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戀人格特質(Narcissism)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六節 自戀人格特質(Narcissism)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出,較外向的青少年,比起不那麼外向的青少年,更會透過 Facebook 的四項功 能(大頭貼照、狀態更新、朋友多寡、照片數目)來進行自我呈現。

根據過去許多研究,外向性與揭露大多呈現正向關係(Cozby, 1973)。低外 向性的人網上的自我揭露數量最低、大多都是揭露與觀眾相關的訊息、最不誠實 的網上資訊(Chen and Marcus, 2012)。整體而言,個人在 SNS 網站(如 Facebook)

揭露更多訊息,而外向的人相對於外向性低的人更容易在這樣的線上環境中揭露 資訊(Chen and Marcus, 2012)。另一方面,Zywica 和 Danowski(2008)的研究 結果顯示更加外向、自尊心更強的那類使用者支持社會加強原理,在 Facebook 上 和網下都受到歡迎;而網下不太受歡迎的那類使用者則支持社會補償原理,因為 他們更加內向、自尊心較低,因此會在 Facebook 上儘量顯得很受歡迎。也就是 說,雖然外向的人較容易在社群網站中自我揭露,但內向的人基於社會補償,也 會試著在 Facebook 表現自己受歡迎的程度,是一種提升自我形象的行為。

第六節 自戀人格特質(Narcissism)

壹、 自戀人格

「自戀」是現今社會上經常被青少年用以形容一個人對自己外貌過度肯定、

炫耀愛現狀態的形容詞。自戀一詞源自於希臘神話,故事描述名為 Narcissus 的 年輕人因自負外貌而輕視所有愛慕者以及拒絕他們的追求,愛慕者們祈禱 Narcissus 也遭遇和他們同樣的痛苦。復仇女神引導 Narcissus 到池塘飲水使他愛 上自己的倒影,後來 Narcissus 為了要靠近自己的倒影而葬身水池,成為水以花

(narcissus flower)(黃莉娟,2010)。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1994)對自戀人格疾患的 定義包含下列數項(黃莉娟,2010):

 誇大自己的重要性,過度評價自己的能力與誇大自己的成就,經常性的 吹噓與自負;

 時常專注於對成功、權力、才華、美貌或理想化愛情的幻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 相信自己高人一等、特殊與唯一,並預期他人也會這樣看待自己;

 需要大量的讚美,自尊心很脆弱;

 權利意識很強,常表現於不合理期待與優惠待遇;

 剝削壓榨他人;

 缺乏同理心難以體會他人的需求、經驗、感受;

 時常嫉妒羨慕他人,或相信他人正羨慕自己;

 表現惺惺作態、輕蔑的態度等。

人際關係方面的障礙也是自戀的特徵之一,通常可見於自戀者與他人相處時,

行為舉止帶有操縱性和利用性的色彩,認為自己有資格獲得待遇和偏愛,而沒有 必要做出回報,同時缺乏與他人的共情;另外,自戀者還非常容易體驗到厭倦感,

常常抱怨生活空虛活無意義(黃藜,2004)。

Kohut 將自戀視為一種正常的現象,並認為自戀需求是指努力地自我表達或 自 我 推 銷 , 基 本 的 自 戀 或 自 我 表 達 需 求 是 由 誇 大 的 自 我 表 現

( grandiose-exhibitionistic ) 、 理 想 化 ( idealizing ) 和 另 我 - 連 結 ( alter ego–connectedness)所形成。誇大自體是指一個人保持積極而穩定的自尊感、養 成健康的野心並可承擔有意義的任務之能力,在正常的發展下將展現於一個人的 自我價值意識、健康的野心、承諾、自信和成就感;理想化是指一個人形成和維 持一個穩定的目標設定理想的能力,這種自戀趨勢的正常發展是持有強烈的目標、

理想和價值觀。另我-連結是指一個人與他人溝通、形成親密關係以及並成為較 大的團體和組織的一份子的能力,在正常發展下,展現於歸屬感和連結,以及自 己的素質、目標和理想是可以被他人理解與接受的感覺(Robbins and Dupont, 1992;Banai et al., 2005)

