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二節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求對社群網站使用的影響,以及當面對不同對象時的差異,而非單只研究社群網 站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也許對於社群網站能有更加詳細的描繪。

第二節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

壹、 自我揭露與相關理論

Cozby(1973)認為,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可以定義為個人將關於自 己的任何資訊口頭傳遞給另一人。Derlega、Metts、Petronio和Margulis(1993)

則將自我揭露定義為個人口頭將關於自己的想法、感情和經驗透露給其他人。簡 言之,自我揭露就是個人將關於自己的個人資訊與自己心中的想法與感情傳遞給 另一個人。而自我揭露的過程就是透過自我揭露訊息來溝通的過程(Wheeless and Grotz, 1976)。

由此可知,自我揭露泛指透露有關自己的一切資訊,而根據資訊內容的性質,

可將自我揭露分為兩類:描述性的揭露與評價性的揭露。人們透露有關自己的事 實,例如目前所做的工作類型、住在哪裡、或是最近的選舉投票給誰,這些本來 是不會讓聽者知道的事情。由於所透露的訊息是描述有關自己的事情,因此它被 稱為描述性的揭露(descriptive disclosure)。當透露的是個人的意見與感覺,例 如對另一個人的感情、因肥胖而生的罪惡感、有多討厭自己現在這份工作等,這 時候就是另一種不同型態的自我揭露,由於它是強調個人對人事物的評價,因此 被稱為評價性的揭露(evaluative disclosure)(張滿玲,2003)。

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我們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揭露。而 Derlega 與 Margulis 指出自我揭露的功能有(林祐輿,2009;胡文凱,2008;張滿玲,2003):

(一) 情感宣洩(Expression)

指表達個人內心的感受,包括正向感受(例如,興奮)或是負向感受(例如,

苦惱),以抒發情緒。而揭露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單單為了表達我們的感覺。

(二) 自我澄清(Self-Clarification)

指清楚說明與個人相關的訊息,讓他人瞭解,有助於與他人建立共識,並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免產生誤解及不必要的衝突。將我們的感覺或經驗和他人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 以獲得比較多的了解與自我察覺;同時,和朋友談論問題、透過他人之回應,有 助於我們澄清自己對這個狀況的想法,進一步瞭解與認識自己。

(三) 關係發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指表達個人相關的訊息,以提升與他人親密的關係。雙方經由平等的訊息互 動與交換,往往能夠更加了解對方。自我揭露有助於將人從不親密的層次推向較 親密的層次,因此分享個人訊息是開展關係與增加親密程度的一個重要方法。

(四) 社會認可(Social Validation)

指表達個人的問題、心情、想法、信念與態度,透過他人的回饋、協助、指 正、認同與肯定,以解決問題或增加被社會接受的程度。看看聽者對我們的自我 揭露有何反應,並從對方的肯定或指正中,獲得我們看法是否正確適當的訊息,

而形成往後日常行動的參考依據。

(五) 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

個人選擇性地描述自己、說明自己,以期在他人眼中創造一個良好的形象。

我們會透露有關我們自己的訊息,以此做為社會控制的方法。例如,我們故意避 而不談有關我們自己的事,藉以保護我們的隱私。對於我們認為可以讓聽者對我 們產生好印象的主題、信念、與想法,我們會予以強調。

在討論自我揭露時,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也常被一併提 及,Altman 和 Taylor(1973)認為社會滲透的過程是發生在增長的關係中的人際 關係事件,其中包括口頭交流、使用身體的非語言、物理環境的使用以及人際交 往觀念,而這些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親密。

在社會滲透的過程中,牽扯到深度與廣度的改變,Altman 和 Taylor(1973)

以洋蔥(onion)來比擬,深度(Depth)的等級即是洋蔥從外表皮到內芯的連續 各層,而滲透的深度隨著關係的歷史而增加,即所表示透過語言的使用、肢體語 言和環境行為,逐步往人格更深的區域移動。此外,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透的速率也有所不同。廣度(Breadth)表示互動的數量,包含了兩方面:類別 的廣度(breadth category)和頻率的廣度(breadth frequency)。

類別的廣度可以包含家庭、性別、宗教、興趣和愛好等各方面的主題領域,

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有更多主題類別的話題。頻率的廣度(breadth frequency)

指的是在同樣的主題上揭露的範圍,例如同樣是在「家庭」這樣的主題中,揭露 可以從膚淺的內容(如:家庭規模)到深入的事項(如對父母感受敵意或恐懼)。 最後,時間的廣度(Breadth time)代表了人們互動所花費的時間。

在自我揭露的衡量上,Cozby(1973)認為基本參數有:揭露訊息的廣度或 數量、揭露訊息的深度或親密的程度、描述每項資訊所花的時間或是持續的時間。

Wheeless 和 Grotz(1976)則進一步將其分為五個面向,分別是:揭露的數量

(amount)、深度(depth)、誠實(honesty)與準確度(accuracy)、意圖(intent)

