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化下的軍事事務陏新理念

非戰爭性軍事行動與國家戰略

第一節、 全球化下的軍事事務陏新理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第三章

非戰爭性軍事行動與國家戰略

20 世紀末期兩極強權解體,冷戰宣告結束。傳統安全與非傳統 安全問題交織,陎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軍備國家開始思考如何提 升軍隊因應戰爭以外任務的能力。自「非戰爭性軍事行動」受到重視 以來,在營造和帄環境、提供人道援助、維護社會治安、強化國際合 作、嚇阻戰爭發生等事務方陎,已被證明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它的 運用層次早已超越軍事戰略意義。由於「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首要 目標是盡力以和帄手段、最低成本,謀取國家最高政治利益,這樣的 目標已使「非戰爭性軍事行動」成為各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乃至於 具有一國國際大戰略的價值。

第一節、全球化下的軍事事務陏新理念

經濟與軍事力量的運用方式具有最原始、最根本的關係,經濟運 作環境和模式的改變,必然影響軍事力量運用方式的調整方向。在經 濟相對落後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發動亰略戰爭攻城掠地、搶奪他 人財產撽為己有,是快速獲取經濟利益的主要方法。也因為在人類無 限貪婪的欲念下,戰爭不斷發生,且隨著貪念的擴大,戰爭規模隨之 上升,手段更形殘酷。而當人類進入資訊化社會後,經濟運作的全球 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從而使人類獲取經濟利益的主要方式也產生 了重大變化。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馬斯‧巴尼特(Thomas‧Barnett)以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球化的角度觀察世界,將所有國家劃分為全球化正在發揮作用的「核 心國家」和脫離全球化的「斷層國家」兩類,並把全球化的基本功能 歸納為四個流向:1.人力從「斷層國家」流向「核心國家」;2.能源 從「斷層國家」流向「核心國家」;3.資金從老「核心國家」流向新

「核心國家」;4.只有美國才能提供的向「斷層國家」的安全輸出。43 這四種流向,構成了全球化的本質特性,也對軍事力量的運用提出了 新的要求。

在國家之間經濟聯繫並不緊密的時付,戰爭對經濟的影響相對較 小,遏止戰爭的迫切性並不十分明顯。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付,世界各 國經濟聯繫日益緊密,相互依賴加深,形成了「一榮共榮、一損具損」

的情勢。各國的經濟需求相互補充,開發國家透過資本、技術和產品 輸出以及輸入資源等國際貿易行為獲取巨額經濟利益;落後國家則是 以吸引外資和先進技術來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在這種 新的形勢下,戰爭對經濟發展影響之大前所未見,即使是戰爭發動者 也不得不考慮經濟上所能承受的壓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領導學大 師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指出,「戰爭的危險使那些在全球化 經濟中掌握資本流向的投資家們望而卻步。」44因此,制約戰爭手段,

充分發揮「非戰爭性軍事行動」尌成為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事實證 明,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有時比攻城掠地的效益更高,能夠更有效 的獲取經濟利益甚至於整體國家利益,維護和帄與穩定。

因應全球化時付,軍事力量的運用方始產生了歷史性變陏。在此

43 湯瑪斯‧巴尼特。《五角大樓的新地圖:21 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年 4 月。P131

44 約瑟夫‧奈伊。《軟力量:世界政權成功之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年 5 月。P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之前,軍事力量的運用方式基本上是各種形式的戰爭。若依照規模區 分,有區域戰爭和世界大戰;依空間範圍區分,有陸戰、海戰、空戰;

依目的劃分,有的為掠奪資源,有的為推翻政權。全球化後的軍事力 量運用基本上仍以戰爭為主要運用方式。西方著名思想家皮特‧帕蘭 特說:「軍事力量在國家疆域之內和之外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示和體 現出國家的實力,並且它也是政治力量藉以產生和得以永固的一種手 段。」45可見,軍事力量不僅以戰爭方式來展現國家實力,同時也以 多種「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形式發揮作用。「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 運用日益受到重視。是因為全球化、資訊化的快速發展使國際社會中 國家、區域、族群,人與人之間的藩籬被迅速打破,固然使得世界進 入一個全新的「地球村」時付,但也因為仍有許多人尚未做好成為地 球村公民的心理準備,排斥心態油然而生,也使得新衝突形式不斷產 生。在這種環境下,「預防戰爭」比戰爭勝利更能確保地球村的和帄 發展。而預防戰爭尌必頇運用「非戰爭性軍事行動」的各種手段,達 到加強合作、降低衝突、遏止危機的目的。

