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儕輔導的實施

本節主要目的在探討同儕輔導的實施與相關訓練,分為以下兩個部分。第 一部分先說明同儕輔導的組成要素、流程與原則,以瞭解實施的基礎。第二部 分則聚焦於同儕輔導員,討論同儕輔導員的選用、訓練同儕輔導員的課程內容 與方式、實施的協助任務、以及同儕輔導員在方案中應掌握的倫理原則。

壹、同儕輔導的實施

同儕輔導方案為教師針對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以普通班同儕為主要協助 者,設計出的輔導方式。在同儕輔導中,即為教師、同儕輔導員與身心障礙學 生間的評估、訓練、協助、學習、反映、監控與回饋的互動歷程。以下針對同 儕輔導的組成要素、實施原則、實施流程進行討論。

一、同儕輔導的組成要素

同儕輔導方案是在現有學校輔導人員有限,以及多數學生不願尋求成人幫 助等情況下,發展出一套能增進學校輔導效能的途徑(黃玉,1982)。同儕輔 導有三個主要組成要素,包含有教師、同儕輔導員、身心障礙學生。三者間的 互動即為評估需求與設計方案、實施協助方案、反映需求與現況困境、持續監 控與即時回饋等歷程。研究者綜合相關文獻,以下針對同儕輔導三個要素進行 討論,並以圖 2-2-1 表示三者間的相互關係。

圖 2-2-1 同儕輔導的組成要素圖 教師

同儕 輔導 員

身心障礙 學生 反映現況

訓練 督導回饋

反映需求 監控表現

配合、互動 協助、回饋

(一) 教師

儕輔導歷程中,扮演評估者、設計者、訓練者、督導者、問題解決者、支 持者等多重角色。Heflin 與 Alaimo(2007)指出教師在方案開始前,應該要先 瞭解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試探身心障礙學生與家章對於同儕支持的態度與確 認他們採用的意願,進而設計方案的目標與實施的方式。Giangreco、Edelman 及 Broer(2001)表示在教師不僅是指派或要求同儕成為身心障礙學生的夥伴,

若無適當的同儕輔導員訓練,也無法有效落實方案,因此應教導同儕輔導員重 要知能,持續性監控以確保方案目標的可行性,評估身心障礙學生的成長,提 供同儕輔導員即時的回饋,以及實施困境的解決策略。

(二) 同儕輔導員

同儕輔導員為教師所招募、聚集起來的一群普通學生,扮演著學習者、觀 察者、行為增強者、分享者、關懷者、楷模、主要協助者等角色(李燕菁,2006)。 在同儕輔導員所接受的訓練中,應習得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協助自己及他人解 決問題,發展領導能力,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魏麗敏,1997;蔡素琴,1999)。 由於協助的對象為身心障礙學生,故同儕輔導員應在訓練後具備特殊教育知 能,包含受輔者的身心障礙、優劣勢特質、適合的互動方式等,方能提供適切 的協助(Carter & Kennedy, 2006;Giangreco et al., 2001)。再者,同儕輔導員 應有責任感,成為受輔者的楷模,透過與同儕輔導員彼此經驗分享、情感交流,

更帶來多樣的學習,促進個人成長及未來發展(沈珉琪,1999;陳靜,2009)。

在實際提供協助之際,也應持續與教師反映實施的現狀、困難等,與教師共同 關注受輔者的需求及成長。

(三) 身心障礙學生

在同儕輔導歷程中,主要是接受輔導、學習者的角色。Carter 等人(2005)

指出同儕輔導能提供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有意義的互動機會,減少行為問 題的頻率與強度,促進學科學習表現,以及得到功能性技能與行為。教師在方 案實施前的說明會,應向身心障礙學生與家長說明並徵求同意;在同儕輔導的 實施過程中,身心障礙學生應具備良好的配合與學習態度,對於同儕輔導員應 予以尊重,也可以直接向教師反映需求或實施的問題等,讓同儕輔導方案得以

調整,以更適性的方式運作,達到三贏的目標(李燕菁,2006;Westling & Fox, 2009)。

二、同儕輔導的實施流程

對於同儕輔導的實施流程,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見解。研究者整理相關 文獻,將實施流程分為四個階段,包含輔導前準備階段、輔導員訓練階段、同 儕輔導實施階段、檢討調整階段等。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 輔導前準備階段

如同設計課程與教學的原理,同儕輔導在施行之前,有三方面的準備。首 先應該針對身心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環境內課程與社交需求等面向進明評 估,瞭解受輔者的需求以及是否接受同儕輔導方式的意願(林明美,1997;

Heflin & Alaimo, 2007;Westling & Fox, 2009)。再者應招募合適且有意願的同 儕,擔任同儕輔導員一職,與教師共同提供身心障礙學生適性協助。最後分析 學生需求、家長期待、融合教育課程、社交環境等因素,訂定同儕輔導方案的 目標、內容與方式(周柏伶,1999;Westling & Fox, 2009)。

