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倫理學方法》的保守詮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更細緻的利他思考涵蓋,但後者的審慎卻是一個利己的道德規範,不是粗糙的自 利考量。而審慎的概念似乎也有可能被利他的概念吸納。也就是說,效益主義的 利他思考可以包涵自利主義,此種道德規範並不如最後 Sidgwick 所說的難以解 決。

那麼,為何 Sidgwick 最後還是給我們留下二元論的衝突?本文以為,這關 乎他如何看待「常識」,以及在 ME 中涉及的兩種身份:哲人與常民的不同思考 方式。Sidgwick 認為,自己「先是一個(普通)人,然後才成為哲學家」,與常 民百姓共享的道德價值是哲學的根基,哲人的思考必然是從這層常民思維出發,

然後才得出哲學原理。尤其關於倫理學的研究,既存的常識道德應該被視為自然 的壯麗造物,經由長久的人類互動累積而成,沒有任何哲學家可以重構一個相似 的完美結構,哲學的任務在於,在這個常識體系出現差錯時予以修正,而非企圖 取代之。ME 中相當重視「常識」與許多地方都以「一般而言…」的用詞去闡述 或回應哲學原則也是出於此因。更甚者,本文以為 Sidgwick 對於道德哲學的作 用是有所保留的,只有輔助既存道德之功能而不是建構全新的道德觀,意即,

Sidgwick 對於哲學的作用之觀點,隱含著保守主義的色彩。

第二節 《倫理學方法》的保守詮釋

效益主義者注重以法律來進行社會改造,例如 Bentham 的《道德與立法原 理》提供一套原則作為建構法律的基礎,並相信如此能夠改善社會問題;Mill 的

《效益主義》也是提供改進社會的思考,但 Sidgwick 的《倫理學方法》卻不如兩 位前輩具有如此鮮明的改進色彩,相反的,從開頭他就提出較之於兩位前輩而言 保守許多的目標:觀察常人思考道德問題的方法,與檢視其中矛盾與不一致。繼 續閱讀後,隱約能感受到 Sidgwick 想要說明效益主義才是最一致且不矛盾的倫 理方法,並且產生指引人們思考道德問題方式的感受,然而,讀到後半部對常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及關於效益主義的討論時,開始發現 ME 對於道德改造的企圖越來越淡,最後 甚至沒提出單一的倫理方法。本文重新檢視 ME 的論證,指出 Sidgwick 透露出 的保守傾向,主要顯示在兩個方面:

首先,在關於效益主義的規範性上,Sidgwick 提供的則是一個不同於 Bentham 與 Mill 的思考方向。Bentham 對快樂的量的比較,到 Mill 提出品質的 差異,直至 Sidgwick 則徹底將快樂比較複雜化,他一方面否認快樂的質量之說 法,認為那難以進行比較,而是混淆直覺主義與享樂主義。但另一方面卻又提出 一種快樂縱深的觀點,將快樂與理性概念連結,從對個人的角度出發,要求仔細 的通盤考量才是「理性的自利」,也就是個人真正的快樂,然後又以類似方式,

擴張此種真正快樂到普世層次,而給出了效益主義所追求的「普世幸福」。此種 對於快樂的解讀,相當強調理性在個人判斷何謂快樂與何為應然上扮演的角色,

而這個理性之運用,最主要的特徵是 Sidgwick 強調的通盤考量:以不偏頗的角 度去看待個體或者群體之利益。就個體而言,不偏不倚的觀察我的整體利益很有 可能通往全體利益之關懷,將個人也放入整體之下「從普世的角度觀察」(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universe)而沒有更多的比重。56Sidgwick 卻不認為理性的運 作應該消弭這層個體/集體的分際,儘管 ME 關於理性之自利的論述潛藏著與集 體利益之重合可能,以及自利主義之證成本身的不完整,Sidgwick 卻仍然不斷強 調個人與集體之差異,最後更以實踐理性的二元論作結,點出存在雙重且互斥之 二元理性,拒絕取消個體考量的一元理性。