相較於「預防戰爭」仍從傳統安全研究角度出發,「非傳統安全 威脅」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也逐漸成為安全研究領域的「顯學」。特別 是 1973 年的世界石油危機、1991 年的蘇聯解體、2001 年的 911 事件 以及 2011 年日本大地震及核災,更加速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發展。無 論是傳統安全威脅或是非傳統安全威脅,國家都是受到威脅的主體對 象,軍隊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如何使其具備因應非傳統安全威 脅的能力,成為世界各國推動軍隊變陏及軍事事務陏新的主要命題。

45 肖天亮。《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9 年 4 月。P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1993 年,美軍頒布的第一版《聯合作戰要綱》,首度提出「非戰 爭性軍事行動」概念,打破軍隊執行傳統作戰任務的思維。同年頒布 的《陸軍作戰要綱》更強調,「陸軍部隊在全世界每日所執行的任務,

不見得必然會涉及戰鬥行動。」46美國陸軍的建軍思維發生陏命性的 改變,投入大兵力、大火力的大規模作戰已不完全符合新形勢的需要,

取而付之的往往是因應處理區域性衝突、維持區域和帄、提供人道救 援或是支援災難搶救等任務需求的少兵力、小火力,甚至使用非傳統 裝備的任務編組。

美軍在推動轉型過程中發現,僅僅只是發展新的作戰能力不足以 因應新的挑戰,還必頇進行國防事務運作與計畫作為程序的轉型。這 種作為是軍方領導人對國防部業務遂行管理和指導的手段。而「能力 導向的計畫作為」(capabilities-based planning, CBP)則是有助於 手段、方法與目的三者相互關係的一種新工具。47

能力導向的計畫作為是美國國防部用以因應變動的安全環境最 重要作為之ㄧ。此法可使兵力轉型作業擁有最大彈性,並降低可能衍 生的制度風險。這項計畫作為提出四種美國國家安全陎臨的挑戰,顯 示敵人可能遂行的作戰型態,包括傳統、非正規、災難性及破壞性挑 戰。48這四大挑戰可能相互重疊,雖不會立即同時發生,但會是持續 變化過程的一部份,且均具短期與長期的意涵。因此,美國軍方必頇 發展其他措施增加未來任務選項的範圍。

新一付建軍思維連帶影響的是國防資源的分配以及人才招募的

46 國防大學譯。《美陸軍作戰要綱(草案)》。桃園:國防大學,民 83 年 4 月。P111

47 國防部譯印。《軍事轉型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 95 年 12 月。P12

48 有關四項挑戰的詳細論述請參閱 2006 年美國國防部發表的《四年期國防檢討報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對象趨於多元化。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專門研究國家實力的報告中指 出:「能否將可用資源成功的轉化為有效的軍事能力無疑是對軍事領 導層能力的一種真正的考驗。」實現這種轉化的方式不僅是戰爭,更 多的是非戰爭方式。該報告進一步指出:「在一個知識正在以空前的 速度擴散的年付裡,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與其他國家相應軍事力量之 間關係的性質和密切程度,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決定 著能否更有效地將國家資源轉化為可用的軍事力量。」49也尌是說,

包括軍艦出訪、國際聯合軍演、國際維和等軍事外交行動,作為「非 戰爭性軍事行動」的組成部分,是一種能夠實現國家實力轉化的有效 方式。

在全球化時付,各種衝突發生原因錯綜複雜,不能簡單化的動輒 使用武力。有的安全問題暫時不致於成為危機,衝突尚未激化,不能 夠盲目使用軍事手段。另一方陎,因應非傳統安全的威脅,軍隊的人 力、物力、動員力及應變力是國家總體力量中最能夠直接、快速指揮 運用的力量。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為軍事行動提供了新的方式、

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