(二) 同儕輔導員訓練階段

同儕從非專業的角色,轉變為半專業的角色,擔任同儕輔導員,給予受輔 者協助,需要經過教師提供適切的訓練。在同儕輔導員訓練階段中,首重訓練 內容與訓練方法。在訓練內容方面,一連串的課程皆是在訓練同儕輔導員,瞭 解受輔者的特質、協助的原則等輔導知能;習得協助受輔者的實際策略、困難 的因應對策等輔導技能;以及陶冶在協助受輔者過程中,正確心理調適、尊重 態度、倫理考量等輔導情意。而教師可以藉由個別或團體方式,進行各種訓練 方法。李泰山(1995)指出同儕輔導員為經由短期訓練以協助同儕及部分輔導 工作,需有周詳的計畫、紥實的訓練,方能成為半專業人員,發揮良好的助人 功效。

(三) 同儕輔導實施階段

Carter和Kennedy(2006)指出同儕輔導的初始由教師來帶領,再逐步加 入同儕輔導員的支持。當同儕輔導員有能力扮演稱職的協助者角色,教師的介 入就可以系統性的褪除。同儕輔導員在實施協助階段,也應持續與教師合作,

反映現況、困境,方能讓教師提供有效的支持,以及調整的策略。而教師持續 性的監控,即時的回饋,對於受輔者、同儕輔導員與同儕輔導方案而言,能夠 強化個別化教育的目標達成,增加立即性的增強與矯正回饋,促進同儕輔導方 案的成功(Maheady, Harper, & Mallette, 2001)。

(四) 檢討調整階段

林明美(1997)在同儕輔導實施流程中,提出檢討評估、重修計畫與在執 行的步驟。Carter和Kennedy (2006)亦表示教師在同儕輔導的歷程中,並非 招募學生、訓練學生、指派學生進行協助工作後,就能卸下責任。除了上述實 施階段的監控工作外,仍要在整體方案結束後,評估方案整體的實施狀況,包 含身心障礙學生的成長、同儕輔導員的協助品質、以及方案目標是否達成,進 一步提出因應調整策略,或者修正方案目標。

三、同儕輔導的實施原則

Copeland 等人(2002)對於同儕輔導實施,提出數點實施原則與注意事 項。研究者以其為基礎,並彙整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看法,以下分別說明同儕 輔導的實施原則。

(一) 教師應鼓勵普通學生參與同儕輔導,除了篩選具有合適特質之外,動 機與志願性也需要被考量(許永熹,1997)。志願性高的同儕,其服務動 機也會較強(鈕文英,2008)。在篩選的過程中,也可以參考輔導教師、

行政人員、其他普教與特教教師的意見,以獲得最大的篩選效果。

(二) 發展積極的招募同儕計畫,以提高普通學生參與同儕輔導方案

(Kenndy, 2004)。對於中學階段以上的同儕輔導,有些受輔者的需求或者 協助活動類型,較適合相同性別的同儕輔導員提供與陪伴,因此在招募輔 導員的階段,應考量性別均衡議題,讓男性與女性同儕都有機會可以參 與,有利於適切地提供受輔者協助。

(三) 教師對於同儕輔導員應有正確的期望,而這些期望應該在方案開始 前,向同儕輔導員清楚的說明,包含角色、任務、倫理等。在實施階段,

教師應針對同儕輔導者的表現給予定期而持續的回饋。並且給予充分的時 間,讓同儕輔導員能夠提問、分享他們的經驗(Cushing, Clark, Carter, &

Kenndy, 2003)。

(四) 同儕輔導員的角色,不等同於教學助理,應視同儕輔導員能力,指派 合適的協助任務。同儕輔導不是只針對學科學習的直接教學,而是更廣泛 的支持系統,教學的主要責任仍然在教師的引導(Carter & Kennedy, 2006)。 (五) 一位同儕輔導員不要同時協助兩位以上身心障礙學生,以保持協助的 品質,也不要將協助的責任過度集中在某一位同儕身上(鈕文英,2008)。

同儕輔導員與受輔者的比例,可以是一對一或者二對一,在 Carter 和 Kennedy(2006)的研究發現二對一的情況中,身心障礙學生的社交互動 更勝於一對一的情況。

(六) 教師應先示範可接受與適合的互動方式,宜採取平等、尊重的態度進 行。對於身心障礙學生較為落後的身心特質,應鼓勵班級內的所有成員,

展現符合其年齡水準的互動模式(鈕文英,2008;Heflin & Alaimo, 2007;

Kenndy, 2004)。

(七) 行政單位與人員應鼓勵同儕輔導的教師與同儕輔導員,並且實質地促 進其他教師應用同儕輔導於融合教育。例如經驗分享、開放教學觀摩、發 表刊物等方式,說明與推展同儕輔導(林明美,1997;鈕文英,2008)。

(八) 教師須引導身心障礙學生注意同儕輔導員所示範的適當行為,並且學 習去模仿。此外也應教導身心障礙學生對於一般同儕給予感謝與回饋,並 且安排身心障礙學生友協助他人的機會(鈕文英,2008;Downing &

Eichinger, 2002)。 四、提昇同儕輔導的品質

在提升同儕輔導的品質中,教師應負起督導的責任,針對實施過程以及整 體方案結果進行監控。而監控不僅是記錄實施的優點與缺點,而是進一步提出 修正回饋,增強回饋,提供諮詢,以及調整方案目標和方式等(Carter & Kennedy,

在提升同儕輔導的品質中,教師應負起督導的責任,針對實施過程以及整 體方案結果進行監控。而監控不僅是記錄實施的優點與缺點,而是進一步提出 修正回饋,增強回饋,提供諮詢,以及調整方案目標和方式等(Carter & Kenn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