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提出關於教學與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在教學上的建議

當前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建置「入班觀察」之參考指標,

Park 與 Chen(2012)指出,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個人的學科教學 知識整合,是一個動態型變動、流轉的整合狀態。而本研究透過二位個案教 師在二個單元的觀察並彙整他們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驗證了他們的觀點。

本研究發現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以「學科內容知識」、「教學策略知識」

與「教學表徵知識」面向為整合的核心,此項結果讓我們反思,當前教育部 正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而評鑑項目也強調教師可藉由入班觀察啟發自 己教學的反思。因此,建議未來進行入班觀察可在本研究所發展的基礎上細 緻地建置「數學教學知識入班觀察指標」,以提供教師看見自己在教學過程 中的強勢知識面向,以及可再強化的知識面向。

二、在研究上的建議

(一)建置數學教學觀摩網站

本研究主要是觀察二位國小高年級教師在二個單元教學中呈現的數學 教學知識整合情形。在人力的限制上,觀察教師的人數僅有二人,雖然在教 學節數上有完整的單元分析,但是,若要將此研究發現類推至其他教師、或 所有數學的單元,仍有待驗證。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徵求更多願意分享教 學實務的現職教師提供教學影帶,甚至建置數學教學觀摩網站,以便能隨時 點選隨時觀摩學習,除了提供現職教師在平台上學習如何將數學教學知識整 合運用之外,同時也能提供後續研究在資料收集上更具方便性,以便將研究 量化。

115

(二)增加教師數學教學主題的多樣化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的考量,在資料蒐集期間,只蒐集二位教師在「圓 形圖」單元與「柱體體積」單元的教學資料,在數學領域中分別屬於「統計」

及「數與量、幾何、代數」主題,教師在其他主題的數學教學知識呈現亦是 如此?未來可再持續設計其他主題的教學,以更全面探討一位教師在不同主 題呈現的數學教學知識整合趨勢。

1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第 10 版)。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源順、林福來 (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 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43(2),1-23。

李源順、呂玉琴(2006)。國小教師數學教學專業知能初探:學者的觀點。

發表於優質數理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源順、林福來、呂玉琴、陳美芳(2008)。小學教師數學教學發展標準之 探討:學者的觀點。科學教育學刊,16(6),627-650。

李麗玲(2009)。師資培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編號:NAER-97-08-C-1-01-07-2-07。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籌備處。

吳青蓉、張景媛(1997)。英語科專家/生手教師課堂教學之研究。師大學報,

42,17-33。

吳宗立(2000)。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角色功能。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

17(6),58-63。

吳美靜(2003)。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明崇(2003)。國中數學專家教師數學專業知識內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2004)。教育發展新思路。師友,450,14-17。

林曉雯(1994)。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美淑(2005)。國中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成長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碧珍(2001)。以「數學步道」的設計協助職前教師發展數學連結的能力。

國教世紀,198,15-26。

林碧珍(2001)。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取 向的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蔡文煥(2007).數學領域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指標的發展與建立之 初探.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2),61-91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 究月刊,104,32-43。

邱美虹、江玉婷(1997)。初任與資深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比

117

較。科學教育學刊,5(4),419-460 。

邱美虹、張欣怡(1998)。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一位國中理化教 師之個案研究。亞太教師教育及發展學報,1,93-104。

段曉林(1995)。探究職前化學教師學科知識、教學知識與學科教學知識發 展之個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83-0111-S-018-004。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段曉林(1996)。學科教學知識對未來科教師資培育上的啟示。第一屆數理

教學及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18-143。

姚如芬(2006)。成長團體之「成長」-小學教師數學教學專業之探究。科 學教育學刊,14(3),309-311。

高榮成,段曉林(1995)化學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科學教育,6,

113-133。

高薰芳、陳美娟(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527 -556

孫敏芝(2006)。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討:教學設計與教學實務。教 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67-92。

陳彥廷、康木村、柳賢(2010)。同儕對話促進二位國中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5,117-156。

陳品婷、李源順(2011)三階段輔導模式下之國小實習輔導教師的數學教學 成長。國教新知,58(3),13-22。

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6(28),50-54。

張靜儀(2006)。學科教學知識(PCK)應用於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編譯 館館刊。34(1),85-95。

張俊紳(2000)。國民小學數學科專家及新手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研究。台東 師院學報,11,53-90。

許德田、張英傑(2004)。二位國小實習教師數學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5-56。

許郁卿(2008)。國小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的意涵與理論根基。網路社會學通 訊期刊, 70 期,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7 月 31 日。網址: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0/

