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亨利.西季威克的《倫理學方法》與實踐理性二元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亨利.西季威克的《倫理學方法》與實踐理性二元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亨利.西季威克的《倫理學方法》與 實踐理性二元論 Henry Sidgwick’s Method 治 of Ethics and. 政. 大. 立 the Dualism of Practical Reason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指導教授:陳建綱 e n g c h i U博士 研究生:邱奕凱 撰. 中華民國一〇八年六月.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 摘要. 本論文聚焦於 Henry Sidgwick(1838-1900)的倫理學思考,主要討論其著作 《倫理學方法》(Methods of Ethics)之相關問題,該書細緻的論證了三種普通人 判斷道德責任的方法:自利主義(Egoism) 、直覺主義(Intuitionalism)與效益主 義(Utilitarianism),檢視這三種方法如何運作並討論三者的相互關係。關於自利主 義與效益主義的統整上,他發現人們對於關乎自身利益與關乎集體利益兩者所做 出的道德判斷指向了兩個不同的極端,難以在理論上統合,在實踐上也就有了兩. 政 治 大 Reason)」的困境,此為本篇論文最核心的問題意識:Sidgwick 如何導出此結論? 立. 個不同的標準。Sidgwick 稱其為「實踐理性二元論(The Dualism of Practical. ‧ 國. 學. 二元論的內涵和意義為何?本文首先從歷史出發,描繪形塑 Sidgwick 理論的背 景,其中包含其個人生長經歷,以及他所承襲的學派。此部份重點在於呈現. ‧. Sidgwick 獨特的「直覺主義式效益主義」,他將幾股對立的思潮,凝聚成為自己. sit. y. Nat. 特別的理論。接著闡述《倫理學方法》的實質內容,主要關於理性(reason) 、應. al. er. io. 當(ought)及正確(right)等概念的涵義,以及直覺主義——常識道德與效益主. v. n. 義如何連結,並且由此展開關於實踐理性二元論的描述。此問題是 Sidgwick 對. Ch. engchi. i n U. Bentham 及 Mill 的修正,他試圖從理論面而非實踐、應然而非實然導出一個單一 的倫理原則,最後產生的失敗。本文最後一部份是關於實踐理性二元論的詮釋, 主要的切入點是 Sidgwick 對常識的重視而透露出的保守主義色彩。此種做法限 縮了理性作用的空間,影響了兩種方法的證成。而本文亦發現,自利主義在 ME 中的證成是不完整的,那麼為何它足以成為對立於效益主義的另一個倫理方法? 本文的回答時,Sidgwick 此部分的書寫隱含對個人自由的保障,劃分出一塊不可 為集體利益吸收的個人自利考量。. 關鍵字:效益主義、直覺主義、實踐理性二元論、倫理學方法. DOI:10.6814/NCCU201900585.

(3)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ethical thinking and related discussions of Henry Sidgwick’s Method of Ethics (ME). In this book, Sidgwick elucidated and discussed the mutual relations of three kinds of methods that are used in common people’s moral thinking: Egoism, Intuition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In terms of the unifying of Egoism and Utilitarianism, Sidgwick discovered that the moral decisions made by common people when they concern about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about public interest point to. 政 治 大.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reofore, it can not be easily unified as one in theory.. 立. Sidgwick called this difficulty as “the Dualism of Practical Reason”. How did he reach. ‧ 國. 學. this conclusion, and what are the meaning and implication of it? I will start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escribing the background of Sidgwick’s. ‧. early life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theory and the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y. Nat. sit. Sidgwick inherited. The importance of this historical review is to show how Sidgwick. n. al. er. io. created his unique “Intuitional Utilitarianism” by fusing theories which contradict each. i n U. v. other. Then I will describe the meaning and related arguments of Reason, Right and. Ch. engchi. Ought in ME as well as how Intutionalism (Common Sense Morality) connects with Utilitarianism. The definition Sidgwick gave to these concept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partly form the Dualism. In addition, the failure of Dualism was a result of his effort to modify Bentham and Mill’s theories by trying to get one ultimate moral criterion from theorical instead of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In the final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 will elucidate how Sidgwick took Common Sense to justify other two methods and thus restricted the realm of Reason. I regard this as the conservative aspect of Sidgwick’s ME. Besides, I found that the justification of Egoism Sidgwick gave is not complete, which can be a breach leading Egoism to Utilitarianism.. DOI:10.6814/NCCU201900585.

(4) However, the conclusion of Dualism of Practical Reason shows that Sidgwick intended to use Egoism to conter Utilitarianism for the purpose of preserving a realm of individual freedom.. Keyword: Utilitarianism, Intutionalism, Dualism of Practical Reason, Methods of Ethics.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585.

(5) 目次 目次................................................................................................................................ I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分析架構.................................................................................................... 2. 第三節. 章節安排.................................................................................................... 5. 第四節. 小結.......................................................................................................... 14. 第一章. 政 治 大. Sidgwick 生平與其思想的繼承與轉化 ..................................................... 16. 立. 歷史背景.................................................................................................. 16. 第二節. 宗教與科學之對立:Sidgwick 之繼承與掙扎 ..................................... 20. 第三節. 小結.......................................................................................................... 36. ‧. 第二章. ‧ 國. 學. 第一節. 《倫理學方法》之扼要與基本概念之界定 ............................................. 37. y. Nat. 第二節. 三種倫理學方法...................................................................................... 47. 第三節. 快樂與慾望.............................................................................................. 53. n. al. er. sit. 何謂《倫理學方法》?.......................................................................... 37. io. 第一節. 第三章. Ch. engchi. i n U. v. 直覺主義...................................................................................................... 60. 第一節. 直覺主義三個階段與四個判準.............................................................. 60. 第二節. 直覺主義式效益主義的兩階段論證...................................................... 66. 第三節. 關於 Sidgwick 直覺主義之討論 ............................................................ 70. 第四節. 小結.......................................................................................................... 84. 第四章. 實踐理性二元論 ......................................................................................... 87. 第一節. 效益主義的證明...................................................................................... 87. 第二節. 二元論問題意識對 Bentham 及 Mill 的檢視 ........................................ 90 i. DOI:10.6814/NCCU201900585.

(6) 第三節. 二元論的當代詮釋................................................................................ 101. 第四節. 小結........................................................................................................ 110. 第五章 哲人與常民的對立:倫理學方法的解讀 ................................................. 111 第一節. 哲人思維與常民思維之對照................................................................ 111. 第二節. 對常識之崇敬:兩種實踐理性之證明................................................ 115. 第三節. 實踐理性與政治.................................................................................... 130. 第四節. 小結........................................................................................................ 134. 第六章 結論 ............................................................................................................. 135 第一節. 學. ‧ 國. 第二節. 治 政 Sidgwick 的理論之回顧 ....................................................................... 135 大 立 《倫理學方法》的保守詮釋................................................................ 137. 參考文獻.................................................................................................................... 141. ‧. 中文部分................................................................................................................ 141. n. al. er. io. sit. y. Nat. 英文部分................................................................................................................ 141.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NCCU201900585.

(7)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本論文聚焦於 Henry Sidgwick(1838-1900)的倫理學思考,主要討論其著作 《倫理學方法》 (Methods of Ethics)1之相關問題,該書細緻的論證了三種普通人 判斷道德責任的方法:自利主義(Egoism) 、直覺主義(Intuitionalism)與效益主. 治 政 大 疵與不一致,並且討論三者的相互關係。Sidgwick 寫作該書的目標是檢視常民百 立 義(Utilitarianism),檢視這三種方法如何運作,它們的各種假設與前提是否存在瑕. 姓判斷倫理問題的過程,釐清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錯誤,以統整出一個客觀一致、. ‧ 國. 學. 不會有矛盾產生的道德標準。只是 Sidgwick 的努力最後並未有結果,三個. ‧. Sidgwick 試圖整理的倫理方法——直覺主義、自利主義及效益主義其中關於自利. y. Nat. 主義與效益主義的統整上,他發現人們對於關乎自身利益與關乎集體利益兩者所. er. io. sit. 做出的道德判斷指向了兩個不同的極端,難以在理論上統合,在實踐上也就有了 兩個不同的標準,擁有同樣強的約束力來指引我們的行為,最終導致倫理學本身. al. n. v i n 的失敗。Sidgwick 將這個失敗稱為「實踐理性二元論(The Dualism of Practical Ch engchi U. Reason)」的困境,此為本篇論文最核心的問題意識:Sidgwick 如何導出此結論? 二元論的內涵和意義為何?兩位效益主義前輩 Jeremy Bentham 及 J.S. Mill 為何 沒看出此問題?或是他們早已用另外的方式處理?這些都將會是本論文希望探 究並嘗試解答的部分。另外,本文試圖藉由二元論之結論,闡述 Sidgwick 撰寫 ME 時對於哲學理論建構之思考,以及哲學家與常民百姓的關係的思索。本文並 且以為,正是此部分的思索, 使 Sidgwick 刻意留下實踐理性二元論之結論,並. 1. 後簡稱 ME。本文參考的《倫理學方法》為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於 1981 年所重新出版 之修訂第七版,該書原出版於 1907 年,為 Sidgwick 過世後所出版之第六版的小幅修正版本。該 版由 Rawls 作序,並詳列原本一至七版,由 Sidgwick 或其門生所作的序言,尤其第六版序(xviixxiii)收錄了 Sidgwick 自述 ME 之寫作動機與自身思想歷程,為相當重要之參考資料來源。 1. DOI:10.6814/NCCU201900585.