本文最後認為 ME 的結論是 Sidgwick 有意替個人的判斷留下空間。他極力 在道德判斷過程中,劃分出一塊不可為集體利益吸收的個人自利考量。倫理規範 並非單一,個人的行為上,永遠都有面向自我利益或集體利益兩種不同的思考。

Sidgwick 讓我們看到的效益主義,並沒有企圖將個體判斷運用至全體,從理論中

56 Irwin 詳盡檢視了 ME 初版至七版關於審慎與效益主義的關聯,指出在較初期的版本中有壓抑 自利主義並由自利主義推論出效益主義的段落,可見原本 Sidgwick 的確認為效益主義可以取代 自利主義(2008:492-4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能做出此邏輯推論,但他所做的,正是不斷藉由強化自利主義來帶出個人主義 之份量。

第二部分則是 Sidgwick 對於常識之重視。因為常識不僅因其為長久累積的 自然造物而受尊崇,更在於它們是「常民」的判斷,而不是哲人刻意為之的產物。

這部分的論述,Sidgwick 展現出另一種對於理性的克制,ME 中相當看重常識此 人類生活的道德積澱,效益主義的作用被限縮在輔助功能;哲學家提供的道德原 則並不能取代民眾一般性的道德思考,而是作為當常識出錯時的修正,並且,道 德原則也必須透過常識來得到證成,和常識的兩面交互檢視目的使哲學家貼近常 民的倫理思考,理性的作用受傳統的限制。因此,Sidgwick 的效益主義不具備如 Bentham 及 Mill 所展現出的強烈社會改造企圖,而是呈現出近乎支持現狀的保 守氣息。

然而,Sidgwick 並非一位保守主義者,相對於 Hume 對於「理性」的懷疑,

致力劃清理性之運作界線而企圖保存「人性」的空間(曾國祥,2010,頁 71-120), 而對於單一的理性原則之否定,Sidgwick 的立場則是搖擺的:從 ME 以及相關的 論述我們可以發現他似乎對於哲學之作用也抱持著近似於 Hume 的看法,但他畢 生追求的,卻仍然是一套單一的系統性倫理原則。他認為理性能夠作為我們行為 終極的指引,而將理性與應該的概念等同。從 ME 的文本我們也能觀察到效益主 義其實有可能成為這個單一的系統性道德來取代常識與自利主義,然而,

Sidgwick 卻未以此作為結論,而是反過來承認自利主義具有與效益原則同等的規 範性,以此推導出兩種責任(實踐理性)的衝突。最後告訴我們,如果認定了道 德必須如同科學一般具有堅實的基礎,二元論的存在則會使我們對整個道德哲學 與體系產生懷疑(ME: 509)。Sidgwick 最後告訴我們,實踐理性二元論的存在使 得人類行為最終由非理性因素決定(ME: 508)。不若 Hume 在寫作《人性論》時,

自始自終保持著一位道德科學家的信念,描繪人類的道德心理狀態(陳建綱,2011,

頁 26-27),Sidgwick 創作 ME 時的角度是搖擺的,在開頭他信誓旦旦地提出一個 科學檢視的目標,結論卻試圖統合三種倫理方法為一。這個追求三種方法一致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努力,卻走到懷疑主義的結論。如同前述,有些學者們會認為這是對倫理學的挑 戰,而努力去化解二元論,繼續追求一致的單一系統化倫理學。但本文以為,或 許可以轉換角度來看待此結論,儘管 Sidgwick 的努力失敗了,其實是源自他略 帶保守的出發點,即對於哲學家角色的保留和常民身份的注重,才得到二元論的 結論。也或許因為此種思考方式,使得《倫理學方法》一書讀來讓人時而感到困 惑,不知 Sidgwick 到底是想要給我們一個倫理指引,抑或是科學地考察維多利 亞時期民眾的道德常識?本文最後的理解是,Sidgwick 渴望追尋單一的終極倫理 方法,卻對於理性之作用有所限縮,才造成他特殊的書寫方式,並且無法達到自 己設定的目標,在理性的邊界上搖擺。然而,本文將這個結論詮釋為 Sidgwick 試 圖保障個體性或個人自由的努力,他試圖斷開 Bentham 與 Mill 提出將個人與集 體利益連結的做法,從理論層面劃開一塊不為效益主義吸納的個人利益之空間。

