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關係之定義、內涵及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儕關係之定義、內涵及相關理論

本節共分為四部份來研討同儕關係之內涵,包括同儕關係的意義、同儕關係的理論探 討、同儕關係的特質探討與同儕關係問券之探討等深入文獻整理分析,彙整與本研究主題 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結果,作為整個研究的立論基礎,以有助於研究者於編制同儕關係問 卷。關於各節的內容,茲分述如後。

壹、 同儕關係的意義

「新韋氏大專辭典」將同儕「peer」定義為「彼此處於同等地位的人」,也就是與別人 有相同立足點的人(林翠湄譯,1995)。而 Coleman(1991)則將同儕定義為「具同質的青少 年文化,且該團體具有獨特的價值觀與地位系統(引林世欣,2000)。」而 Gray and Tindall 認 為同儕是指彼此分享互相熟悉的價值、經驗、生活及風格且年齡相近的人(引謝美英,

1998)。彙整各學者所提出之同儕之意義,歸納為若我們以「年齡」來區分,同儕是年齡 相近的群體;若我們以「地位」來區分,同儕是彼此同等地位的人;若我們以「文化」來 區分,同儕是具有同質的青少年文化;若我們以「價值觀」來區分,同儕是具有相近似的 價值觀;若我們以「權力」來區分,同儕的權力是是均衡的。而同儕關係實際上是屬於人 際關係當中的一種,且也可以稱為「社會關係」或「友伴關係」,是與同輩間的彼此相處 之互動關係(邢精霞,2012)。而研究者在此研究中主要是將同儕關係界定為「同班同學、

補習班或安親班同學、或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為的好朋友」,而在他們彼此生活上互動往來 情形皆屬之。

貳、 同儕互動關係的理論探討

一、 Sullivan 的人際關係論

研究者整理 Sullivan 的人際關係論的主要意涵有三點:第一點為其以社會心理學為理 論基礎,探討人格主要是由學童間相互相處彼此適應作用之結果,人格是學童從相互相處 彼此適應作用之人際交往過程而發展。第二點為 Sullivan 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人際安全」,

所以當人際關係的安全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相對性的焦慮緊張或疏離感。第三點為人格是 在不斷的人際互動,不斷的在社會化歷程中,去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與適應,以發展出自己 的人格(引邢精霞,2012;引羅品欣,2003)。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學童在其學習成長歷程 中,若人際關係不好,則將導致其「人際安全」受到威脅,也就是缺乏人際互動之安全感,

如此將對其幼小心靈產生莫大影響,也會影響其人格之發展。

二、 Horney 的基本焦慮論--人際關係論

研究者整理 Horney 的人際關係論的主要意涵是因為學童的人際焦慮、人際恐懼、人 際不安全感與缺乏愛的歸屬與需求(引邢精霞,2012;引羅品欣,2003)。於其須適應與改 變而形成三種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1)順適型:學童在人際關係上是被動的配合,當遇到 與自己合得來的朋友則會投入感情,當遇到與自己合不來的朋友則會先退縮以保護自己。

凡是以先依賴與服從來保護自己,避免紛爭與困擾。(2)進取型:學童在人際關係上以自我 為中心。所以與朋友相處會先衡量對方虛實,如果比自己弱則相處為強勢作為,如果比自 己強則退縮以保護自己。(3)分離型:學童在人際關係為逃避型,不願主動與人交往,凡是 藉由退縮來保護自己。

三、 Schutz 的人際關係需求論

研究者整理 Schutz 的人際關係需求論的主要意涵是人人都需要有良好人際關係需 求,而人際關係的良窳將是影響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之ㄧ。而 Schutz 從社會需求理論 的觀點,提出「人際關係三向度理論」,將人際的需求分為「接納、控制、情感」等三類(引 邢精霞,2012;引羅品欣,2003)。其內涵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如下:第一類為接納:即具有 歸屬感的需求,學童希望在群體中能夠被重視、被需要、被關愛與被關懷的感覺。過度追 求接納需求者,易因希望引起他人注意而使得其產生不良效果。缺乏追求接納需求者,易 因缺乏社交、少與人互動而使得其產生不良人際關係。適度追求接納需求者則因能主動關 懷他人,而被關懷也能主動回應,故較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第二類為控制:係人際關係

高控制欲,具強烈競爭性格,希望能駕馭他人,故其產生不良人際關係。缺乏追求控制需 求者,因其控制欲低,故為人處事不積極,也易產生不良人際關係。適度追求控制需求者 則因能服從他人領導,亦能有效領導群體,故較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第三類為情感:係 人際關係間親密的情緒感覺需求(陳騏龍,2001)。過度追求情感需求者,因強烈需要他 人關愛,故易因不當作為而使得其產生不良人際關係。缺乏追求情感需求者,因少與人互 動,逃避人群,故易形成對自我沒信心,而使得其產生不良人際關係。適度追求情感需求 者,則因能關愛他人,而被關懷也能主動回應,故較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之理論觀點,研究者認為人際關係是個體在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化歷程的產 物。經由此社會化的歷程讓個體在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順利的完成,並有利於人格之健全 發展,讓自我更具自信心,以達人際安全需求之滿足。

