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球獲選 ICF 智慧城市首獎案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9-101)

第四章、 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歷程

第三節、 全球獲選 ICF 智慧城市首獎案例

自西元1999年ICF舉辦第一屆全球智慧城市選拔後,每年從全球各國選出建構並 具有競爭力及包容性的寬頻智慧城市,並分享全球智慧城市在因應寬頻經濟需求的最 佳案例。本研究以ICF網站所提供獲選智慧城市首獎之城市資料,從中探討獲選首獎 的成功經驗,進而分析臺灣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建立。故配合ICF於2006開始推 行年度主題以及國內第一個獲選ICF首獎的臺北市,因此就針對2006~2012年獲選ICF 首獎城市進行研究分析,並以城市規模為區分,依照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其 人口數之多寡分為大都會型(人口100萬以上)、次都會型(人口30萬~100萬)與地區型 (人口30萬以下),將案例分別以城市規模、發展背景、在地的特色、科技應用,以及 推出的計畫敘述如下:

表 4-2 2006~2012 年全球獲選 ICF Top1 城市綜理表 亞洲

國家 城市 獲選年份 人口 地區分類

臺灣 臺北市(Taipei) 2006 年 2,622,472 大都會型 韓國 江南區,首爾(Gangnam District,Seoul) 2008 年 547,000 次都會型 韓國 水原(Suwon) 2010 年 1,100,500 大都會型

歐洲

瑞典 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2009 年 795,163 次都會型 荷蘭 埃因霍溫 (Eindhoven) 2011 年 735,000 次都會型

北美洲

加拿大 滑鐵盧,安大略省 (Waterloo,Ontario) 2007 年 115,000 地區型 美國 河濱市,加利福尼亞州

(Riverside, California) 2012 年 306,800 次都會型 資料來源:(ICF 網站,2011.12.10);本研究彙整

一、大都會型

(一)2006 年首獎-臺灣臺北市

圖 4-6 2006 年獲選 ICF Smart21、Top 7、Top 1 城市分佈圖 資料來源:ICF 網站,2011.12.10;本研究繪製

臺北市以科技為本的發展並不令人陌生,人口為 2,622,472 的城市,土地面積 271.7997 平方公里,勞動人口 1,183,000 人口。臺北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筆記型電腦、

電腦主機板生產國,臺北科技走廊由兩大科技園區所組成,而第三個科技園區正在開 發中,這科技走廊目前在 2,200 家公司領軍之下,僱用超過 85,000 具備有技術性的員 工,其 2004 年的年收入總合近 530 億美元 。臺北市也是全球前三名寬頻部署的城市 之一,百分之八十八的住家有個人電腦,而百分之 77 的家庭是連接到 ADSL 的服務。

在硬體和基礎設施方面,作為一個全球領先城市,臺北市可理直氣壯地感到驕傲。

1.更迅速的運行

在這 21 世紀快速發展的世界裡,對於臺北市而言是一項挑戰。這是為了保持和 增加其競爭優勢,同時也為嚴苛的未來做好準備。臺北市政府在其智慧城市論壇上的 申請書裡寫道:「在過去,臺北市傾向於遵循發達國家的例子」。現在,臺北市正在 尋找自己的範例和價值。

臺北市作為一個智慧城市的發展是開始於 1998 年馬英九當選市長。當時馬市長 一直努力推動「網路新都」計畫。該項目的第一階段(1999-2002 年),重點建設寬

獲選 Top 1 的城市 獲選 Top 7 的城市 獲選 Smart21 的城市

頻基礎設施,並利用互聯網來改善公共服務。該市每年平均投資七千五百萬美元在領 導政府機構裡,為全體員工安裝桌上型電腦,部署一個全市範圍的電子檔系統,這系 統每年為政府節省了七百五十萬美元,和創造數百個線上申請表格,從服務請求到投 訴違規停車。一個電子學校的努力成果在每間教室裡設置了至少一台連接寬頻的電 腦,在 250 所學校裡各創建一個電腦室,和培訓教師關於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技能。