(8) 且留下一個可能的自由主義式政治思考。 有鑒於台灣未曾有關於 Sidgwick 理論的碩士論文,加以台灣的學術社群當 中關於他的效益主義理論也鮮少討論 2,又 Sidgwick 其實受國外許多學者推崇, 啟發諸多學者發展自身的理論,諸如 John Rawls 在 A Theory of Justice 中相當推 崇《ME》的論證風格與模式,並認為自己也承襲此種風格(ME: v ; Rawls, 1999:4445) 。又 Derek Parfit 也大力讚賞《ME》3,並在 On What Matters 中延續 Sidgwick 的問題意識討論二元論(Parfit, 2011: xxxiii-xxxiv; 130-149; Lazari-Radek and Singer, 2012: vii-viii) 。是故,Sidgwick 的效益主義理論有研究與討論的價值與意. 治 政 大 繪,供未來對此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參考。 立 第二節. 分析架構. 學. ‧ 國. 義。本論文希望起拋磚引玉之效,對 Sidgwick 理論研究進行初步探索與輪廓描. ‧ y. Nat. er. io. sit. 一、《倫理學方法》簡介. al. n. v i n 《ME》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倫理學著作」 (Broad, 1930: 143; Smart, 1956: Ch engchi U. 344-354; Parfit, 2011: xxxiii) 。Sidgwick 仔細的考察了他所支持與反對的不同倫理 學主張,並提出詳盡的分析與批判,成為後世倫理學著作的範本(Schneewind, 1992: 1) ,同時它也是第一本完整且系統性的檢視道德概念之倫理學著作(Rawls, 1981:v) 。ME 的內容更是超越時代與文化的藩籬,Sidgwick 著墨甚深的「常識道 德」 (Common Sense Morality, CSM)於今日讀來,許多部分仍與我們習以為常的 倫理價值雷同,難以想像此書完成於距今一百多年前。惟 Sidgwick 的學術地位. 2. 目前相關的中文研究多為中國學者所做, 「Sidgwick 表示他有兩位導師:Kant 與 Mill;而我(Parfit)的兩位導師則是 Sidgwick 和 Kant」 (Parfit, 2011:xxxiii,括號文字為筆者所加) 。 3. 2. DOI:10.6814/NCCU201900585.

