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Copied!
1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 和語用分析 A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Mandarin Adverb Zai. 指導教授:陳俊光博士 研 究 生:陳冠婷.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一年二月.

(2)

(3) 謝辭 遲了半年多的想望,終於在今日得以實現。在文史相關學問長期被忽略打壓 的環境下、在社會主流價值不時以輕蔑睥睨眼光環顧審視的情況下,四年半彷似 走了十年那樣漫長;這些不理解甚至是不友善,使得其實只頇專心一志和給予支 持體諒的論文寫作過程,變得愈加艱辛與心酸。然而,卻也難免有些不捨,回想 過去在華研所三年半的時光、在荷蘭萊頓大學實習一年的日子,點點滴滴,彷徂 只在昨日。 這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陳俊光老師對我的耐心指導,陳老 師不僅指引我做研究的態度與方法,也傳授我許多待人處世的道理。感謝口詴委 員蔡美智老師和蕭惠貞老師於百忙之空撥冗閱讀我的論文,予我諸多中肯的建議 和指教,使論文更臻完善。感謝華研所中每一位教導過我的師長們,幫我在華語 教學這條路上奠下良好的基礎,並進一步成長、茁壯。感謝所辦三位助教總能在 我需要的時候,給我必要的支援和協助。 我也要謝謝這一路上相扶持的戰友曉榆、馥蘭和恬佳,雖然我們繞了點遠 路,但終究一起抵達了終點;謝謝在當兵期間仍不厭其煩為我解惑的謦維;謝謝 替我記錄的玟妤和雅婷;謝謝總是聽我抱怨吐苦水的彩嫦、麗雯、玓潔;謝謝所 有給過我幫助和替我打氣加油的同學朋友,你們都是我完成論文的幕後推手。 此外,我要特別感謝政大中文系教授,曾守正老師對我的鼓勵和勸勉。在去 年中我歷經身體狀況不佳、對周遭一切感到質疑憤懣,情緒陷入低潮、茫然,且 一度萌生放棄學位的念頭時,是老師高尚的品格使我釋然,同時將我拉回尋找真 理的正軌上,再度確立堅定了我的人生方向,使我有了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的父親陳元發先生、母親賴淑禧女士,是他們無 私的愛和包容成全了我這份任性,讓我在求學期間能毫無後顧之憂;感謝妹妹冠 穎的體恤和理解,並盡心盡力跟我一起完成口詴簡報,我以她為榮。 論文寫作和所有創作一樣,是個孤獨的過程。幸好,我以愛為亯仰,走過了 這一段煎熬;我不是一個人。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我愛的人。 民國 101 年 2 月 12 日於臺中.

(4)

(5)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中文摘要 關鍵字: 「再」 、核心語義、多義說、篇章分析、語用學 現代漢語副詞「再」為高使用頻率的副詞,經常被拿來與「還」 、 「也」 、 「又」 三個副詞作比較;但近十年來在臺灣地區,四個副詞中,僅有「再」缺乏專門探 討研究的論文。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為「再」做一涵蓋語義、篇章、語 用三個層面的全面性研究。 語義層面為探討「再」的多義現象,我們透過歷時語義的輔助和文獻、語料, 釐清了「再」的各語義義項。後藉由語料的分析統計,找出「再」的核心語義為 「重複」義,並討論該語義與其他語義的衍伸關係。 在篇章層面,「再」的篇章功能承接「再」於複句中的連接功能而來。「再」 銜接的前後項關係可為表「後時順序」或表「並存型追加」;同時以亯息結構的 角度來看,「再」具有推進敘事的前景功能。此外,經由分析發現,當「再」的 功能為「並存型追加」時,通常可以省略,形成典型的「篇章標記」 。 而在語用層面,「再」本身的語義預設結合語境後,即產生「再」的語用預 設,可使雙方的交際順利進行。從語氣類型來看,說話者透過選擇「再」與否定 句或假設句、疑問句或祈使句的搭配,在溝通上對受話者產生不同的語用效果。 「再」還具有「時間推延」的作用,說話者為了顧及禮貌,不願意直接拒絕受話 者的提議,於是在言語上採取迂迴、模稜兩可的說話方式,以敷衍或婉拒對方。 最後,本文檢視了四套目前主要通行的華語教材,針對「再」的教材編寫提 出建議。同時,根據教學語法理論與研究結果,從各層面提出對「再」教學排序 的建議,並設計教學簡案,希望將研究理論實踐於教學應用之中。. i.