一個電子社區項目為 24 萬人提供免費的個人電腦和互聯網培訓,並在城市各處也置 立了 800 個公共互聯網服務亭。一個線上智慧交通系統的開發是為了監測流量,引導 司機到有空位的停車位及提升計程車的安全性,和吸引新乘客的一個臺北市捷運系統 多功能悠遊卡。迄今為止,該系統已發出超過 570 萬張悠遊卡了。

2.第二階段帶來了全球 7 大智慧城市的排名

因為這些努力,臺北市被智慧城市論壇命名為 2003 年的全球 7 大智慧城市之一。

在 2006 年,智慧城市論壇認可了臺北市因為它把「網路新都」計畫提升至下一個階 段,讓寬頻連接成為市民和企業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並運用它來改善該市的經濟。

網路新都計畫(2003-2006 年)的第二階段專注在幾個優先事項上。首先是更快 地融入市民生活的寬頻和在線服務。到了 2005 年 5 月,政府的總檔流量有 84%是通 過電子文檔交換。其互聯網門戶網站提供超過 400 項服務,每天平均有 3500 市民使 用這些服務,而超過 5200 間中小型企業在一個免費的臺北市商務網門戶已創建了自 己的網站。以長遠來看,臺北市致力於鼓勵更好的中文電腦介面的開發和拓展 適合 中國人傳統的內容和應用程式。這些進步不僅將促進市民的寬頻使用,也將為在臺北 市的公司提供一個機會,使它們在中國更容易獲得商機。

3.知識工作者

第二個優先事項是縮短把學生轉化為有生產力的知識工作者所需要的時間和資 源。臺北市的公司所面臨最關鍵的挑戰是學校和就業市場之間的「最後一公里」。為 此,每四年有超過 9300 萬美元是專門用於資助臺北市的資訊科技教育。資訊科技技 能廣泛在小學、高中和大學以及企業培育所裡。Microsoft 選擇臺北市作為它在全球

所設置的未來學校計劃的第一座城市。Cisco 在臺灣正在實施它的網絡學院,吸引來 自 79 家臺灣公司的參與,並為 16,000 名學生提供培訓。政府還建立了 Taipei e-University,提供關於學術理論和實際實踐的網上培訓,這將引導專業認證。

第三個優先事項是提供一個基於資訊科技的創新平臺。在網路新都計畫的第二階 段中,政府為主要的公共交通運輸站和所有小學及初中的校園部署了一個城市無線網 路,在那裡每一個班級都設有自己的網站,以方便師生通信。這項計劃要求網路延伸 到 90%的城市。

4.數位平等包容

第四個優先事項是使用寬頻以確保數位平等。隨著政府的鼓勵之下,非營利組織 已建立了 13 所社區大學,提供科技和其他課程給近 22 萬人。互聯網服務站在 800 間便利店和其他地點設立,讓市民可更方便的使用線上服務。一個電子醫療倡議匯集 300 家市立醫院和診所的資料系統,並透過腕帶提供老年和殘疾市民安全監測。

2004 年的除夕,馬市長和臺灣總統陳水扁領導臺北市 101 開幕的慶典,這是世 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也是全球技術上最先進的建築之一。它是這個城市的指標性,

代表著無限的雄心與抱負,主旨在躋身寬頻經濟所挑選的少數領導人的行列。

(二)2010 年首獎-韓國水原市

圖 4-7 2010 年獲選 ICF Smart21、Top7、Top1 城市分佈圖 資料來源:ICF 網站,2011.12.10;本研究繪製

韓國水原市人口為 1,100,500 人,土地面積 121.1 平方公里,勞動人口 551,500

人口。成立於 200 年前,是韓國首次規劃城市,由於 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水原 市遭受沉重打擊,從而導致其領先的企業遷移或關閉的情景。市政府開始積極發展,

