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再」篇章層面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再」篇章層面相關研究

本章第一節曾提到,在張誼生(1996a)對副詞的分類中,「再」屬於限制性 副詞中的重複副詞和關聯副詞。「再」既為關聯副詞,在篇章中即應具有銜接句 子的作用。從這樣的觀察角度出發,本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篇章的相關 理論概念,接著探討「再」的篇章相關文獻,最後為本節的討論做總結。

一、 相關理論概念

這 部 分 首 先 介 紹 篇 章 的 定 義 , 從 而 進 一 步 介 紹 亯 息 結 構 ( information structure)、焦點(focus)、主位結構(thematic structure)、前景(foreground)與 後景(background)、銜接(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等篇章相關理論概念。

“Discourse”一詞在翻譯和定義上各家學者存有不同的說法。在定義上,有 學者認為是指口頭表達的語言材料,如 Coulthard(1985),也有學者如 Widdowson

(1995)以其來表示書面語材料;而在翻譯上,有學者以「話語」和「篇章」來 分指口語和書面語,亦有不少學者將口語和書面語的語料都統稱為「篇章」(鄭 貴友,2002:18;劉虹,2006:2)。本文則以國內學者習用的「萹章」(廖秓忠,

1992;屈承熹,2006;陳俊光,2007)一詞來指稱“Discourse”,並同時包含了 口語和書面語的材料。

廖秓忠(1992:182)將「篇章」定義為「一次交際過程中使用的完整的語 言體」,並且通常「大於一個句子的長度,涉及說話人/作者和(潛在的)聽話 人/讀者」。鄭貴友(2002:16)認為「篇章」是「一段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 亯息、前後銜接、語義連貫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言語作品」。許餘龍(2002:

203-204)則強調「不論是一句話(或甚至是一個詞)還是一部巨著,只要構成 一個語義上的整體,便可稱為篇章」。

衛真道(2002:6)指出,據 Halliday(1981)的看法,句子之所以能生成篇 章,是因為句子「通過推理逐步形成這個作為模型的篇章,並能在各個方面表現 出篇章的意義」。而句法分析和篇章分析的不同可體現在語料的選擇上,如圖 2-8 所示。

圖 2-8 篇章語言學和句子語言學在語料上相異之處(劉辰誕,1999:10)

篇章分析和句法分析雖然在選擇語料時有不同的著重點,但已有研究顯示,

人的認知過程基本上和表述過程是一致的,大致都遵守由已知到未知順序。因 此,不論是句子還是篇章,實際上都遵從這樣的順序(鄭貴友,2002:95)。

在亯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中,亯息一般分為已知亯息和未知亯息 兩類。前者又稱「舊亯息」或「已傳亯息」,表示「上文篇章局部已經提到的或 間接提到以及不言而喻的亯息內容」;後者又稱「新亯息」或「新傳亯息」,是「第 一次引入篇章的或者為聽話人不知道的亯息內容」。而「焦點」(focus)就是未知 亯息中的核心內容,通常位於句末。根據上述概念,可簡單歸納句子內部的亯息 結構為:「已知亯息 + 未知亯息(焦點)」(鄭貴友,2002:95-98)。

從功能的角度來看,根據語義,通常可將句子劃分成兩個部分,即主位

(theme)和述位(rheme),這就是主位結構(thematic structure)的概念。主位 是句子的起始,多為句子其餘部分敘述的基礎;述位則是句子的內容,多為對主 位的描述和說明。主位結構和亯息結構是息息相關的,主位通常傳達的是已知亯 息,即交際雙方已經熟悉的亯息;而述位則通常傳達未知亯息,即受話者尚未知 曉的亯息(鄭貴友,2002:102;陳俊光,2007:138)。

前景(foreground)和後景(background)也跟亯息結構有關。Hopper(1979:

213)認為,在敘述中屬於篇章主架構的事件為前景,而用來輔助或說明故事主 線的部分則為後景24。從定義上可知,背景和前景的不同之處在於,背景無法推 動事件的發展;此外,根據 Fleischman(1985: 859)的看法,背景和前景另一不 同之處在於,在事件的描述中,前景可能具有無法預期或出乎意料的特性。因此,

從亯息結構的角度來看,前景多表達未知亯息,而背景則多為已知亯息(屈承熹,

24 原文為:The part of the narrative which presents events belonging to the skeletal structure of the discourse is referred to as “foreground”, and the part of description which supports or amplified the main story line is referred to as “background”.

2006:163)。

在篇章分析中,「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是兩個重要的基 本概念。銜接跟形式有關,是把一個句子跟其他句子相互連接的標記或方式,透 過顯性的連接性詞語的應用,使人們可以了解句子之間的語義關係,甚至組織整 個篇章。連貫則跟句子的內在語義有關,一般處於篇章的深層結構之中,表達了 各種概念或命題之間的聯繫(胡壯麟,2001:92;鄭貴友,2002:22-23;許餘 龍,2002:209)。

儘管鄭貴友(2002:78)和許餘龍(2002:209)都認為篇章中的銜接和連 貫為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也都指出兩者是密切相關的。銜接的作用在於為語義上 的連貫服務,是一種形式上的手段;而連貫則是篇章的表述者所要達到的目標,

可透過銜接手段的出現來引導或體現。因此,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篇章研究的學 者一般是「以銜接為首選的著眼點,以對銜接的觀察、研究為主體,在此基礎上 再對有關連貫實現的手段、途徑加以觀察和研究」(鄭貴友 2002:22)。

二、 「再」的篇章相關文獻研究

討論「再」的文獻不算少,但大多著重在語義層面的探討。注意到「再」在 篇章中具有連接功能並加以研究的僅有張誼生(1996b)、屈承熹(2006)、林碧 華(2006)等少數文獻而已。

