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59-18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在都會區整體策略因子權重排序為:

權重值較高者依序為資訊化公共服務>政府行政自動化>合作關係網>推動智 慧節能設備>企業創新>資訊培訓課程>資訊教育>社區服務學習中心>推動策略 小組>技術研發>遠端醫療等共計十一項。

(二)在一般城鎮整體策略因子權重排序為:

權重值較高者依序為資訊化公共服務>政府行政自動化>推動策略小組>遠端 醫療>社區服務學習中心>合作關係網>推動智慧節能設備>資訊教育>企業創新

>技術研發>資訊培訓課程等共計十一項。

綜合此上述的篩選結果,反應在區域之適宜性與在地需求,提供在未來上能符合 國際潮流,並能配合地方特色之發展策略與目標,建立有效且客觀之臺灣推動智慧城 市發展策略體系。而由於最後檢討在整合各專家權重比較決策的問題上,透過雷達圖 顯示,在五大構面上的排序中,只有都會區共識度會受到極端值的影響,而在一般城 鎮與各十一項的推動策略之區域優先排序上,共 識度都是呈現一致性,因此,本研究 對智慧城市之推動策略具有參考性。

二、推動臺灣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建議

本研究由於符合國際潮流與趨勢,其概念框架、發展角 度、指標建立皆由國際組 織 ICF 與獲選首獎城市案例所進行研擬。而從各國首獎案 例中,瞭解不同城市發展成 功的計畫與做法,並無法複製到其他城市,因此,在評估策略之建立上,必須符合區 域發展現況,及深入瞭解城市的難題、願景、特色、與人民需求,以及建構智慧城市 發展的構面優先順序,經由反思釐清所有的狀況後,並配合 ICF 評選重點,提出適當 的智慧城市發展策略規劃才是關鍵因素。

三、後續研究之建議

建立之臺灣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評估體系,是以現有國際組織 ICF 的智慧城 市理論、架構,以及蒐集歸納獲選首獎策略而所建立。但 ICF 是一個活的組織,會隨 著全球經濟、環境的改變,城市也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故 ICF 的評估體系是會隨著 時間空間而改變其評估的內容。再者,本研究是針對臺灣區域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策略 所擬定的,由於蒐集首獎城市發展現況與地理環境 不同,因此對於臺灣在不同區域調 查亦會產生不同之結果。因此,本研究以研究過程及結果,針對未來推動智慧城市發 展策略提供幾項建議,作為後續研究者與決策者之參考之用:

(一) ICF 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科技來建設未來智慧城市的觀念,因此針對當地 民眾進行使用滿意度調查,以及在各區域去清查盤點已建置之智慧化情況,

決策者可透過調查結果,瞭解民眾意見及現況系統使用率,進而在推動策略 時,什麼是人民需要、保留和擴展的,或者是要擺脫的因應對策,可作為日 後研擬發展策略之依據。

(二) 透過 ICF 首獎城市進行人口、面積與密度分類分析,充分瞭解不同尺度空 間智慧化發展之差異,找出符合臺灣區域規模相近的城市,做為未來臺灣區 域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參考。

(三) 從歸納 ICF 首獎共同策略中,決策者應從長期觀點及地方策略角度,評估 地方寬頻基礎建設需求,建立具有遠見的推動小組,能列出解決現有科技在

當地各種問題,而與當地政府和非營利部門之間相互合作,如何思考與跨部 門資訊的整合,制定長期地方寬頻政策,確立一致、連貫的寬頻願景,以國 家寬頻速度和普及率為目標。並加強提升教育及培訓課程、各領域產業創新 與技術研發、統一智慧系統服務的解決方案、提出永續發展的智慧城市發展 計畫,以及迅速掌握先進技術、具備超前智慧化建設理念的城市,並針對在 地化的需求與機能,經過專家意見,進而推導出朝向成功智慧城市發展策略 的主要面向。

(四) 根據檢討各專家權重結果,透過雷達圖顯示,在五大構面上的排序中,只 有都會區共識度會受到極端值的影響,而在一般城鎮與各十一項的推動策略 之區域優先排序上,共 識度都是呈現一致性,造成此差異可能基於專業知識 限制和決策時間壓力等因素影響,無法針對問卷內容給予精確判斷,導致專 家權重造成偏誤的決策,顯然就層級分析法在群體決策問題的應用上,以簡 易的算術平均法來整合數位專家的主觀權重與意見,往往會因共識度不夠,

