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質性取向--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蒐集資料及分析文本內容的技術,適用於涉及大量文本的 問題,且研究主題不需要近距離觀察的研究情境(Herzog, 1996/2002 ; Neuman, 2000/2002),內容分析法的實施是使用類目作為分析的依據,類目即是內容的分 類,透過研究主題來選定與設定類目,將欲分析內容作定質與定量的分析,類目 可分為測量內容實質,包含主題、特徵、人物、權威、方法、來源等類;和測量 內容的形式,包括傳播類型、敘述形式、感情強度、策略等類(楊孝爃,1987),

由於內容分析法適用的研究情境以及其分析結果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符合本研 究發展評量工具所需,因此,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對研究指導課程教學大綱文 本進行分析,用以歸納較完整且符合我國社會學科領域碩士研究生之研究準備度 內容架構,並據以發展適用於我國社會學科碩士研究生之研究準備度評量。

本研究欲透過課程教學大綱內涵的主題,了解研究的先備知識與技能為何,

因此採用主題性類目測量內容實質的分析方式,屬於質性取向的探索,以下分別 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之資料收集以及資料處理過程,

包含內容分析樣本選取、形成文本與分析編碼三部分。

一、 內容分析樣本選取

內容分析之分析對象即為「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由於考慮不同學科領域 之研究方法之差異以及研究領域學科知識的限制,本研究選取研究者能理解的社 會學科領域的各類「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作為分析樣本,依照我國教育部統計 處公告之學科標準分類,社會學科包含六大學門,分別為傳播學門、商業及管理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民生學門、法律學門,學門之下又 包含學類(教育部統計處,2012c)。

由於本階段研究實施期間為 101 學年度中,尚未公告 101 學年度系所數統計 資料,因此依照 100 學年度大學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之系所數統計資料,我國

社會學科六大學門之下,涵蓋 45 類學類,其中等級為研究所以上之系所共有 748 所(教育部統計處,2012d),將社會學科六大學門涵蓋之學類數以及系所數整理 如表 3-1 所示:

表 3- 1 社會學科六大學們研究所數量統計

學門 學類數(單位:類) 系所數(單位:所)

民生學門 9 88

法律學門 3 37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10 183

社會服務學門 4 33

商業及管理學門 10 361

傳播學門 9 46

共計 45 類 748 所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12d)。大學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2012 年 10 月 19 日,

檢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bcode/bcode_u.xls

本研究期望透過各類「研究法」課程之教學大綱內容,了解研究歷程中與執 行研究和學術書寫的專業部分知識技能項目為何,由於我國社會學科研究所數量 頗多,且因各學校院所開放課程教學大綱獲取權限不同,無法全面性獲得各系所 之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再者考慮本研究進行內容分析之需求,並非各個系所皆 有開設符合本研究分析需求之研究法相關課程,因此分兩階段進行取樣。

第一階段採配額取樣方式,由社會學科領域之研究所,依照六大學門分為傳 播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社會服務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民生學門、法 律學門共 6 組,再於每組包含之各個學類中各選取 1 所,共 45 所研究所,作為 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第二階段之取樣對象。

第二階段採取便利與立意取樣方式,研究者針對第一階段所取出之 45 所系 所,透過各校系網路通路取得授權可公開取用之研究法相關課程教學大綱,由於 第二階段篩選歷時較長,且受各系所開放課程教學大綱年度之限制,本研究選取 較新穎之 100 學年度或 101 學年度課程大綱共 45 份。進一步評估各課程大綱內 容與品質,由於本研究期望透過研究法相關課程大綱之內容,了解在進行社會學

科領域研究之前的先備知識與技能為何,因此在篩選「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時,

在內容上須與研究方法以及論文寫作教學相關,包含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法、社 會研究法、研究方法等,以及根據不同系所專業所設計之研究法課程,例如運動 科學研究法、觀光研究方法、行為科學研究法、研究方法及法律論文寫作等課程 教學大綱,此外分析樣本之必須詳列每周課程內容規劃,依照每周授課單元條列 者為佳。

篩選同時考慮維持樣本之多樣性,因此依照各學門涵蓋學類之比例進行決定 篩選後之樣本數,第二階段立意取樣之樣本數量分配如表 3-2 所示。

表 3- 2 第二階段立意取樣之樣本數量分配

學門 學類(比例) 取樣數(單位:份)