張誼生(1996b:138)認為現代漢語副詞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具有連接功能,

而不僅具有修飾功能而已。廖秓忠(1992:62)指出,篇章中的連接成分有以下 兩個標準:功能和位置。從功能上來看,連接成分是「用來明確表達語言片段之 間在語義上的種種轉承關係」;從位置上來看,大多數連接成分都位於句首,在 主語之前,只有少數在謂語之前。

張誼生(1996b:128)將副詞在篇章連接過程中的功能分為六類:順序、追 加、推論、解說、轉折和條件。

根據張誼生(1996a)的說法,「順序」以時間關係為基礎,反映事件發生的 先後順序,這類副詞有「先、原本、才、接著、起初、終究」等;「追加」以事 物或事件之間的關係為基礎,反映徃此聯繫的方式和主次關係,有「也、同時、

再則、最、特別、唯獨」等副詞;「推論」以邏輯判斷為基礎,可根據上文得出

可能的結論,以「顯然、難怪、也許」等副詞為代表;「解說」是利用分析和推 理,對上文加以闡釋、說明,有「事實上、確實、果然」等副詞;「轉折」表示 所連接的兩種情況互相對立或不甚一致,這類副詞有「反倒、只是、無奈、忽然」

等;最後,「條件」以邏輯聯繫為基礎,主要表示實現了一定的結果,,可以「幸 好、至少、反正」等副詞為代表。

「再」在張誼生(1996b:129-130)的分類中屬於第二類「表追加」。根據 事物或事件之間的聯繫方式和主次關係,追加可再分成「並存型追加」、「主次型 追加」、「極端型追加」和「例外型追加」等四類。「再」的功能為前兩者:「並存 型追加」和「主次型追加」。

「並存型追加」表示「後面追加的事物、事件與前面的事物、事件不分主次,

並存同現」(張誼生,1996b:129)。例:

(2-96) 一部分資本家,以汪精衛為代表,已經投降了。再一部分資本家,躲在 抗日陣線內部,也想跑過去。

(張誼生,1996b:129)

「主次型追加」則表示「後加的事物、事件比前物、前事更加重要,更為突 出。前次後主,前輕後重」(張誼生,1996b:130)。例:

(2-97) 糾正的方法:主要是加強教育,從思想上糾正個人主義。再則處理問題 分配工作、執行紀律要得當。

(2-98) 現在,在一些音樂會上,報幕員先報演唱者名字,作詞作曲者幾乎聽不 到了。更有甚者,連節目單上,作者也被抹掉了。

(張誼生,1996b:130)

屈承熹(2006:89)主張,對於「再」,不需要區分時間、範圍、程度等分 類,「再」就是「一般意義上表重複的副詞」。詴看:

(2-99) 不吃飯也可以,時間還早,再坐一會兒。

(2-100) 我們都想再去看看他/她。

(2-101) 為了敘述的便利貣見,我在這裡先說矛盾的普遍性,再說矛盾的特殊 性。

(屈承熹,2006:89)

上述例句中,除了例(2-101)有明顯的重複動作「說矛盾」以外,其他兩個例 句並沒有明顯提到與含「再」的子句類似的動作;但是有了「再」就暗示以前發 生過類似的動作。

然而,屈承熹(2006:89)闡釋,雖然例(2-99)到(2-101)中,「再」都 表達了重複,不過只要進一步觀察,就能發現其中還是有差異的。例(2-99)和

(2-100)重複的是相同的事件,而例(2-101)卻是一個新發生的、相似中帶著 些許差異的事件:即第一個事件說的是矛盾的普遍性,第二個事件談的則是矛盾 的特殊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在前一個子句中使用另一個副詞「先」與「再」

搭配,如此一來,就更能突顯出所描寫事件的先後順序。

根據屈承熹(2006:89)的看法,重複的是相同事件或不同事件,這樣的差 別對「再」的意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再」連接的事件或情景相同時,表現 為重複;當「再」連接的事件或情景不同時,則表現為前後有序。這就是屈承熹

(2006)認為的「再」在篇章中的連接功能。

林碧華(2006)在其討論「又」的研究中,簡略述及了「再」的篇章功能。

從前景和後景的角度出發,比較了「再」和「又」在篇章功能中的相異點為何。

透過考察下列兩組例句,林碧華(2006:24)主張,「再」比「又」在敘事上有 更強的推進作用。

(2-102a) 今年要是落榜,我就再考,一直考到上榜為止。

(2-102b) *今年要是落榜,我就又考,一直考到上榜為止。

(2-103a) 那時他們不雇我,我就再詴下一家,一直詴到我找到了這份工作。

(2-103b) *那時他們不雇我,我就又詴下一家,一直詴到我找到了這份工作。

(林碧華,2006:24)

林碧華(2006:24)指出,在例(2-102a)和例(2-103a)中,「再」扮演著將敘 事往前推進的角色,即前景;「又」則阻礙了敘述的發展,即後景,因為「後景 事件不涉及故事主線的推進」。

此外,林碧華(2006:25)進一步提到,在事件的描述中,前景因具有「不 可預期」或「意想不到」的特性,所以在新聞報導中,儘管「再」和「又」的使 用都合乎語法,但播報員為了突顯事件的不可預期性,往往選擇使用具有前景功

能的「再」來描述事件的過程,並藉此達到讓話語更加生動的目的。如:

(2-104) 台幣匯率昨天再對美元升值,匯市美元因供過於求而跌落。

(2-105) 下半場五十三分鐘,土城隊員王奕衛再以頭頂進網,終場土城以二比

(2-105) 下半場五十三分鐘,土城隊員王奕衛再以頭頂進網,終場土城以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