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三節 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藉由自我揭露的數量、深度、誠實與準確度、意圖以及正負面內容的衡量,

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親密。在社群網站上也是如此,對於較親密的朋友,使用者 在社群網站上有更多的互動、內容較為負面,並且使用更為隱私的工具進行互動 和溝通;對於普通的朋友,使用者的自我揭露較不誠實,且大多表達較淺層的情 感(如生日祝福),並使用遊戲、禮物等功能進行互動。

既然自我揭露對人際關係發展如此重要,且社群網站就是以人際關係網路做 為基礎而建立,那麼使用者的人際關係需求對於社群網站上的自我揭露是否有正 面的影響,而在這當中自我揭露對象的不同是否又會造成差異,是本研究希望可 以進一步深入探討的,以提供基於人際關係需求的社群網站自我揭露動機以及對 象之差異,這也是過去文獻較少提及的部分,希望能補足文獻的不足,使社群網 站的自我揭露研究更臻完善。

第三節 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

壹、 自我呈現理論與策略

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是將一些有關自己的資訊傳達給別人的行為

(Baumeister, 1982)。印象管理(也稱為自我呈現)是指個人企圖控制他人對自 己形成的印象之過程,且由於人們對他人的印象會受到他人是如何看待、評價和 對待自己,以及個人看法的影響,因此人們有時的行為舉止是在別人眼中創造某 種印象(Leary and Kowalski, 1990)。也就是說,自我呈現是自己透露出有關自 己的資訊給他人,試圖塑造並管理自己在別人眼中達到某種期望的印象。

社會學家 Erving Goffman 利用戲劇的類比來表達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理論。Goffman 將社會互動描寫為戲劇表演,每一個人在其中利用一組小心選擇 的口語和非口語行動來表達自我。也就是說,Goffman 認為我們呈現在他人面前 的印象,都像是演員扮演的角色一樣。而我們就像演員一樣,花了很大的精力在 呈現特定的印象,並且試圖「與角色相符」以得到與該特定印象有關的利益──

地位、好處、金錢等等(楊語芸,19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因此,自我呈現有兩個主要的動機,一是為了取悅觀眾,另一是建構(創建、

維護和修改)公眾自我使其與理想自我一致(Baumeister, 1982)。取悅觀眾的自 我呈現特徵為,這樣的自我呈現是根據觀眾的價值觀,企圖「有利的」展示自己,

它是針對特定的觀眾,並且是出於對觀眾所控制的獎勵的渴望(Baumeister, 1982); 自我建設性的自我呈現,源於希望在其他一般人(相對於特定的觀眾)留下個人 良好特質的深刻印象,而這些「好的特質」是由自我呈現者的個人目標和理想定 義的(而不是觀眾的需要和期望)(Baumeister, 1982)。

由此可知,個人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理想,或是符合大眾的期待而努力呈現出 該有的形象。而個人如何呈現自我,端視其目的而定,呈現某些特性對某些目標 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其他目標可能需要呈現不同的自我(楊語芸,1997)。因此,

在不同的動機之下,個人可使用不同的自我呈現策略,做為管理形象的依據。

Tedeschi 將自我呈現的策略分為兩個不同類別:保護和肯定。保護和肯定的自我 呈現策略有不同的人際交往的目的。肯定的自我呈現是開發或創建身份,而保護 策略是維護或恢復已經損壞的身份(Lee, 1999)。

Edward Jones 和 Thane Pittman(1982)則定義出五種自我呈現的策略,每一 種策略都可以幫助個人達到特定的目的,這五種策略分別為:逢迎、威脅、自我 促銷、模範以及懇求(楊語芸,1997)。

(一) 逢迎(Ingratiation)

或許這是最常見的呈現策略,逢迎包括的行為是用來影響所重視的人對自己 某些特質的吸引力的看法。換句話說,逢迎的主要目的是讓自己看來令人喜歡。

逢迎者經常是回應者,是對其他人的評論和行動有所回應的人,而非主動做評論 或行動的人。逢迎者可以是友善的、好的聽眾,而且願意在對話中尋找共同的立 場。

(二) 威脅(Intimidation)

與一個使用逢迎策略企圖引起好感的人相反,使用威脅策略者,其目標通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是引起害怕。藉由製造自己是一個危險人物的印象,威脅者可以藉由力量的展現 而控制互動。

(三) 自我促銷(Self-promotion)

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想被視為有能力的,不論是一般的能力(如智力)或某 些特定的技能(如彈奏五弦琴),自我促銷都是最常使用的策略。跟逢迎者相反,

自我促銷者傾向主動。自我促銷者會主導談話,敘說他們的長處並且試著讓別人 對它的成就產生深刻的印象。

自我促銷者在宣稱自己的特殊技能時,經常承認微小的錯誤以使自己看起來 更可信。同樣地,如果自我促銷者是目標對象已經認識的人,在強調自己不為人 知的正面特質時,他們通常也會承認自己的缺點。