(9) 並非一直受到重視,雖與 Jeremy Bentham、J. S. Mill 並稱近代效益主義的三大代 表人物,但 Sidgwick 卻不如兩位前輩知名。他的學術著作與地位在 20 世紀初邏 輯實證主義興起後,更被視為應拋棄的舊時代塵埃,相對不受重視。加以 ME 中 Sidgwick 的行文風格時而艱深晦澀、時而冗長瑣碎,時常被視為枯燥無趣難以閱 讀之作(Schultz, 2004: 3-4; Deigh, 2007: 439; Lazari-Radek and Singer, 2011: vii-viii; Crisp, 2015: viii)。 4然而,實際上它影響了諸多重要的哲學家如 G. E. Moore、 Bertrand Russell、C. D. Broad、William Fankena、John Rawls 及 Derek Parfit 等。 直至 20 世紀後半葉 Sidgwick 的地位才逐漸提升,其著作與學說的歷史及哲學研. 治 政 如 Lazari-Radek 和 P. Singer 合著之 The Point of View大 of Universe(2014) 、R. Crisp 立 究亦受到越來越多學者關注。晚近,Sidgwick 的研究不斷有新的相關著作發表,. 之 the Cosmos of Duty(2015)以及 B. Schultz 之 The Happiness Philosophers(2017)5. ‧ 國. 學. 等,Sidgwick 的相關研究可說是蓬勃發展中。. ‧. al. er. io. sit. y. Nat. 二、分析架構. v. n. Sidgwick 研究的重要學者主要有 J. B. Schneewind、Bart Schultz、Roger Crisp、. Ch. engchi. i n U. D.O. Brink、David Phillips、Anthony Skelton 等人。其中 J. B. Schneewind 的 Sidgwick and Victorian Moral Philosophy 以歷史角度切入,發掘 Sidgwick 的倫理學研究的 歷史意義,解釋他如何回應身處時代的爭端,同時也對其理論做了哲學層面的探 討,成為後來的學者研究時重要的參考。而 B. Schultz 的著作 Henry Sidgwick: Eye of The Universe 則是繼 Schneewind 之後,最完整的關於 Sidgwick 研究的著作。 該書厚達 800 頁,鉅細靡遺的描繪其學說與歷史背景。理論面的探討涵蓋 19 世 紀到當代的哲學家的討論,歷史面則詳盡考察 Sidgwick 的個人生活,聚焦在這 4. C.D. Broad 更直接了當的說: 「讀者從書桌邊站起時,發現他以敬佩的心情讀了很多,最後卻 只記得很少的內容或什麼都不記得了。」(Broad, 1930: 145) 。 5 該書詳列 Bentham、Mill 等重要的效益主義學者,Sidgwick 則安排於最後一章。Schultz 延續一 貫的風格,交雜史料與理論分析,精彩的描繪了 Sidgwick 的人生與思想。 3.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0) 些經歷對他後來哲學研究的關係和影響,是 Sidgwick 研究最重要的參考著作之 一。當代其他學者 Crisp、Brink 等則注重 Sidgwick 理論面的討論,尤其注重在 ME 當中提出的許多議題,諸如對享樂主義的分析、直覺主義的基礎等,而其中 最主要的問題,是 Sidgwick 在 ME 最後的結論:實踐理性之二元論。Sidgwick 本 人的在 ME 最後的結論是悲觀的,他認為統合個人理性的自利與兼顧集體利益的 倫理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學者們對 Sidgwick 理論研究有相當多的部分在處理 二元論,希望化解此困境。另外,從歷史面切入的討論,則重視二元論與 Sidgwick 生命經驗的關係。相較於替二元論尋求解套,這個歷史研究的角度,更加在意二. 治 政 大 Sidgwick 的學說進 本文首先同 Schneewind 的分析角度,從歷史面切入,對 立. 元論結論之形成中,時代背景與 Sidgwick 個人經驗扮演的角色。. 行宏觀的探討,闡述 Sidgwick 的生平以及時代背景,包含他所欲回應的對象,. ‧ 國. 學. 還有他與 Bentham、Mill 在理論上的承襲關係。這些因素影響了 Sidgwick 在 ME. ‧. 的論證,也都是實踐理性二元論產生的因素之一。隨後的章節則著重在 ME 文本. y. Nat. 的探討,與相關二手文獻的對話。Sidgwick 的效益主義理論出發點從否認. er. io. sit. Bentham 和 Mill 對效益主義的證明開始,Sidgwick 點出了兩人皆犯下後來 G.E. Moore 說的「自然主義的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亦即(效益主義的基礎). al. n. v i n 將快樂等同於善。仰賴經驗證據本身是不足夠的,快樂作為善只能是種直覺 Ch engchi U (intuition)(Moore, 1993: 113-114)。藉由承認這一步,Sidgwick 開始了長篇幅. 的 直 覺 主 義 的 討 論 以 證 明 此 點 。 此 種 直 覺 主 義 式 的 效 益 主 義 ( Intuitionist Utilitarianism)是他的理論的最大特色,也是 ME 最重要的論述。本文將會花較 多篇幅來描繪此段論證,並且對上述學者的觀點進行評述。 本文最後的部分受 J.B. Schneewind(2007)的啟發,思考 Sidgwick 在寫作 ME 時的分析角度,思考他以哲學家的身份探究常民百姓的道德觀,他是否從一 而終的維持相同的立場,以及這個分析的方法與最後的結論之關聯性。此種分析 方式是 Sidgwick 寫作方式鮮明的特點之一,本文認為掌握該分析角度對 Sidgwick 的整體思想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同 Nakai(2007)以實踐理性二元論的問題意識 4.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1) 詮釋 Sidgwick 的倫理學、政治學與政治經濟學相關著作,本文亦認為此處所提 出的詮釋角度對於掌握他之後的《政治學元素》 (The Elements of Politics) 、 《政治 經濟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cal Economy)都有相當的幫助,故本文希望 從《倫理學方法》一書出發來探究此種寫作風格與模式,作為之後進入 Sidgwick 其他著作的一個重要參考。. 第三節. 章節安排. 治 政 一、第一章:歷史面的考察 大 立 ‧ 國. 學. 第一章將探討歷史與個人生命經驗對於 Sidgwick 的影響與他創作 ME 的動. ‧. 機。ME 試圖梳理三種倫理方法:直覺主義、自利主義與效益主義,這是一般人. y. Nat. 賴以思考道德問題最主要的三種方式,Sidgwick 試圖中立客觀地分析這些方法的. er. io. sit. 內容,並且處理三者之相互關係,釐清他們之間的衝突(ME: 14)。然而,綜觀 全書的內容後,可以發現直覺主義的篇幅佔據極大比重,可以想見該方法是他理. al. n. v i n 論當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並且根據學者的分析,ME 全書可說是 Sidgwick 將效益 Ch engchi U 主義與直覺主義連結的嘗試(Crisp, 2002; Cremacshi, 2008; Schneewind, 2007;. Schultz, 2004: 137-147; Moore, 1993)。本章試圖從歷史的方式,重建 ME 的時代 意義,以及 Sidgwick 的思想與效益主義、直覺主義之間的關係,具體的章節架 構如下:. (一)、第一節:歷史背景. 第一節首先描述 Sidgwick 生活的時代下,一個重要的思想之對立:神學與 科學,代表的理論分別為直覺主義(Intuitionalism)與享樂主義(Hedonism) 。這 5.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2) 個對立形塑了 Sidgwick 的思想,ME 也可以放入此思想對立的脈絡之下,是 Sidgwick 試圖調解兩方的努力。本節分為兩部分,第一小節大致介紹 Sidgwick 身 處的時代,與上述思想對立的歷史背景;第二小節則開始著重描述 Sidgwick 個 人生平對他個人的倫理學主張的影響,尤其重視他的教育過程當中,從接受宗教 教育轉向支持效益主義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帶給他的困難,並且說明這段個人 知識成長導致他在 ME 書中花了相當力氣處理直覺主義與效益主義的調和。諸多 學者都認為,Sidgwick 對當時的宗教信仰逐漸失去吸引力,人們開始接受新的科 學思維來取代傳統的道德感到憂心,但他本人又對於過於保守古板的傳統基督教. 治 政 關於 Sidgwick 本人的生命經歷,主要參考 J.B. 大 Schneewind 與 Bart Schultz 的 立. 倫理表示懷疑,ME 則是力求去除兩者的缺失並加以調和的結果。. 著作。Schneewind 於 Sidgwick and Victorian Moral Philosophy 中,描繪出 19 世紀. ‧ 國. 學. 的倫理學風景,包含 Sidgwick 和與他同時代的劍橋哲學家們的道德立場與論戰,. ‧. 他與這些論敵與友人在理論上的密切互動,是本章敘述的一個重點。Schultz 的. y. Nat. 著作則提供本文關於 Sidgwick 個人生活的重要線索,透過分析 Sidgwick 的回憶. er. io. sit. 錄、書信、札記等來源,Schultz 成功的重現了 Sidgwick 的生活與家族。並且藉 由豐富的史料考證,讓人了解個人背景帶給 Sidgwick 哪些知識上的刺激與反省。. al. n. v i n 同時,Schultz 也從文獻的考察讓我們了解到 Sidgwick 遭遇的人生重大抉擇:辭 Ch engchi U 退劍橋教職事件,並不單純只是對於傳統基督教教條的反對,而是他成年後知識. 與思想上與幼時信仰逐漸分離,多年後終於導致的關鍵決裂點。Nakai 和 Medma 以 Sidgwick 信仰與科學精神衝突的生命經驗,作為貫穿他全部學說的線索,指 出 Sidgwick 在倫理學(ME)、政治哲學(The Elements of Politics) 到政治經濟學(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的研究都在在體現他個人思 想之中的兩股力量的拉扯,三個相關領域的著作皆是他努力調和兩方立場的嘗試 (Nakai, 2007; Medma, 2007) 。Sidgwick 對其他道德哲學家的評論之著作 Outlines of History of Ethics 也提供許多線索。藉由對一手文獻的考察,直接觀察其他理論 家與 Sidgwick 的思想之聯繫,注重的將是對他倫理學體系影響最深的直覺主義 6.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3) 者與效益主義者的評論。本文注重的將是對他倫理學體系影響最深的直覺主義者 與效益主義者的評論。. (二)、第二節:神學、直覺主義與經驗主義. 除了 Sidgwick 本人的經歷,他的思想與其他學者的承襲關係也將是此章的 重心之一。第二節將重點描述此部分。本節將闡述影響 Sidgwick 思想的兩種主 張:直覺主義與效益主義。如同前述,宗教對 Sidgwick 也有很大的影響,且由於. 治 政 大Sidgwick 的回應,此部分 為一小節,討論 William Paley 的神學效益主義。關於 立 ME 中他也特別回應的基督教倫理學的問題,故本章額外將神學式的倫理學獨立. 參考的文獻為 Sidgiwck 的《Outlines of History of Ethics》、《ME》;關於這些學者. ‧ 國. 學. 的理論內容,主要參考 Schneewind 的《Sidgwick and Victorian Moral Philosophy》. ‧. 及 Terence Irwin(2008)的《The Development of Ethics: 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y. Nat. Study》。另外,William Whewell 的直覺主義也影響 Sidgwick 甚深,故另闢一小. er. io. sit. 節描述兩人的理論對話。最後,則描述經驗論者的陣營: David Hume(1711-1776) , 與效益主義者 Jeremy Bentham,以及隨後的 J.S. Mill。本節將概述這些學者的不. al. n. v i n 同主張,並且參考《Outlines C of History of Ethics》的內容,以及曾國祥、陳建綱 hengchi U 兩位學者的描述,對照 Sidgwick 的理論,觀察他分別否定與支持這些理論的哪 些部分,進而呈現他與前述學者的承襲關係。. 二、第二章: 《倫理學方法》之內容概述與相關問題討論. 本章開始進入《ME》的本文,仿照 Sidgwick 的寫作架構,向讀者介紹當中 會使用到的幾個基本概念,例如何謂「倫理方法」?Sidgwick 對「倫理學」 、 「方 法」這幾個用詞皆有其特殊用意,有必要仔細依據文本詳細考察之,否則難以理. 7.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4) 解後續討論。又 Sidgwick 討論了三種倫理學方法,他為何選擇此三種方法討論? 他的推論過程以及三種方法的意義也會在本章詳細說明。其他關於效益主義的基 本概念,例如快樂(pleasure)與慾望(desire)也會在此處說明清楚,這符合 Sidgwick 寫作的架構,他先釐清了這些基本的概念,以避免後續討論的紊亂,因 此本章將正視他的努力,同樣對這些概念做出說明。 另外,對「常識」 (Common Sense)的討論是 ME 當中佔據相當大篇幅的部 分,但這個概念本身的使用關乎 Sidgwick 寫作的角色。他在 ME 當中論述的一 個特色是,不斷的否定某種方法的論證來釐清其內涵,而他在否定這些論證時,. 治 政 大 think…)的觀點來反駁,認為各種方法中論證的矛盾是和常識的不一致。這種做 立. 總是以「常識」以及「大部分人」 (most people)或「我們一般認為…」 (we commonly. 法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是 Sidgwick 是在什麼基礎上來檢視不同的倫理. ‧ 國. 學. 方法?他以哲學家的身份寫作 ME,但又以一般人的常識回應,ME 預設的讀者. ‧. 為何?Sidgwick 所說的常識究竟屬於誰的常識?Sidgwick 要對普通人的倫理判. y. Nat. 斷進行整理,那麼他的角度就不能停留在普通人的程度,必須有哲學家的高度才. er. io. sit. 能修正之。若是如此為何他需要如此重視常人的判斷?又哲學家的角度得出的最 後結論是否已完全脫離了這個目標?本章最後會對此問題進行詳盡考察,並在本. n. al. Ch. 文的最後一章家以收束歸結。. engchi. i n U. v. 三、第三章:Sidgwick 的直覺主義. 第三章則展開 ME 中 Sidgwick 對直覺主義方法的詳細討論,Sidgwick 的直 覺主義其特殊之處究竟為何?本章分為三小節,第一節描述 Sidgwick 直覺主義 的三階段與四個判準。此二者為其理論中最獨特的部分,Sidgwick 把過去直覺主 義倫理學之教條道德系統化成為三種不同的直覺主義:知覺的、教條的與哲學的; 而將其區分的則是四個判準。經過這些篩選後,最後得出倫理學的「第一原則」 ,. 8.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5) 為兩條詳細原則,而能以仁慈與審慎兩個概念稱之。第二節則說明上述的直覺主 義如何證成效益主義。Sidgwick 提出「兩階段證明」:第一部分是否定常識,指 出其中具有矛盾與不一致,唯有效益主義可以調和之;第二部分是肯定常識,指 出其中隱藏著「無意識之效益主義」思考,藉此證明效益主義並非哲學家的空想, 而是常民的思考中原本就已隱藏的概念。此段論證至關重要,原因在於 Sidgwick 的兩種證明過程引發後續學者對於其知識論立場的質疑,並且提出許多不同的論 點。本章第三節將著重與這些學者的對話。另外的重點是,Sidgwick 在 ME 之中 僅僅針對效益主義提出這樣的證明過程,對於自利主義則沒有同樣的檢視,為何. 治 政 大 他寫作時身份角色的思考導致。 立. Sidgwick 要如此做?本文將會在後續章節就此問題展開分析,並且認為這是關乎. ‧ 國. 學. 四、第四章:實踐理性二元論. ‧ sit. y. Nat. 第四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 Bentham 及 Mill 的效益主義之證明開始,. al. er. io. 二人以實然的心理快樂主義(Psychological Hedonism)來證明應然的倫理快樂主. v. n. 義(Ethical Hedonism) ,並進一步推論出效益主義的過程。Sidgwick 對此無法認. Ch. engchi. i n U. 同,並加以嚴厲批判;第二部分則探討 Bentham 及 Mill 的效益主義企圖以制約 之概念來調和利己與利他兩種實踐理性,而 Sidgwick 就同樣的制約概念說明, 無論是何者都難以將責任與自我利益重合。最後一部份將帶入當代對於此問題的 探討,並與這些學者展開對話。. (一)、Sidgwick 對 Mill 之效益主義證明的批判. Sidgwick 不同意以經驗事實證明效益主義。第一個批判是應然與實然的連 結。對 Bentham 和 Mill 來說,效益主義之所以具有說服力,一個主要的理由是. 9.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6) 觀察人性,發現趨樂必苦乃人之常情。既然「個人的幸福對他而言是好的,故全 體的幸福對所有人而言是好的(each person’s happiness is good to that person, and the general happiness, therefore, a good to the aggregate of persons.) (Mill, 2003: 210) 。 Moore 告訴我們,快樂作為善不能建立在實際上我們會想追求快樂的事實之上 (Moore,1993: 111-113)。而 Moore 提到,Sidgwick 意識到此點,而把「快樂作 為善」視為直覺(ibid.)。第二點,Sidgwick 不滿意 Mill 認為個人自利與公益之 調和,是藉著養成人們自我犧牲之習慣的做法,因為即使如此,個人的利益仍舊 被犧牲。Sidgwick 要問的是,滿足公益時,到底對我的好處在哪?(ME : xviii). 治 政 大 的對立,Gomberg(1986: 437)認為是對古典經濟學所主張之「看不見的手會自 立. 他認為 Mill 並沒有很好的回答此問題。Sidgwick 如此強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動調和個體與集體利益的想像」抱持懷疑,不若其他效益主義前輩樂觀的相信此. er. io. sit. y. Nat. (二)二元論問題意識對 Bentham 及 Mill 的檢視. ‧. ‧ 國. 學. 種假設的結果。. 第二節參考 R. Harrison(2001)的觀點,解釋為何過去的效益主義者沒有看. al. n. v i n 出二元論的困境。從效益主義的制約(sanction)角度切入,追求自利與利他的重 Ch engchi U 合(即調和兩種倫理方法),是種說服利己主義者接受效益主義的過程,也就是. 試圖證明,遵守效益原則可以和個人的利益一致。Bentham 和 Mill 認為,利用制 約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可以達成這個目標,而 Sidgwick 將制約分兩種:外在 (External)與內在(Internal)的制約(ME: 164)。前者為 Bentham 所倚賴,後 者則受 Mill 重視。本節參考兩人的文本,解釋 Bentham 和 Mill 認為如何用制約 去達成完美的效益主義社會。最後則說明 Sidgwick 的觀點,他對這種方法進行 了徹底的批判,完全摧毀兩者調和之可能。而 Sidgwick 秉持「若兩種倫理方法 相斥,其一必有誤」的看法,也在此處失靈了,抱持兩種不同方法者無法有充分 的理由說明對方的錯誤,也因此在 ME 最後 Sidgwick 得出悲觀的結論,認定難 10.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7) 以有一個單一的倫理提供指引。. (三)當代的討論. 第三節討論當代的學者們化解二元論之努力。Sidgwick 最後留下的問題引起 了相當多的討論,首先是關於為何產生此二元論的討論,此問題意識聚焦在 Sidgwick 對「理性」 (rational)和「倫理」 (ethical)兩者之間關係的定義上,這 關乎 Sidgwick 最初如何定義「倫理方法」(methods of ethics)。學者多由此開始. 治 政 大 ), 反 之 則 為 外 在 論 理 性 和 倫 理 等 同 的 做 法 他 稱 之 為 內 在 論 ( internalism 立. 進行對二元論的突破與回答。D. O. Brink(1988)提出兩種對此區分的看法,將. (externalism) 。內在論的觀點認為,兩種實踐理性的衝突,就是兩種道德原則的. ‧ 國. 學. 衝突,凸顯個人對於自己為何應做認為正確之事的疑問上。Sidgwick 提到,此問. ‧. 題的回答必然是給出一個「何謂正確行為」的標準,但仍然可再追問:「為何這. y. Nat. 個標準內的正確行為是『正確」的?」於是形成無限的追問而無法給出一個最終. er. io. sit. 的答案。所以 Sidgwick 告訴我們,此問題之所以一再被提出,真正的原因並非 我們在意的是一個正確的行為標準,而是在意那些使我們沒有做出正確之事的原. al. n. v i n 因。它們可能是一些非理性的衝動,但除此之外,Sidgwick 說,是存在另外的理 Ch engchi U 性(自利主義) ,拮抗責任(美德)與效益主義的原則所提示的正確標準(ME: 5) 。 兩種理性都是自明的第一原則(不可回推) (Frankena, 1974: 453-454; Schultz, 2004: 152-153)。如此一來,理性的衝突就是道德的危機,沒有單一的理性也就 會導致兩種不同的道德,兩者無法化約就會存在兩種道德,人們無所適從,也就 是 Sidgwick 最後認為的「整個道德體系的失敗」(total failure of morality)。若放 棄道德是理性運作的程序藉此為二元論開脫,等同於承認二元論之無解 (Frankena, 1974: 459)。 但從外在論的角度則不做如此思考,此途徑區分了理性與道德,認為二元論 是存在於效益主義的倫理和自利主義者的理性之間。在這個解讀下,效益主義指 11.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8) 向的是人的(道德)責任,自利主義則代表個人理性思考自我利益最大,無關責 任。Brink 以文本證據駁斥存在倫理上的自利主義(ethical egoism) ,依照 ME 第 二冊第五章的說法,若自利主義是倫理學說,則視遵守自利原則為道德責任,但 Sidgwick 的說法卻是尋求自我利益和道德責任之重合,也就是說,自我利益是出 於理性之考量,和出於倫理道德之考量不同。據此,Brink 將 Sidgwick 的自利主 義是詮釋為「理性的自利主義」(rational egoism)而非倫理的自利主義(Brink, 1988: 301-302) 。Brink 的結論是,效益主義扮演的是一種倫理約束,對立的是個 人理性的自我利益,作為指引的效益主義可以約束自利考量,進而化解二元論。. 治 政 大 。D. Phillips 則有另外一 多部分的論述比較支持內在論(Brink,1988:296-298;306) 立. 只不過 Brink 也承認自己的詮釋只是截取 Sidgwick 的文本之片段,另外還有許. 種詮釋,他不支持外在論與內在論的觀點,而提出一種未決論(the Indeterminacy. ‧ 國. 學. view)的中間立場。此觀點認為,Sidgwick 的兩種實踐理性並非絕對的要求人必. ‧. 須遵守,而是理性的允許(rationally permitted)人們按照兩者所指示來行為。. y. Nat. Phillips 的用意在於化解二元論的困境,若二元論如未決論所說,則行為時人們. er. io. sit. 可以從效益主義或自利主義二擇一來服從(Phillips, 1998: 59)。他的證據是, Sidgwick 在 ME 初版跟七版最後對二元論引起的道德理性化之失敗,展現的態. al. n. v i n 度有差異,意即,從完全的否定一個理性的單一原則到承認不可能完全理性化道 Ch engchi U. 德。Phillips 詮釋為,Sidgwick 只有在初版才對二元論有完全不可化解的失敗主 義立場,到七版他只是放棄相信兩者同樣是理性的。當兩者衝突,我們的理性只 會承認其一是直覺的指引,另一並不是。然而 Phillips 對 Sidgwick 的直覺與自明 概念之解讀並非完全正確,本章將反駁他的論點,依循前述,支持二元論應是兩 種直覺之對立難以化解。. 五、第五章:哲人與常民的對立. 12. DOI:10.6814/NCCU201900585.