民生學門 9(0.20) 3

法律學門 3(0.07) 1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10(0.22) 3

社會服務學門 4(0.09) 2

商業及管理學門 10(0.22) 3

傳播學門 9(0.20) 3

共計 45(1.00) 15 份

依照上述之內容與形式之衡量標準,透過課程教學大綱中之課程目標段落所 敘述之內容判斷該課程是否以教授研究進行時之專業知識、技能為目標,並瀏覽 其內容呈現方式,篩選符合本研究需求之樣本,將「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 分析樣本兩階段取樣之結果詳列如附錄一,經兩階段樣本選取程序後,本研究最 終抽取之「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樣本共 15 份,以課程(course)之英 文首字母C作為編號開頭,各樣本編號依序為 C01 至 C15,各樣本之學校、系所、

課程名稱、授課教師等資料如表 3-3 所示。

表 3- 3 「研究法」課程內容大綱取樣結果

析工具 Atlas.ti 軟體輔助進行內容分析工作,因此須將各類檔案格式,如「.pdf」、

「.docx」檔案,一致轉化為「.doc」檔案格式,以利匯入 Atlas.ti 軟體中;接著 擷取教學大綱中欲分析之內容段落,由於本研究挑選之教學大綱皆具備課程目標、

課程內容安排、教材、評量方式等內容,其中「課程內容單元」是教學大綱中主 要呈現在該課程中教授內容的段落,也可由其中觀察在研究歷程中應學習的知識 和技能的主題為何,因此根據研究需求選擇「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之「課程內 容單元」段落進行分析。

為便利在研究過程中,內容分析文本可反覆檢視並與原始檔案對照,本研究 將內容分析文本之基本資料與特性整理為表格方式呈現,附於該文本之內容分析 段落之上,包含樣本編號、學門、學校系所、學年度、課程名稱、授課教師。此 外,由於本研究在進行樣本之立意取樣時以各教學大綱之課程目標作為判斷該教 學大綱之授課內容是否符合本研究需求之依據,因此也將課程目標列於資本資料 欄位,整理完成六個學門,共十五份的「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文本(詳 如附錄二)。

三、 分析編碼

在使用內容分析法這種質性資料分析處裡的過程中,透過編碼(coding)以具 有系統性的方式產生文本中符號內容的描述,為使內容分析過程具有系統性,確 立分析單位之一致性是首要任務,本研究配合教學大綱以具時序性的點列方式呈 現每周課程之主題或單元的特性,制定本研究之分析單位為教學大綱中的每一點 列的課程單元。

決定分析單位之後接著進行編碼工作,編碼是指將一個代碼(code)貼在一段 文字上的動作,而這代碼在觀念世界裡代表著一個「概念」,當研究者進行編碼 時,將一個個概念貼在一段段文字上,這些文字就獲得了意義,以這一個個概念 為基礎,可進一步地進行「命題化」、「理論化」的工作(張芬芬,2010),Miles 與 Huberman (1994/2006, p.126)將編碼程序整理為編流水號、初步編碼、整理代

碼清單、建立初步代碼系統、尋找主旨代碼、建立並統整的代碼系統等步驟。

本研究依上述步驟進行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之編碼,首先閱讀分析各文本,

依照分析單位,即課程單元給予編流水號,接著進行初步編碼,本研究閱讀教學 大綱之內容,首先對照分析單位之流水號給予每個分析單位代碼,並依照各個單 元描述之內容進行初步編碼,本研究透過 Atlas.ti 軟體進行編碼工作,為便利後 續分析結果說明之範例,因此將各分析文本之初步編碼結合分析文本之表格呈現 於附錄二,其範例如圖 3-2:

圖 3- 2 內容分析文本與初步編碼範例

初步編碼完成後,將累積之編碼列出形成初步編碼清單,並進行閱讀與整理 的工作,由於本研究採模版式(Template Analysis Style)的內容分析方法,即預 建的分類系統,然後半開放地對文字資料進行歸類,有需要時再調整原分類系統,

之後以詮釋方式說明文字資料中的關聯性(張芬芬,2010),因此透過編碼清單 的閱讀整理以建立初步代碼系統,首先隨機擇三個「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分析 文本,透過閱讀文本內容,反覆檢視初步編碼清單中,各編碼內涵的分析單位之 內容,亦即課程單元的內容,將意義相同或重複的編碼進行合併,並以名詞為的 命名原則形成研究專業知識技能類目,其操作過程範例如圖 3-3。

課 程 單 元 流 水 編 號

分 析 文 本

進 行 初 步 編 碼

圖 3- 3 整理歸納初步編碼清單示意圖

接著進一步將研究專業知識技能之主要類目與其次要類目的關係釐清,形成 初步編碼系統,利用初步編碼系統與各「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之內容架構進行 比較,檢視初步編碼系統的適切性,並給予適當調整,形成完整編碼系統,以利 進行後續編碼與研究法課程教學大綱內容分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