具體來說,在誇大自體方面,不成熟的人會利用他人的讚美與認可來滿足自 我價值感,他們需要某個人做為共鳴,也做為肯定、贊同、讚美以及提升自尊之 用,是一種鏡像移情(mirror transference),而成熟的人會自我調節自尊與抱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在理想化方面,不成熟的人會維持安全感並透過有力的他人得到引導,此為理想 化移情(idealizing transference),他們會將自己依附在有力的人身上,並將他擺 在極崇高的地位,視他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並且完美無缺,他們則藉此分享 那種偉大與完美,而成熟的人則擁有良好的系統管理理想與價值觀;在另我-連 結方面,他們會將他人視為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某個像自己的人,如此一來他可 以與此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經驗,在這個自戀的關係中,他可顯露自己的強烈自 戀需求,可能是在某個領域中的表現癖和誇大的渴望,若以雙親為例,雙親在此 時形成了一個關係群,他們對嬰兒的愛意使得嬰兒在其中可以確實感覺到棒極了,

他們不僅認同嬰兒,也認同整個互動,而他們是其中的一部份,這其實就是雙親 自戀的重生,將自體的愛戀轉變為客體,但同時揭露的原先的本質,也就是自我 愛戀(Robbins and Dupont, 1992;李俊毅,2009;劉慧卿、林明雄,2002)。

Robbins 和 Dupont(1992)利用 Kohut 所提出的自戀的誇大自體和理想化

(idealizing)面向與人際交往的連結(表現由敵對到友好)與控制(表現由支配 到順從)面向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誇大自體與理想化需求分別與控制軸的兩端-

支配和服從相關。誇大的自我表現需求有著強大的主導風格與友好的傾向,而理 想化需求則呈現順從和適度敵對的風格,這是由於誇大的人會使用社會關係作為 一面鏡子來自我強化,以支撐脆弱的自我,而理想化的人會尋求他人的認可和安 全感。

貳、 自戀人格與社群網站使用

Him(2010)在研究中發現,自戀可預測使用者生成內容(UGC)的參與(社 交網站、部落格、個人網站和論壇),特別是社交網站的參與。Facebook 使用者 普遍具有自戀特質,且在該平台所進行之活動目的,也在渴望他人的回應與認可

(留言、分享、按讚)(蘇郁涵,2012),過去也有諸多文獻探討自戀與社群網站 使用的關聯,如使用次數與時間、動態更新、發布照片與朋友數量等(Mehdizadeh , 2010; Wang et al., 2012; Bergman et al., 20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Mehdizadeh(2010)指出,自戀的人與每天檢查 Facebook 的次數和花在 Facebook 上的時間呈正相關,此外自戀的人也與一些自我促銷行為(大頭貼照 片、照片、狀態更新和網誌)有關。進一步研究性別的差異,自戀的女性傾向有 暴露、浮華和裝飾著自己外表的照片,而自戀的男性則傾向在「關於我」的地方 強調描述性的自我促銷,以反映其智慧或機智。

由於在此環境中,使用者可控制顯示的資訊和活動,自戀的人便能有效地管 理自己的形象,讓自戀的人隱藏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提高他們的自尊;此外,

自戀的人認為別人會對他們正在做什麼有興趣,所以會不斷更新狀態(Bergman et al., 2011)。透過頻繁的狀態更新和張貼評論,可滿足滿足自戀個人獲得欽佩與 表達高度的自我重要性的期望(Wang et al., 2012)。

Buffardi 和 Campbell(2008)以朋友數量和朋友之間的塗鴉牆貼文數來衡量 網站活動,結果發現自戀與網站活動呈正相關,且自戀與自我促銷訊息呈正相關。

然而,雖然自戀的人自己報告的 SNS 朋友數量,以及期望在 SNS 上累積大量朋 友成正向關,但與面對面的朋友不相關。自戀的人通常都無法或不願意,形成連 接需要感情投資,如面對面的友誼,但仍然希望社會的友誼可以提供大量的欽佩 和關注(Bergman et al, 20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