(19) 回顧 ME 全篇當中 Sidgwick 對話的對象,他的二元論隱含兩種不同的人的 衝突,此處參考 Schneewind 與 Collini 的二手詮釋,以及 Sidgwick 在格拉斯哥哲 學社群的演講: 《常識的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Common sense)來討論此問題。 開頭的分析架構中的兩種人:常民與哲人的觀點,在此篇文章中展露無遺。 Sidgwick 認為哲學家與常民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在他看來,任何哲學家都 同樣具有一般人的身份,而一般人則不若哲學家具備精緻分析能力。Sidgwick 不 認為哲學家提供抽象的道德原則取代常民的思考,相反的,正因為哲人都曾是也 同為常民之一,是故哲學的道德原則反而需要與常民的思維符合。這也呼應了前. 治 政 大 主義」 。最後 Sidgwick 又再一次尋求效益主義和常識之合致,也是符合此種思考 立. 述 Sidgwick 在證明效益主義時採用的方法,是從常識之中找出「無意識之效益. 的結果。他認為效益主義作為哲學家的原則,一方面需要出自常民的判斷(源自. ‧ 國. 學. 常識),另一方面要與常民的判斷一致(符合常識),滿足這個雙重的檢視才是. ‧. Sidgwick 認可的證明。但本文也指出,Sidgwick 並不是將常民判斷作為比哲學家. y. Nat. 之原則更重要的道德原則,而是 Sidgwick 個人對於哲學的界線有所意識,他崇. er. io. sit. 敬常識,視之為偉大的自然產物。從此角度觀察,我們能夠發現 Sidgwick 的保 守色彩,這也解釋了為何 ME 作為效益主義之著作,卻未如同 Bentham 的方式,. al. n. v i n 提出一個直接的效益原則並解釋其應用,而是不斷反覆與常識的對話。 Ch engchi U. 第五章第二節以前述的與常識之對話方式,來檢視 Sidgwick 對自利主義的. 證明。本文的發現是,他並未用一樣的方式證明自利主義,審慎的概念和第二冊 提出的幾種自利主義有所不同。Sidgwick 想要說明一種作為道德規範的利己主 義,而非粗糙與短視的自私自利。然而此種倫理上的自利主義(即本文對 Sidgwick 自利主義之理解)卻也與常識道德有所出入。本節參照 ME 與其他相關文本,發 現 Sidgwick 相當重視常識道德與倫理原則之間的關係,而視其為對該原則之證 成,然而,(倫理的)自利主義卻在 ME 中缺乏同樣的互動關係。常識認定之自 利近似於粗糙之短視近利(ME: 151-161)而非倫理自利主義的審慎原則;又審 慎的原則也無法完美的與常識道德認定之責任概念重合(ME: 162-175) ,於是, 13.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0) 我們似乎可以說,因為自利主義沒有達到 Sidgwick 認定之道德原則的證成條件, 也就無法被視為一種倫理原則。Brink 正是據此認定,倫理的自利主義是「不切 實際」(non-starter)(Brink, 1988:301),而將 ME 的自利主義去除道德成分,成 為扁平化之理性的自利主義。惟本文認為此種理解將與 ME 對理性、道德等概念 之描繪有所出入,意即,Sidgwick 沒有將理性與道德二分,而是等同二者之說法 相背,是故本文仍然認為,Sidgwick 自始自終都視自利主義作為倫理學說而不是 理性考量。 支持上述理解之證據為實踐理性二元論的存在。Sidgwick 若按照 Brink 與前. 治 政 大 元論與本文支持的理性與道德一致之理解相符,即自利主義和效益主義的對立是 立 述的理解,就是「不切實際」而被駁斥,但二元論的提出則否定了這個說法。二. 兩種道德/理性的對立。本文以為,ME 當中,對於自利主義的這種不一致,是. ‧ 國. 學. 有意為之的。本文認為,此不一致必須回到前述的常民與哲人角色之關係來理解。. ‧. 本章將依據 ME 文本詳細說明上述 Sidgwick 的思考過程,並在最後的結論. y. Nat. 引申出實踐理性二元論隱含著對個人自由之重視,藉此也試圖回應 John Rawls 在. er. io. sit. 《正義論》當中對效益主義和直覺主義的批判,說明 Rawls 對兩種主張的誤解。 關於最後這一點,也可連結到 Sidgwick 之後的著作《政治學的元素》當中對於. n. al. Ch. 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討論。. engchi. 第四節. i n U. v. 小結. 本論文希望能夠透過對 Sidgwick 的《倫理學方法》進行詳細的介紹與深入 的探討。Sidgwick 關注的核心問題「實踐理性二元論」除了理論上的難解之外, 也關乎到他個人在寫作該書時採取的立場,並且是此種以哲學家對平常百姓的道 德進行詮釋的思考角度,使得他必須正視常識與直覺主義方法,而如此檢視倫理 方法最後才導致了實踐理性二元論。本文認為,實踐理性二元論之難以化解,部. 14.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1) 分源自於 Sidgwick 證成效益主義與自利主義之方式。他透過迥異於 Bentham 及 Mill 的方式描繪出的效益主義,一方面重新詮釋了效益主義核心的利他/利己兩 種思維之關連,另一方面則體現了他的生命歷史以及個人思想的掙扎與角色轉換。 本文以個人身份與理論的角度,試圖對 ME 提出一個保守自由主義式詮釋,並且 認為以此途徑不只能夠重新理解 ME 之精要,更有助於進入 Sidgwick 的其他領 域之著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5.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2) 第一章. Sidgwick 生平與其思想的繼承與轉化. 第一節. 歷史背景. 一、維多利亞時代:科學與宗教的衝突. 19 世紀是科學與宗教展開激烈衝突的時代(Turner, 1993: ch.7) ,過去堅定不. 治 政 大 如何解釋世界的運作產生尖銳的衝突,諸如新興的天文學、地理學與物理學等等 立 移的用以解釋世界的基督教信仰受到不斷發展與創新的科學所挑戰,兩者在關於. 知識改變了過往人們看待各種自然現象的宗教視角。由於宗教以不可質疑的信仰. ‧ 國. 學. 來斷定一切的精神和科學不斷自我質疑並修正的核心信念相悖,引發諸多科學家. ‧. 開始挑戰教會勢力對於世界觀的詮釋。此外,當時教會仍然具有一定勢力,故教. y. Nat. 會人士也介入科學研究,作為對此股新興勢力的反擊(ibid: 173) 。在當時,廣大. er. io. sit. 群眾在新興的科學觀之下對信仰逐漸產生懷疑,但同時大量的護教學說與文件也 不斷產出來維護信仰的地位(Schneewind, 2007: 17)。維多利亞時代正是因為有. al. n. v i n 這兩股力量的拉扯,因而激發諸多學者誕生出許多創新與深奧的學說,Sidgwick Ch engchi U. 是活躍於此時代的重要學者之一。他本人對於此時期科學與宗教激烈對話的年代 曾作下如此註腳:. 是的,關於宗教與科學的分立與衝突一直都是諸多深思熟慮者們嚴肅思考的問題, 許多智識上的(intellectual)方法已被提出來緩解這個問題,然而,坦白講,它仍然是 當前時代一個重大和顯著的社會現象(Sidgwick,1888: 271) 。. 此時期有兩派不同的倫理學主張激烈的對立:其一希望將心理學融入倫理學. 16.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3) 的意圖,而另一派則反對如此作法。根據 Sidgwick 的解讀, 6經驗論者希望以效 益或者能否促進快樂作為修正或評價道德情感的基礎;直覺主義者則專注於一些 普遍為人接受的道德價值,希望確認它們的客觀有效,並且使之成為一個連貫一 致 的 系 統( OE: 235-236 )。 兩派 主 張即 享樂 主 義 ( Hedonism )與 直 覺 主 義 (Intuitionalism)之對立。此為近代英國一個重要的倫理學議題,道德哲學在當 時的興盛,一方面以理性重新建構既存的神學道德觀,同時也開始對這種舊的道 德價值進行批判與反省(Schneewind, 1997: 122) 。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信仰之 教條與規範被解構,從理性出發理解道德,效益主義便是如此去重新解釋道德的. 治 政 大 讀有所不同(OE: 235-236)。效益主義在回答「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即關 立. 起源。兩種主張最核心的差異在於對「道德義務」 (moral obligation)的意義之解. 於道德標準為何的問題)時使用簡單的「樂大於苦」來當作行為的標準;相對的,. ‧ 國. 學. 直覺主義反對這種對道德的化約,一部份神學家認為這無異於以人類的惡(生理. y. Nat. 的快樂與痛苦來界定(Schneewind, 2007: 91-95)。. ‧. 的或感官的慾望)污染了神聖的道德,道德是上帝在人心中的聲音,不可用世俗. er. io. sit. 處在這兩種主張尖銳對立的 19 世紀,Sidgwick 一方面受到原生家庭教育之 影響,另一方面又因在劍橋三一學院所受教育之薰陶,讓他對兩派主張都十分同. al. n. v i n 情。直覺主義的道德觀和他的宗教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聯繫 ,根據 Schneewind(2007) Ch engchi U 的梳理,許多當時作為神學與道德哲學家的學者,都從宗教的角度出發,一方面 解釋人心中自然而然產生的道德情感或道德直覺,另一方面以此說明上帝的存在 並強調宗教信仰的價值。Sidgwick 早年教育所灌輸的即此種宗教式道德觀。而效 益主義則是 Sidgwick 進入學院之後所接觸到,對他影響極深的學說。對 Sidgwick 來說,儘管效益主義是他所支持的倫理學主張,但直覺主義對他而言具有特別的 意義,就像是「他所珍惜的伊薩卡島 7(Ithaca),如果可以,希望總有一天能回. 6. Sidgwick 關於倫理學史的著作《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Ethics》 (後簡稱 OE)中,以一般讀者 為對象,盡可能以中立且不偏頗的態度描述此時期不同的倫理學主張,並詳述了諸多不同哲學家 的理論(Schneewind, 2007: 412-413) 。 7 《奧德賽》 (Odyssey)中主角奧底修斯(Odysseus)流浪十年後歸返的家鄉。 17.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4) 去」 (Cremaschi, 2008: 139) 。Sidgwick 在《ME》中致力於調和兩種主張,並且和 其他神學直覺主義對話(Schneewind, 2007: 112) ,從他對常識道德的重視,以及 處理直覺主義的方法,都可以看出他往這方面努力的痕跡。他本人在倫理學方面 的研究更可被視作在此大時代背景下,對此衝突之回應與修正的一部份來理解。 《ME》對常識道德(Common Sense Morality, CSM)的討論方式,與最終和效益 主義之連結都與此相關(Schneewind, 2007: 17)。然而,在進入對該書理論的詳 盡檢視之前,有必要說明為何 Sidgwick 可以被放入此宗教-科學爭論一環之理 由。這關乎他個人生平背景,他生長於宗教家庭的背景,以及後來進入三一學院 的轉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Sidgwick 本人成長經歷與大時代的關聯. Henry Sidgwick 於 1838 年 5 月 31 日在英國 Skipton 出生,是家中第四個孩. sit. y. Nat. 子,Revernd Sidgwick(1806-1841)的第三個兒子。但他的一個哥哥和大姐在. al. er. io. Sidgwick 很小的時候便過世,而他的父親也在他 3 歲時(1841 年)過世,他由. v. n. 母親帶大,且在舅舅 Edward White Benson(1829-1896)的教導下成長。Sidgwick. Ch. engchi. i n U. 的家族在 Skipton 相當具有名望,在當地經營羊毛紡織事業而在經濟上具有舉足 輕重的地位。伴隨強大的經濟實力,Sidgwick 家族也獲得相當的政治影響力,家 族成員大都介入當地的政治事務,影響當地的政策。例如他的其中一位舅舅 Christopher Sidgwick(1804-1877)致力於 Skipton 的教會組織重建,在當地設立 了教會學校,也推動關於童工的保障法案,更設立圖書館保存家中萬卷藏書 (Schultz,2017:222-230);Sidgwick 的另一位舅舅 E. W. Benson 則是與 Sidgwick 的父親 Revernd 一同成長,兩人皆受到 C. Sidgwick 的影響,選擇走入教會,研 究神學。他父親被送往劍橋三一學院接受教士的訓練,最後返鄉成為 Skipton 地 區文法學校的校長;E. W. Benson 最後則成為坎特布里大主教。身兼牧師、學者. 18.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5) 以及 Benson 家族族長的 E. W. Benson 非常關注 Sidgwick 一家人,尤其關於教 育。他對幼年的 Sidgwick 影響極深,Sidgwick 早年將 Benson 視作英雄崇拜,吸 收了許多神學的知識。Benson 之後則和 Sidgwick 的妹妹結婚,但在 Sidgwick 追 隨父親與舅舅的腳步,進入劍橋三一學院(The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後, 開始接觸到其他哲學家的思想,以及受到該學院自由思考的風氣的影響下,便逐 漸和舅舅的宗教理念產生歧異(Schultz, 2017: 234-235)。 Sidgwick 在劍橋學院的生活對他思想的形塑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Singer, 2000: xvii ; Schneewind, 2007: 13-26;Schultz, 2017: 237-238) 。因為學習成績優異,. 治 政 大 和諸多思想家進行了交流,也開始接觸到效益主義的相關學說,認識了 J. S. Mill 立 Sidgwick 受邀參加一個會員制、稱為「使徒」(Apostle)的讀書小組,在那裡他. 和 Bentham 的主張。他接受了效益主義的倫理學,並且採取科學的中立角度研究. ‧ 國. 學. 神學(Schultz, 2017: 239) 。此種方法注重歷史資料,因為那提供了中立客觀的研. ‧. 究視角。然而傳統的神學以信仰為核心,對聖經堅定不移的深信才是重點,任何. y. Nat. 企圖擺脫這個預設而進行的神學研究,在 Benson 等神學家看來都是離經叛道,. er. io. sit. 是「肉體渴望擺脫精神的枷鎖」 (Schultz, 2017: 236)而大逆不道的。伴隨智識上 的精進,Sidgwick 對這種觀點的不認同也逐漸加大。在 1869 年,Sidgwick 辭去. al. n. v i n 了他在三一學院的院士職位,因為他不願意違反個人對於宗教的信念去簽署英國 Ch engchi U 國教的三十九條信綱(Thirty-nine Article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而這是所有. 當時的要作為學院成員必須簽署的一份文件(Singer, 2000: xv)。 8至此他的宗教 觀算是正式與過去決裂,他和 E.W. Benson 也因為如此,再也不願意互相討論任 何關於宗教的議題(Schultz, 2017: 236)。 然而 Sidgwick 其實對於宗教與科學一直抱持著某種曖昧態度,一方面他受 到無神論的科學觀影響,另一方面他又受困於早年的宗教生活經驗。對於宗教議. 8. Sidgwick 一辭去院士職位後,立刻又得到一個不必簽署國教信綱的道德哲學講師職位。而隨後 英國議會通過決議,不需要再要求劍橋的教職員簽署該信綱,Sidgwick 很快地又復職(Singer,2000: xv)。 19.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6) 題,Sidgwick 的觀點不斷變動且大幅度的改變過(Schultz, 2017: 239) ,只有不偏 頗的態度來對此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是長久一致的。所以 Benson 的神學觀(認 為企圖依賴人的理性不依靠宗教去解釋世界是種危險的罪惡)使後來的 Sidgwick 無法苟同。但宗教思考仍然有部分留存在 Sidgwick 身上,尤其是宗教中關於超 越性存在的神秘思考,一直都是他著迷與關心的議題。他後來成為英國心靈研究 學會(The British Psychical Research)的創始人之一,並發表文章討論許多超心 靈學(parapsychological)的研究,甚至關於神鬼的超自然議題上(Schultz, 2017: 229) 。這些都是他身處在科學與宗教——或者說神秘與解魅——對立的年代下,. 治 政 而 他 的 《 ME 》 注 重 直 覺 主 義 , 也 是 此 科 學大 與宗教爭論之思考的一環 立. 受到兩股力量交互影響而產生的興趣與回應。. (Schneewind, 2007: 17)。Sidgwick 運用嚴謹的科學分析,去討論許多被認為是. ‧ 國. 學. 不證自明的道德觀念。但他也不是完全的用科學觀點去化約這些觀念,而是採取. ‧. 居中的角度,一方面小心翼翼的和宗教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保留這些常識道德. y. Nat. 的地位。Sidgwick 的倫理學主張中最特殊之處就在於,他否認神學式直覺主義解. er. io. sit. 釋道德的方式,認為道德是人類理性的運用,且能夠以科學方式分析,所以他贊 同效益主義的享樂主義基礎,快樂為人應追求的目的。倫理學的基礎不是源自神. al. n. v i n 的誡律,但另一方面,他又反對將倫理學奠基在實證的觀察上,也就是反對效益 Ch engchi U 主義以實然的趨樂避苦去推論應然的道德原則。Sidgwick 以此種立場貫穿他對近. 代的倫理學者的詮釋,並從這些學者的理論中找出此直覺主義與效益主義的分立, 還有伴隨而來的二元理性分立。下一節將詳細闡述 Sidgwick 對這些學者的詮釋, 以作為他自身的理論之鋪陳。. 第二節. 宗教與科學之對立:Sidgwick 之繼承與掙扎. 一、對立的源頭:Hobbes 的自利主義 20.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7) Hobbes 的理論在 Sidgwick 看來是自利主義的代表,其中自利的定義僅僅是 「自保」(Self-preservation)(ME: 89),個人的快樂是指引人行為的唯一動機, 會為了確保快樂而做出任何事。所有人都是如此,因此人們為了自保,避免他人 滿足快樂時侵犯自己,而處在時時刻刻都必須要武裝保護自己的狀態(OE: 165167)。 除了自保之外,Sidgwick 總結 Hobbes 其他的自然法為一條黃金律: 「己所不 欲勿施於人」(OE: 167),但任何的承諾與交易,以及能夠創造互利的行為都因. 治 政 大 能確保這些行為的第三方存在後,這些互利的行為才會出現。在 Sidgwick 看來, 立. 為在自然狀態中,沒有辦法確保會被履行而難以建立。只有當強力的公權力出現,. Hobbes 的理論有兩個重點:其一,他認為人追求自保和個人快樂是自然且理性. ‧ 國. 學. 的;其二,關於個人的責任和道德卻全部倚賴外在制度與強制力(OE: 169) 。此. ‧. 二者即 Sidgwick 一直在意的二元實踐理性,他從 Hobbes 的理論中看出,儘管對. y. Nat. Hobbes 而言倫理學的出發點只有一元的實踐理性(自利) ,他卻也免不了在政治. er. io. sit. 社會成立之後,道德與責任這第二種實踐理性考量的出現。對 Hobbes 的回應與 承襲構成了之後的倫理學者們理論的出發點,直覺主義學者反對 Hobbes 只有自. al. n. v i n 利考量的人性,認為道德也存在於人性中,一派的說法認為道德原則是人類理性 Ch engchi U. 的一部份;另一派則強調道德和宗教的鏈結(OE: xviii-xxiv)。Sidgwick 研究這 些學者的理論,發現他們在解釋道德與自利時總是將兩者聯繫,但不是沒看出兩 者的矛盾,就是在解釋時含糊不清(OE: Ch.4) 。順此,本文下一節將解釋 Sidgwick 如何詮釋這兩派直覺主義學者當中的二元論難題,以及在這些諸多不同的理論當 中呈現出直覺主義與效益主義的對立。. 二、宗教倫理學家:Paley 的神學效益主義. 21.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8) William Paley(1743-1805)為效益主義倫理學家,其著書年代與 Bentham 相 近 9,但他的效益主義基礎源自宗教信仰,而不同於 Bentham 的版本。Paley 的 著作在當時是廣泛流通的倫理學教本,影響力甚至大過 Butler,而在當時提到效 益主義的代表,Paley 甚至比 Bentham 更為人所知(Schneewind, 2007: 122; 129) 。 Paley 的美德(Virtue)和宗教密切相關,他將美德定義為:「對全人類有利、服 從神意與為了永久的快樂(the doing good to mankind, in obedience to the will of God, and for the sake of everlasting happiness)」(PMP: 25)。這個定義的三個部分 Paley 作出如下解釋: 「對全人類有益是美德之目的;神意則是規則,而永久的快. 治 政 大 這個判準的實質定義,永生之樂則是人行善的驅力(Schneewind, 2007: 124) 。而 立 樂則是動機」 (ibid.) 。意即,神意是判斷事情對錯之判准,而對所有人有利則是. 美德的種類,Paley 提到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法:. ‧ 國. 學 ‧. 美德被其他人區分成只有兩種:審慎與仁慈。審慎對應到我們個人的利益;仁慈則對 應同胞的利益,兩者皆導向同樣的目的:快樂的增加,並且對未來給予與現在相同之. sit. y. Nat. io. er. 重視(PMP: 26) 。. al. n. v i n 值得一提的是,ME 最後也有著類似此二者的結論,將常識道德的一切源頭總歸 Ch engchi U 到這兩個道德直覺(ME: 381-382) 。但 Sidgwick 和 Paley 不同之處在於,Paley 近. 乎教條式宣導這些道德直覺;而 Sidgwick 在意的是這些道德直覺的詳細內容和 其可能衍生的推論是否有無矛盾。這也可算是神學的直覺主義與 Sidgwick 科學 式直覺主義的不同。 Paley 自己並不是很贊同這個分類,而是認為美德的分類需以對象來區分, 分為對神、對他人以及對自己的責任,Sidgwick 也是依循類似的邏輯,將責任與 道德的概念劃上等號(ME: 29) 。說一個人履行了他的責任(someone is obliged) ,. 9. 其代表著作《道德與政治哲學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以下簡稱 PMP)出版於 1785 年,而 Bentham 的《道德與立法原理》則出版於 1789 年。 22. DOI:10.6814/NCCU201900585.

