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城市的定義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1-36)

第二章、 智慧城市文獻及理論回顧

第四節、 智慧城市的定義

一、智慧城市的定義

智 慧 城 市 可 以 沿 著 六 個 主 軸 線 或 層 面 去 鑑 定 和 排 名 ( Giffinger,Rudolf et al. ,2007)。這些主軸是:智慧經濟(Smart Economy)、智慧流動性(Smart Mobility) 、 智慧環境(Smart Environment)、智慧的人(Smart People)、智慧生活(Smart Living)、及 最後,智慧的治理(Smart Governance)。這六軸在城市增長和發展與傳統上、區域及 新的理論連接。尤其這些主軸是分別建立於在區域的競爭力、運輸及資通訊技術的經 濟學、自然資源、人力及社會資本、生活品質、並和公民參與治理城市的理論上。智 慧城市這個詞已被賦予各種不同的含義,它在文獻中就有不同的描述:

最初的智慧城市被定義為城市的虛擬重建,如同虛擬城市(Droege,P.ed. , 1997)。

這一詞已被廣泛的使用、而且也與數位城市(Digital City)、資訊城市(Information City) 、 有 線 城 市 ( Wired City) 、 電 訊 城 市 ( Telecity) 、 知 識 為 基 礎 的 城 市

(Knowledge-based City)、電子社區(Electronic Communities)、電子空間社區

(Electronic Community Spaces)、彈性城市(Flexicity)、電訊城邦(Teletopia)、

網路城市(Cyberville)這些辭彙劃為等號。它們涵蓋了涉及社區與城市中的數字空 間裡的電子和數位的應用。由智慧社群世界基金會所定義的智慧城市,是以資通訊的 科技為基礎的發展環境,它將智慧城市與智慧成長相互連結。一個智慧城市是會利用 有意義及重要的方式去做有意識的努力,並使用資訊技術來改變其區域內的生活和工 作,而不是運用增量的方式(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Smart Communities , 2001) 。

另一個被定義的智慧城市是具有資訊和通信技術植入的智慧環境,並可建立把數 值帶入物理世界的互動空間。從這個觀點來看,智慧城市(更籠統的說法是智慧空間)

是指在物質環境中資通訊技術和感測器系統逐漸的消失,因為他們已被植入到我們生 活、旅遊和工作的物體及環境中(Steventon , A.&Wright,S.(eds) , 2006) 。

智慧城市也被定義為在相同的領域裡為該區所帶來的創新和資通訊技術。因此智 慧城市論壇(ICF),在 2006 年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標,這些指標為了使社區和地區瞭 解如何在今天的寬頻經濟下可以有競爭優勢進而提供了一個框架。要成為一個智慧城 市必須具備以下所有條件:

1. 對於企業、政府設施和住宅實施寬頻通信的重要部署。

2. 有效的教育、培訓和能執行知識工作的勞動力。

3. 促進數位民主的政策和方案,以縮小數位鴻溝及確保在寬頻革命下所有階層 和民眾皆可受益。

4. 創新的公共和私營部門,並努力創造經濟集群和風險資本,以提供新企業的 發展。

5. 有效的經濟發展和市場行銷可充分利用社區的寬頻去吸引優秀人才的就業和

投資。

同時,智慧城市(社區、集群、地區) 被定義為多層領域系統的創新。它是一個 可聚集知識密集的活動,利用機構去帶來學習和創新的合作,並讓數位空間的溝通和 互動使城市有最大限度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城市(Komninos 2002;2006)。

在 2009 智能城市會議中,企業發展負責人 Yasser Alobaidan 總結並一致在一個定 義上:

1. 學術性:一個城市為了提高該市的生活品質跟全球別的城市比較起來所產生的智 慧財產數量。

2. 供應商:一名市民在每一秒可產生或得到的以百萬位元為單位的數據流動量,這 也稱之為數位城市(CyberCity)。

3. 資通訊技術:不同科技的多樣化被完美的結合以提供無縫的聰慧應用及在個別接 入網絡的服務。

4. 市民:感受到服務、關照、價格、品質、可用性和速度效率的生活。

由此可知,一個城市可以被定義為「智慧」,透過參與式的治理,跟隨著在自然 資源上有一個智慧的管理,投資在人力、社會資本、傳統運輸及現代資通訊技術(ICT) 的基礎設施上,可以刺激並供給能有永續性的經濟發展和一個高品質的生活。

