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案教師在「柱體體積」單元中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三節 個案教師在「柱體體積」單元中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

是「柱體體積」。「柱體體積」單元包含「數與量」、「幾何」、「代數」概念,

涉及的能力指標為:能理解簡單直立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能利 用幾何形體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能用中文簡記式表示圓面積、圓周 長與柱體的體積公式、能利用常用的數量關係,列出適當的算式,進行解題,

並檢驗解的合理性。本節,將依序分析二位個案教師在此單元的數學教學知 識整合情形:

一、阿亮教師在「柱體體積」單元中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

在「柱體體積」單元的教學中,阿亮老師在第一節課是利用現有的教具 附件引起動機、引導正方體體積算法、長方體體積計算方式、以紙張堆疊體 驗體積變化、推論以 1 公分高堆疊的體積、歸納長方體體積的算法、正方體 體積的算法、複習平行四邊形底面積、延伸底面為平行四邊形的柱體體積計 算公式、由底面是平行四邊形的柱體體積推論三角柱體積、以例題求三角柱 體積。第二節則複習三角柱體積公式、討論不同列式的意義、解說梯形面積 公式、引導出梯形柱體體積公式、找出圓柱體中的體面積和高之間的垂直關 係、複習圓面積的公式由來、推論出圓柱體體積算法、複習柱體體積計算法 為底面積乘以柱高、介紹複合圖形體體積計算方法。第三節複習圓面積公 式、利用例題練習找出柱體的高、空心容器體積的計算方式、分析兩種計算 方法的差異、強調容器體積計算要扣掉兩側厚度。第四節複習中空柱體體積 算法、利用題目操作練習、變換題型計算有底部的中空容器體積、歸納不同 形體容器的體積算法。第五節則複習各種形體的體積計算方式、利用例題實

85

86

圖 4-3-1 阿亮於「柱體體積」單元教學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歷程圖

在「柱體體積」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阿亮老師數學教學知識整合分布概 況為:「課程與目標知識」出現 11 次(約佔 5.9%)、「學科內容知識」出現 39 次(約佔 20.7%)、「教學策略知識」出現 41 次(約佔 21.8%)、「教學表 徵知識」出現 38 次(約佔 20.2%)、「學習成效評估知識」出現 34 次(約佔 18.1%)、「生活脈絡知識」出現 25 次(約佔 13.3%)。其中,以教學策略知 識出現的次數最多,以課程與目標知識出現的次數最少。而透過「數學教學 知識整合歷程圖(圖 4-3-1)」觀察,各數學教學面向的整合為:「課程與單 元目標」與「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學習成 效評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之間的整合連結次數分別為 9 次、10 次、8 次、9 次、7 次;「學科內容知識」與「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 識」、「學習成效評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之間的整合分別為 33 次、

35 次、31 次、25 次;「教學策略知識」與「教學表徵知識」、「學習成效評 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之間的整合連結次數分別為 36 次、32 次、

87

88

教學中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中,「教學策略知識」面向整合次數高達 41 次的 現象。

在「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歷程圖」中亦發現,阿亮老師在「學科內容知識」、

「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與「學習成效評估知識」面向之間的整 合情形很頻繁,我們試著從師生的對話中找出跡象:

師:……小朋友我們算柱體體積要先算什麼東西?

眾:底面積

師:所以你要想辦法找出那柱體的底面積在哪裡。好小朋友現在我們來看第 一題,我們請問三角柱他體積怎麼算?

眾:底面積乘以柱高

師:好現在請你筆放下手背後面眼睛看我謝謝,小朋友底面積乘以柱高對不 對?很明顯底面積一定是三角形對不對?現在有個困難來了,他這樣擺到

底誰是底誰是高?小朋友記不記得我們底跟高他有一個什麼關係?

眾:直角

師:垂直關係,所以你只要認這個角,請看這垂直符號的兩邊才是他的底跟 高。如果把他換一個方向畫的話他其實就是長這樣,這邊是12這邊是5這邊

是13,可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形體全都擺得這麼漂亮對不對?所以你自己找 垂直的符號在這邊,他也有可能是長這樣啊。所以你面積的話底乘高除以 二然後再乘柱高...柱高是多少?

生:15

師:這樣算出來多少?

