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關鍵個案

一、 個案一:求婚成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9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本研究選取了 4 則社交訊息事件進行內容分析,這些社交訊息事件時間範圍 從 2013 年 3 月 1 日至 2013 年 4 月 30 日。為了顧及在 Facebook 上不同事件的互 動模式,因此在個案挑選方面,不僅選出當事人私領域的事件,亦兼顧對公眾議 題的關心討論等。四起關鍵個案的訊息內容包含了 Facebook 使用者重要生命事 件、心情抒發、生活趣事、與新聞熱門話題等。

個案一為求婚成功事件,宣告成功的訊息果不其然地刺激了眾人的關注與回 響;而個案二是屬於當事人的心情抒發,正值低潮期發佈的「討拍文」引來各方 關注。個案一與個案二皆屬當事人個人事件,然而事件本身的情緒性質卻有所差 異,相較於求婚儀式成功帶來的歡欣喜悅與普遍歡騰,悲觀感傷的情緒抒發則需 要參與者的謹慎應對。因此,透過一正一反的個案比較,將突顯出 Facebook 使 用者在參與各種事件時的行為模式。

個案三為炫耀性質的訊息內容,當事人在參加反核遊行時巧遇電影明星,並 將兩人自拍合照的照片上傳,公開分享給親朋好友與所有的 Facebook 使用者。

而個案四的當事人發佈的訊息內容,則是對於新聞報導的議題闡述進階的感想討 論,也引起相當關注與回響。這兩起關鍵個案與公眾人物或議題相關,然而因為 訊息內容的不同、參與者文化資本的多寡,導致兩起事件的互動模式呈現差異,

突顯議題本身對於 Facebook 使用者行為造成的影響。

為了呈現個案的樣貌、呈現當事人與參與者在互動儀式過程的參與動機、行 動策略與結果回饋,本研究將透過訊息分類、文字雲等進行內容分析,再輔以深 度訪談捕捉內容分析難以觀察到的動機與認知事實,企圖拼湊出完整的互動儀式 鏈,以及在各個事件中「行禮如儀」的現象與成因。

第一節 關鍵個案

一、 個案一:求婚成功

當事人在求婚成功後發佈的訊息,內容包含三張在餐廳中與未婚妻和其他友 人的合照、42 字的文字訊息。回應起始時間為 4 月 19 日 23:20,回應終止 時間為 5 月 1 日 17:30,事件持續約 282 小時。其中有 357 人按讚,126 則 回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0

當事人在女友短暫外派期間,與其他友人策畫求婚。在這起社交訊息事件中,

可以看見求婚成功後曬恩愛、鑽戒及玫瑰花束、與前往助陣的友人們的照片。

1. 事件特質與情感刺激

「求婚成功」對於一般人而言是生命中相當重要的特殊事件,當事人在 Facebook 發佈的社交訊息事件的文字「未來的日子,請讓我照顧你、愛你。一 起發現更多屬於我們的小確幸!你願意嫁給我嗎? Yes, I Do」,展現走向生命另 一個階段的準備;除了文字,當事人更貼上女友戴上求婚戒、甜蜜合影的照片(助 陣的友人作為背景),與 Facebook 上的各路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圖文並茂的社交 訊息事件容易引起其他使用者的好奇心,進而點擊瀏覽、甚至進行互動交流。

事件本身的特質與參與者短暫的情感刺激(好奇觀望)成為了互動儀式鏈可 能發生的契機,然而僅有這些因素,並不足以啟動儀式鏈過程,也不足以導致最 後的團結認同與符號系統等,因此仍要進一步探究事件中眾人的互動內容。

2. 起始條件的元素與事件發展

這起圖文並茂的社交訊息事件在當事人朋友的動態消息(News Feed)頁面 上流轉,很快地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在 12 小時之內便有 111 則的回應,也就是 說這起事件在一夜之間至少吸引了 111 人前往聚集關注。根據 Rheingold(2012)

的 power law 法則,回應時所需的精力大於按讚,因此回應人數會小於按讚人數,

由此可推論在 12 小時之內聚集在事件中按讚的人數應大於 200 人左右(見圖 2)。

從求婚事件中的按讚或回應量觀察參與者人數,都遠高於一般事件的關注人數,

而在短時間內吸引了超過 100 朋友共同聚集在事件中(條件一:群體聚集),也 為後續眾人的互動交流奠下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

圖 2:求婚事件回應數量變化圖。

在平常時候,當事人 A1 發佈訊息時,經常使用 Facebook 的權限設定排除 非朋友或列於特定名單人事的觀看。透過「功能排除」的篩選機制,當事人選擇 了數量有限的朋友觀看,而非對全世界 Facebook 使用者公開。不過由於求婚事 件的特殊性,以及「想和大家分享第一手喜悅的訊息」(當事人 A1),當事人 A1 有意識地將求婚事件公開發佈在 Facebook 上,同時標籤(tag)與事件密切相關 的未婚妻、及其他協助的四位友人,因此能有權限閱讀這篇貼文的不再侷限於當 事人的朋友,更直接延伸到未婚妻與四位友人的朋友:

因為我女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我的朋友,因為我有 tag 她,如果我設成只有 我的朋友看得到,她的朋友就會看不到。所以我才設公開,這樣她的朋友才 看得到。(當事人 A1)

