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出生於 60 年代的兒童文學作家介紹

第三節 兒童散文作品題材探討

林良曾於《淺語的藝術》一書中對兒童散文有以下看法:

我們所提倡的「兒童散文」,指的是為兒童寫作的「文學的散文」。這種散 文是向兒童傳達自己的「動人的人生經驗」,但是作者必須考慮兒童能體 會的題材,運用能激起兒童心理反應的語言。...他必須學習「開放」

自己的童心,去跟小讀者交往。他可以寫自己對子女的關懷,使孩子了解 他的上一代。他可以把兒童也能共同欣賞的趣味,共同享受的情趣,傳達 給孩子,讓孩子有機會親近現實人生美好的一面。58

歸納本研究所探討的六本童年散文可以發現,童年散文屬兒童散文其中一類,

以紀實性的敘述手法描寫童年題材。如林良所言,兒童散文涵蓋的題材廣闊多樣 化,表現手法無拘無束。無論在真實情景的表達,或呈現意境營造的感受,都可 以用符合兒童認知的層面出發,也符合兒童的欣賞能力。由於讀者的對象是兒童,

因此,作者在用字遣詞上,表現出活潑、趣味性濃厚的有《童年懺悔錄》、《我家 開戲院》等,用著平實淺白的口吻,講起家庭、朋友、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藉 此拉近了作者與小讀者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林良亦提及作者在兒童散文的用 字遣詞上,技巧必須是圓熟的,能向兒童展示日常語言的「藝術面」,以培養兒 童敏銳的語感。而本論文所擇選的作家,如管家琪的《藍色記憶箱》,所呈現的 內容雖然並不全然以快樂出發,但是其語調不知不覺地給予小讀者信心,雖然在 文中表達對於學業及家人相處上的無奈,但仍隨時對自己正向著說,「不要看輕 自己」的價值。對於適合兒童閱讀的兒童散文,尤其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出發,

更使讀者可以貼近現實的生活層次去思考己身處遇的困難。一如管家琪她展現不 如意的童年生活,和張嘉驊的童年都有極大的來自於家庭的壓力,但是各自看待 的方式,似乎也是給讀者一個方向,指引著不順意時可以如何看待事情,在自己

58林良,《淺語的藝術》(臺北市:國語日報,2002 年),頁 282。

弱小無能為力的時候,可以如何去抒發自己的情緒。《風島飛起來了》在最後的 篇章提出對於父親的另一種角度的看待方式,就是一種轉念的方式。而在敘述方 面,《妮子家的事》用家常菜來回憶童年,《屋簷上的祕密》等都用許多譬喻的方 式來使文字產生畫面,像拍照一樣每篇給予人一幅不同的童年景致。

在文本中的小主角,也就是作者的個性,大都是多樣的,有鮮明的王淑芬、

林玫伶,不服輸的管家琪,低調的張嘉驊,對外界充滿新鮮感的妮子,跟著大哥 哥阿嬤觀察生活的林芳萍等。《童年懺悔錄》中的王淑芬,描寫著從小就有領導 能力,無論在班上或是家裡都是個活潑慧黠的小孩。其頑皮的個性,和同學們的 互動,都可以看出在家庭中她的角色位置是受重視的。而在陳素宜《妮子家的事》, 妮子用菜餚來訴說身處於客家庄內,親戚互動緊密,身為家族的一份子,常常扮 演著協助的角色。雖然個性並沒有很明確的說明,但是從文章中可以看出,她的 童年充滿了兄弟姊妹同儕的陪伴,與鄰居、大人們的關愛。

在張嘉驊《風島飛起來了》就明顯的看出,父親管教的嚴厲以及對於生活的 不滿,造成十歲還會有尿床的糗事發生。平日,只要父親一動作,全家不敢發聲,

從各篇文章裡發現,對於家庭的無奈,還有對於自己寵物的無法照顧等,都顯現 出童年生活中的弱勢角色。在學校方面,也因為轉學的關係還有個性的緣故,屬 於班上邊緣型的人物。而管家琪的《藍色記憶箱》,同樣也是在訴說著自己童年 的憂鬱情結,其中最大的壓力就是來自於永遠達不到父母親的期待,成績永遠不 及兩個優秀的兄弟。家中的母親,時常情緒化的表現,在童年時期有時候無法解 讀時,總會讓自己一頭霧水陷入情緒之中,因此,管家琪的童年角色,和張嘉驊 的比起來,都有著無法自我操控的無力感。

同屬於有家庭壓力是林玫伶的《我家開戲院》。林玫伶曾說,第一大戲院自 從開張就很少營收過,家人們常常要為著收益所苦。而在高雄美濃的鎮上,戲院 是家族自家經營的共同事業,不僅大人小孩每個人都要擔負工作,還要一起替戲 院的收入尋找新的點子。但是在敘述上,則看不到小孩子過多的負面情緒,反而 是以自娛娛人的方式來看到逐漸下滑的產業。正向的心境源自於全家一起打拼、

31

一起共度難關的情感傳遞。讀者從字裡行間看不到大人們因此大發脾氣的場景,

只看得到在競爭之下,想著辦法讓自己更好的氛圍。在文本敘述鋪陳中,運用孩 童從旁觀的敘述手法,更能間接烘托出感受得到經濟壓力及為生活努力的心意。

在角色上,林玫伶是以一個頑皮的小姑娘,再以協助者的角色去看待戲院的工作,

而戲院是童年的表徵,也是自己學會生活的「大教室」。

之於林芳萍《屋簷上的祕密》,裡頭的小女孩常帶著弟弟去玩創意遊戲,鄰 居家的阿隆哥也像孩子王一樣,帶著小主角一起去體驗生活。從文本中可以看出 小孩子對於阿媽這個主要照顧者的依賴,以及信任。從譬喻法和如詩如畫的筆觸 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成長在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其樸實的生活環境,以及阿媽 的教養方式,深深的影響著自己。

由於未成年的兒童主要是依附在家庭下成長,而個體受制於大環境的不同,

而展現出成長之間的差異性,也在文中表現出多元的樣貌。因此,於本章第一節 先以大時代的脈絡來看臺灣的 60-80 年代社會樣貌,從中以政治、經濟、文化等 可能影響到兒童的觀點去切入文本中所提及的敘述內容。而在第二節,筆者歸納 各個作家的生長背景以及創作歷程,並以其童年生活為主要探討的部份。於第三 節筆者概述作品各個篇章的大意及主題,從中呈現每本書的主角個性不同,所處 的環境也不同下,其敘述的口吻也依照個性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筆調。從兒童視角 下去端看事件,其展現出不同的面相、呈現人物的多樣性更具有張力。歸納分析 後,探討在童年生活下,其共通的主題「家鄉」、「學校」、「娛樂」等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