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過去的研究與本文第肆章部分,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身體的治理建立在一種醫 病關係的健康管理,畢竟,疾病不只是個人的健康問題而已,也已經晉升成為國家的 安全問題─支應戰爭所需。官方不停建構出「前線的敵人是英美,而銃後的敵人是疾 病」等概念,大幅宣導各種日常的衛生習慣與疾病防治,更藉由合乎體位向上的各種 知識與技術普及於民,此乃為了打造健康人口的最基礎治理工作。

從這裡,我想表達的是,良好的身體治理,不外乎是把客體對象放置在某種相對 性之中,使它雖不一致又不逃逸地擺盪在一定的範圍,提供我們觀看與介入,從而運 生更多治理身體的知識與技術。這種技藝的展演,正如同自「體位低下」到「體位向 上」的無盡劃分,國民身體必須是健康的,但又不能達至一種完全無法區辨劣化的健 康身體,因為失去了可以著力的對象後,治理的權力將無從發揮。換言之,異質並不 危險,因為它確保了身體治理的權力運作,雖然無法肯定這層運作的最佳結果,但它 使身體的治理事業能夠萬壽無疆,無止盡地延續下去。3

接著,在打造一個健康身體的共同願景之後,治理事業的下一步便是「工作」,

讓所有可以工作的人工作,而且盡可能基於國家的需要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4在第伍 章,陳述官方加強實踐國民體位向上的要項,不只是檢視與收束競技運動的弊病,發 展合乎戰爭節約的簡易步行,合乎日本精神的武道戰技,以及增列具實用性的廣義武 道項目,並且,對既有農地或設備所參與的簡易勞動,一直到對閒置土地展開墾伐的 粗重工作,都不失為一種身體鍛鍊,同時也是增進帝國戰力的生活方式。斯時,體育

3 當然,帝國對殖民地的投資是有限的,甚至往往捉襟見肘,但治理術的高超之處則在於以最經濟的成 本獲得最大利益的成果。因此,傅大為曾以「異質治理 (heterogeneous governmentality) 」來說明帝國 資源不平均的使用,即在於一方面製造炫耀的展示,一方面敏銳的保持沉默而展露其治理的藝術。參 閱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 : 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187-188。

4 福柯 (Michel Foucault) 著,《安全、領土與人口 (Sécurité, Territoire, Population) 》,289。

177

運動涵蓋了合理的勞動性質,這種獎勵「增產」的競技,除了同一般運動競賽有清楚 的規則和表揚 (獎狀) 儀式,又多了獎品、獎金來吸引民眾參與,這般兼具身體展演、

體力訓練和物力增產的勞動競技,是建構在一種供需關係的活動安排上。

另一方面,即使戰爭影響島民可能處於一種慢性飢餓狀態,但糧食統制仍可確保 沒人餓死,物資統制則維繫最低限度的供需平衡,也分配不同勞動性質的工作能回報 他們賴以生存的條件或資產,加上鼓吹「勞動」為一種理想的運動形式,這才有辦法 透過各種活動安排達到各司其職的勞力輸出,持續而不斷絕地存在。有時,增產競技 所能得到的實質獎勵甚至比公務員的薪水還誘人,這也許能用以解釋,既不算絕對健 康 (因過度激烈而損害身體) 、又不算非常實用 (因不事生產而消耗體力) 的西方競技 運動,之所以報導通常只是散落在地方性的小篇幅版面,且不被官方特別強調實踐的 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不過,「體位向上」因為攸關皇民身體的「鍊成」,也就是懸繫著即將實現的帝 國之夢,體育運動也才佔據了重要的治理事業,成為理想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是一 個崇高而終極的目標,會將所有的身體活動都引導至一種君臣關係的奉公事業,而這 種精神的、道德的理想,必然透過某種身體實踐來表現。無論從當時刊物或後續研究 都已經有太多的舉證,5本文的部分段落也透露些許了,這裡,我想以那些在戰役中倖 存卻肢體傷殘的軍人來作為一種鮮明的案例 (極端而邊緣的例子通常更能清楚揭露治 理的細節) 。從征戰到傷後退役,他們接受治療、調整心情、適應殘缺,然後仍參與 不同官方單位的安排,刻苦耐勞地挑戰身體極限,實踐時下推行的重點運動,例如步 行、自行車、相撲或劍道等 (如圖 6-1) 。

