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除了前章呈現對兵種「體位低下」的擔憂,也發現在軍界以外,更多是學界對不 健康生活的文化批判,同時也關注到整體生活的合理發展,進而提出「體位向上」的 呼籲及其體育運動的實踐。

1937 年 (昭和 12 年) 7 月初,《國民體位向上への新提言 (國民體位向上新論) 》 在戰爭前出版發行,這是我目前所能找到最早有關「體位向上」的專書。3雖涉及少許

1 參見藤野豊,《強制された健康—日本ファツズム下の生命と身体》,全文;陳宜君,〈製作健康兒 童: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全文。

2 姚人多批評自 1978 年薩伊德的《東方主義》問世以來,將傅柯理論用以解釋殖民現象已經成為學術圈 家喻戶曉的事,但這太多「論述傅柯」的結果之一,便是過度處理「作為再現體系的殖民」,而忽略 了「作為管理體系的殖民」。見姚人多,〈傅柯、殖民主義與後殖民研究〉,226-227。姚氏所期待的 研究突破之一,當然就是有關殖民地的「治理術」討論,只不過這一個觀點的切入,並不是從當局的 法律條規這些白紙黑字上去著墨,畢竟,治理是涵蓋多種多樣的策略,很多攸關公共事務與風俗習慣 的規訓與調節,更能用來檢視當局對殖民地整體的細膩計算和有效干預。

3 有關該書作者池村平太郎 (1887-1954) ,無論從「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臺灣日日新報」、

70

71

72

73

74

科」正課與課外運動,但對於 1941 年 (昭和 16 年) 即將施行的「體鍊科」著墨並不多 見,反而特別強調健康教育的實際訓練。

《體力管理と體力檢查》是該講座系列的最後一輯,於 1941 年 (昭和 16 年) 初的 成書時間也是最晚,主要是對國民體力管理邁入「法制化」的統整性論述,各篇章分 別著墨於「國民體力法」的發展沿革、調查作業、方案內容、體力檢查與施行狀況等,

相較於前面的幾本專書,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圖形、表格、法規、條例逐一現身,它們 代表著個體到集體身體的治理將是無微不至的調查、比較、統計等認識工作,以及規 範、安排、展示等技術作業,後又堆疊這些細部的知識,再度成為下一階段國民身體 治理工作的有力支持。

這裡,針對以上系列的論述整理出一些梗概:第一,在橫向性上,日本對於各個 國家人口概況與政策施行曾進行詳細的考察,即使政治立場對立的英國和美國,官方 也詳加考究以取其所長,在報紙上也能多次看見類似的論點,以增進一般民眾對體力 向上的基礎知識,這顯然是現代化事業的一部分,也是擠進文明列強的必要工作;在 縱向性上,從上一代的結婚、懷孕,到下一代出生、成長以至於死亡、入葬等,都已 經屬於國家身體治理的工作範圍,個體將沒有例外地接收各種安排與干預,以利國家 發展。第二,依據人口統計學引導國民健康的身體治理工作,是座落在各種環境改 善、疾病預防與處理、保健習慣與制度、身體鍛鍊與檢查的環節上,並且,在於從個 體到全體生活進行全面與細節的治理,而促使個體國民到整體民族都能夠「自覺」以 至於「自發」地管理自我,將是最佳與最經濟的治理方式。因此,國家除了身體治理 工作的施行,也積極將這些複雜的身體知識普及於民,這大抵也是透過傅柯的治理術 下,帶我們看見國家對國民身體治理的軌跡。

最後,殖民地的知識類型倒是有些不同。官方針對臺灣國民體位向上與人口質量 增長等「厚生事業」,其實並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目標,在多數治理工作的推行上,

只是傾向於疾病與衛生問題的解決,例如 1941 年到 1942 年間 (昭和 16-17 年間) ,臺 灣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陸續出版了一套十輯的《厚生叢書 (表 4-2) 》,主要是針對婦 人保健、育兒知識和各種常見疾病防治有關的系統知識,這顯然是與當時認為臺灣婦

75

人衛生知識不足、乳幼兒死亡率居冠、多種致病率居高的現象有關。

表 4-2 臺灣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發行之《厚生叢書》

書名 作者 服務單位與職稱

一 婦人的衛生 真柄正直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 二 育兒的知識 酒井潔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 三 結核的話 桂重鴻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 四 必勝食生活 佐藤正一 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教授 五 性病的害毒 高橋信吉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 六 砂眼的預防 茂木宣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 七 傳染病的預防 栗本珍彥 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 八 婦人的疾病 真柄正直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 九 國民服的指導 皇民奉公會

十 瘧疾的話 宮原初男 警務局衛生課技師

資料來源:宮原初男,《マラリヤの話》 (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2) ,版權頁。

然而,將之與來自內地學者的個人著作《國民體位向上への新提言》和內地官方 出版的《體力向上講座》相較,臺灣當局編制的《厚生叢書》並沒有任何關於體育運 動的專項指示。即使,「厚生」一詞意指致力於體力向上以富裕民眾或豐厚民生,但 皇民奉公會的組織宗旨則在於鍊成皇國民以效忠帝國,更重視的是精神層面的教化工 作,加上 1941 年 (昭和 16 年) 年底對美開戰的局勢變化,以及對本島人的徵兵政策皆 未明朗。因此,臺灣島民的身體治理傾向提供衛生生活與疾病防治的基礎知識,亦即 傾向於一種醫病關係的基本管理,而不是進階層次的體力鍊成 (更不在於競技表現) , 致使體育或運動的相關知識完全不在這套由官方編列《厚生叢書》的考量之中。

不過,著力於體育運動方面的知識或觀念薄弱,不見得就阻礙了帝國的身體治 理,在一種簡單而直接的活動安排後,臺灣本島人仍接收各種細節的身體知識、參與 實踐,以順應戰爭之需。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