(29) Paley 認為是受其他外力的強制動機所驅使而盡義務(urged by a violent motive resulting from the command another),該外力即神意(God’s Will),因為 Paley 認 為,是神意要求個人應該盡義務。但另一方面,Paley 又認為,強制的外力必然 涉及對個人的賞罰,也就是個人若不遵守義務會受到懲罰,遵守則獲得獎勵(PMP: 35) 。而這種賞罰的來源就是上帝。於是 Paley 對於義務的解釋就變成,上帝的意 志使人必須去遵循一些義務,如果沒有遵守則會受到懲罰;個人的利益是驅動人 遵守義務的動機,而神意是行為的指引。又個人尋找最有效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 益 Paley 稱之為審慎(prudence) ,而依從神意才是責任(duty) (PMP: 37) 。審慎. 治 政 道德關乎賞罰的概念,又此賞罰來自福音書的記載,大 神會審判人的行爲給予獎懲。 立 的行為並不是 Paley 認為的道德之行為,僅僅只是某種達成目的最有效的方法。. 基督教信仰談道德的做法都不為他認可(PMP: 39)。. 學. ‧ 國. Paley 堅定的相信賞罰概念與道德的聯繫,且強調兩者是源自基督教,任何否定. ‧. 既然神意指示了人們的責任之所在,那麼了解神意便能了解道德的內涵。要. y. Nat. 了解上帝的旨意,Paley 指出有兩個方法,其一是根據聖經的記載,另一則是對. er. io. sit. 上帝所造的自然萬物之觀察(PMP: 38) 。當文字記載有時不夠精確和不能適用於 全部情形,致使人們無法準確地理解神的意旨時,就有賴對自然的觀察和理解,. al. n. v i n 從中去推測神意(PMP: 38;OE: C h238)。Paley 據此指出,自然造物都是為了人的 engchi U 快樂而被神所創造,例如牙齒用於咀嚼;而非自然的造物才可能為了痛苦而被創 造,例如刑具(PMP: 40-41);他又舉例人體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功用,但沒有一 個是為了病痛而存在,Paley 由此論證神所欲他的造物快樂(ibid.) 。簡言之, 「上 帝希望他的造物(人類)幸福,任何有助於此目標達成之行為就是上帝會感到喜 悅的,任何相反的行為則不受祂喜愛」(PMP: 39, 42)就是 Paley 學說的核心。 Paley 的論述不若 Sidgwick 細緻,且帶有很強的信仰色彩,但 Sidgwick 的確也承 襲了他部份的觀點,即審慎與仁慈的定義。然而,Sidgwick 對 Paley 的效益主義 評價並不高,認為他的理論過於鬆散,在討論到關於效益主義的部分卻又時常落 入其他瑣碎的思考。綜觀而言,Sidgwick 結論道,Paley 的效益主義價值不若 23. DOI:10.6814/NCCU201900585.