5 參閱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 (1930-1945) 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 (臺北:稻鄉,1996) ;闞正宗,

〈導讀大東亞戰爭與臺灣青年道報寫真〉,《皇民化時期臺灣寫真照片 (1944 年) 》,朝日新聞社著 (臺北:博楊文化,2012) ,165-170。

178

圖 6-1 傷殘軍人的相撲與劍道活動

資料來源:由左至右擷取自〈鄉軍力士の慰問相撲〉,《臺灣日報》,1941.05.10,3 版;〈寫眞は (上) 隻脚勇士の劍道鍛鍊〉,《臺灣日日新報》,1941.09.01,3 版。

在日本內地,基於「奉公之念再起」的態度,由「傷痍軍人職業輔導所」主辦,

安排了 23 名僅單手、單腳的傷殘軍人 (裝有義肢) ,騎乘自行車遠行達 67 公里,行進 沿途受到當地市民的歡呼。6另,由東京市軍事援護會主辦,則是 62 名單腳截肢的軍 人,以攀登富士山的行動來展露忠君愛國的氣節,沒多久,又再辦理二天一夜的耐暑 步行訓練,計有 60 名「隻腳勇士」 (或以「隻腳部隊」稱之) ,同樣誓言再起奉公的 決心,也是以單腳完成 22 公里的步行,成為佳話。這類的報導除了會讚揚他們身體的 殘而不缺,更指向合乎「皇軍魂」、「大和民族の鬪魂」的崇高精神。7臺灣本島也有 類似的報導,1941 年 (昭和 16 年) ,第一回「傷痍軍人遠乘會」以體位向上與身心鍊 磨為目的,安排受傷的軍人們騎乘自行車往返於高雄、屏東兩地,計有 20 多公里,除 了前往神社參拜,也與內地的傷殘軍人會面交流。8是這樣吧,離開了一個實際的戰場

6 〈隻脚雙腕の勇士たち 自轉車で運動會參加〉,《臺灣日日新報》,1940.10.09,夕 2 版。

7 〈箱根八里踏破 隻脚勇士耐熱步行訓練〉,《臺灣日報》,1942.08.16,2 版;〈隻脚で箱根踏破 再起に燃え峻嶮に挑む勇士〉,《臺灣日日新報》,1942.08.17,3 版;〈箱根に挑む隻脚部隊 再起 奉公を誓ひ勇躍出發〉,《臺灣日日新報》,1942.08.21,3 版;〈嶮路に挑む隻脚勇士 皇軍魂發揮 高尾山踏破〉,《臺灣日日新報》,1943.06.03,夕 2 版。

8 〈傷痍勇士再起の姿 高雄市で來る廿一日自轉車遠乘會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41.09.18,4 版;〈銀輪に身を託して颯爽 高雄市も□の 傷病軍人自轉車遠乘會〉,《臺灣日日新報》,

1941.09.22,4 版。

179

後,良好治理的方式是提供另一個新的舞臺,好讓身體進入新的動員狀態,並為小老 百姓所表率,奉公事業旋即又有了新的力點和新的治理範圍。

總之,為了順行殖民地治理,當局所關注的國民身體往往是建立在一種醫病、供 需或君臣關係的複雜體系,一方面是政治上的帝國文明駕馭之感,一方面是經濟上的 國營事業掌控之實,一方面則是道德上的忠君愛國之美。還想要再多點證實這種無孔 不入、無微不至的身體治理術,那麼,我們應該直接看看無力於醫病問題,又無利於 供需鏈結的國民身體,也就是一般不懂世事的兒童們,他們是如何被安置於這些相對 性的關係,這種讓身體自幼小就不溢出某種可以觀看、算計、安排與介入的範圍,絕 對是治理術的最精采演出。

