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同儕輔導之內涵

本節主要目的在探討同儕輔導之內涵,分為以下四個部份。第一部分先從 不同學者對於青少年身心特質、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討論同儕互動間的雙方 影響。第二部分由國內外普通教育、心理輔導工作、融合教育議題等,說明同 儕輔導的發展。第三部分則歸納並說明同儕輔導中較常見的名詞,以瞭解同儕 輔導的意義與類型。第四部分從教師、同儕輔導員、受輔者(身心障礙學生)

的角度,說明實施同儕輔導的正向功能。

壹、同儕輔導的基本理論

一、Erikson 的心理社會論

Erikson 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會遇到不同的社會適應危 機,在不同階段中發展不同的關係。其中第五階段為青少年面臨自我統合和角 色混淆的發展危機,若發展順利能實現自我並找到自己的方向,反之則會造成 混淆而迷失自我(張春興,1998)。此階段重要的他人為同儕,尋求同儕的認 同,建立在社會團體中的自我價值與地位(蕭若瑤,2013)。

二、Vygostsky 的近側發展區

Vygostsky 於 1962 年提出鷹架理論(Scaffolding),認為環境中透過成人 或有能力同儕的互動學習,能提升個人能力。且強調透過年齡相近的同儕協 助,其思考與推理能力較相似,能發展出超越個體本身的認知水準和潛力。運 用能力好的同儕擔任協助者,對於較弱的學習者能有更明顯的進步,此方式讓 對於學習者及協助者都能有所提升(林穎昭,2010)。

三、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

Bandura(1997)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會受個人認知、行為 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強調觀察學習與模仿學習。藉由觀察並學習模仿行為能提 升學習者的自我表現,且經由正向的學習楷模,學習者能觀察他人的行為,對 其行為分析,並從中了解行為的意義與價值,能讓學習者有模仿的楷模,刺激 學習者想進步的動機,進而增進自信心(周富美,2010;許莉真,2001;蕭若 瑤,2013)。

四、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

Piaget(1973)以生物學家的觀點提出認知發展論,認為知識可透過同化 和調適來達成知識基本概念的「基模」。個體在接受新知識時產生失衡,會驅 使自己改變有的基模而達到平衡。張春興(1998)認為兒童與成人的思維不同,

教學者必須設身處地以其角度面對問題,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成效。且合理的學 習能培養認知成長,透過溝通、發問的方式幫助學習者有效學習,同時對學習 者和協助者都能提升認知(邱上真,2000;許莉真,2001;黃政傑、林佩璇,

1996)。

高中職階段學生正值青少年時期,面臨尋求自我。透過與同儕之間互動,

尋找自我價值與定位,在同儕團體中透過觀察找出自己的楷模對象,學習並模 仿楷模對象,透過此對象能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及行為。對於高中職階段青 少年而言,與同儕建立關係相較於成人有效,同儕之間有相近的價值觀、青少 年文化與話題,對彼此有認同及影響力。

由上述專家學者的論述中,可知同儕對於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影響力,在同 儕的影響之下,個體透過觀察、模仿,以刺激學業、社交、生活技能等方面的 學習。而同儕間的互動中,除了增進彼此密切性,也同時提昇雙方的各項能力。

貳、同儕輔導的發展

英國的教育實行家 Andrew Bell,提出導生制的教學實驗,為同儕輔導最

早具有規模的教育方法。Bell 於 1789 年前往印度一所英軍遺孤慈善學校任教,

由於不滿學生缺乏紀律、學習效率的緩慢、以及教師的無效教學等,欲調整該 校的施教方針。然而由於當地教師、助教的反對與抗拒,因此轉而利用一名 18 歲的學生作為導生,施行導生制的教學實驗,實驗的結果受到肯定,並被 推廣到世界各地。導生即為同儕輔導員的角色,在教師的妥善教導後,將習得 的概念向其他同儕指導、分享,也推展教師的教育理念(黃光雄,1986)。透 過同儕輔導的過程,Bell 發現同儕與同儕輔導員都能更有效率的學習經驗(呂 敏慧,2007;莊臆鈴,2012)。

而十九世紀的西方國家,則廣泛運用同儕輔導的理念。在西歐國家中,以 優秀同學扮演小老師代替教師角色的「導生制」,為同儕輔導被廣為推行的開 端(林明美,1997)。1930 年代美國在社會福利的立法中,讓受過短期訓練 的半專業協助者,逐漸在社會福利領域服務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到了 1960 年代,由於禁止實施隔離政策,學生群體之間的異質性增高,而學校專業輔導 人員卻不足以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因此於 1965 年訂定的「中小學教育法 案」,鼓勵中小學推展相關同儕輔導方案,如「家庭作業協助方案」及「青少 年導生方案」等。1970 年英國也推動同儕配對學習方案,將同儕輔導廣推於 學校。透過同儕的協助,不但提昇同儕與同儕輔導員的能力外,也增進不同群 體間相互了解與共同成長的機會,更發展為幫助他們探索和解決個人關切的問 題(程小蘋,1997;黃德祥,1997;簡世雄,2011;魏麗敏,1997)。