二、智慧城市的層面

智慧城市進化到對一個城市內關於人類、集體和人工智慧上所有層面的強力整 合。他們是作為結合三個主要層面的多方面的維群構造(Komninos , 2006;2008):

(一)第一個層面涉及到城市人民

在這個城市生活和工作且擁有智慧、創造力和創建(設)力的人民。這個關點是由 Richard Florida (2002)用來形容創意城市的,這匯集了新創建階層的價值觀念和要 求,包括有知識和有才能的人、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和其他創造性 的人才,這些人對於決定他們的職場是如何組織的,公司是否可將昌盛及城市是否將

(二)第二個層面涉及到城市人口的集體智慧

集體智慧是人類社會透過這種的分化與整合,競爭與協作的創新機制,而往更高 的複雜性和和諧性發展,進化出的能力(Atlee T.&Pór George , 2006)。此層面是根據 城市的機構,這些機構賦予知識和創新方面的合作。

(三)第三個層面涉及到把人工智慧技術嵌入到城市的物理環境中,並讓城

市民眾使用

通信基礎設施、數位空間和可解決問題的線上工具都可讓城市民眾享用。所以智 慧城市的概念整合了所有上述的三個層面,包括物理、體制和數位空間。

因此,智慧城市一詞描述了這個領域包括:

1. 發展知識密集活動或集群等活動

2. 社會合作崁入的常式-,允許知識和技術絕竅被取得及適應;

3. 發達的通訊基礎設施、數位空間和知識 / 創新管理工具

4. 一個經過驗證可創新、管理和解決難題的能力,因為創新和管理的能力是衡量智 力的關鍵因素。

智慧城市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然而,當智慧城市更加依靠集體智慧/協作智慧、

創新系統、以及網路的協作空間時,智慧城市的研究和文獻似乎卻對於嵌入式系統、

感測器和互動媒體更加重視。在任何情況下,這兩個概念都試圖整合上述三個層面的 城市空間(物理、社會和數位)。

三、 智慧城市對數位城市

瞭解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的爭論是從其他形式的數位空間,即「數位城市」和「智 慧環境」來描述他們之間的分歧。所有的智慧城市即是數位城市,但所有的數位城市 並不是智慧城市(Komninos , 2002)。不同在於智慧城市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數位城 市的能力是經由數位通信的服務所提供的。採取以下的例子:

當一個城市或當地社區的行政部門已經在提供離線的服務同時,他們也提供了

線上「透過其門戶網站」的服務。這是一個數位城市為市民提供網上服務的 代 表性案例。

1. 一群人/組織使用數位空間的諮詢和民眾之間的線上合作來創建新的產品 / 服 務。這是一個由智慧城市創建與公民參與典型的服務案例。在第二案例中,數 位空間成為一種工具。利用集體的智慧和策劃新的方案去幫助民眾需求 使這工 具可以對一個社區的能力產生貢獻。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說,在當地政府的服務供應中,數位城市是位於在公共權力 和公民下游之間的服務接收者(作為數位市場);然而智慧城市是位於公民與公共權 力的上游之間,來賦予共同創造和協同設計的服務 (如生活實驗室)。這種觀點解釋 了為什麼智慧城市的主要構造是跟創新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聯繫的,如競爭情報、技 術吸收、協同產品開發、和新產品的推廣。

智慧環境是當數位互動走出電腦並成為嵌入到建築物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數位空 間中。智慧環境是聯合了可以提供自動化服務的數位城市與可以提供自動收集和處理 資訊以及新產品的開發/服務發展的智慧城市。故下列歸納出數位城市與智慧城市於 概念上之差異:

表 2-3 數位城市與智慧城市差異分析表 發展階段

關注焦點 數位城市 智慧城市

資通訊技術發展 基礎設施佈件與研發(初期階段) 應用發展與服務(成熟階段)

技術重點 資訊網路普及與硬體設施效益 智慧決策與整合服務

隱含概念 資訊社會概念 人、科技、環境三者共生

資訊訊息 資源的整合與分享 知識創新與智慧產生

資料來源:中華大學智慧城市研究室,2010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