針對資訊科技、生物技術和奈米技術的未來產業。有別於傳統,水原市不以吸引大型 企業為主要目標,反而將重點轉向由小到中小型企業所結合的企業群。它提供了一座 大城市的所有資源去建立嶄新的工業園區和企業溫床,提供低利率資金和引入進出 口,促進外商和網路行銷。憑藉著韓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寬頻,無論是在家中或眾多資 訊站甚至在整個社區中,連貫式的連接政府網路服務的旗幟,水原市在電子政府的名 下投入大量資金。水原市也開始大量投資在教育的提升。它推出獎學金、職業培訓和 學術競爭方案,創造了外語言學校和設置圖書館查詢系統和媒體中心。外語學校不僅 提供水原市年輕人一個全球化的經濟條件,也提供了外籍工作者後代一個能使用自己 母語的高品質教育空間。

南韓人民期待政府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手腕,該國在全球的寬頻普及率和速度上是 位於領先地位,部分原因是因為該國政府在 1995 年開始時發布的指令,大規模投資 和私營部門運營商之間的激烈競爭,在這過程不是一直都是令人愉快的,有的公司賠 錢、倒閉,或在找到利潤之前與其它公司合併,但是最終的結果是為該國建立了令全 世界羨慕的寬頻基礎設施。

水原市位於首爾南方,是京畿道的首府,其強大的治理手段可追朔到幾個世紀之 前,該市由朝鮮第 22 位正祖皇帝於 200 年前建立的,是韓國首次規劃的城市。水原 市長久以來一直是一個相當小的鎮,最近幾十年可看見人口的激增,現在它是全國第 二大的直轄市,僅次於首爾。

就像其它全球地區的衛星城市,水原市部分的成功是在為其更大鄰近城市的需求 服務,它成為首爾南部的一個運輸中心,也是一個專攻科技和重工業的製造產業樞 紐。隨後而來,在 1997 年亞洲的金融危機,水原市最大的雇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在 2003 年搬離該市,而另一個大雇主-三星康寧(Samsung Corning)在 2005 年停業,當像三星這樣的大集團主宰南韓大多數的經濟,水原市領導人意識到這種統

治付出龐大的代價。

1.投資一個新經濟體系

由市長徐金勇(Yong Seo Kim)的帶領之下,水原市著手建造一個基於中小型企業 的經濟發展,專攻資訊科技、生物科技,和奈米技術,城市政府支援這一項目標與公 共投資是不手軟的。在 2003 年,該市開始發展水原工業園區,預計在 2006 年完成,

現今安置了 156 家金屬加工企業的發展。第二綜合大樓於 2008 年完成,安置 40 家公 司,製造電子零件、成像、聲學,和電信設備。第三綜合大樓現在正在建造,目標完 工日期是 2012 年,水原市提供基礎設施和一系列的優惠措施,鼓勵開發商和工廠到 此設立定點。

水原市為規模較小的公司,已投入$7 百萬美元到 9 棟多租戶辦公大樓的開發,

包括水原 Venture Plaza、Digital Empire 和 Innoplex,其中 900 家公司現在僱用超過 11000 人。另外三棟多租戶辦公大樓正在建造當中,將可安置 320 家公司和超過 4000 名員工,並給予租戶有吸引力的獎勵,包括了免除或減少註冊、收購、財產和增值稅。

最新的方案是在 2008 年開設一個企業培訓中心,現今是 25 家公司員工的家園。

政府的支援擴展超出土地投資和稅收優惠政策的層面,市政府每年也分派了$27 百萬美元作為強化中小型企業競爭力的投資資本,資金的匹配向私人投資或銀行貸 款,但是因為太小型而無法吸引私人融資的公司,將會得到水原市高達$18000 的資 助,以支援這項開發,水原市也有一間創新電子貿易辦事處,連接韓國其他城市、亞 洲、歐洲,及南美的合作城市,這辦事處提供水原公司的線上產品出售和提供一個視 頻會議系統,以促進不需遠行的交易,到目前為止,不同的公司已透過該辦事處出售 值$200000 的產品,一家韓國貿易投資振興機構的分行擴展這項努力,為水原公司提 供海外代表,從 2003 年到 2008 年,將近 500 家當地企業都有參與博覽會和市場開發 方案。

任何有在市政府辦事經驗的人都知道,光在一個問題上投錢是不能保證成功的,

當把納稅人的錢押在辦公大樓與公司上的同時,水原市也已在企業、大學、和政府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