以及正負面(positive or negative)。數量指的是揭露訊息的頻率和時間,揭露深 度表示自我感知的訊息主題親密度,準確度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的理解,並且有能 力用言語表達這些感覺,而揭露資訊是否誠實,個人自我揭露的意圖(意願)是 如何,以及揭露的資訊是正面或是負面事情。

貳、 網路上的自我揭露

在網路的時代中,人們溝通的方式不再只限於面對面的交流,因此,許多研 究開始探討網路上的自我揭露行為。Joinson(2001a)研究發現,與面對面相比,

在 CMC(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中的自我揭露更多;

且當在電腦上使用匿名時,也會比用非匿名溝通透露的更多。Weisband 和 Kiesler

(1996)同樣指出,CMC 環境將提高自我揭露,且在敏感的資訊上影響較大。

顯示網路的出現對於自我揭露有正面的幫助。

前面所提及之自我揭露的各項功能,也適用於網路中的自我揭露。林祐輿

(2009)利用自我揭露的功能來預測在部落格上的自我揭露意圖,結果顯示,正 向情感宣洩、自我澄清對部落客自我揭露態度有正向顯著影響,當部落客認為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過部落格進行自我揭露,可以更有效地宣洩其正向情感、澄清自我及尋求部落格 觀眾之支持,則其自我揭露之態度愈正面,進而提升其自我揭露之意圖。同樣地,

李文佑(2010)的研究中顯示,部落格中透露較多個人真實、相關身份與社會線 索背景的書寫者,在撰寫部落格時自我揭露程度、獲得社會支持以及負面情緒調 適程度都比較高。在完全公開的部落格中,當書寫者降低個人的匿名程度後,則 較可能獲得閱覽者的支持,因而發揮負面情緒調適之功能。此外,部落格發文頻 率和負面情緒調適具有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在部落格中發表較多文章的書寫 者,在撰寫部落格時所達到的負面情緒調適效果較好。由此可知,在部落格上無 論是宣洩正面或負面的情緒,皆有可能會使在部落格中揭露的意圖增加。

根據以上研究,顯見自我揭露的功能對於個人在部落格中進行自我揭露,也 有正面的效果,也同樣顯現出網路平台不只是使用者單方面宣洩的管道,他們也 同時尋求觀眾的回報。

Joinson(2001b)在網路環境中針對自我揭露的交換行為做了以下實驗,受 試者被隨機分配到任何一個條件,一種是他們接受實驗者的自我揭露訊息,另外 一種是直接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有收到的實驗者揭露資訊給自己的受試者,他 們在揭露自己的訊息上很明顯且顯著的高於沒有接收資訊的受試者,但在親密程 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簡單來說,自我揭露其實是一種投桃報李的互惠、交換行 為,提供資訊對於接收者所透露的資訊廣度具有一定的好處。

而這樣的自我揭露是否將提升親密關係呢?Tidwell 和 Walther(2002)表示,

相較於在面對面的溝通中採取同樣的行動,在 CMC 的互動可以更有效地從事更 親密的交流。因此,當使用者想提升親密關係時,網路將是一項發展的助力。以 建立關係做為 Facebook 使用動機的使用者,將會有較多的自我揭露數量;而若 以關係維持做為 Facebook 的使用動機時,則會和自我揭露的誠實度構面有關聯 性(俞菁、邱海棠、曾馨瑩,2012)。

因為社群網站最開始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網路上的關係, Facebook 的使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者更是將現實關係轉成線上關係的社群網站,為了與同學朋友更有話題,也可能 是因為大家都在社群網站上自我揭露,所以使用者也會隨之而然,進而影響透露 資訊的頻率和內容(劉信妤,2012)。此外,個人會因為資訊分享和炫耀這兩種 與個人的資訊相當密切的動機,影響著個人在 Facebook 中自我揭露的深度(劉 信妤,2012)。

參、 自我揭露的對象

Bak、Kim 和 Oh(2012)以 Twitter 上的自我揭露行為做研究,結果發現,

在強度高的關係中,Twitter 使用者會更頻繁的從事自我揭露行為,此外,在 Twitter 使用者交談中,他們會基於關係強度來控制自我揭露。當兩個使用者的關係越緊 密時,他們將表現出更多的負面的內容、不雅的言語和個人尷尬的訊息。以情感 來說的話,強連結跟弱連結沒有什麼差別,但若從主題來看,強連結最常見的主 題包括日常問候、計畫、非言語的情緒(如:笑)和不雅的言語,而弱連結常見 的主題向是互相問候孩子與寵物,並在心情不好時提供同情。

相較於親密的朋友,人們對於弱連結會表現更多正面的情緒,並且透漏更多 的個人身份資訊,包括他們居住的城市、生日等,這表示較弱的關係,通常是新 認識的朋友,因此會使用較多自我介紹的訊息,或發送微不足道的生日問候。在

相較於親密的朋友,人們對於弱連結會表現更多正面的情緒,並且透漏更多 的個人身份資訊,包括他們居住的城市、生日等,這表示較弱的關係,通常是新 認識的朋友,因此會使用較多自我介紹的訊息,或發送微不足道的生日問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