臺灣的心理輔導工作起步較美國晚,即使有培養專業諮商人員的系所、相 關科系、諮商員短期訓練計畫、社會及醫療機構(生命線、家扶中心、救國團 張老師等),然而專業人員仍嫌不足,較難妥善協助眾多需求者。因此受過短 期訓練的半專業人員與同儕輔導員,則被納入於輔導系統,且其功能亦受到肯 定(牛格正,1994)。

隨著融合教育的施行,越來越多身心障礙學生進入普通班級學習、生活,

以期待讓身心障礙學生提昇學習、社會互動的能力與機會。然而身心障礙學生 由於其障礙因素,卻無法達到與普通學生一樣的水準。融合教育的目標不僅是 讓身心障礙學生進入普通班級上課或生活,而是給予適當支持、教學、與機會,

方能讓身心障礙學生得到有意義的融入。在中學階段,融合教育的普通教師通 常使用講述法、獨立學習的方式進行課程,課程進度快、課程內容繁雜、對於 學生的期待大幅提高(Wagner, Newman, Cameto, Levine, & Marder, 2003)。

由於上述原因,教師助理員等半專業人員則被指派,協助教師與身心障礙學生 學習。但是Carter、Cushing、Clark及Kennedy(2005)表示過分依賴半專業人 員,容易造成有以下弊端:減少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的互動機會、降低特殊學 生的學習成就、讓特殊學生有羞愧感、養成特殊學生不必要的依賴、減少普通 教師與特殊學生的接觸機會等,而在教室中最自然的支持系統,除了教師以 外,就是特殊學生的普通同儕。Carter和Kennedy(2006)指出普通同儕的支 持,有助於身心障礙學生更融入普通學習課程,以及有意義的社會互動。而同 儕支持的輔導方式更能夠在不同年級、不同障礙類別的情況下實施,展現有效 的融合教育(Carter, Cushing, Clark, & Kennedy, 2005;Westling & Fox, 2009)。

我國在特殊教育法令亦提及同儕輔導的策略。教育部(2010) 「特殊教育課 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第七條中,提到特殊教育的教法可以透過同 儕教學方式實施,以符合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心特性及需求。

回顧國內外普通教育、心理輔導工作、融合教育輔導工作的發展,皆運用 班級內的同儕擔任輔導員,進行輔導措施。而同儕輔導員在協助其他同儕或身 心障礙學生的歷程中,除了傳達教師的教育理念、彌補輔導人員不足的現況 外,也因為具有同儕的角色身份,讓受輔者在學習、生活、社會互動或生涯抉 擇等面向,得到正向的提昇。

參、同儕輔導的意義與類型

一、同儕輔導的意義

同儕(peer)係指相同年齡層或年齡相近的同伴、友群、同學或朋友,亦 指在發展水平或行為複雜度上相等或相近的個體(許永熹,1997)。同儕給學 生的感覺是較易接近、被瞭解,學生較傾向於跟同儕表露私事,因此同儕也是 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團體,影響學生的時間安排、價值觀和學習態度(Astin,

1993;Poole, 1990)。考量同儕間的影響以及同儕間的密切接觸,透過同儕進 行輔導工作也應運而生。

同儕輔導是指透過有類似價值、經驗與生活背景且同年齡的一群人,利用 同儕互助的動力來從事輔導工作,其自然、及時、自助助人的特性使得輔導發 揮更普遍、更充分(黃玉,1982)。藉由教師有目的性的設計,將同儕輔導應 用於校園生活不同的面向。在課業學習方面,提供同學課業上的輔導;運用在 生活適應方面,提供傾聽、支持及經驗分享;使用在人際互動方面,協助同學 發展溝通技巧,維持或改善人際關係等,以達到教育目標的各種有關協助同儕 提升判斷、提高滿意度及持續學習的活動方案(簡世雄,2011; Carty, 1988)。

Kohler和Strain(1990)亦指出同儕輔導的效果可以與教師輔導的效果相當,

在融合班級中,同儕輔導員可以促進特殊學生的社會技能與適當行為,以及和 一般學生互動的機會。

二、同儕輔導的類型

同儕輔導在長時間的應用下,衍生許多形式,發展多元的面向,因而眾學 者針對同儕輔導的範疇各有不同的看法,以下分別透過校園心理輔導、特殊教 育議題說明相關同儕輔導類型。

在校園心理輔導領域中,專家學者及校園輔導教師會運用同儕輔導方式,

以促進輔導效果。魏麗敏(1997)認為同儕輔導又稱為同儕教導(peer tutoring)

或同儕諮商(peer counseling),即為同儕學習者互相協助,以達到輔導目的的 方法。許永熹(1997)指出同儕輔導包含有同儕教導、導生制(cross-age

tutoring)、同儕諮商、同儕協調(peer mediation)、半專業協助(paraprofessional helping)、同儕網絡(peer networking)和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s)等面向。

黃德祥(1997)提出重要的同儕輔導類型有同儕教導、同儕調解、同儕諮商、

黃德祥(1997)提出重要的同儕輔導類型有同儕教導、同儕調解、同儕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