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體操 (與廣播體操) 在戰爭期間風行於日本內地和臺灣本島的事實,已經有研 究者做過清楚且詳盡的介紹,55提供讀者一覽究竟,此處不再多談。本節,藉由其他檔 案來展開更多重點運動的認識,如步行、武道、游泳、自行車、馬術、滑翔機等等,

它們都是受戰事影響而倍加推廣或增列的身體活動,使得「步け」、「國民皆武」、

「國民皆泳」、「銀輪部隊」、「馬事報國」、「國民皆空」等詞彙成為報章雜誌 上,異口同聲的時代話語。

一、「步け (步行) 」

相較於短時間 (約 15-30 分鐘) ,數著有點乏味的制式節拍,或者有時必須等候固 定時間、配合媒體播放不便等問題的體操運動而言,另一種也被官方廣為宣傳的,是 各種的步行活動。類似的用語,如:「徒步」、「健步」、「強步」、「競步」,日 文的「步」字等同於走路;但「駈足」、「駈步」大抵具有慢跑的性質;而「走」字 如「競走」、「繼走 (接力跑)」等,則具有快跑的意義。至於走或跑的變化形式,尚 包含了健行、登山、遠足、旅行,甚至於行軍、日常通勤、主婦購物、神社寺院參拜 等活動都納入其中,尤其,厚生省體力局長 (兒玉政介) 提倡實行體位向上的最普及方 法,指的就是步行運動,這也是最簡單、普遍,又可以節約交通燃料的運動項目。56此 後,諸等相對於體操的報導數量,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55參閱佐々木浩雄,〈量產される集團體操〉,《幻の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とその時代 : 戦時期のスポー ツ.都市.身體》,坂上康博、高岡裕之編著 (東京:靑弓社,2009) ,405-444;許佩賢,〈作為機 關裝置的收音機體操與殖民地台灣〉,159-202。

56〈『步け運動』提唱 體位向上の最も普遍的な方法 厚生省が全國へ通達〉,《臺灣日日新報》,

1938.05.18,11 版。

131

臺灣方面,步行會主事者 (出口林次郎) 也在報章中發表步行運動的目的涵蓋了:

1.沐浴日光、親近自然、2.尊運動精神、養浩然之氣、3.純樸、清爽與自由的經歷、4.

認識祖國地理與傳說、5.養成祖國愛與國民精神,並直指這是適合現下國民涵養體力與 精神的最佳運動方式。57不過,這種對步行的推廣並不是只有鼓勵民眾多加行走,也會 經由教導正確的行走方式來增進運動效能。1939 年 (昭和 14 年) ,有學者發表種種對 步行的看法,除了攸關生活、健康、工作效能之外,步行也對行軍能力有極大影響,

批評過去學校並沒有妥善地施行步行教育,因此明列出體操科應該注意的各種步法,

以及對日常中的「自然步」涉及了步數、步輻、頭部、身體、手臂、腿和腳等部分都 要多加留意,更積極地抽樣本島男女各 150 人的每分鐘步數,希望藉由這類資料整理 出未來的步行指導事項。58

到 1941 年 (昭和 16 年) ,臺北市先針對男女青年團辦理「步法講習會」來教授所 謂的「正常步」,希望能從他們來推動普及至一般市民,內容從步行的正確姿勢逐漸 到能率的要求,例如一般散步 (自然步) 是 65 公分的步幅,一分鐘能行達 100 步,每 小時步行距離約 4 公里,但對正常步的要求則是步幅 80 公分,步頻 125 步,每小時步 行距離則約 6 公里。59後來,臺北市役所更編輯了十二回的「步行運動」,在同年《臺 灣日報 (7/18-8/1) 》中連續刊載,文中再次強調步行是人間活動的基礎,也是一種簡 易與節約的運動方式。內文對於步行的功效、種類、適用對象、獎勵措施都有逐一解 釋,期待國人能經由日常的郊外活動、通學、通勤,以及行軍或步行競賽來強身健 體,同樣,對於步行的幅數、姿勢、擺臂、足尖踩踏動作,甚至音樂配合等細節也都 有所交代。這正確的步行,不只受到學者和地區性教育單位的關心,後來也受到皇民 奉公會的倡導。60此般煞有其事地對步行的詳細說明,幾乎使這種平日不起眼的身體活 動,足以成為一套具知識與技術系統的國民運動,凸顯其推廣意圖之強烈。