(30) Bentham 的思想(OE: 239)。 對於 Paley 的神學效益主義,Sidgwick 儘管有所繼承,但總體來說是抱持否 定態度的。在 ME 第七章,關於倫理的原則與方法之討論中(ME: 79-80) ,Sidgwick 認為,根據「神意」(God’s Will)而非幸福(Happiness)、完善(perfection)與 責任(duty)來界定行為的終極目的時,會將對自然的觀察當成探討倫理原則的 基礎(例如 Paley 的觀點),因此將「實際上是」(what actually is)和「應該是」 (what ought to be)混為一談,Sidgwick 否認這樣的討論屬於倫理學的範疇,應 該歸屬在哲學的領域。而認為根據神意而行在倫理上即屬正確,對於此一觀點,. 治 政 大 理學的範圍,成為神學的討論問題。對於何謂神意的討論,僅能藉由神啟 立. Sidgwick 也認為那會陷入我們如何知道神意的討論之中,而這種討論也超出了倫. (Revelation)或是經由理性(Reason)得知。如前述,Sidgwick 認定討論何謂神. ‧ 國. 學. 啟不是倫理學的討論範圍,故他只接受後者,經由理性理解神意,符合神意即理. ‧. 性。但這個說法一樣會使我們落入困境,只是從不知神意所指示為何,變成不知. y. Nat. 理性所指示為何。像 Paley 一樣認定神意即人類的幸福,或者認定什意要人趨近. er. io. sit. 完善,兩種回應卻也使得神意實際上為何不重要,因為需要探究的倫理學之終極 目的(ultimate end)從原本的神意被轉化為幸福或者完善。. al. n. v i n 關於道德/義務與個人快樂之間的關係 ,神學家們都一致相信宗教會給出答 Ch engchi U. 案,相信兩者必然會一致(因為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必然是和諧一致的),所以認 為盡義務代表個人最大快樂之所在,若非如此,則世界會陷入混亂。將快樂作為 道德判準的觀點,就常識而言都難以被接受,在宗教思想中更是離經叛道的觀點 (ME: 120, 402-406) 。個人的感官快樂被駁斥為罪惡,因此把道德與否等同快樂 與否,必然是神學立場出發的道德哲學家極力反對的。然而,一旦將道德與快樂 分離的思考角度,繼續推論必定會遇到一個難題:道德可能帶給行為者痛苦。對 神學家們而言,個人苦樂和責任必然重合(因為上帝保障這點),所以盡義務不 會使人痛苦,個人感受被強制和責任重合。然而,Sidgwick 否定以宗教為基礎的 倫理觀為「直覺的」 ,因為判斷的標準不是個人立即了解為真,而是外在(聖經、 24. DOI:10.6814/NCCU201900585.