四、 Levinger 與 Levinger(1986) 兒童同儕互動關係的的五階段發展論

兒童同儕互動關係的的五階段發展論,包括認識、建立、延續及鞏固、惡化、結束等 五階段(引黃牧仁譯,1999)。而其內涵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如下:(1)認識:具「接近性」對 同伴產生基本瞭解。「印象整飾」即如何控制自己呈現在他人面前的社會形象之能力。(2) 建立:在態度、意見、興趣上的自我揭露來進一步建立彼此的溝通、信任、酬賞等互動模 式。期待尋求擁有(相似態度與個人特徵)的同伴來互動。(3)延續及鞏固:自我揭露的行為 會持續展現,分享私密話題的情形日益明顯,並期待著對方也增強類似的行為。學著處理 衝突場面,也願意分享物品。衝突若因應得宜彼此的友誼將會改善且加深,反之則遭破壞 或損害。友誼將更具忠誠性、信任感、且能從中獲得舒適與親密感。(4)惡化:可能源於友 誼關係中產生創傷或危機事件所致。看法的歧異、興趣、態度的轉變,均可能使友誼的基 礎自然消失。此階段的關鍵在於孩童如何解決其人際問題,有些不顧現實期望或缺乏社會 技巧者,容易使友誼關係陷入危機。(5)結束:進入此階段後,代表友誼難被挽回,尤其當 兒童發現關係中的期望與義務,已違反自己的意願,也無須去維持時,將會避免跟對方互 動。

此理論概括地呈現出兒童同儕互動關係的發展特徵,並非其必經過這些階段。兒童的 同儕互動關係是一動態的歷程,是人際關係發展可能出現的五個轉變期,這在研究兒童的 同儕關係上具有參考價值,但仍須保有客觀、彈性的態度。

五、 Selman 與 Jaquette(1977)的友誼五階段發展論

友誼五階段發展論,包括玩伴關係、單向幫助、雙向幫助、親密共享、自發性互惠等 五階段(引羅佳芬,2002)。而其內涵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如下:(1)短暫的玩伴關係階段:二 至七歲,認為只要是能玩在一起的同伴就是朋友。且仍無法理解友誼的概念。(2)單向幫助 的階段:四至九歲,能瞭解友誼意義。認為朋友就是要能幫助自己滿足自己的期望。且缺 乏彼此互惠概念。(3)雙向幫助的階段:六至十二歲,彼此互惠來維持友誼關係。彼此間的 價值觀興趣有異時,即可能結束友誼。且缺乏彼此「合作」的觀念,將友誼視為滿足個人 興趣而存在,彼此不是相互分享的。(4)親密共享的階段:九至十五歲,友誼即是雙方的親 密性與相互性。願意分享彼此的心中秘密。且不會因外在因素而造成友誼中斷。(5)自發性 的互惠階段:十二歲起,友誼的發展已經轉變為內在層面。朋友間彼此會有依賴接納。且 能夠更客觀的審視友誼,開始關注朋友間相同的興趣,討論與彼此有關的話題,會適時提 供對方意見。

隨著兒童認知發展的成熟,瞭解友誼所代表的意義。因此從最年幼階段的玩伴關係,

到逐漸瞭解朋友是能賦予自己心理上、情緒上的協助,進而能用互惠的方式維持彼此的關 係。爾後到了第四階段,兒童開始覺察到與好友間的親密性與相互性,此時就不會再為了 一些外在因素而中斷友誼。最後,當兒童進入了自發性的互惠階段,友誼的發展逐漸轉為 內在層面,當此之時,兒童將能夠更客觀的審視友誼關係。

六、 孩子的友誼發展歷程

孩子的友誼發展歷程,包括嬰兒階段、自我中心、開始社會化等三階段(引王文秀,

1988)。而其內涵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如下:(1)嬰兒階段:0∼2 歲,滿足自我生理需求為核 心。無法分辨他人。無法理解友誼的概念。互動對象為大人。當一歲以後與同伴表面接觸 認知增加。(2)自我中心:2∼6 歲,遊戲是此階段社會化發展重心。會由獨自玩表面合作進 入實質互動情境。社會化不成熟易有固執.反抗以自我中心。當 4 歲以後與同伴間逐漸出現 合作行為。(3)開始社會化:6 歲 ∼12 歲,真正開始社會化,於團體活動中學習互動關係。

低年級以小團體為主屬臨時性成員不固定。中年級小團體可達十幾人,彼此穩定服從 性高。高年級人數範圍不一,以性別身心發展特質相近者為主要互動對象,共同建立規則。

參、 同儕互動關係的特質探討

首先在兒童的同儕互動關係中,Furman 與 Bierman(1984)綜合了許多文獻,對此存在 著某些吸引彼此聚合的因素,最後歸結出幾個同儕互動的特質(引邢精霞,2012;引羅品欣,

2003)。而其內涵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如下:(1)利社會/支持:意指兒童能與同儕互相幫助,

彼此分享,能為別人著想,也願意跟同儕訴說自己內心的感受。(2)親密:意指兒童願意將 心裡的秘密、或較深層的感受經驗跟同儕分享。(3)信任:意指兒童能夠相信同儕,對同儕 保有某種程度的信賴感。(4)聯合活動:此即兒童喜歡接近同儕,願意加入同儕的遊戲和活 動,跟大家愉快地玩樂在一起。(5)情感:意指兒童與同儕惺惺相惜,能夠互相欣賞對方。

彼此分享,能為別人著想,也願意跟同儕訴說自己內心的感受。(2)親密:意指兒童願意將 心裡的秘密、或較深層的感受經驗跟同儕分享。(3)信任:意指兒童能夠相信同儕,對同儕 保有某種程度的信賴感。(4)聯合活動:此即兒童喜歡接近同儕,願意加入同儕的遊戲和活 動,跟大家愉快地玩樂在一起。(5)情感:意指兒童與同儕惺惺相惜,能夠互相欣賞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