57〈步行運動の效果 體力と精神を養ふ 最良の運動法です〉,《臺灣日報》,1938.06.06,夕 4 版。

58今井壽男,〈步行と體操に於ける正常步〉,《臺灣學校衛生》,3 (臺北,1939.03) :17-27。

59〈朗らかに步け 臺北市主催で步法講習〉,《臺灣日日新報》,1941.03.28,3 版。

60〈正しい步行倡導 皇奉中央本部〉,《臺灣日報》,1942.07.17,夕 2 版。

132

在實際施行上,除了鼓勵步行、教導步行,也會辦理相關競賽,來強化這項身體 治理。當時,有不少以單一學校或公立機關辦理的步行競賽,或是校際聯合舉行的團 體步行活動。起初,官方單位顯然起著重要的示範作用,在 1938 年 (昭和 13 年) ,臺 南地方法院和檢查局,偕同高雄支部發起了長距離的競走活動。參賽職員由高雄沿著 縱貫線 (今省道一號) 北上臺南,耗時 7 個小時多。最先抵達終點的前二名都是本島人 士,還有 51 歲高齡的檢察長官,也以 8 個小時多完成賽事,排名第六,受到媒體的大 加讚譽 (見圖 5-5 左) 。另在地區性賽會,也有行軍性質濃厚的團體賽跑,如臺南州辦 理陸上競技的「武裝競走 (圖 5-5 右) 」,或臺南一中運動會也曾辦理的防毒面具、武 裝障礙、行軍等賽跑活動。61

圖 5-5 1938 年 (昭和 13 年) 步行運動競賽一景 (左:公家機關長距離賽跑;右:臺 南一中學生武裝團體賽跑)

資料來源:由左至右擷取自〈法院と警察局 高雄臺南長距離競走〉,《臺灣日報》,1938.09.12,7 版;〈臺南州下陸上競技〉,《臺灣日報》,1938.11.04,3 版。

後續,各地對步行運動的實踐情形一直相當踴躍,活動形式也五花八門。例如,

1940 年 (昭和 15 年) 二千六百年皇紀紀念,體協針對「第二國民 (即次代國民) 」舉 辦了健行比賽,區分 13 歲以上的 40 公里和 16 歲以上的 60 公里競賽,若依照厚生省

61〈法院と警察局 高雄臺南長距離競走〉,《臺灣日報》,1938.09.12,7 版;〈臺南州下陸上競技〉,

《臺灣日報》,1938.11.04,3 版;〈臺南一中運動會〉,《臺灣日報》,1938.11.14,7 版。

133 報》,1942.08.03,3 版;〈全島青年團團體強步大會〉,《臺灣日報》,1943.09.12,3 版。

134

1,000 名四年級以上學生往返於學校至加路蘭 (約 18 公里) ,安排自早上十點到下午兩 點之間,以不吃午餐的「耐乏行軍」方式來鍛鍊身心。68這種愈到晚期,出現對學生體 力要求不減反增的現象,相當程度說明了當時將體育運動視為一種習得日本武士精神 的身體鍛鍊。

當然,內地也有諸多的活動訊息傳向臺灣媒體,男女團體的步行運動反覆上演,

甚至連 77 歲的老太太也加入行列,更涵蓋政治同盟的德國女性越野賽跑 (日:斷郊 レース,cross-country race) 照片等等 (圖 5-6) ,當這些學童、女性、長者和外國皆然 的報導與日繁劇時,想必對於青壯年男性的體能要求是不言而喻了。

圖 5-6 步行運動的盛行 (左上:兒童強步大會;右上:日本第一回團體強步大會;左 下:日本第一回女子強步大會;右下:德國女學生越野賽跑

資料來源:左上:〈步け步け 兒童強步大會〉,《臺灣日報》,1941.03.11,夕 4 版;右上:〈第一 回團體強步大會〉,《臺灣日報》,1939.07.19,4 版;左下:〈女子強步大會〉,《臺灣日報》,

1939.10.27,7 版;右下:〈鍛鍊する獨逸女性〉,《臺灣日報》,1941.04.05,夕 2 版。

68〈晝食拔きの強行軍 十八日 少國民の心身鍛錬〉,《臺灣日日新報》,1943.09.18,4 版。

135

136

13 (臺北,1944.01) :77-84。

後來,在皇民奉公會支援之下,第二回便由臺灣體育協會主辦,改稱為「山野百

137

1938.04.14,9 版;〈自轉車は嚴禁 花蓮港中學校、體位向上策〉,《臺灣日日新報》,1938.4.17,

5 版。

138

到後來 1941 年 (昭和 16 年) 國民學校改制的體鍊科課程,使臺灣的內臺男學生都必習 劍道和柔道,女學生則授以薙刀,到了隔年,作為「國技」的相撲也被編入國民學校 體鍊正科的行列。79