導致專家權重造成偏誤的決策結果,故建議以分析網路程序法(ANP),利用 其增加回饋(Feedback)模式,選出最理想的決策方案。

(五) 擬定推動臺灣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評估體系,是依照 ICF 的概念所進行彙 整,如要更完備之評估架構,可透過其他推動智慧城市組織進行研究調查、

分析比較,充分瞭解不同組織發展重點的差異,再將這些理論、概念與評估 架構加以整合,進而研擬更嚴謹之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之評估。

(六) 透過 ICF 的運作模式與影響力,以及本研究策略分析上面,美國人所制定 的五大構面,是否可適用於華人地區,並可朝哪個方向去努力,建立往後華 人地區文化特色的智慧城市。

參考文獻

一、碩、博士論文

1. 廖文瑞(2012),臺中市智慧城市發展綱要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

1.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

中國統計學報,第 6 期第 27 卷,頁 5-22。

2. 張家生(2010),從「網路新都」走向多元應用的「智慧城市」,研考雙月刊,

第 34 期第 4 卷,頁 95-100。

3. 朱立倫(2009),優質公共服務 -「桃園驚艷」新政新領航,研考雙月刊,第 5 期第 33 卷,頁 11-17。

4. 巫細波、楊再高(2010),智慧城市理念與未來城市發展,城市發展研究,第 11 期第 17 卷,頁 56-60。

5. 陳柳欽(2011),智慧城市:全球城市發展新熱點,全球科技經濟嘹望,第 4 期第 26 卷,頁 49-59。

6. 吳松林(2006),全球化下的城市競爭策略,研考雙月刊,第 5 期第 30 卷,頁 3-12。

7. A, Coe ; Paquet, G. and Roy, J.(2001). "E-governance and smart communities: a social learning challenge".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19 (1): 80-93.

8. Berry, C. R.; Glaeser, E.L.(2005). "The div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levels across cities".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4 (3): 407-444.

9. Deakin, M . (2007)."From city of bits to e-topia : taking the thesis on digitally-inclusive regeneration full circle".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14 (3):

131-143.

10. Deakin, M; Allwinkle, S .(2007)."Urban regeneration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the role network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building successful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14 (1): 77-91.

11. Hollands, R. G .(2008). "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City 12 (3):

303-320.

12. Komninos, N. (2009). “Intelligent cities: Towards interactive and glob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Vol. 1, No.( 4) :337-355.

13. Komninos, N. (2011) . "Intelligent cities: Variable geometries of spatial intelligence", From Intelligent to Smart Cities, Mark Deakinand HusamAl Waer(ed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rnational, (3) : 1-17.

14. Odendal, Nancy . (2003)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local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 in develop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7 (6): 585-607.

15. Paskaleva, K . ( 2009). "Enabling the smart city:The progress of e-city governance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1 (4):

405-422.

16. Saaty, T. L. (1977) .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15): 234-281.

17. Torres, L; Pina, V. and Sonia, R. (2005) ."E-gover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 in EU countries: Beyond NPM or just a second wave of reforms?".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9 (5): 531-553.

三、書籍與出刊品

1. 張魁峯(2009),Super Decisions 軟體操作手冊-以 ANP 突破 AHP 的研究限制,

臺北市:鼎茂出版社。

2. 王輝、吳越、章建強、裘加林、溫曉嶽(2010),智慧城市,北京:清華大學出 版社。

3. 張忠吉(2012),大臺中市智慧城市推動策略與具體措施,「台日智慧社區研討 會」,臺北市,42-73。

4.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9),「智慧臺灣專書」,臺北市:行政院科技顧問 組。

5. 侯鈞元(2010),標竿國家智慧城市發展趨勢下之臺灣產業商機,新竹縣:工業 技術硏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硏究中心。

6.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9),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新應用案例報導-「創新智慧 城市,以臺灣桃園及韓國首爾為例」,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7. 臺北市政府(2010),2007-2010 臺北市推動「智慧城市」成果紀實,臺北市:臺 北市政府資訊處。

8. 臺北市政府(2008),臺北市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綱要計畫(96-99 年),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資訊處。

9. 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智慧臺灣桃園啟動「U-桃園計畫」規劃書,桃 園:桃園縣政府研發處。

10. 經建會綜合計劃處(2010),歐盟「EUROPE 2020 策略」的規劃與啟示,臺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1.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2009),我國資通訊建設推動現況,臺北市:行政院。

12. 蔡建年(2007),寬頻政策技術趨勢研究及加速光纖寬頻環境發展介紹,臺北市:

內政部營建署。

13. 王隆昌(2008),由國外寬頻政策看本國寬頻政策發展,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14. Atlee, T. and Pór, George . (2006)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by Tom Atlee and George Pór , Evolutionary Nexus: connecting communities for emergence.

