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關鍵個案

二、 個案二:人生低潮期事件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8

焦點,加速幫助召喚眾人往昔符號記憶與情感。

然而,即便此事件已是值得普天同慶的喜事,仍可見抱持相左態度的參與者,

他們選擇以合宜適當的互動策略回應當事人的喜訊,這也是第二種「沉默螺旋」

的現象。參與者過往的認知情感難以對事件內容產生完全的認同,卻基於社交禮 節與日後交往等考量(Goffman, 1955),採取了最為簡單保守的機制互動─按讚,

作為回應。透過齊一化約的行動,表達了自己的關注,同時也隱匿了與事件背駁 的情緒,更難以獲得當事人與其他參與者的交流回饋。

從求婚成功事件的互動儀式鏈中,「口不對心」的行為顯示了參與者心理與 行為之間產生矛盾或甚至斷裂的現象。前者的揶揄玩笑,建立在共識的歡愉基礎 上,參與者必須先具備認知、投入情感與關注才能給予適當回應;而後者的按讚,

卻是消極迴避社交怠慢的空泛行為,無法確實表態,亦難以在當事人與參與者之 間建立交流,因此成為此事件中「行禮如儀」的典型狀況。

二、 個案二:人生低潮期事件

當事人對目前經歷的人事物感到欲振乏力所發布的純文字訊息,內容包含對 自己已疲於應付人生中的挑戰,文末提到可以理解自殺者的心情,共約 64 字。回應起始時間為 4 月 4 日 0:53,終止時間為 4 月 9 日 1:56,共歷時 121 小時。其中有 47 人按讚,18 則回應。

當事人正經歷家人生病與坎坷求職過程等低潮期階段,這起社交訊息事件單 純地想表達對目前現狀的焦慮、沮喪與無法掌握的無助感。

1. 事件特質與情感刺激

當事人平時在 Facebook 上多半分享聚餐打卡、特惠訊息、轉貼勵志文章或 生活點滴等訊息,這些都是社交事件、自我鼓勵、具備衝勁等正面分享。「人生 低潮期」的訊息事件甫發佈,立即引起了眾多參與者的關注回應,畢竟當事人鮮 少揭露任何負面或消極的訊息。在所有樣本事件中,這是唯一一則對現狀不滿的 狀態,訊息內容包含關鍵字詞為「沒辦法走平順的道路」、「競爭其實好累」、「讓 別人失望」、「懂自殺的人的心情」等。因此,在立刻引來各路親朋好友的好奇心 與關注,也促發後續的互動與回響。

想說他是不是有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我就想說去看一下他最近怎麼了。

(參與者 B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9

有點嚇到,因為她文字裡面就是講到什麼自殺,就很怕她會不會想不開,還 是什麼的。(參與者 B2)

由於負面的訊息內容讓平時當事人在線上或現實生活中,展現出來的形象樣 貌呈現相當反差,確立了這起事件的特殊性,也引起參與者的短暫情感刺激(驚 訝好奇、探知慾望),促成了互動儀式的發生契機。

2. 起始條件的元素與事件發展

這起簡短 64 字、不附圖片的社交訊息發佈後,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在 24 小時之內即有 16 則的回應。而整起事件共有 18 則回應、47 人按讚;相較於其 他近期貼文或分享平均只有 10 人按讚、5 人分享,可看出這起事件是從 2013 年 3 月迄今最受到親友們的熱烈回響(條件一:群體聚集)。

當事人平時分享優惠訊息或勵志文章時,會將隱私權限設定為公開,開放給 Facebook 所有使用者觀看。然而,這篇發文卻有意識地採取了「功能排除」的 篩選機制,將具有閱讀此訊息權限的讀者限縮為親朋好友,不再對全世界公開。

也由於這起事件所含的訊息內容屬於纖細敏感的負面情緒文,不僅回應內容 都為鼓勵安慰屬性,就連按讚數量也略顯偏低,無法與過情人節、換髮型等生活 趣事分享相提並論(兩起事件的按讚數量分別是 93 與 74 次)。

造成按讚數量落差的原因,或許可從 Facebook 使用者的普遍認知看出端 倪:

這種事比較負面,你還按讚,是表示你很喜歡嚕?(參與者 B2)

因此,這起事件中的從按讚數量的落差,即觀察到看見此訊息的參與者「自 我排除」現象。無論功能排除了朋友以外的參與者,或者不願貿然表態的朋友選 擇自我排除,,都導致局外人都無法涉入互動儀式(條件二:排除局外人)。

「人生低潮期」文字訊息所散發的低落情緒與消極態度相當強烈,從 18 則 來自參與者的文字回應中可以看出與之回應的極度鼓勵,甚至有 2 則回應試圖以 輕鬆玩樂的邀約轉移當事人的情緒焦點,像是「趕快來約一下下午茶時間」、「還 沒唱歌耶」,都能看出參與者對當事人負面情緒採取一致鼓勵安慰的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0

圖 5:人生低潮期事件回應內容文字雲。

另一方面,將事件中的回應以文字雲分析工具製作為文字雲(見圖 5)後得 知,「加油」是回應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共 13 次,是參與者回應內容的主要 基調;其次「電影」是來自於其中一位參與者以中國電影明星郭曉冬的百度連結 激勵當事人,也因此出現在文字雲中。

