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障礙同儕輔導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身心障礙同儕輔導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階段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了解是否增進同儕接納、協助發展人際關係,促進班級適應等情況。

課程學習部份,共有兩篇(范嬿妮,2008;黃淑吟,2002),透過同儕輔 導員教導身心障礙學生休閒技能與運動技能。

在混合議題中,即同時包含社會互動與課程教導議題,共有四篇(李燕菁,

2006;林欣樺,2000;許莉真,2001; Carter et al., 2011)。了解經由同儕輔 導方式,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之社交互動、學業學習的變化。

此外,有兩篇則是聚焦同儕輔導員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了解、相處與協助 情形(陳惠綾,2010;Copeland et al., 2004)。另一篇則是在瞭解同儕輔導實施 現況與困境(蕭若瑤,2013)。

二、在研究階段方面

在十七篇研究中,多數集中在國小階段的研究,共有十篇(吳淑敏,2003;

巫宜靜,2007;阮藍瑩,2013;林怡鈴,2005;林欣樺,2000;范嬿妮,2008;

莊臆鈴,2012;許莉真,2001;陳惠綾,2010;蔡怡姿,2011)。其中一篇為 跨幼兒及國小階段(吳淑敏,2003)。

其餘者一篇針對幼兒(吳雅萍,2007),兩篇針對國中階段(李燕菁,2006;

黃淑吟,2002),四篇針對高中職階段(曾欣怡,2009;蕭若瑤,2013;Carter et al., 2011;Copeland et al., 2004)。

三、在研究對象方面

(一)受輔者的障礙類別

十七篇研究中,多數針對融合教育普通班的身心障礙學生進行瞭解,共有 十四篇研究,其受輔者的障礙類別,共有五篇針對自閉症學生(吳淑敏,2003;

吳雅萍,2007;阮藍瑩,2013;林怡鈴,2005;林欣樺,2000)。六篇針對智 能障礙學生(范嬿妮,2008;莊臆鈴,2012;許莉真,2001;黃淑吟,2002;

蔡怡姿,2011;Carter et al., 2011)。兩篇針對聽覺障礙學生(巫宜靜,2007;

曾欣怡,2009)。李燕菁(2006)針對兩名資源班輕度智障學生、一名輕度聽 障學生和五名學業低成就學生。

僅有一篇是針對特教班學生,提供普通班學生的同儕支持介入(陳惠綾,

2010)。而 Copeland 等人(2004)以焦點座談方式了解同儕輔導員對於同儕輔

導、身心障礙學生的看法。蕭若瑤(2013)則針對教師實施問卷調查,瞭解對 於同儕輔導的看法。

(二)同儕輔導員個數

同儕輔導員與身心障礙受輔者的配對中,有不同的組合。主要分為一對一

(巫宜靜,2007;范嬿妮,2008;黃淑吟,2002)、多對一(吳淑敏,2003;

吳雅萍,2007;阮藍瑩,2013;林欣樺,2000;莊臆鈴,2012;許莉真,2001;

曾欣怡,2008;蔡怡姿,2011)、以及混合型。混合型的配對會針對多名身心 障礙受輔者,使用一對一與多對一的配對方式(李燕菁,2006;Carter et al., 2011)。

其中林怡鈴(2005)以全班同學都作為同儕輔導員,提供同儕輔導訓練講 習,瞭解其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看法與協助情形。而陳惠綾(2010)採用方式 則請普通班學生進入特教班與身心障礙學生互動。

四、在研究方法方面

上述十七篇研究中,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以分成五種方式,包含單一受試實 驗研究法、質性研究、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及問卷調查法等。

其中最多被使用的研究方法為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共七篇,藉由經過訓 練的同儕進行輔導的實驗研究方式,提升身心障礙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其次為 質性研究四篇;質性研究係透過訪談、文件分析、焦點團體等方法,探討在身 心障礙學生在同儕輔導歷程中,其改變情形和進步狀況;實驗研究法共三篇,

透過實驗設計,了解身心障礙學生在接受同儕輔導前後之差異與變化情形。亦 有兩篇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從教師角度檢視同儕輔導運用在實際教學情境 中,以獲得更豐富的資料,除了可獲得身心障礙學生的成長過程,更可得知在 實施同儕輔導的困境與因應方式。十七篇研究中,僅一篇採用問卷調查法,由 教師角度調查高中職推動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同儕輔導實施現況、困境。

綜觀以上研究,主要多聚焦於身心障礙學生,僅有部分研究會透過訪談或 同儕輔導員回饋表,瞭解普通班學生在參與身心障礙同儕輔導的困難、感受與 成長。

由上述文獻得知在同儕輔導運用在身心障礙學生的相關研究主題多元,但 可粗略分為社交人際、課程學習與混合型等三類。研究階段多為國小階段,對 於中學階段的研究較少。研究方法大多是以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瞭解對於身 心障礙學生的助益。其中研究對象以身心障礙學生本身為主,目的在了解身心 障礙學生接受同儕輔導後的變化與成長,部分研究會進一步了解導師對同儕輔 導之看法,僅部分研究,輔以同儕輔導員訪談、回饋表,了解同儕輔導方案對 其影響。

而上述文獻中,較少針對普通班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探究其在參與 身心障礙同儕輔導訓練課程、進行同儕輔導過程中及方案結束後的情形。因此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普通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目的在了解其參與身心障 礙同儕輔導的現況、輔導前的準備情形、進行輔導時的困難、困難時所獲得的 支持情形及自我成長情形。

