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案四:台大生男公關新聞評論事件

第一節 關鍵個案

四、 個案四:台大生男公關新聞評論事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2

5. 小結

在名人效應的加持下,這起自拍打卡的訊息事件受到更多 Facebook 使用者 的矚目,在短期間內吸引大量的讚與文字回應。參與者與當事人在過程中亦有多 次交流互動,相互形塑眾人的關注焦點。然而,當明星成為訊息事件中主要亮點 時,明星本身的吸引力對於能否促發互動儀式鏈扮演關鍵角色。

參與過程與訪談內容和時間分佈觀察,事件中許多參與者僅是「湊熱鬧」, 放完友善的回應煙火後便快閃離場,只有少數人能維持後續的關注。蜻蜓點水的 關注行成了「行禮如儀」的參與現象,這些僅只按讚的參與者甚少或無法持續與 事件過程中的當事人與其他參與者進行互動交流。

除了意味不明、或者出於禮節的讚之外,文字訊息內容亦耐人尋味。在當事 人的炫耀訊息事件中,參與者以吐槽、揶揄、起鬨、玩笑等回應,「當眾喧鬧」

的情景此處亦可見。但是這些「破壞」並無損傷事件氛圍,反而被當事人接受,

並給予更多現場的實況回應。這些賣力喧鬧的參與者,不僅知道當事人的底線,

不會貿然觸及;更知道其他參與者想看什麼、愛看什麼,具有表演意味的交談回 應召喚了其他參與者投入事件本身,維持、甚至刺激互動過程中的高昂情緒,並 同時凝聚關注,達到集體亢奮。

從回應時間與按讚數量來看,可以想像當事人在發布訊息後立刻獲得眾人的 關注與回響,這些互動交流透過 Facebook 頁面右上方的互動狀態列(ticker)流 轉至更多人的視線中,在發布前期得以高效率地喚起眾人的興趣與注意,進而參 與、投入事件中。然而,按讚人數(179)與回應人數(22)上的懸殊比例,反 映了對事件高度關注的參與者仍然有限,也因此影響後續互動的持續時間與效果。

即使此事件仍然促發了互動儀式的行為展現、吸引相當數量的參與者按讚與回應,

卻難以形成如「求婚成功」事件中的群體凝結等更具規模的儀式結果。

四、 個案四:台大生男公關新聞評論事件

當事人的大學學弟為了學術研究短暫地從事男公關行業,在 Facebook 公開 發表了的與公關業老闆的對話以及感觸,並在論文發表後受到主流媒體關注。

當事人轉貼分享了學弟的貼文後,針對此事件的各種回應提出對「社會學」

本質的思考,共 150 字。參與者群眾的回應起始時間為 4 月 2 日 1:57,回應 終止時間為 4 月 2 日 22:56,事件持續約 21 小時,其中有 47 人按讚,10 則 回應。

當事人的文字訊息包含身邊親友與網路鄉民對於公關研究的各種褒貶看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3

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捍衛自己對社會學門的理解和辯護

1. 事件特質與情感刺激

事件當事人長期關注社會議題,也樂於在 Facebook 上轉貼相關訊息,並和 親友們分享自己的想法觀點。無論是反媒體壟斷、華光社區、反核、美麗灣、台 大新社科院工安事件或是各種社會新聞報導,經常可見當事人在 Facebook 上提 出自己的見解。不過特別的是,這位短暫進入公關業的台大學生正是當事人大學 科系的學弟,當事人的意見不僅表現了對議題本身的關心,更包含了自己對於「社 會系」的認同。

他是我直屬學弟,我之前知道他要做這個論文,去做田野。那陣子這件事非 常紅,我的臉書上、或是身邊的人都來問我這個人,那時候我還在當 XXX

(某教授)的助教,我們上課時也會講到這件事情。大家的評價都是一些很 驚訝的評價,但我覺得這件事情沒有什麼好驚訝的,因為他就是一個很認真 去做田野的小朋友。然後我會覺得你對他這樣的使用是錯愕、是驚訝、是批 評都很奇怪,因為這研究本來就是要去了解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覺得 有這樣的人去做這樣的事情很好,所以我才想要這樣轉貼。(當事人 D1)

因此,這起訊息事件一如往常,也吸引了當事人各路親朋好友們的矚目;卻 也一反常態地,召喚了更多人的關注回響。這起事件傳達了關懷社會各職業階級 的正當性,以及對社會學科本質與這篇研究論文的強烈辯護,雙重意涵讓此事件 更為精彩豐富,吸引了 Facebook 上的親友們一同共襄盛舉、交換與分享意見。

2. 起始條件的元素與事件發展

這起訊息事件於夜間凌晨一點半左右發佈,當天晚上只有一位參與者以文字 附和回應,除此之外沒有引起其他迴響。直到隔天早上 10 點多,另一位參與者 認真詳盡地比對了這篇論文與其他相似類型論文的差異,與社會眼光異同後,便 逐漸引起更多參與者加入討論,有人迎合、有人持不同意見、也有人再次提出其 他觀點。從回應的起始時間至終止時間共 21 小時,總共匯聚了 10 則討論,與 47 人按讚表示關注(條件一:群體聚集)。