許芳菊(2013)。老師突破困境找活水。天下雜誌,2013,536,線上檢索日

118

期:2014 年 5 月 10 日。網址: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110

莊筱玉、楊雪櫻、林役、何聖欣(2012)。技術學院英語教師專業知識轉化 之教學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2,49-74。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1).國小數學教師指引第十一冊.臺北市.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1).國小數學教師指引第十二冊.臺北市.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2 月 20 日,網址:http://wd.naer.edu.tw/216/al-O.hm。

黃桂妮(1997)。國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之分析:關於文字符號的使

楊國賜(1985)。教育專業精神之內涵與策進。臺灣教育,417,2-5。

臺北市多媒體資源中心解釋(2008)。認識柱體與椎體。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2 月 20 日,網址:

http://tmrc1.tp.edu.tw/HTML/RSR20081112111955C17/index.html

劉麗玲(2000)。國中資深理化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劉曼麗(2006)。國小職前教師數學專業基準與發展之研究(含實習)(2/3)。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4-2522-S-153-004,臺北市: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劉曼麗(2008)國小教師數學教學專業基準發展之研究。發表於第二十四屆 科學教育研討會。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劉怡甫(2010)。從促進教師發展「學科教學科技知識」能力之觀點看 PCK→TPCK→ICTTPCK 的思維脈絡。輔仁大學深耕教與學電子報,

23。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7 月 11 日,網址:

http://tlandict.blogspot.tw/2011/05/tpck.html.

郭義章、段曉林(1998)。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之 個案研究。科學教育月刊,8,53-69。

賴孟俞(2007)。教師專業中教師角色之轉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

119

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 7 月 31 日。網址: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4/

鍾靜(2012)。數學教師與其師培者的專業發展:統整理論建構與實務應用

-子計畫二:國小領導教師數學評量知能之師培力發展(1/3)。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編號:NSC 100-2511-S-152 -008 -MY3。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鍾靜、張淑怡、陳幸玫、陸昱任、戴昆邦(2012)。國小數學教師專業標準 之建構。科學教育學刊,20,217-239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29-35。

羅清水(1998)。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進修制度:談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國 教天地,130,43-48 。

蘇姿鳳(2011)。國小自然科專家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 資料與研究,34,1-3。

120

英文部分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2006). Standard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Australian schools (2006 edi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1. 2013. from

http://www.aamt.edu.au/Activities-and-projects/Standards/Standards-docum ent

Abell, S. K. (2008). Twenty years later: Doe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remain a useful id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0, 1405-1416.

Ball, D. L., & Rowan, B. (2004). Introduction: Measuring instruc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5(1), 3-10.

Ball, D. L., Thames, M. H., & Phelps, G.(2008). Content knowledge for teaching:

What makes it special?.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9 (5), 40

Borko, H., Eisenhart, M., Brown, C. A., Underhill, R. G., Jones, D., & Agard, P.

C. (1992).Learning to teach hard mathematics: Do novice teachers and their instructors give up too easil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3, 194-222.

Brickhousr, N.W.(1990).Teachers'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assroom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al, 41(3), 53-62.

Cheang, W. K., Yeo, K. K. J., Chari, C. M. E., & Lim-Teo, S. K. (2007).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tudent teachers. The Mathematics Educator, 10(2), 27-54.

Clermont, C. P., Krajcik, J. J. S., & Borko, H. (1993). The influence of an intensive in service workshop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growth among novice chemical demonstrato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 471-485.

Clennont,C.P.,Borko, H., & Krajcik,J.S.(1994).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experienced and novice chemical demonstrato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4), 419-441.

Cochran,K.F. ,DeRuiter,J.A., & King R.A.A.(1993).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 263-272.

Cohen, R., & Yarden, A. (2009). Experienced junior-high-school teacher's PCK in light of a curriculum change : The cell is to be studied longitudinall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9,131-155.

121

Eisenhart, M. Borko, H., Underhill, R., Brown, C.,Jones, D., & Agard, P. (1993).

Conceptual knowledge falls through the cracks: Complexities of learning to teach mathematics for understand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4(1), 8-40.

Femema, E., & Franke,M. U. (1992). Teachers' knowledge and its impact. In Grouws, D. 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147-164). NY: Macmillan.

Gess-Newsome, J. & Lederman, N.G. (1993). Preservice Biological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s as a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Education: A Year-long Assessment.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77(1), 25-43.

Geddis, A.N. (1993), Transforming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the role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learning to reflect on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5, 673-683.

Grossman, P. L. (1988).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Teach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Grossman,P. L. (1989).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 40(5), 24-31.

Grassman, P. L. (1994). Teachers’ Knowledge. In T. Hussen & Poselethwaite (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

Grassman, P. L. (1994). Teachers’ Knowledge. In T. Hussen & Poselethwaite (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Oxford: Perg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