(6) A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Madarin Adverb Zai. Abstract Keywords: Zai(再)、core meaning、polysemy、discourse analysis、pragmatics As a high-frequency adverb in modern Chinese, Zai is often compared with three other adverbs: Hai(還), Ye(也), and You(又). However, contrast to these three adverbs, we can not find any thesis focusing on Zai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in Taiwa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for Zai, including semantic, discourse, and pragmatic three aspects. In the respect of semantic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of Zai, we clarify various meanings of Zai based on diachronic semantics, previous research, and data in corpura. Then by means of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we learn that the core meaning of Zai is “again”; and we further discuss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meanings. In the respect of discour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foresaid item and consequent item of Zai can be “succeeding sequence” or “coexistent addi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Zai has the function of foreground, which can. help following actions to move on. Furthermore, we also find out that when the function of Zai is “coexistent addition”, it can usually be omitted and transform into a discourse marker. And in the respect of pragmatics, when Zai‟s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combines with context, it turns into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smoothly. Zai can also convey different pragmatic effects while being in conjunction with negative or subjunctive sentences, and interrogative or imperative sentences respectively. Moreover, Zai can express the effect of postponing in time. Finally, we make an overview of four main current Mandarin pedagogical materials,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Zai.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pedagogical grammar theory and the result of our study, we offer some advice on Zai‟s pedagogical grammar sequence and design some exercise samples as well.. ii.

(7)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方向............................................................................................................ 2 三、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本文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漢語副詞「再」的分類.................................................................................... 5 一、印歐語言的副詞分類........................................................................................ 5 二、現代漢語的副詞分類........................................................................................ 9 三、漢語副詞「再」的分類.................................................................................. 11 第二節 「再」歷時層面相關研究.............................................................................. 13 一、歷時語義演變概念.......................................................................................... 13 二、「再」的歷時語義研究.................................................................................... 14 第三節 「再」共時層面相關研究.............................................................................. 21 一、相關理論概念.................................................................................................. 21 二、「再」的共時語義研究.................................................................................... 23 三、小結.................................................................................................................. 38 第四節 「再」篇章層面相關研究.............................................................................. 39 一、相關理論概念.................................................................................................. 39 二、「再」的篇章相關文獻研究............................................................................ 41 三、小結.................................................................................................................. 44 第五節 「再」語用層面相關研究.............................................................................. 45 一、語用相關理論和概念...................................................................................... 45 二、「再」的語用相關文獻研究............................................................................ 50 三、小結.................................................................................................................. 56 第六節 「再」的相關句式研究.................................................................................. 57 一、「再」與「又」、「還」比較的句法制約........................................................ 57. iii.

(8) 二、「再」的相關句式與句法制約........................................................................ 65 三、小結.................................................................................................................. 73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75 第一節 文獻釐清.......................................................................................................... 75 一、副詞「再」的分類.......................................................................................... 75 二、現代漢語「再」已非數詞.............................................................................. 76 三、「再」語義的分析模式.................................................................................... 78 第二節 本文研究架構.................................................................................................. 7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1 一、目的.................................................................................................................. 81 二、語料來源.......................................................................................................... 81 第四節 研究過程.......................................................................................................... 83 第五節 小結.................................................................................................................. 84 第四章 「再」的語料分析.................................................................................................. 85 第一節 「再」的語義功能分析.................................................................................. 85 一、「再」的語義義項............................................................................................ 85 二、「再」各語義間的關聯.................................................................................. 104 三、小結................................................................................................................ 113 第二節 「再」的篇章功能分析................................................................................ 115 一、「再」在複句的連接功能.............................................................................. 115 二、「再」的篇章功能.......................................................................................... 122 三、小結................................................................................................................ 134 第三節 「再」的語用功能分析................................................................................ 136 一、語用預設........................................................................................................ 136 二、語氣類型........................................................................................................ 138 三、時間推延........................................................................................................ 144 四、小結................................................................................................................ 148 第四節 本章總結........................................................................................................ 150 第五章 教學啟示與應用.................................................................................................... 153 第一節 現行教材檢視................................................................................................ 153 一、《新爯實用視聽華語》.................................................................................. 153 二、《遠東生活華語》.......................................................................................... 154 三、《中文聽說讀寫》.......................................................................................... 155 四、《新實用漢語課本》...................................................................................... 156 第二節 教學內容與建議............................................................................................ 159 一、教學語法理論................................................................................................ 159 二、「再」之教學建議與排序.............................................................................. 160. iv.