相較於由當事人依據隱私權設定劃分出明確的參與者/局外人界線,另一種 排除機制較為模糊隱晦,而且是由具有閱讀權限的參與者根據自由意志決定置身 於事件之外,選擇不予回應或者以有限的形式回應(如按讚)。這種情形多發生 於參與者與當事人並不特別熟稔、或自身立場不適合公開表態的情況下,像是當 事人前女友、及其親友等。

A1:「基本上都有出現耶,連 XXX(前女友)都有出現。」

研究者:「她有出現在這則訊息中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2

A1:「她怎麼可能出現?她不可以(快速改口)…沒有辦法出現啊,她也知 道她沒辦法出現。(停頓兩秒)而且我們兩個本來就不會透過 Facebook 聯絡。

她有傳訊息給我啦。她傳給我的時候,我還在香港,所以我也只有回她謝謝 而已。」

Facebook 事件中,普遍可看到功能排除與不予(多作)回應等兩種情況,

限制了參與者的數量與範圍,也排除了並不相關的局外人;而這起以 Facebook 訊息昭告求婚成功的事件,則明顯看出立場相左者沒有積極參與的現象(條件二:

排除局外人)。

Facebook 的非同步互動特性,讓參與者可以根據事件發生的狀況、前人的 回應、個人認知等各種資訊的判斷,再採取適當回應。從 126 則回應內容可區分 出純粹祝福、祝福與玩笑、純粹玩笑與當事人回應等四種(見表 4):

關注焦點(內容) 數量 百分比

1. 純粹祝福 (恭喜恭喜,邁入人生的下一個里程碑) 93 73.8%

2. 祝福與玩笑 (恭喜回不去了!) 15 11.9%

3. 純粹玩笑 (兒子叫李奏凱或是李瑪豪好了~) 7 5.6%

4. 當事人回應 (再找天回去跟你報告近況囉:)) 11 8.7%

表 4:求婚事件關注焦點。

到了事件發展後期情況愈趨明顯,戲謔玩笑的內容包含當事人與未婚妻的形 象、未來小孩的諧音命名等,而當事人也樂於和參與者相互吐槽,圖 2 可看出 126 則回應情況。圖表中可看出,對於準新人的祝福仍是事件的主要基調,佔了 整體 73.8 的比例。

起初在回應串中,參與者給予了基本形式的恭賀與祝福,像是「恭喜!! 百 分百人生勝利組!!」、「我願意,恭喜你」、「恭喜加入好先生俱樂部!」等。

不過從第 13 則的回應「恭喜。不過你都沒有看鏡頭說(笑)!」之後,關 注焦點開始偏向輕鬆詼諧的路線,參與者在祝福之餘也開始「虧」當事人、開些 無傷大雅的玩笑,例如「Jacky 忙著照顧&愛老婆,沒空看鏡頭~」、「李蓋水、

李蓋勇這兩個名字有機會用上了!」之類的回應。

雖然並非每一則文字回應都直接嶄露對邁入人生另一階段的當事人的祝福,

甚至有些回應為「終於想不開啦?」、「感謝兩位幫我們省一個紅包」、「千呼萬喚 屎出來~」等更為迂迴的文字(祝福與玩笑),但這些語句涵義毫無任何惡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3

反而在互動過程中增添趣味話題,引起其他參與者以按讚認同。

可見當參與者群眾確認了「兩人終成眷屬」時,關注的焦點便開始走向具有 玩笑意味的祝福,不過回應內容皆對「求婚成功」有相當的肯定與期待,這類具 的回應內容是次高比例的關注(11.9%),也是具關鍵性的關注,它促發了當事人 的回應、以及參與者的再回應,讓事件後期的關注內容增添詼諧幽默的笑料。

圖 3:求婚事件中關注焦點的變化。

圖 3 為求婚事件發展時,眾人關注焦點的變化圖。X 軸代表的是依據回應時 間先後所排列的訊息順序,Y 軸則是訊息內容的種類,因此圖 3 呈現的是事件發 展時,眾人給予的回應類型與關注焦點的轉變。從圖 3 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純粹玩 笑出現於當事人回應之後,原因是當事人針對具有玩笑的祝福也採取輕鬆回應,

參與者又再度現身吐槽,所以在短時間內當事人回應與純粹玩笑形成較密集的分 布,也型塑事件發展脈絡、其他參與者的關注與情緒(條件三:相互關注的焦點)。

A1:「這個啊,這是我朋友的女朋友,是同事的女朋友。我跟我同事感情很 好,她們都說我們是 gay,所以她說『這樣我就放心了』就超好笑的(大笑)。

因為我跟她男朋友實在太好了哈哈哈。」

研究者:「這句話有很多人看得懂嗎?」

A1:「有,這些(對回應按讚的 5 個人)都是同事、都是認識的或知道這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4

事(玩笑)的人。這個啊(回應內容中提到的男性人名),這個就是我的好 朋友,所以都在講同一件事情。講這句話的是一個客戶,那時候我們在弄同 一件案子,所以大家都認識。」

在熱烈回應的同時,參與者情感連結與關注焦點會共同形成、轉換、相互影 響。從 126 則回應內容的字彙辭性判斷,可看出參與者都呈現正面情緒,包含恭

在熱烈回應的同時,參與者情感連結與關注焦點會共同形成、轉換、相互影 響。從 126 則回應內容的字彙辭性判斷,可看出參與者都呈現正面情緒,包含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