷程的概念。

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建構較廣義的研究歷程,亦即探討普遍 而言,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必經的歷程。

本研究回顧相關文獻對於研究歷程的討論,發現主要由兩個面向進行研究歷 程的建構,一是以資訊尋求的相關理論為主軸,認為研究行為主要在完成資訊的 探尋,亦即由資訊尋求的歷程作為研究歷程的內涵;二是任務導向觀點,認為論 文寫作是研究歷程的最終任務,因此由論文寫作的架構可以呈現研究的歷程。

以資訊尋求歷程的理論概念建構研究歷程內涵的相關研究,例如吳美美和吳 思慧(2006)將 Kuhlthau 在 1993 年提出的資訊搜尋歷程模式(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SP)視為研究歷程的六個階段,並以資訊搜尋模式六個階段中的情感、

認知和行動做為研究生進行研究時焦慮情形的觀察架構,包含:1.任務開始階段,

意即開始察覺有資訊需求;2.選擇主題階段:選擇需求的主題;3.焦點形成前之 探索階段,做一般主題的調查;4.形成焦點階段:從收集到的資料中開始形成焦 點;5.收集資訊階段:開始收集與確切目標相關的資訊;6.搜尋結束階段:完成 資訊搜尋,撰寫或呈現報告。

Kuhlthau 自 1985 年開始進行資訊搜尋歷程模式(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SP)的研究,並不斷因應資訊時代的變遷,進行資訊搜尋歷程模式的改良和應用 研究,早期的資訊搜索歷程研究是以高中學生於學校圖書館資源的搜尋歷程為主,

後來漸將研究對象擴大至小學生和大學生,研究範圍也由學校圖書館資訊搜尋歷 程,擴展到各不同類型圖書館之資訊搜尋歷程,她在 1993 提出的資訊搜尋歷程 模式,從資訊搜尋開始到結束,共分為開始(initiation)、選擇(selection)、探索 (exploration)、聚焦(formulation)、蒐集(collection)、呈現(presentation)六個階段,

各階段有不同的感受(feelings)、想法(thoughts)和行動(actions),2004 年再提出完 整的資訊搜尋歷程模式,新增評估(assessment)階段(Kuhlthau, 2012),如表 2-1:

表 2- 1 Kuhlthau 的資訊搜尋歷程模式(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開始 選擇 探索 聚焦 蒐集 呈現 評估

資料來源:譯自 Kuhlthau, C. C. (2012).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Retrieved Dec. 12, 2012, from http://comminfo.rutgers.edu/~kuhlthau/information_search_process.htm

Kuhlthau 的資訊搜尋歷程模式被廣泛應用在圖書館使用教育研究、資訊行為 研究等領域,李郁雅(2000)在進行研究歷程中情境與資訊行為之探索研究時,

(2008)透過深入訪談電機資訊領域學者進行研究的過程,歸納其研究歷程為發

表 2- 2 研究歷程歸納(續) 研究歷程

說明 本研究參考之相關研究者 階段 活動

研究結果 呈現

學術書寫及 發表

透過完整學術書寫(例如研 究論文、研究報告等)以及 學術發表方式呈現研究的 結果。

李郁雅(2000)

吳美美和吳思慧(2006)

柯寓芝(2008)

黃文琪和吳明德(2008)

蔡清田(2010)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上述對研究歷程建構的相關文獻回顧,本研究認為研究歷程中資訊尋求行為 和撰寫論文的行動是同步進行且密不可分的,也如同 Kuhlthau (2004)在資訊搜尋 歷程模式之研究中提到的,並非每個人在進行資訊搜尋時都會依序經歷各個資訊 蒐尋階段,而不同階段的資訊搜尋行為也可能會反覆發生,研究歷程也是如此。

因此雖然時間順序上是由研究意識產生到研究結果呈現,但過程之中可能會因為 研究的問題或需求不同,而反覆進行其中某些階段。研究歷程中必須同時進行資 訊搜尋與研究實施和學術書寫等行為,因此在研究歷程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包含資訊素養以及研究專業的素養,若欲發展研究準備度評量,應同時考慮其資 訊素養,以及學術研究進行和學術書寫時的專業素養如何。

認知與技能

本研究若欲發展研究準備度評量,檢測學生的研究應備知識技能是否充分時,

必然需要了解關於知識認知和技能操作其中的意義為何。

首先,認知是指應能夠透過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與創造六種形式 的認知處理方式來處理事實知識、概念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後設認知知識四類 型的知識(陳柏熹,2011)。因此在研究歷程中,研究素養之認知層面即是強調 對研究應備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表現。

而技能層面的意涵,根據 Simpson(1972;轉引自陳柏熹,2011,頁 36)的 分類,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可以分成七個階段,分別為知覺、準備、引導反應、

自動化、複雜反應、適應、創新。「知覺」是指透過感官來觀察或區辨所要執行

的動作技能;「準備」是指在身心上處於執行活動的狀態;「引導」反應為模仿和 嘗試動作;「自動化」是指對某項動作技能已經熟練;「複雜反應」是指能夠將幾 項熟練的動作結合再一起;「適應」是指能夠選擇適當的動作因應環境的變化;「創 新」是指能夠結合既有的知識與技能改良過去所學的動作技能。在研究歷程中之 技能,若廣義來看,經歷完整的研究歷程即是指完成整個研究活動的知覺、準備、

引導反應、自動化、複雜反應、適應、創新七個過程,但由於研究歷程是由許多 不同的研究行為和活動組成的,因此若是關注研究素養之技能層面能力,則是指 在研究歷程各個階段中進行的研究活動之技能,包涵相關研究工具之操作能力。

綜合以上對於研究的歷程以及研究應備知識技能的認知與技能內涵探討後,

歸納研究歷程可分為研究意識產生、研究問題釐清、研究相關資料蒐集、研究相 關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呈現等階段,在各階段其中進行的活動透過相關文獻回顧 知曉,包含資料蒐集、資料分析、及學術書寫與發表,實與資訊搜尋的歷程和論 文撰寫歷程中之活動相似。因此,在探討研究歷程中應備素養內涵時,本研究擬 透過回顧分析資訊搜尋素養之相關文獻,例如資訊素養能力指標、個人知識管理 能力等相關文獻、以及論文撰寫素養之相關文獻或資料,例如研究方法論著、研 究指導相關課程教學大綱等,進一步釐清研究準備度之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