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結果 62

第四節 假說檢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表 4-16 假說檢定結果

假說 普通朋友 親密朋友

H1 個人提升自我形象的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 為有正向影響

成立 成立

H2 個人的主動包容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 正向影響

成立 成立

H3 個人的被動歸屬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 正向影響

不成立 不成立

H4 個人的主動控制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 正向影響

不成立 不成立

H5 個人的被動引導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 正向影響

不成立 不成立

H6 個人的情感表達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 正向影響

成立 不成立

H7 個人的情感期待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 正向影響

成立 成立

壹、 提升自我形象需求對普通朋友及親密朋友的自我揭露有正向影響 結果與預測相同,個人欲提升自我形象、進行印象管理時,會促使使用者在 社群網站進行自我揭露,與過去多項研究相符(Mehdizadeh, 2010;Zhang and Huang, 2011;劉信妤,2012)。自我表現傾向會正面影響自我揭露,當社群網站 使用者透露自己的資訊時,可能會分享個人的經驗和生活,吸引觀眾的回應,並 且會在頻率和數量上會隨著更多的回應而增加,也會在下次揭露時透露更私人的 資訊(劉信妤,2012),且無論揭露對象是普通朋友或是親密朋友,提升自我形 象需求皆會促使使用者進行揭露,顯示此需求並沒有對象的差異。

個人會因為自我形象建設而影響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意圖與誠實-準確度

( Zhang and Huang, 2011 ), 自 我 呈 現 也 可 正 向 預 測 自 我 揭 露 的 正 面 性

(Mehdizadeh, 2010),因為使用者會希望給他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並不太願意透 露自己的負面事情,也會更誠實和控制自己在網路的形象,精心設計使之對人是 有吸引力的。

總結來說,社群網站是使用者自我呈現的舞台,在舞台之上,使用者會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出自己好的一面,並控制和調節負面的資訊,期待在觀眾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而在觀眾的回應下,個人將不斷呈現與透露自己,以吸引觀眾達到宣傳、提升形 象的目的。

貳、 主動包容需求對普通朋友及親密朋友的自我揭露有正向影響

不論對象為普通朋友或是親密朋友,個人皆會因主動包容需求而在社群網站 上進行自我揭露。也就是說,個人會希望與普通朋友建立連結並與之互動以保持 連結,也會希望與親密朋友保持連結關係,這都將導致個人在社群網站中進行更 多自我揭露。多項研究也支持了這樣的結果,社會互動可顯著預測社群網站上的 自我揭露,深度更深、意向較高且有更高的誠實-準確度(Zhang and Huang, 2011)。

當使用者的目標是與他人建立現實生活的關係、面對面的連結時,會從事更 多的自我揭露,他們將更誠實、更公開且更加自覺與有意地在網路上揭露他們的 資訊(Mehdizadeh, 2010)。進一步來說,若使用 Facebook 是以建立關係做為使 用動機時,將會有較多的自我揭露數量;而以關係維持做為使用動機時,則會和 自我揭露的誠實度構面有關聯性(俞菁、邱海棠、曾馨瑩,2012)。表示與不那 麼熟的朋友建立連結、與朋友保持連繫並主動與之互動對社群的自我揭露有正面 影響,再次顯示社群網站是人們與他人社交的重要工具。

如同 Facebook 網站對自己的敘述:「Facebook 能幫助你與生活中的人們保持 聯繫,並與他們分享身邊的一切」,個人的主動包容需求即是希望與他人建立和 保持連結,此時以人際關係交往為主軸的社群網站,便成為使用者在其進行自我 揭露的舞台。

參、 被動歸屬需求對普通朋友及親密朋友的自我揭露有負向影響

結果顯示,個人希望他人接納自己的需求將會對普通朋友及親密朋友的自我 揭露有負向影響,而 Tsay(2004)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Tsay(2004)原先認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歸屬需求越強,越會去網路聊天室」,結果呈現網路使用者的歸屬需求與聊天 室的訪問呈現負相關,Tsay 同樣認為可能是聊天室通常有數以百計的參與者,

使用者會害怕被拒絕,因此不想將自己置於「可能會不被接受一起討論」的風險 中。

Schutz(1958)認為,在被動歸屬需求高的情況下,個人會希望別人注意他,

但他也會擔心人們會不理他、對他沒有興趣或只想盡快離開他。這樣的顧慮與 Pasupathi 等人(2009)所提出不願意自我揭露的三個動機有許多相似之處,

Pasupathi 等 人 ( 2009 ) 認 為 不 進 行 自 我 揭 露 的 原 因 有 : 社 會 後 果 ( social consequences)(例如:怕麻煩、避免打亂別人、害怕別人不支持等)、缺乏社會 機會(lack of social opportunity)(例如:我並沒有被要求)和逃避(avoidance)。