自我促銷的危險之一,是能力的宣稱與實際表現間不相符。例如:某人宣稱 自己是了不起的壁球高手,除非他真的是好手,否則他會避免和他促銷的對象一 起去打球。自我促銷的另一個危險是,如果在一段談話中不適當地插入自我促銷 的言論,反而會造成他人覺得自我促銷者自以為是,因而不喜歡他。

(四) 模範(Exemplification)

「你回家好了,這個周末我會待在這裡,而且在圖書館把我們的報告寫完,

雖然我可能會錯失父母結婚周年慶宴會。」這便是模範策略的一個例子。這個策 略是為了引發他人對自己道德高尚的知覺--而且也常引起目標對象的罪惡感。

模範者也許是烈士、革命的領導者,或者只不過是一名受苦者。在每一個例子中,

其目標都是影響他人形成的印象以及影響他人與模範者或是與原因有關的行 為。

(五) 懇求(Supplication)

在這種自我呈現的策略中,使用者會對另一人宣揚自己的弱點和依賴性。懇 求者不似模範者要尋求尊嚴,他們需要的是同情。例如,人們宣稱自己是「笨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笨腳的」,也許可以說服另一人幫他架好立體組合音響;學生宣稱自己不會文書 處理,也許可以讓慷慨的室友幫忙打報告。在這些例子中,懇求者呈現一種無助 的印象,希望喚起目標對象的義務感。

貳、 網路上的自我呈現

年輕人通常需要在愛情關係、工作和世界觀等方面確定自己的身份與認同,

而 Facebook 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身份(Pempek et al., 2009)。

過去的研究認為宗教、政治思想、工作等是年輕人重要的身份標記,可以表達他 們是誰。然而,有趣的是,在 Pempek 等人(2009)的研究中,大學生認為媒體 的喜好對於傳達自己的身份更加重要,如喜愛的音樂、電影和書等。同樣地,照 片經常幫助他們表達他們是誰。事實上,張貼照片是大學生在網站中的主要活動 之一,照片和個人資料的迅速傳播反映了此項科技在發展青年的身份發揮了重要 作用(Pempek et al., 2009)。

由此可知,網路對於自我呈現而言,是一項有用的工具,如部落格與社群網 站,都是使用者呈現自我的舞台之一。劉惠涓(2006)認為部落格中的自我呈現 是真實世界自我修飾的延伸,研究目標的女性大學生並未在個人部落格重新塑造 一個截然不同的自我,而是修飾現實世界的自我表現行為,使用者於部落格中明 確說出自己的立場與想法,解釋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會呈現的行為與態度,來獲 取它人對自己行為的認同感,藉由在部落格上的修飾自我來淡化那些不好印象的 事,作為個人進行修飾行為的虛擬平台。此外,女性大學生會因為顧忌他人閱讀 網誌時的看法,擔心破壞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造成自我呈現策略的不同。

同樣地,社群網站也是個人表現的最佳舞台。當人際網路越大時,狀態更新 時的觀眾也越多,這些觀眾不僅有親密的朋友,也有許多陌生的點頭之交。因此,

Facebook 是一個工具,可將親密的朋友和其他不認識的人轉變為個人化自我展 示的觀眾,在社群網站上公開展現自我,可能是現今年輕人增加知名度與關注的 方法之一(Manago et al., 2012)。Urista 等人(2009)便指出使用者會創造一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有吸引力的個人頁面吸引他人的欽佩,許多年輕人都使用社會網路服務(SNS)

來讓自己看起來有吸引力,並提高他們的社會資本。也就是說,SNS 提供了一個 方便和有效的方式,藉由他或她的個人頁面,量身訂做自己的外觀和表現。因此,

許多成員都為了獲得崇拜者和朋友,使用 SNS 美化自己,對他人更具吸引力。

陳姿蓓(2010)將網路社交平台上展演自我的目的歸納出以下幾點:抒發情 緒、引起共鳴、獲得關心、成就感、滿足虛榮心、認識朋友、資訊尋求、增強自 信心、宣傳推薦、附和大眾意見、自我實現、記錄生活及提醒備忘。足以見得,

社群網站在自我呈現上,是一項有效而受到使用者歡迎的工具。

使用者在社群網站中也採取了許多自我呈現的策略。在張雅晴(2011)的研 究發現中高齡使用者最常用的策略是「逢迎」、「自我推銷」和「模範」三個策略,

稱讚他人的逢迎策略甚至被當作禮貌來使用。石婉婷(2012)研究 Facebook 打 卡與自我表現時,指出使用者會操作訊息讓自己符合他人認同的形象、防止自己 形象受損、提升自我形象,以及塑造自己是理想的模範讓他人肯認或學習。此外,

使用者會避免形象受損或試圖提升線上形象;例如絕大部分使用者不會在觀感不

使用者會避免形象受損或試圖提升線上形象;例如絕大部分使用者不會在觀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