有趣的是,相較於其他個案事件中回應數量隨著時間流逝而驟降、或者因為 當事人出面回應而讓關注焦點不停轉移,這起事件則是透過參與者的關注投入與 回饋,召喚其他原本不在事件中的參與者聚集起來,共同關注或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4

這起事件中,參與者對事件發展的形塑能力極大,不僅透過文字回應了自己 對此引起社會爭議的學術論文的觀察與意見,同時無意圖地帶動了其他更多的參 與者交流回饋,無論是贊同附和或是繼續探討議題,都改變了原本事件的沉寂樣 態,而這樣的參與模式總共發生了兩次(見圖 9),完全不容小覷。

圖 9:探討台大學生做公關事件回應數量。

當事人維持以往的習慣,將這起事件的瀏覽權限設定為「朋友」,不特別利 用 Facebook 功能排除的機制擴大或限縮參與者的規模或種類。相較於其他事件 的評論或分享,這起事件的按讚人數仍然偏高。然而,若是從以文字回應的參與 者來看,則會發現些許端倪。這起事件共吸引了 10 則文字回應,但若不計入當 事人本身的回應,其實只有 5 人參與討論。

由此推論在 Facebook 上討論較為艱澀的議題,雖然可以引發關注、認同或 甚至是共鳴,但是一般使用者未必能確實根據事件本身給予恰當、與之呼應的文 字回饋;也因此讓事件討論侷限於擁有特定知識、專業或批判思考能力等文化資 本的參與者,僅有這小群人能夠自得的為此事件發表自己的觀察與看法。相較於

「功能排除」是透過 Facebook 平台機制運作、「自我排除」是參與者群體自願選 擇涉入與否;這種因對議題缺乏認識、認同,或者無法掌握精確文字用以表態,

進而導致參與者僅能以有限的參與形式涉入互動的狀況,可以稱為「議題排除」, 而這亦是 Facebook 社交互動儀式中重要的機制門檻(條件二:排除局外人)。

至於關注焦點的部分,由於這起訊息事件關注的焦點已鎖定「台大學生為了 學術論文去做公關」一事上,這 10 則回應內容僅能區分為以下分類(見表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5

關注焦點(內容) 數量 百分比

1. 贊同附和 (附和當事人或參與者) 4 40.0%

2. 議題討論 (針對不同角度認真分析) 6 60.0%

表 6:探討台大生當公關事件關注焦點。

當事人發佈貼文的時間是凌晨 1:20 分左右,過了半小時也就是接近凌晨兩 點,才有第一則文字回應,回應內容表達對當事人意見的贊同。訊息發佈的當天 晚上僅此一則回應,過了 8 個小時左右,到了第二天早上 10 點多開始有第二位 參與者加入討論,回應的內容除了針對該篇引起爭議的論文之外,更帶進了經典 研究「十二個上班小姐的故事」作為對照,並提出「性別與性產業之父權思維,

永遠鎖在這些細瑣的日常生活對話之中」的論點。這則回應,引領了訊息事件第 一次人潮聚集的高峰。跟隨在這則討論之後當事人,與其他兩位新加入的參與者,

密集地於 3 分鐘之內陸續發佈三篇回應,不約而同地展現了對第二位參與者的意 見認同與感慨(可見關注焦點變化圖)。

而這樣的贊同附和聲浪,過了 12 個小時後發生轉變(見圖 10)。另一位參 與者提出了自己觀察到社會對於「性別」之外的討論,像是國科會浪費公帑、台 大生下海等迥異於第二位參與者的發言。不過在一分鐘之內,當事人立刻重新聚 焦於「性別」因素造成社會觀感的差異,為這起事件的討論聚焦定調。而此後三 則回應,便跟隨了前面討論串的重點、以及深植於社會大眾心中的「性別」歧視 與刻板印象,進行討論(條件三:相互關注的焦點)。

圖 10:探討台大生當公關事件關注焦點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6

「台大生做男公關感想」事件中可明顯觀察到參與者對這起事件發展的重要 性。從文字回應的數量變化來看,兩次參與者聚集的高峰是都由參與者非意圖的 發起與帶動;另外,第二位文字回應的參與者更是在這起事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 角色,他不僅認真地根據事件提出觀察看法,更是後續所有參與者對話的對象(無 論是表達附和贊同,或是針對議題的討論)。亦即,在他之後的參與者不僅回應 當事人的貼文,更是從這位參與者的觀點再延伸。

文字雲分析(見圖 11)也可從討論內容發現端倪,將這起事件的文字回應 內容製作成文字雲,可得出下圖中的 10 個字詞,使用次數最高的詞彙是「研究」,

總共出現 13 次。其他詞彙像是「性別」、「覺得」、「意義」、「pu」之類等字詞屬

總共出現 13 次。其他詞彙像是「性別」、「覺得」、「意義」、「pu」之類等字詞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