也正因此,Sidgwick 必須得出實踐理性二元論,來強調個人利益之思考永遠不可 和公共利益等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亨利・西季威克著,廖申白(譯),1995。《倫理學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著,邱振訓(譯),2017。《效益主義》。新北:暖暖書屋 文化。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著,許寶騤(譯),2017。《論自由》。北京:商務印書 館。

陳江進,2013。《功利主義與實踐理性-西季威克道德哲學思想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

曾國祥,2010。《主體危機與理性批判:自由主義的保守詮釋》。台北:巨流出 版社。

邊沁著,時殷弘(譯),2000。《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C. D. 布勞德著,田永勝(譯),2002。《五種倫理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

G.E. 摩爾著,陳德中(譯),1993。《倫理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建綱,2011。〈從同情共感到效益: 論《人性論》與《道德原理探索》的異與 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 38 期,頁 1-56。

英文部分

Bentham, Jeremy. 1962. “The rationale of reward.” In the works of Jeremy Bentham vol. 2, ed. John Bowring. New York: Russell and Russell, pp. 190-274.

Bentham, Jeremy. 1970.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eremy Bentham: An Introduction to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eds. J. H. Burns and H. L. A. Ha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tham, Jeremy. 1983. Deontology together with A Table of the Springs of Action and the Article on Utilitarianism, ed. Amnon Goldwort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Bentham, Jeremy. 1999.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eremy Bentham: Legislator of the World: Writings on Codification, Law, and Education, eds. Philip Schofield and

Jonathan Harr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ink, D.O. 1988. “Sidgwick's dualism of practical reaso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66(3): 291-307.

Brink, D.O. 1989. Moral Realis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ink, D.O. 1992. “Sidgwick and the rationale for rational egoism.” In Essays on Henry Sidgwick, ed. Bart Schultz.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99- 240.

Brink, D.O. 1994. “Common Sense and First Principles in Sidgwick's Methods.”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1(1): 179-201.

Broad, C.D. 1967. Five Types of Ethic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Collini, Stefan. 2001.“My Roles and their Duties: Sidgwick as Philosopher,

Professeor and Public Moralist.” In Henry Sidgwick, ed. Ross Harri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9-50.

Crisp, Roger. 1996. “The Dualism of Practical Reason.”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96): 53-73.

Crisp, Roger. 2002. “Sidgwick and the boundaries of intuitionism.” In Ethical Intuitionisms: re-evaulations, ed. Phillip Stratton-Lak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56-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risp, Roger. 2011. “Pleasure and Hedonism in Sidgwick.” in Underivative Duty:

British Moral Philosophers from Sidgwick to Ewing, ed. Thomas Hurk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26-44.

Crisp, Roger. 2015. The cosmos of du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isp, Roger., and Hooker, Brad. 2000. Well-being and morality: Essays in honour of James Griffi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remaschi, Sergio. 2008. “‘Nothing to invite or to reward a separate examination’:

Sidgwick and Whewell.” Etica & Politica / Ethics & Politics, 10(2): 137-184.

Darwell, Stephen. 2000. “Sidgwick, Concern, and the Good.” Utilitas, 12(3):291 - 306.

Deigh, John. 2007. “Sidgwick's Epistemology.” Utilitas, 19(4): 435 – 446.

Deigh, John. 2007. “Sidgwick's Epistemology.” Utilitas, 19(4): 435 –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