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四節 基本人際關係取向(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rientation, FIRO)

三、 情感需求(Affection)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H5:個人的被動引導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正向影響

三、 情感需求(Affection)

Schutz(1958)定義情感需求為:在愛和情感上,與他人建立和維持一個令 人意的關係的一種需求。個人有付出情感與獲得情感的期望,反映一個人表達和 接受愛的慾望,並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情感,和他人建立關係並維持情 感需求(徐西森等人,2002;曾瑞真、曾玲珉,2000),此外,個人也需要感覺 自己是討人喜歡的(Schutz, 1958)。其行為特徵為:喜愛、親密、同情、友善、

熱心、照顧等。與此動機相反之人際反應特質為:憎恨、厭惡、冷淡等(陳淑萍,

2000)。

Lucas 和 Sherry(2004)認為歸屬需求是情感需求的必要前提,當一個人不 包含在人際交往的團體中,他將無法發展溫暖和親近;另一方面,一個人可以屬 於一個團體,但並未經歷情感。同樣地,Maslow(1954)也認為愛的需求包含 了給予和接受情感,而這樣的人對於在社群和家庭中的人際關係連結感到不滿足,

因此會表現出強烈的情感以滿足此目標。因此,可以簡單地區分,歸屬需求是與 人連結的需求,而情感需求是在連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親密與情感的需求。

同樣地,三種不同的情感需求行為表現可分為:缺乏人際關係(underpersonal)、

過度人際關係(overpersonal)和適度人際關係(personal)。

缺乏人際關係(underpersonal)的人避免與他人密切的個人關係。這類人的 特性是堅持自己的人際關係是點到即止、有距離的,而當其他人也是如此的話,

他便能感到舒服自在。自覺希望保持這種情感的距離,並經常表達他不需要情感 參與,但其實不自覺地,他尋求一個令人滿意的情感關係,他擔心沒有人愛他,

害怕在人群中不被人喜歡(Schutz,1958)。

過度人際關係(overpersonal)的人,希望與他人有密切的情緒聯繫並試圖 建立這種關係,這種人要表現得格外具有人情味,或對他人表示熱情,態度積極 熱情地想和每個人建立親密關係,也希望他人將自己視為密友(徐西森等人,

2002)。無論是缺乏人際關係(underpersonal)還是過度人際關係(overpersonal)

都是出自於對情感強烈渴望的極端表現(Schutz, 1958)。

介於缺乏人際關係和過度人際關係之間,是屬於「適度人際關係(personal)」, 可以依據情況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也可以與之建立親密的關係,較容易表達自 己的情感,以及接受她人的情感(徐西森等人,2002)。

在感覺層面上,情感需求可定義為需要建立和維持一種與他人互相關愛的感 覺,這種感覺包括:(1)能夠對他人表示喜愛到令人滿意的程度,(2)使別人對 自己表示喜愛到令人滿意的程度(Schutz, 1958)。FIRO-B 的情感屬性是指親密 和友誼的需要。情感的概念,包括親密和愛的維度,也就是說,需要感到與他人 親近。表達情感(Express Affection)涉及需要表現出對他人的溫暖,他們也希 望別人向他們表示感情或喜歡(Wanted Affection)(Philip and Jeffrey, 2010)。也 就是說,在情感需求之下,可以分為兩類表現,一種是個人表達與付出情感,另

(情感表達,Express Affection)

低 高

Wanted Affection)

缺乏人際關係

(underpersonal)

符合人際關係

(Personal-compliant)

過度人際關係

(overpersonal)

符合人際關係

(Personal-compliant)

缺乏人際關係

(underpersonal)

反人際關係的

(Counterpersonal)

過度人際關係

(overpersonal)

反人際關係的

(Counterpersonal)

閱聽人可透過媒體消費產生社交性愉悅,社交性愉悅是指人們透過媒介使用 行為來滿足人們社會互動的需求,包括與人保持親密關係、發展同儕情誼、追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愛與隸屬感等,在人際關係疏離的當代社會裡,人們透過媒介使用進而產生於他 人互動,隸屬於興趣群體的群體感,分享溫暖與被愛的感受,在情感面向中,是 人際交往產生之溫暖、關懷與親密性(張玉佩,2010)。

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人們會表示情感做為想要提升關係的象徵(Floyd, 2006)。網路使用者為了讓彼此關係更緊密,會增加彼此的「互動性」,例如在部 落格、網路社群的雙向塗鴉牆溝通、傳遞私人訊息、參與社群討論、發表文章、

分享各種資訊等,以提高彼此的信任,近一步而「維繫」感情(尤淑娟,2011)。

Facebook 提供了一個獨特且公開的虛擬環境讓使用者表達情感,且這種方 式與直接面對面的情況是不同的,Facebook 提供了其他的情感表達方式(即言 語的、非言語的以及社會支持),Facebook 使用者會藉由 Facebook 表達情意,試 圖保持和發展關係(Mansson and Myers, 2011)。此外,許多人經常在 Facebook 上更新自己的狀態,為那些他感興趣而有可能面對面接觸的人提供了資訊,如果 這些人是他想進一步認識的對象,這樣將有利於兩者間更多的互動(Chaulk and Jones, 2011)。Manago 等人(2012)更認為 Facebook 狀態更新的主要功能是情緒 宣洩,也是親密關係的主要特徵。由此可知,當使用者想進一步與人建立親密關 係時,利用 Faceook 的狀態更新將是表達情感的方法之一。