(31) 神意等)提供的判準(ME: 101) 。他的此種說法和宗教式的直覺主義保留一個曖 昧的空間,意即,人性當中存在一種特殊的、非經驗的道德直覺(一種規範的理 性,Reason),這部分和神學直覺主義者相近;但神學家或宗教倫理學家將這種 道德直覺與宗教的神秘體驗或上帝連結,則不是 Sidgwick 認同的部分。直覺主 義倫理學去掉宗教色彩便是一系列的道德原則,Sidgwick 將這些道德歸納為他的 教條直覺主義(dogmatic intuitionism) ,他認為此種直覺主義仍然有所不足,容易 淪為同義反覆的詞句。 Sidgwick 理解神學的直覺主義觀點,但他不接受將倫理學奠基於信仰,而希. 治 政 大 「快樂」 (pleasure)作為善的效益主義,卻也不滿意經驗主義者們所強調的,將 立 求移除直覺主義中的宗教元素。另一方面,Sidgwick 接受了神學家們所反對之以. 倫理學的善完全奠基在實證觀察的作法。Sidgwick 的觀點是,快樂作為善應該是. ‧ 國. 學. 自明之直覺而非實證觀察,效益原則(應該促進最大多數最大幸福)也是直覺而. ‧. 不是經驗,而且此種直覺與神啟或聖經無關。由此,Sidgwick 連結了直覺主義和. y. Nat. 效益主義,成為「具直覺主義基礎的效益主義者」(A Utilitarian on an Intuitional. n. al. er. io. sit. basis)。(ME: xxii). Ch 三、Whewell 的直覺主義: e. ngchi. i n U. v. William Whewell(1794-1866)對 Sidgwick 而言即是教條直覺主義的代表(ME: xvii)。在 ME 第六版序,Sidgwick 曾自述 Whewell 對他的影響,他曾被教育必 須去遵守一種源自外在且專斷的倫理規則(moral rules) ,然而這卻是最讓他厭惡 與無法認同的。他於三一學院時必讀的 Whewell 之著作: 《倫理的元素》 (Elements of Morality, 以下簡稱為 EM)即這種教條道德的代表作(ME: xvii) 。這個說法可 視作 Sidgwick 的直覺主義討論在回應 Whewell 的一個證據,然而 Sidgwick 心裡 對於 Whewell 的態度其實並不單純的只是個反對者。例如 Cremachi 指出,在當. 25. DOI:10.6814/NCCU201900585.