大致而言,劍道、柔道、相撲都是日本甚具代表性的武道運動,攻防性格也比其 他項目來的強烈,故而在戰時體制下尤受重視,並且,基於推廣和實用的考量下,轉 向團體與戶外實戰的活動形式。例如,野外武道大會中,將傳統一對一的劍道或柔道 攻防,發展成紅軍、白軍分隊對抗的戶外競賽形式 (圖 5-7) ,80或者毋需考慮服裝、

場地和費時的套路動作限制,而以集團體操的簡易形式出現 (圖 5-8) ,並且打破藩 籬,凡柔道、棍術、劍道也都陸續推及至戰場後方的女性 (圖 5-9) 。

圖 5-7 武道的「野試合 (戶外競賽)」

資料來源:由左至右擷取自〈寫眞は (下) 柔道□取〉,《臺灣日日新報》,1939.07.08,8 版;〈寫眞 上は劍道野試合〉,《臺灣日日新報》,1939.05.28,8 版。

79林猪太郎,〈國民學校制に於ける體鍊科の取扱に就て〉,《臺灣學校衛生》,10 (臺北,1940.09) : 15-18;平澤平三,〈國民學校體鍊科武道に就いて〉,《臺灣教育》,462 (臺北,1941.01) :3-8;

〈相撲 水泳を正科に 國民學校の體鍊劃期的飛躍〉,《臺灣日報》,1942.08.19,夕 2 版。

80其競賽制度是以計算參戰者的生存數,以及列入與將士陣亡的點數積分來判定勝負。參見〈事變下に 示す銃後若人の意氣 野外武道大會 總督も賴母しげに觀戰〉,《臺灣日日新報》,1939.07.08,8 版。

139

圖 5-8 武道的集團體操 (上:相撲體操;左下:木劍體操;右下:柔道體操)

資料來源:依序擷取自〈臺南南門小學校運動會 (相撲體操) 〉,《臺灣日報》,1937.11.08,4 版;

〈最終日の奉祝體育大會より (2) 小公兒童の角力體操〉,《臺灣日日新報》,1940.09.24,3 版;

〈員林農業國民學校の心身鍛鍊 (下) 木劍體操 〉,《臺灣日日新報》,1938.07.04,5 版;〈神宮體 育大會第三日目 (下) 國民學校兒童の柔道體操〉,1941.11.06,3 版。

圖 5-9 女子武道練習 (由左至右:柔道、棍術、劍道)

資料來源:依序擷取自〈女子柔道講習始まる〉,《臺灣日報》,1938.07.29,夕 4 版;〈事變下ス ポーツ國技色〉,《臺灣日日新報》,1937.11.06,8 版;〈街に見る新體制〉,《臺灣日報》,

1940.08.17,夕 2 版。

不過,真正在臺灣的女學生或女子青年團,絕大多數的武道學習內容仍是以「薙

140

刀 (長刀) 」和「弓道 (射箭) 」項目為主,相較之下,前者落實情況較為普及。特別 是在法規上明文國民學校女學生僅授以薙刀,要到年紀稍長的高女學校才有有弓道課 程的選項。論其原因,極可能是考量學習者的身體發育,須達 15 歲以上才符合學習弓 道的適齡階段 (男性也是) 。81統計戰爭以前,全島施行弓道的男女學校有 13 所 (皆為 中等以上學校) ,開戰後,雖然有論者強調在這非常時期下,弓道的施行有助於「體 位向上」,但此運動性質其實偏重日本精神的發揚,攻防性格不如其他武道項目強 烈,加上受制於戰時物資困乏因素,也時常受到手臂力氣、場地器材等限制而增加了 推廣的難度。後續,雖然增辦競技或講習事項,但新設弓道部門的學校卻不多見,其

刀 (長刀) 」和「弓道 (射箭) 」項目為主,相較之下,前者落實情況較為普及。特別 是在法規上明文國民學校女學生僅授以薙刀,要到年紀稍長的高女學校才有有弓道課 程的選項。論其原因,極可能是考量學習者的身體發育,須達 15 歲以上才符合學習弓 道的適齡階段 (男性也是) 。81統計戰爭以前,全島施行弓道的男女學校有 13 所 (皆為 中等以上學校) ,開戰後,雖然有論者強調在這非常時期下,弓道的施行有助於「體 位向上」,但此運動性質其實偏重日本精神的發揚,攻防性格不如其他武道項目強 烈,加上受制於戰時物資困乏因素,也時常受到手臂力氣、場地器材等限制而增加了 推廣的難度。後續,雖然增辦競技或講習事項,但新設弓道部門的學校卻不多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