由於參與者群體的關注與回應目的在於安撫當事人情緒、給予鼓勵、轉移負 面情緒(條件三:相互關注的焦點);而這些文字回應中蘊含了飽滿的正向情感,

不僅當事人逐一給予按贊表示認同,其他參與者亦然按讚,便形成了趨同一致的 溫暖情感(條件四:共享的情感連結)。至此,不難理解這起事件的關注焦點與 共享連結緊密交織而成,形成了事件發展的主軸核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1

圖 6:人生低潮期回應數量變化圖。

整起事件的回應時間共約為 5 天,最初的 24 小時內就匯聚了將近 89%的回 應與按讚,是群眾最踴躍參與的時段。在此期間,參與者將情感、關注轉化為文 字、按讚等形式,投入社交訊息事件中進行互動。整起事件的關注焦點持續圍繞 在安撫慰問,參與者群體與當事人、也和其他參與者形成強大的正向情感連結,

兩者交錯並行,事件瀰漫著溫馨激勵的強烈氛圍(集體參與)。

3. 互動儀式鏈的結果

由於這起事件展現了當事人脆弱的一面,文字訊息的緊繃壓力讓參與者必須 特別斟酌自己的用字遣詞,以免讓事情走向更為惡化。為了在回應時明確表達關 心與鼓勵,參與者群體彼此心照不宣地採取了單純一致的慰問策略,甚至嘗試轉 移當事人的負面情緒,以未來的約會邀約讓當時人走出負面情緒。整體的文字回 應目的在於重新建立當事人的自信,沒有人試圖破壞如此溫暖的回應脈絡,「激 勵與鼓勵」便成為了參與者群體共同維護的集體價值觀(結果一:道德標準)。

在此情況下,即使參與者群體互不相識,仍然會贊同其他人的鼓勵話語。像 是第二與第三位參與者的回應「要對自己有信心啦! 趕快來約一下下午茶時間」、

「加油!要正面思考嘛!」,成為了事件中最受認同的 2 則回應,分別有 5 個讚 與 3 個讚。即使這些文字回應僅只表達鼓勵慰問,並不特別具有關注焦點,卻也 吸引了其他關注事件的參與者串連起來,「加乘」這些鼓勵話語的強度,希望藉 此增加效果。另一方面,這些話語不僅連結了回應的參與者與當事人,也將其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2

參與者連結起來,形成群體的共同情感(結果二:群體共識)。

在這起事件中,符號的傳遞與生成同時具有一致性與團結情感兩個特性,這 兩種特性又揉合成符號本身,流轉與回應文字訊息中。首先,回應的文字內容呈 現了各種激勵詞語,其中「加油」為頻繁使用字詞,根據文字雲(見圖 5)共出 現 13 次。無論參與者使用哪種文字表態,都一致而趨同地注入高度鼓舞人心的 關注,以文字傳遞情感符號到當事人面前。

無論是按讚、或是文字回應,大致上都成功達到了參與者安慰意圖與當事人 需要鼓勵關懷的期待:

我那個過程太複雜了,家人生病、找工作不順利、和男朋友吵架,不是單一 事件,所以我很難去解釋。我有看一下誰來按讚,也感謝他們有來關心我,

但那時候狀況真的不好,所以我也沒有心情想太多,也不會因為這句話心情 好或更差。看到這群人按讚或回文,尤其是老朋友啦,老朋友讓我感觸比較 深,覺得大家還是有在關心我。(當事人 B1)

當事人接收到所有訊息後,雖然沒有在事件中正面回應,然而每一則訊息都 獲得當事人的「讚」,顯然此處的「讚」是用以回饋各路親友關心的策略。而在 此互動過程中,當事人脆弱的訊息、參與者的鼓勵回應,逐漸形成事件的符號系 統,成為日後雙方交往時談論的議題之一(結果三:符號系統、社會關係)。

同時,這些符號也拉近了當事人與參與者的距離,若參與者日後遭遇挫折,

可預期當事人也同樣地回饋鼓勵慰問的訊息。因此可知,在事件中產生的符號、

情感,也將轉化為參與者與當事人之間相互關注的情感能量(結果四:正向的情 感能量)。即使只有對當事人訊息投注較少心力、只有按下「讚」,也或多或少地 維持了雙方的情誼,有助於未來的互動交流更為順暢,讓 Facebook 上的社會資 本得以無礙地延續下去。

4. 儀式參與者的互動策略

一般而言,在面對朋友的負面情緒抒發或狀態,參與者在回應時普遍展露出 更為謹慎、具有同理心的態度:

朋友的事件要先看能不能按讚,可以先簡單成好事跟壞事。壞事的話就直接 回文,好事就按讚。因為壞事按讚容易被誤解啊。像某人可能就已經心情不 好,那我總不能按讚希望你更難過吧,所以 somehow 我都會直接回文。(參

朋友的事件要先看能不能按讚,可以先簡單成好事跟壞事。壞事的話就直接 回文,好事就按讚。因為壞事按讚容易被誤解啊。像某人可能就已經心情不 好,那我總不能按讚希望你更難過吧,所以 somehow 我都會直接回文。(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