15. Bell, R., Jung, J., and Zacharilla L.(2009).Broadband Economies: Creating the

Community of the 21st Century , New York, 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16. Baron, S; Field, J. and Schuller, T . (2000) . Social capital: Critical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Smart Communities. (2001) .Ten Steps to Becoming a Smart Community.

18. Caragliu, A; Del Bo, C. & Nijkamp, P . (2009) ."Smart cities in Europe". Serie Research Memoranda 0048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Faculty of Economic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etrics).

19. Droege, P. (ed.) . (1997)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 Spatial Aspect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Oxford, Elsevier.

20. Del Bo, C.; Florio, M. . (2008) ."Infrastructure and growth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at the regional level in a spatial framework". Departmental Working Papers 2008-37 (Milan: University of Mil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1. Deakin, M . (2010) .Reddick, C. ed. "Review of City Portal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rvice Provision under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Fourth Phase". Politics, Democracy and E-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and Service Delivery (Hershey: IGI Publishing).

22.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 New York: Basic Books.

23. Giffinger, Rudolf; Christian Fertner, Hans Kramar, Robert Kalasek, Nataša Pichler-Milanovic, Evert Meijers . (2007) ."Smart cities – 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Vienna: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Retrieved 2009-11-11.

24. Glaeser, E.L; Berry, C. R. (2006)."Why are smart places getting smarter?". Taubman Cente Policy Brief (Cambridge MA: Taubman Centre) 2006-2.

25. Komninos, N. (2002) . Intelligent Cities: Innovation, knowledge systems and digital

spaces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6. KomninosN.(2008).Intelligent Cities and Globalis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7. Nijkamp, P. (2008) . "E pluribus unum". Research Memorandum, Faculty of Economics (Amsterdam: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28. OECD – EUROSTAT . (2005) .Oslo Manual. Paris: OECD -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9. Poelhekke, S . (2006) . "Do Amenities and Diversity Encourage City Growth? A Link Through Skilled Labor".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San Domenico di Fiesole, Italy: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ECO2006/10.

30. Southampton City Council. (2006) ."Southampton Smartcities Card". Retrieved 12 November 2009.

31. Steventon, A., and Wright, S. (eds) . (2006) .Intelligent spaces: The application of pervasive ICT , London, Springer.

32. Susanne Dirks,Mary Keeling,(2009),智慧城市白皮書,北京:IBM 商業價值 研究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33.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34. Yasser Alobaidan. (2009) .SMART CITY, From Dream to Reality: Intelligent Cities Conference 2009.

四、網頁資料

1. ICF.(2011).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http://www.inntelligentcommunity. org (December. 10,2011).

2. ITU.(201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http://www.itu.int/en/Pages/

default.aspx,( April . 24,2012).

3. MIT Smart Cities Lab.(2011).Smart Cities,http://cities. media.mit.edu/,(December.

28,2011).

4. IntelCities.(2011).e-Governance,http://intelcities.iti.gr/intelcities,(December. 24, 2011).

5. URENIO.(2011).Watch: Intelligent Cities — Smart Cities — Innovation Ecosystems, http://www.urenio.org/,(December. 24,2011).

6. Florida, R. L. (2009). "Class and Well-Being",http://www.creativeclass.com/creative_

class/2009/03/17/class-and-well-being/,(December.29,2011).