眾:四百五十

師:A 答四百五十單位是立方公尺。

(柱體體積 601 亮 0325E15)

進行新單元教學,要教新概念之前一定會利用舊經驗引導,再慢慢帶入解 題目標,尤其是體積這種計算過程較多、較複雜的題型,舊的不會,新的 就教不下去了。……邊解題邊評估學習成效,才能知道要不要在多做說 明…… (亮-Ⅱ-前晤-1-2)

從阿亮老師在「柱體體積」單元教學的事件 15 觀察紀錄中發現,「學科 內容知識」、「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與「學習成效評估知識」面 向很流暢的被整合。由晤談資料(亮-Ⅱ-前晤-1-2)得知:「要教新概念之前 一定會利用舊經驗引導」(學科內容知識)是阿亮進行新單元教學的初始作 為,「慢慢帶入解題」(教學表徵知識)及「邊解題邊評估學習成效」(教學 策略知識)(學習成效評估知識)在教學進行中很自然地被運用。

89

二、小孟教師在「柱體體積」單元中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

在「柱體體積」單元教學,小孟老師第一節先以生活經驗引入介紹生活 中的與體積有關事物引起動機、討論物體體積的所占空間的實際問題、購買 物品時的消費概念問題、複習計算體積的舊經驗、說明立體概念討論層疊問 題進而引出物體體積的概念與體積單位的正確寫法、『高』的概念引導、介 紹生活中的四角柱、三角柱、圓柱體積,並引導柱體體積計算方式為『底面 積乘以柱高』;第二節則複習面積計算方法、澄清平行四邊形的『底面積的 高』與『柱高』的差異、練習觀察同底不同位高的柱體體積、計算三角柱與 四角柱的體積、引導不同的體積計算方式、複習梯形面計算方法並練習計算 底面為梯形之四角柱體積、利用題目引導解題技巧、複習圓面積算法並帶入 圓柱體計算方法;第三節複習圓面積與圓柱體計算方法、複習各柱體的體積 計算方法並以題目練習、強調小數計算應注意事項、複合形體的體積計算、

提供多種切割方式觀念以方便計算、介紹空心管柱的體積計算方法;第四節 複習空心管柱的計算方法並提供二種計算方式做選擇、提醒空心管柱的厚度 問題避免計算錯誤、利用分組合作解題練習、介紹空心容器有底部的體積算 法;第五節利用題目複習柱體體積的計算、立即解題並共同訂正、強調解題 前的觀察有助於作答、不因視覺上的錯覺而判斷體積的大小。

研究者根據小孟老師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歷程,分別觀察、記錄其在每 一個教學事件中各數學教學知識面向的整合情形,並逐一做成次數統計,再 依據統計表繪製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歷程圖。其數學教學知識面向整合統計表 如表 4-2-4,數學教學知識面向整合歷程圖如圖 4-2-4 所示:

90

91

圖 4-2-4 小孟於「柱體體積」單元教學中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歷程圖

透過「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歷程圖」的觀察,小孟老師在「柱體體積」單 元教學過程呈現的數學教學知識面向之間的整合互動情形為:「課程與目標 知識」與「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學習成效 評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之間的整合情形分別為 13 次、12 次、12 次、10 次、11 次;「學科內容知識」與「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

「學習成效評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之間的整合情形分別為 33 次、

37 次、27 次、24 次;「教學策略知識」與「教學表徵知識」、「學習成效評 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之間的整合情形分別為 30 次、24 次、19 次;

「教學表徵知識」與「學習成效評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之間的整 合情形分別為 26 次、19 次;「學習成效評估知識」、「生活脈絡知識」面向 之間的整合情形為 17 次。由「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歷程圖」中的數據得知:

小孟老師於「柱體體積」單元的教學歷程中,其數學教學知識的整合概況以

92

93

知識),並運用引導討論(教學策略知識)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並解決 問題。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小孟老師會隨時提醒學生比較過去與現在所學的 概念內涵間的關係,針對待解問題的目標不斷提示學生關鍵字句。這樣的數 學教學整合歷程,小孟老師在教學後的晤談中也談到,「為了幫助學生能有效解 決問題,所以我會不厭其煩的一直重複提醒,面積公式是什麼…(孟-Ш-後晤-1-2)」, 此 結果顯示,小孟老師在此事件的數學教學知識面向整合,能將「學科內容知 識」、「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與「學習與評估知識」等四個面向 流暢的整合。

三、二位教師在「柱體體積」單元中數學教學知識整合之相同性分析 本研究觀察二位個案教師在「柱體體積」單元中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情 形,整理出二位教師所呈現相同之處,說明如下:

(一)「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學習成效評 估知識」為主要整合面向

從二位個案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數據發現,二位個案教師都是以

「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與「學習成效評估知 識」為主要整合面向。透過教學事件分析,二位個案教師都是依據課本的例 題作為上課的佈題(教學策略知識)依據,以引導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 學策略知識),課本上每一頁的「做做看」即為評量試題,教師會以行間巡 視檢視學生的作答狀況,也同時請部分學生上台習寫(學習成效評估知識),

「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策略知識」、「教學表徵知識」與「學習成效評估知 識」為主要整合面向。透過教學事件分析,二位個案教師都是依據課本的例 題作為上課的佈題(教學策略知識)依據,以引導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 學策略知識),課本上每一頁的「做做看」即為評量試題,教師會以行間巡 視檢視學生的作答狀況,也同時請部分學生上台習寫(學習成效評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