Floyd(2006)認為給予感情如同接受感情一般,同樣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幸 福感帶來益處。在 Facebook 上每個人同時都扮演給予和需要安慰支持的角色,

也因為餽贈這種情感相當簡單,讓組織成員更容易利用這種方式彼此回饋,形成

「速成」且良性的社交互動(許慈雅,2011)。因此,個人有與人進一步親密交 往、表達情感的需求時,也許會在社群網站中進行自我揭露,故得假說 6:

H6:個人的情感表達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正向影響

接受別人所表達的情感將會引起正面的感受(Floyd, 2006),故人們有期待 接受別人給與情感的需求。期待獲得情感的需求則可能藉由他人所提供的社會支 持獲得滿足。從人際關係中產生的社會支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如親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依附--關懷、信任與同理心。這些對幼童格外重要。只要母親在身邊,他們變 覺得透安全,而敢探索陌生的環境。即使在長大後,親密依附也能提供類似的好 處。另外,知心朋友也在人際關係中提供了社會支持,跟一個知交之間的關係與 前面所提的親密依附仍有差異,只不過兩者的對象經常是重疊在同一個人身上。

許多證據都顯示,與配偶或朋友之間擁有一種知己般的關係,對身心健康都有好 處。知己關係的過程(如自我揭露並討論私人問題)與心理治療的過程頗為類似。

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結婚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能夠紓解自我的壓力(苗延威,

1996)。

此外,苗延威(1996)認為需要朋友的主要原因是社會支持,跟他們談論我 們的困擾,並且聽取他們的建議或接受他們業餘的心理輔導。陳姿蓓(2010)在 網路社交平台的研究中指出,使用者在「非斷裂(非極匿名)」平台,書寫個人 近況不外為了獲得關心,因為「非斷裂」平台的人際關係以熟人朋友為主,他們 遇到挫折時,若有朋友給予安慰、鼓勵的話語,會有被重視的感覺。因為,一個 人是有強烈的動機在顯現自己是受到喜愛的和受人欣賞的(Floyd, 2006)。

部落格和社群網路這類擁有個人頁面的網路平台,是尋求關懷和支持的管道 之一。部落格書寫者透過部落格獲得閱覽者的情緒性支持,發揮了情緒調適功能,

部落格文章的閱覽對象可能是與書寫者關係親密的家人或朋友,在彼此已建立信 任關係的條件下,除了閱覽者提供的情緒性支持外,訊息性支持亦能發揮情緒調 適之效果(李文佑,2010)。胡文凱(2008)的研究中也發現,個人在其部落格 所知覺社會支持程度對於自我揭露的自我效能有正向預測能力,部落客所知覺到 周遭他人對於他生活點滴給予的關心和協助程度愈高,則其在部落格上自我揭露 之自我效能愈大。也就是說,社會支持對部落客自我揭露態度有正向顯著影響(林 祐輿,2009)。

同樣地,Facebook對於尋求社會支持的使用者而言,是一項有用的工具

(Manago et al., 2012)。使用者知覺人際關係中的社會支持越強,與參與社群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站的動機就越強,而社群網站更可改善其人際關係(蔣孟軒,2012)。對於大學 生而言,有同儕的支持與陪伴是很重要的,而Facebook 的功能正好可以滿足他 們的需求,包括留心情短言後,等著朋友按「讚」或進一步留言回應,因為通常 心情不佳時,不太可能以電子郵件或即時通訊軟體(例如:MSN)一一通知各 方好友,但一旦在Facebook 上留言,當當事人的朋友群較多時,看到留言的人 相對亦較多,留言回應安慰或支持的力量將較以往來得大(吳寂絹、邱銘心,

2012)。

總而言之,當個人希望從他人尋求情感時,社群網站將會是他的一個好選擇,

然而,守株待兔並不能讓使用者收到他所期望的感情。因此,Floyd(2006)認 為情感表達將引出別人的情感表達,而研究中也顯示接收情感可能會適度影響情 感的表達,故有些人甚至認為情感表達的好處就是在於得到情感的回報。也就是 說,情感的表達與接收是互相的,個人難以平白無故接收別人所給予的感情。我 們可以推論,當個人期待得到情感支持時,也許會先進行情感表達的自我揭露,

以期獲得親密的支持依附。故得假說7:

H7:個人的情感期待需求對社群網站的自我揭露行為有正向影響

貳、 FIRO 的應用

FIRO 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如心理治療、組織行為等。FIRO 常被拿來在組 織中預測,Ahmetoglu 等人(2010)利用人際關係導向來預測領導能力和管理水 平,研究指出主動包容(EI)和主動控制(EC)可正向預測領導能力和管理水 平,顯示領導者是不斷的與各種各樣的個人和群體互動,而為了發揮領導作用,

FIRO 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如心理治療、組織行為等。FIRO 常被拿來在組 織中預測,Ahmetoglu 等人(2010)利用人際關係導向來預測領導能力和管理水 平,研究指出主動包容(EI)和主動控制(EC)可正向預測領導能力和管理水 平,顯示領導者是不斷的與各種各樣的個人和群體互動,而為了發揮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