Sheldon(2008)也在研究中指出,不願意進行溝通的人,有部分是源於認 為家人和朋友並不追求與自己的談話的意見,但這些人比其他人更頻繁地登入到 Facebook。也就是說,使用者雖然很希望獲得大家的接納而頻繁地登入 Facebook 以獲得歸屬感,但卻又害怕社會後果而不願意進行自我揭露。特別的是,即使對 象是親密的朋友,或是 Sheldon 研究中的家人,在這類緊密的連結中,使用者仍 會認為他們並不追求與自己的互動(缺乏社會機會),因而不進行自我揭露。

因此,雖然使用者希望自己可以加入群體之中,獲得大家的接納,因而頻繁 登入社群網站,但可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不受到理睬,或是認為不需要、沒有 機會,反而更不願在 Facebook 塗鴉牆進行自我揭露。

肆、 情感期待需求對普通朋友及親密朋友的自我揭露有正向影響

個人期待他人對自己友好的需求,會促使他們在社群網站上自我揭露。多項 研究支持此結果,使用者在社群網站這樣非極匿名平台上,書寫個人近況不外為 了獲得關心,他們遇到挫折時,若有朋友給予安慰、鼓勵的話語,會有被重視的 感覺(陳姿蓓,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使用者在 Facebook 留心情短言後,會等著朋友按「讚」或進一步留言回應,

當當事人的朋友群較多時,看到留言的人相對亦較多,留言回應安慰或支持的力 量將較以往來得大(吳寂絹、邱銘心,2012)。顯示使用者會在網路平台中對普 通朋友和親密朋友自我揭露,希望藉此收到來自朋友的大量關懷,而有被重視的 感覺,感到較多的社會支持。

伍、 情感表達需求對普通朋友的自我揭露有正向影響

許多人經常在 Facebook 上更新自己的狀態,是為那些他感興趣而有可能面 對面接觸的人提供了資訊,如果這些人是他想進一步認識的對象,這樣將有利於 兩者間更多的互動(Chaulk and Jones, 2011)。也就是說,個人想要與普通朋友進 行更親密的交往並主動對他表示情感與溫暖時,將會在社群網站進行更多自我揭 露。

同樣地,Hsu 等人(2011)的研究也指出,為了與相識的朋友獲得更多的認 識與了解,使用者需要有質量的回饋和陳述,使用者會在 Facebook 使用遊戲、

禮物與塗鴉牆等功能與他們互動,在這個階段,自我揭露地越多,友誼將更為親 密。

簡言之,社群網站將使用者的人際網路從現實轉為虛擬環境之上,當對象是 普通朋友而使用者欲與之建立更深層的親密關係時,社群網站便是一個基礎,讓 使用者透過網站的功能進行自我揭露,以達到關係發展的目的。

然而,此需求在對象是親密朋友時,並沒有顯著地影響自我揭露,推測可能 是此需求來自於希望建立更親密的連結而與他人示好,而對於親密朋友已經有足 夠緊密的連結,讓使用者不必為了獲得更親近的關係而進行更多自我揭露。若進 一步分析自我揭露的五個構面,可以發現,雖然情感表達需求對整體自我揭露並 無顯著影響,但對自我揭露的誠實準確度構面有顯著影響(見附錄 8),也就是 說,當使用者欲對親密朋友展現親密與愛意時,將有更誠實且準確的自我揭露。

此外,Bak 等人(2012)指出,當兩個 Twitter 使用者的關係越緊密時,他們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表現出更多的負面的內容、不雅的言語和個人尷尬的訊息,而面對弱連結使用者 經常是互相問候孩子與寵物,並在心情不好時提供同情。

總結來說,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使用者並不會刻意對親密朋友示好或展現溫 暖以試圖發展關係,這樣的需求也不會使他們有更多的自我揭露數量,但當他們 想這麼做時,他們對親密朋友的自我揭露是更為誠實和準確的。

陸、 主動控制需求對普通朋友及親密朋友的自我揭露無顯著影響

研究結果主動控制、影響他人的需求對普通朋友和親密朋友的自我揭露皆無 顯著影響,若從樣本來分析,或許是受試者的主動控制需求過低(顯著小於 3)

而造成。此外,由於主動控制需求並非一直存在的需求,而是有特定情況時才會 突顯出來,例如:被指派任務,或是對某件有責任感等,在日常人際關係中較難 凸顯控制需求,因此使用者並不認為自己具有此項需求,因此也不會在社群網站 上自我揭露。

過去使用 FIRO 來解釋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時,常應用於線上遊戲的人際關係,

而線上遊戲有相當強烈的任務導向,玩家為了執行任務會形成有系統的組織,如 此一來可以幫助達成困難的任務和目標,因此階層式的系統可輕易的發號施令與 維持秩序,在這樣的架構中,領導者和追隨者的角色便凸顯出來(Hong and Chen, 2010)。

然而,在社群網站中,並沒有明顯的階層架構,雖然有意見領袖與追隨者,

然而,在社群網站中,並沒有明顯的階層架構,雖然有意見領袖與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