貳、身心障礙同儕輔導之相關研究結果探究

目前同儕輔導應用在身心障礙學生的情形,從研究中可得知同儕輔導的現 況、輔導前的準備、實施時的困難、困難時獲得的支持情形及自我成長等。

一、就同儕輔導的現況而言

蕭若瑤(2013)針對高中職教師調查其推動同儕輔導之情形,多數教師選 擇具備良好人格特質、自願性的同儕輔導員,一對一協助同班級內的身心障礙 學生。同儕輔導員的招募方式沒有單一最好的方法。林欣樺(2000)、李燕菁

(2006)、范嬿妮(2008)、莊臆鈴(2012)在進行身心障礙同儕輔導研究時,

皆是由教師推薦同儕輔導員。阮藍瑩(2013)除了教師外更加入家長角色,依身 心障礙學生特質,選擇適合之同儕輔導員。陳惠綾(2010)、蔡怡姿(2011)

則是採用自願參與者。許莉真(2001)則是透過教室自然教學情境下的人際關 係,將有良性互動的同儕納為小組。

黃淑吟(2002)指出應有篩選機制來挑選適合之同儕輔導員。由多篇研究 得知,同儕輔導員的條件設定多半為自動主動參與者且年齡較長、與受輔者互

動良好、出席紀錄佳、無行為問題、有適宜社交能力、能遵從師長指導等項目

(吳雅萍,2007;巫宜靜,2007;李燕菁,2006;范嬿妮,2008;蔡怡姿,2011)。 陳惠綾(2010)、莊臆鈴(2012)因研究在暸解普通班同儕在接受同儕輔導訓 練課程後的成長與接納度情形,故在篩選時,加入未曾參與過同儕輔導的項 目。陳惠綾(2010)為了暸解普通班學生接受同儕支持訓練對身心障礙學生的了 解、相處與協助情形,更採用面談方式,了解每位同儕輔導員參與動機及其能 協助的事項,以便能篩選更加適合者。無論使用何種方式徵選同儕輔導員,都 需要獲得學生本人及家長同意(李燕菁,2006;阮藍瑩,2013;范嬿妮,2008;

莊臆鈴,2012;陳惠綾,2010;蔡怡姿,2011)。

李燕菁(2006)認為主動熱忱、與受輔者興趣相近的同儕輔導員是同儕輔 導成功關鍵。巫宜靜(2007)指出同儕輔導員應具有活潑開朗的個性、成績佳、

有親和力、表達能力好等能力。阮藍瑩(2013)認為同儕輔導員應具備有意願、

樂於助人,有耐心、有較佳的專注力,有較高配合度,並應能遵守成人指揮,

且應具有更社會化的能力以扮演模範。

蕭若瑤(2013)研究調查得知,教師安排同儕輔導員的任務內容多以陪同 受輔者課堂間轉換、協助生活自理為主。許莉真(2001)在進行唐氏症兒童個 案研究,同儕輔導員是以課業輔導、社會互動技能為主。Copeland 等人(2004)

透過教師觀察、書面報告等方式,瞭解同儕輔導實施現況,指出同儕輔導員的 任務為帶領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間的互動、為身心障礙學生倡議、制止不 當取笑、成為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社交方面的示範者,調整身心障礙學生的問 題行為等。

曾欣怡(2009)以行動研究探討同儕中介教學與介入策略對高職普通班聽 障學生人際關係成效,指出同儕輔導員主要在提供課業協助、參與班級事務、

及生活協助部份。在課業協助部份,常用口頭提醒或書面提示的溝通技能,提 供叮嚀回家功課或考試、提供筆記抄寫、上課內容提示等;在參與班級事務協 助部分,常採用支持和陪伴,主動邀請聽障學生一同參與班級活動的方式,增 加聽障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的機會;在生活協助部分,會在增加與聽障學生互動 的機會,提升彼此的人際關係,亦會引導班上的聽障學生進入團體對話,協調

人際問題。

而在眾多研究中,唯一蕭若瑤(2013)研究有提出倫理觀點,在研究結果 中同儕輔導員應被要求遵守受輔者的隱私及保密權的得分最高。

二、就輔導前的準備而言

林欣樺(2000)進行自閉症學生在融合情境中的同儕支持方案研究,對於 同儕輔導員的訓練課程安排內容有:同儕輔導員的角色與計畫目的、認識身心 障礙特質及行為表現、問題行為的處理、社交互動技巧、提供支持、增強策略 與原則、同儕輔導應注意事項、及輔導時困難的因應。採用影片教學、示範、

講解、角色扮演。

黃淑吟(2002)針對同儕輔導員進行休閒技能同儕訓練課程,內容有同儕 輔導方案簡介、身心障礙學生介紹、情緒管理、專注力、傾聽能力、助人技巧 訓練、回饋技巧及教學提示技巧。採用激盪、講述教學、示範、角色扮演、實 地演練、影片討論及訪談等訓練方式。

吳淑敏(2003)在同儕媒介暨社交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之研究 中,對於同儕輔導員的訓練包括瞭解當天活動的目的,學會給予自閉症兒童簡 單的教導(示範)、協助、回應、讚美、邀請、分享、忽略問題行為、不氣餒 等。採用 VCD、直接教學、角色扮演、問答。

Copeland 等人(2004)訪問同儕輔導員對於訓練課程看法,指出方案期

Copeland 等人(2004)訪問同儕輔導員對於訓練課程看法,指出方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