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 對校園霸凌事件之建議

首先要能分辨什麼霸凌,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欺凌呢?例如其面部表情是否愉悅,是 否自願參與,打鬧程度是否適當,角色是否能轉換,是否經常性群聚打鬧,是否蓄意威脅 逼迫,是否特定對象經常性長期性受到欺壓等。

其次是介入時機適當與否,若處裡不當,使得焦點被注視於受凌學童身上,造成二次 傷害。所以為了預防霸凌之惡性循環,提出因應的建議。

對霸凌者而言,要讓學童了解霸凌行為的非法性與不應被允許性,同時協助與輔導其 正向的社交能力與合適的溝通方法,例如能將心比心彼此關懷協助、能接納不同意見、互 相尊重彼此選擇、能體諒他人所不能者。

對受霸凌者而言,首先應給予學童支持與溫暖,彼此取得互信,使其能安心地說出心 事與其困擾,同時協助與引導其再面對之因應策略。

對旁觀者而言,其態度是解決霸凌問題的關鍵,因此教室之班級經營與培養學童同理 心及正義感極為重要,引導其能勇於關懷,能勇於協助,能尋求支援,以預防事件再度發 生。

研究者仍期望老師如果能夠指導學童處理得宜,則同學間的友誼就是快樂學習的泉 源;如果老師未能及時發覺問題、未能適時提供協助,則同學間的衝突將造成厭惡學習的 痛苦來源,課室學習也將會變得索然無味,連帶影響其學業與人格的成長。老師不能改變 全世界,但在一念之間,對學生的時時關心與溫柔對待,也許正是影響學生的轉捩點。尊 重學生、鼓勵學生與成就學生的好表現,希望學生都能懂得尊重他人的美德,以增進自己 的人際關係,促使師生共同營造精緻卓越的學習環境。身為老師的我,也深深期望學童都 能夠開開心心的學習進而成長茁壯,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也是「教人成人」希望 工程。就如教育學家所說的:「沒有不可教的學生,只有未盡教育之責的學校、老師和家 長」。所以研究者時時勉勵自己謹慎學習、用心經營、耐心栽培,期望學童都能開開心心 的學習、快快樂樂的成長,以擁有更燦爛的未來為志向。

貳、 對研究方法之建議

本研究僅以臺東縣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問卷施測調查範圍,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擴 大範圍,如果能加入其他縣市與加入各個學習階段,將有助於了解霸凌事件之影響成 因與因應策略。

在研究變項方面本研究僅以高年級學童性別、年級、家庭型態為其背景變項,學 童人格特質、同儕關係為自變項;校園受霸凌行為則為研究之依變項。然而由文獻已 知仍有其他影響之因素,故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從諸多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將有助於 了解霸凌事件之影響成因與因應策略。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基於研究變項的性質,故採用量化研究,以臺東縣國小 高年級學童為問卷施測對象,使用自編之「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生活問卷」為 研究工具,探討學童在人格特質、同儕關係與校園受霸凌行為之差異性與彼此之間的 相關情形。而在解釋各變項之間的關係時,只能以一種整體表現的趨勢來解釋,然而 校園受霸凌行為問題背後隱含許多個別的原因,若能根據量化研究的結果,以質性研 究深入探討個案,可能會得到更準確,更有意義的發現,也將有助於了解霸凌事件之 影響成因與因應策略。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 馨(200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霸凌行為的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秀(1988)。孩子的友誼世界。台北:時報文化。

王俞文(2010)。國小校園安全氣氛、社會支持與高年級學生霸凌受害經驗之相關研究。

南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古乃先(2008)。從個人、家庭與學校面向探討國中生的霸凌行為。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 玉譯(2002)。Michele Elliott 著。拒絕校霸 快樂上學。台北市:新苗。

江致寬(201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與霸凌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碩士論文。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吳 京、尹玫君、李坤崇、胡淑貞(2000)。台灣地區青少年校園暴力防治計畫。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NS C8 9 - 2 4 2 0 - H - 0 0 6 - 0 0 1 -Q B S ) 。

吳秋燕(2007)。青少年憂鬱症自殺行為與家庭結構相關之研究-以三位憂鬱症青少年的 敘事分析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吳紋如(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知覺及反應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

吳就君譯(1994)。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張老師文化事股份有限公司。

吳聖儀(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與霸凌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佛 光大學碩士論文。

吳詩琳(2010)。國小學童人格特質、校園霸凌與網路霸凌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卓穎(2010)。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國立中 正大學碩士論文。

李政憲(2008)。校園霸凌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屏東 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李雅君(2010)。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被霸凌現況與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 士論文。

李惠怡(2005)。防治國小學童校園欺凌行為教學計畫及其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邢精霞(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關係霸凌行為與同儕互動相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 罪防治學系碩士論文。

兒福聯盟(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臺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 金會。

兒福聯盟研發處、資發處(2011)。反霸凌、要和平。兒福聯盟雙月刊,137,4-5。

周玉慧、吳齊毅(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周秀玲(2008)。高中職生受凌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

1-28。

邱獻輝(2004)。親子溝通諮詢團體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6,1,35-57。

柯清心譯(1995)。 Kim Z arzour 著。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沉默的受害者。臺北:遠

洪福源(2003)。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0,88-98。

洪福源(2001)。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

教育部(2012)。 校園霸凌防治準則。

許育典(201)。校園霸凌的法律分析。月旦法學,192,97-107。

許春金(2007)。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春金、謝文彥、周文勇(1996)。校園暴力行為個案輔導。教師天地,8 0, p2 9 - 3 7 。 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之虎(2001)。香港青少年的電視素養。香港青年研究學報,4(1),119-124。

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國威、陳小梅(2005)。學童欺凌── 心理剖析 Bullying among school children─

apsychologicalanalysis。Hong Kong Teachers’Centre Journal(香港教師中心 學報),4,141-149。 7 月 17 日,取自 http://220.128.175.146/post/3/5930/

曾韻任(2012)。國小學生被霸凌情形與人格特質、人際問題解決策略之相關研究。臺北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Erwin, P.(1998).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黃郁珉(2009)。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 究。初等教育學刊,31,63-88。

黃德祥、黃麗萍(2009)。美國各州反欺凌立法及政策分析。教育研究,183,頁 137-149 新苗編譯小組(1998)。解決學童欺凌問題,新苗文化。

新苗編譯小組譯(2002)。拒絕校霸快樂上學。台北市:新苗文化。

楊宜學(2009)。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5)。校園安全情況調查(一)。20013 年 12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29.pdf

趙梅如、鍾思嘉(1998)。成功的單親父母。台北:心理。 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227-246。

鄭鈞元(1996)。國中校園暴力行為之研究--高雄市實證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 系碩士論文。

文。

黎素君(2006)。國小校園欺凌行為重複被害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 生為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

蕭媚蓮(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人際關係對校園霸凌行為之影響。靜宜大學社會工 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賴盈甄(2009)。雲林縣公立高職學生霸凌行為經驗與受害影響之相關研究-以因應策略為 調節變項。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靜玉(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對欺凌行為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講義雜誌(2008)。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253。

講義雜誌(2011)。2011 年第十一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

謝志龍(2005)。國中校園暴力的被害分析。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4,83-118。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簡正鎰(1997)。青少年期發展任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84-98。

魏麗敏、黃德祥(2002)。國中學校氣氛與校園欺凌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科 會研究報告。

魏麗敏、黃德祥(2003)。高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