在第貳章,我們已經簡略論及帝國關懷的主要對象就是作為國力基礎的「次代國 民」,他們屬於高投資報酬率的治理對象,但除了自 1930 年 (昭和 5 年) 開展「健康 優良兒選拔」、「乳兒選獎」的表揚活動之外,在開戰後報章有更多對於乳幼兒鍛鍊 的具體實踐,例如自乳兒階段就幫他們施作體操 (圖 6-2) ,稍長一點就帶幼兒認識與 學習農作 (圖 6-3) ,還有更重要,是即早地教導他們面對和參與戰爭。

180

圖 6-2 乳兒的心身鍛鍊運動

資料來源:由左至右擷取自〈赤ちやんの心身鍛鍊運動 (1) 〉,《臺灣日日新報》,1938.07.05,3 版;〈赤ちやんの心身鍛鍊運動 (2) 〉,《臺灣日日新報》,1938.07.06,3 版。

圖 6-3 兒童的勞動作業 (左:幼稚園學童挖番薯;右:小學生造園)

資料來源:由左至右剪裁自〈樂しい芋掘り〉,《臺灣日報》,1941.03.13,夕 4 版;〈耕せ少國民 臺北市旭小學校で 學校園造り〉,《臺灣日日新報》,1940.04.25,5 版。

181

相較於中日戰爭以前的魚肝油廣告,1937 年 (昭和 12 年) 11 月份中一則持著遊戲 槍枝並高舉太陽旗的兒童圖像 (圖 6-4 左) ,吸引了我的注意。查找資料後發現,這並 不是僅止於一個臨時性的攝影鏡頭,在報章的其他圖像中,這類遊戲層出不窮,使得 戰爭 (這場人類的殘暴遊戲) 不會惟存冷酷無情的意象,反而是帶有攻防策略與戲劇張 力的身體展演。從中,不但會有英雄將士,也會有後方支援的各種角色誕生,讓每個 人都能被派上用場,從中認識個體對團體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從圖像的報導中 (圖 6-4 右) ,還可以發現若干劇情的說明,例如雙方猛烈射擊、軍隊突擊使「支那軍 (中國 軍) 」敗退、看護婦出動、救援包紮與擔架處理等配合圖像的文字描繪。我想,若不 是有意地對之教育,使幼童在身體的未成熟狀態之前,就經由遊戲的過程中來認識自 己與認識戰爭,進而建構一個目標明確且必須戰勝的敵人,應該鮮少能看到這樣清楚 的身體表現。

圖 6-4 兒童的戰爭遊戲 (左:廣告圖像;右:兒童的戰爭)

資料來源:由左至右擷取自《臺灣日報》,1937.11.22,6 版;〈「子供の戰爭」〉,《臺灣日報》

1938.02.05,3 版。

182

後續,還有報導指出像高射炮、飛行機、軍刀、鐵兜、裝甲列車、戰車等「戰時 玩具」,國內販售金額已高達一億日圓,被用以解釋小國民們也都心繫聖戰。9到太平 洋戰爭爆發後,國家的敵人不僅止於中國軍,除了商家持續繪製兒童戰爭遊戲的各種 廣告,臺灣玩具商組織更配合研製了美英敵軍首領的手推車玩具,戲謔性地將之惡搞 成下跪的求饒形象,以響應國策 (圖 6-5) 。

圖 6-5 敵軍首領的手推車玩具 (由左到右應為英國首相邱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

資料來源:〈玩具も英美擊滅 新案敵愾心昂揚の玩具現る〉,《臺灣日報》,1943.07.03,夕 2 版。

總之,為了遂行戰爭,日方對國民的治理必得包含健康身體的鍊成與國體意識的 教化。但這不見得只能是制式、嚴肅的官方文宣,舉凡樂趣化的活動、商品廣告都能

總之,為了遂行戰爭,日方對國民的治理必得包含健康身體的鍊成與國體意識的 教化。但這不見得只能是制式、嚴肅的官方文宣,舉凡樂趣化的活動、商品廣告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