7. Cisco,http://www.cisco.com/,(December. 24,2011).

8. IBM,http://www.ibm.com/us/en/,(December. 24,2011).

9. 新北市政府,http://www.ntpc.gov.tw/web/Home?FP=1064,(2012 年 3 月 10 日)。

10.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http://www.rde.ntpc.gov.tw/_file/1397/SG/42994 /D.html#,(2012 年 6 月 10 日)。

11. 臺中市政府,http://www.taichung.gov.tw/internet/main/index.aspx,(2012 年 3 月 10 日)。

附錄一 各國獲選 ICF 智慧城市綜理表

一、2006~2012 年各國獲選 ICF Smart 21 城市綜理表 亞太地區

國家 城市 獲選年份

中國 天津(Tianjin) Smart21(2006 年) 中國 天津濱海新區(Tianjin Binhai New Area) Smart21(2010 年) 中國 重慶 (Chongqing) Smart21(2011 年) 中國 上海 (Shanghai) Smart21(2011 年) 日本 市川市(Ichikawa) Smart21(2006、2007 年) 韓國 江南區,首爾(Gangnam District,Seoul) Smart21(2006、2007、2008 年) 韓國 華城東灘 (Hwaseong Dongtan) Smart21(2008 年)

韓國 水原市(Suwon City) Smart21(2010 年) 臺灣 臺北市(Taipei) Smart21(2006 年)

臺灣 桃園縣(Taoyuan County) Smart21(2009、2010、2011 年) 臺灣 新北市(New Taipei City) Smart21(2012 年)

臺灣 臺中市(Taichung City) Smart21(2012 年) 澳大

利亞 墨爾本,維多利亞(Melbourne,Victoria) Smart21(2006 年) 澳大

利亞 惠特爾西,維多利亞(Whittlesea,Victoria) Smart21(2007 年) 澳大

利亞 黃金海岸市(Gold Coast City) Smart21(2008、2009、2010 年) 澳大

利亞 伊普斯維奇,昆士蘭州(Ipswich,Queensland) Smart21(2011、2012 年) 澳大

利亞 南澳大利亞(Prospect,South Australia) Smart21(2012 年) 歐洲

國家 城市 獲選年份

英國 英國倫敦(London,England) Smart21(2006 年) 英國 曼徹斯特,英格蘭 (Manchester,England) Smart21(2006、2009 年) 英國 桑德蘭,英格蘭 (Sunderland,England) Smart21(2007 年)

英國 鄧迪,蘇格蘭 (Dundee,Scotland) Smart21(2007、2008、2010 年) 英國 伯明罕(Birmingham) Smart21(2011 年)

歐洲

國家 城市 獲選年份

法國 伊西萊穆利諾 (Issy-les-Moulineaux) Smart21(2007、2009、2011 年) 法國 貝桑松(Besancon) Smart21(2010 年)

荷蘭 埃因霍溫(Eindhoven) Smart21(2008 、 2009 、 2010 、 2011 年)

希臘 特裡卡拉(Trikala) Smart21(2009、2010、2011 年) 希臘 伊拉克利翁,克裡特(島)(Heraklion,Crete) Smart21(2012 年)

愛沙

尼亞 塔林(Tallinn) Smart21(2007 、 2008 、 2009 、 2010 年)

芬蘭 奧盧 (Oulu) Smart21(2012 年) 馬恩島 馬恩島 (Isle of Man) Smart21(2007、2008 年) 馬耳他 馬耳他 (Malta) Smart21(2008、2009 年) 匈牙利 索普隆 (Sopron) Smart21(2011 年)

冰島 雷克雅維克 (Reykjavik) Smart21(2007 年) 葡萄牙 埃武拉 (Evora) Smart21(2006 年) 瑞典 哈馬碧濱水新城 (Hammarby Sjostad) Smart21(2008 年) 瑞典 卡爾斯克魯納 (Karlskrona) Smart21(2007 年) 瑞典 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 Smart21(2009 年) 瑞典 韋斯特羅斯 (Vasteras) Smart21(2006 年)

北美洲

國家 城市 獲選年份

美國 克裡夫蘭,俄亥俄州 (Cleveland,Ohio) Smart21(2006 年)

美國 阿什蘭,奧勒岡州 (Ashland,Oregon) Smart21(2007、2008、2009 年) 美國 都柏林,俄亥俄州 (Dublin,Ohio) Smart21(2008 、 2009 、 2010 、 2011

年)

美國 俄亥俄州東北部 (Northeast Ohio) Smart21(2006、2008、2011 年) 美國 溫斯頓賽勒姆,北卡羅萊納州

(Winston-Salem, North Carolina) Smart21(2008 年) 美國 威斯特徹斯特郡,紐約州

(Westchester County, New York) Smart21(2008、2009 年) 美國 布裡斯托爾,維吉尼亞州 (Bristol, Virginia) Smart21(2009、2010 年) 美國 河濱市,加利福尼亞州

(Riverside, California)

Smart21(2009 、 2010 、 2011 、 2012 年)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5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