(32) 時 Whewell 和 Mill 分別代表倫理學的兩股勢力,一種是以 Mill 為首的「新」效 益主義學說,另一則是 Whewell 為代表的「舊」直覺主義學派。Sidgwick 對 Whewell 的厭惡,驚人的和 Mill 對 Whewell 不高的評價相符合,而 Mill 認為 Whewell 之 著作「只不過是他(指 Whewell)所發現風行的觀點之系統化與分類而已 (Cremaschi, 2008: 139,括號為筆者所加)」 。Cremaschi 將 Sidgwick 對於 Whewell 的看法解讀為一種學術上標新立異的策略,意即,Sidgwick 將「教條式直覺主義」 作為他直覺主義倫理方法中最主要的檢視對象,其實只是要強調他其後所提出, 並且較認同的「哲學直覺主義」。為了這個目的,他需要紮個稻草人作爲攻擊的. 治 政 大 知 識 圈的盟友有激進的支持 Mill 的效益主義者,以及盎格魯啟蒙主義者 立. 對象,Whewell 就是這個做法下的犧牲者。但 Cremachi 也指出,Sidgwick 當時. (enlightened Anglicans) ,為了不引起兩方對他的反感,Sidgwick 在《ME》中對. ‧ 國. 學. Whewell 的批判是不明顯的(在關於直覺主義章節他鮮少提到 Whewell 的名字). ‧. (2008: 141)。Cremachi 的解讀下,Sidgwick 和 Whewell 的關係是有些曖昧的,. y. Nat. 他選定了效益主義陣營因此反對 Whewell 的主張,但又因為和過去自己成長背. er. io. 論。. sit. 景,以及和知識圈的友人的關係,使得他沒有強硬的批評與脫離 Whewell 的理. al. n. v i n 兩人在理論上的相似之點是關於討論直覺主義的方法。Whewell 主張自己提 Ch engchi U. 出的是一套「道德體系」 (system of morality)而非「道德哲學」 (moral philosophy) , 將兩者比擬做幾何學(geometry)與幾何哲學(philosophy of geometry)的差異. (前者是對於幾何學定理本身的推演與計算,後者指對於幾何學本身的問題) , 幾何學已明確地被定義,但道德則不然。Whewell 認為,如同幾何學必須存在歐 幾里德提出過的定理之後,人們才可以就那些定理進行討論,在展開對於道德哲 學的討論前,我們必須具備知道存在哪些道德公理(Moral Axioms) 、哪些共同 對於道德的觀點是大部分人所承認與認知的(Whewell, 1845: v-vii) 。Whewell 可 說是走在 Sidgwick 之前,採取此種角度對常識進行考察的倫理學者(Singer,2000: 70-71)。Sidgwick 採取此種做法,也正是為了對 Whewell 進行回應。 26. DOI:10.6814/NCCU201900585.

(33) 在 Whewell 的觀點中,個人的行為分為外在與內在行為(internal and external actions),所謂的外在行為其實是由內在行為驅動而作出,因此內在行為又可分 為意志(will) 、意圖(intention) 、慾望(desire)或情感(affection) ,此四者 Whewell 統稱為行為之根源(the Springs of Action) 。 10兩者之間一個明顯的差異是,外在 行為會因為受到環境與他人的反應或行為等等外在因素而產生,而不一定是出自 於我們個人的意志,因此,對 Whewell 而言,討論道德責任必須要考慮這個內在 行為或意志的成分,僅僅只是外在行為不完全能夠歸咎責任。意志導致行為,但 人們在做出行為時還會有其他的因素去影響我們是否要這麼做的意志,Whewell. 治 政 大 的判斷,順應著理性的行為即我們的責任,而美德(virtues)是長久履行責任之 立 說此即理性(reason)的作用,理性對於意志的促進或壓抑,代表道德上對與錯. 習慣與傾向(EM: 132-133)。. ‧ 國. 學. Whewell 認為,道德是一體兩面的,在同時禁止我們產生某些慾望的同時也. ‧. 促使我們傾向其他慾望。這些該禁止的慾望分別是憤怒、兇惡、貪婪、說謊、欺. y. Nat. 瞞、淫慾與犯法;而道德促使我們去追求的是對應的溫和、親切、慷慨、公正、. er. io. sit. 真誠、謙遜、節制、貞潔與服從。而 Whewell 相信,這些道德可以匯聚至一個核 心,也就是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Supreme Law of Human Action),也指向我們. al. n. v i n 應盡之責任。它整理了關於這個道德理想核心的成分 ,指出他的組成部分分別是: Ch engchi U 仁慈、正義、真實、貞潔與秩序(Benevolence, Justice, Truth, Purity and Order). (EM: 136-137) 。首先關於仁慈,它包含一切將人們聚合起來的情感,例如溫順 與和善;而正義則是一種關乎公平(Fairness)的慾望(Desire),即我們希望人 人得其所應得。真實則排除掉欺瞞等會使人們分化的行為,形塑人們表裡如一的 正直;而人類的生理慾望若不接受控制與協調,將會導致人們之間的隔閡與嫌隙, 因此貞潔就是我們心中較高的部分(Higher parts)-道德情感與理性-控制我們. 10. Bentham 在《A table of Springs of Actions》中,駁斥這些對行為根源的理論。在他看來,唯有 快樂與痛苦才是行為的唯一真實依歸,所謂意圖、動機、慾望云云,都是虛假的實在(fictitious enities) ,而不具任何意義且錯誤至極(Tables: 75-76) 。 27. DOI:10.6814/NCCU201900585.

(34) 心中較低的部分(Lower parts)-慾望;最後,道德法則若要清楚與確切的為人 所認知,必然牽涉到法律,而法律也仰賴這樣的基礎得以穩固,我們對法律的遵 守也就是在維繫它的穩固與一致,因此也就是使道德法則穩固與一致。這個原則 就是秩序所要求的(EM: 137-140)。 我們可以發現 Whewell 的道德直覺理論,其中一個核心概念是人與人之間 的聯繫,他認為正面的道德能夠將人們聚合在一起,我們的理性也指引我們往這 個目標前進。但 Sidgwick 對 Whewell 的這幾個原則有所批判,他專注在討論這 幾個直覺的道德本身的不一致上(或者說他們「不夠科學」) 。在《Outlines of the. 政 治 大. History of Ethics》中,他對諸多倫理學進行介紹與批判,關於 Whewell 的部份他 寫到:. 立. ‧ 國. 學. …他們對應到司法的五個面向:個人安全(仁慈反對一般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的錯誤念. ‧. 頭)、財產、契約、婚姻以及政府…但當我們仔細檢視,秩序的原則或說對政府之服從, 並不是嚴格地指向政治上的專制主義…而正義的公式(Formula)則是一個同義反覆的. sit. y. Nat. io. er. (tautological)或者完美且無限的陳述:人人應得其所得。Whewell 的確解釋說,這個 公式必須在實踐上由實證法所詮釋,但他卻不一致的將其描述為似乎是判別法律正確. al. n. v i n 或錯誤的標準。而貞潔的原則: C 「我們較低的部分應順從較高的部分」又一次的,僅僅 hengchi U. 說明了高於感官衝動的理性之最高性(supremacy)…因此,簡言之,若我們要求的是 清楚明確之基本直覺,而它又不等同於幸福(happiness)的話,我們實際上在 Whewell 的理論中什麼也沒找到,除了誠實(包含對承諾的信守)這條單一的原則,但就算是這 個公理再仔細檢驗下也轉瞬即逝,因為這個原則並不是在實踐上不合適,而是該原則 之條件在實踐上本身就是不可欲的(OE: 233-234) 。. 所以 Sidgwick 認為 Whewell 的五個原則本身就邏輯不一致而破綻百出,不過是 一堆同義反覆的詞句,在 ME 當中他也再次批判 Whewell 的高-低部分說法。 他指出,當道德原則被描繪成「我們本性中較高的部分去統治較低的部分」時, 28. DOI:10.6814/NCCU201900585.

(35) 經過仔細檢視,這句話也就等於「我們依照理性而行」,而按照理性而行又可以 等於「做我認為對的事」,然後再繞回來「對的事就是我們本性較高的統治較低 的部分」,成為一個沒有辦法提供多少指引的反覆迴圈(ME: 375)。 Whewell 的直覺主義毫無疑問地被 Sidgwick 摒棄,那麼,怎樣的直覺才會是 他所認可的?Sidgwick 怎麼用他所認定的理性方法去檢視直覺?這是 ME 整本 書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Sidgwick 把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穿插在幾個不同章節 中,最主要的部分當屬第三書關於直覺主義的倫理學方法之討論,但值得注意的 是,此問題並非從該處開始,而是從開頭的簡介一直到最後的效益主義方法都有. 治 政 大 面,享樂主義的支持者們則是過於強調實證經驗的重要。他們認為道德的基礎在 立 關於此問題的分析。若是說 Whewell 的直覺主義的缺陷在於不夠科學,另一方. 於快樂,並以此建立出另一種倫理觀。Sidgwick 同樣對此派主張提出挑戰,他最. ‧ 國. 學. 主要的質疑即經驗事實能否作為應然指引的基礎。在他看來,應然與實然無法輕. ‧. 易連結,而是具有不可跨越之鴻溝。接著將描述 Sidgwick 所繼承、改造與回應. er. io. sit. y. Nat. 的另一支思想學派。. n. 四、經驗論者:從 Hume a 到 Mill. iv l C n hengchi U. 有別於上述以宗教或直覺來探討道德的倫理學家,影響 Sidgwick 另外一派 學者將倫理學的基礎奠基在經驗觀察上,例如道德是因為促進人的快樂,或者對 人類社群具有實際的作用才存在。主要支持此種說法的學者,並不認定道德只能 透過理性察覺,或者直覺地感知,而是能夠被觀察的客觀經驗事實。本小節主要 闡述 Sidgwick 討論這些學者對個人與群體利益的思考,來描繪他不同意以經驗 事實作為倫理學基礎之理由。首先討論的是 David Hume 的思想與 Sidgwick 的關 聯性,接著則進入影響 Sidgwick 較深的效益主義者 Bentham 和 Mill 的理論。. 29. DOI:10.6814/NCCU20190058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第二種為專門論述西方印刷字體發展史的著作,目前具代表性例如前節所 述,哈佛大學出版的 Daniel Berkeley Updike《Printing Type: Their History, Forms and

 安瑟莫給出的答案是:天主的慈悲不是與 我們的行為對應,而是與他自身和他的仁

曾經聆聽太虛大師教誨的星雲大師非常清楚僧伽制度革新的重要性,他曾經深刻地指 出: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在佛陀四十五年傳法中,他的教言都是口傳的。當他涅槃後,才有結集;而編訂成經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