(9) 三、「再」之教學內容設計.................................................................................. 163 第六章 結論.................................................................................................................. 16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69 第二節 研究限制和省思............................................................................................ 170 一、研究範圍........................................................................................................ 170 二、研究方法........................................................................................................ 171 三、教學建議........................................................................................................ 171 第三節 研究展望........................................................................................................ 171 參考書目…............................................................................................................................ 172. v.

(10)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2-1 2-2 2-3 2-4 2-5. 各家副詞語義的分類整理 .......................................................................................... 8 「再」歷時語義整理 ................................................................................................ 20 「再」的語義義項綜合整理 .................................................................................... 26 文獻中「再」的篇章功能整理 ................................................................................ 44 「再」、「又」、「還」在假設句中的使用情況 ........................................................ 64.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3-1 4-1 4-2 4-3 4-4 4-5 4-6 5-1. 本文語料來源及數量 ................................................................................................ 83 本文「再」的語義義項整理 .................................................................................. 103 「再」各義項頻率統計 .......................................................................................... 105 副詞「還、也、又、再」表「重複」義的語料統計 .......................................... 106 範距大的「再」各義項頻率統計 .......................................................................... 125 本文「再」的篇章功能 .......................................................................................... 135 本文「再」的語用功能 .......................................................................................... 149 四套教材對「再」的分析與說明 .......................................................................... 158. vi.

(11)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2-1 英語中副詞語義的主要分類 ...................................................................................... 7 2-2 現代漢語副詞分類系統圖 ........................................................................................ 10 2-3 現代漢語副詞分類圖(張誼生,1996a:87) ...................................................... 11 2-4 Langacker 的語義網絡發展情況(王寅,2007:601) ......................................... 22 2-5 「再」的語義及延伸過程(史錫堯,1996:10) ................................................ 28.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2-6 2-7 2-8 2-9 3-1 4-1 4-2 4-3 4-4 5-1. 形容詞前「再」的語義演變(毛哲詵,2006:12) ............................................ 29 「再」的基本義及延伸過程(高思欣、高思豔,2007:58) ............................ 34 篇章語言學和句子語言學在語料上相異之處(劉辰誕,1999:10) ................ 40 各種語境因素(何兆熊,2002:21) .................................................................... 46 本文研究架構 ............................................................................................................ 80 「再」各義項頻率分布圖 ...................................................................................... 105 本文「再」的語義脈絡 .......................................................................................... 114 範距大的「再」各義項頻率分布圖 ...................................................................... 126 「再」在語義、篇章、語用之聯繫 ...................................................................... 151 「再」之教學順序 .................................................................................................. 162. vii.

(12)

(13)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章 導論 雖然以往對於「再」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一般都侷限在單一的語義或句法層 面,涉及篇章和語用的文獻並不多;或者有些文獻將「再」在這些層面的功能混 淆,使人如霧裏看花,摸不清頭緒,無法為「再」的功能找到明確的定位。 為脫離此一困境,本文欲從語義、篇章、語用三個層面切入,全面性地探討 現代漢語副詞「再」的功能。同時,從華語教學的角度出發,將研究結果與教學 層面結合,企圖在研究和教學上均能有所貢獻。.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動機起源於課堂的期末報告,當時筆者研究的主題是「又」的篇 章功能分析。報告繳交後,覺得自己的論點尚有諸多漏洞,故想將此主題延伸成 為碩士論文的題目。不過,研究起始沒多久,瓶頸已接踵而來,尤其是前人已有 稱得上是完善的討論,使筆者為找不到突破的切入點而苦惱。 當時為找尋「又」的資料,筆者也涉足了一些其他副詞的文獻,其中包含「再、 也、還」 ,而以「再」居多。筆者發現,根據統計, 「再」無論是在現代漢語口語 或書面語中,都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副詞(黃主俠,1998);且經常被拿來與同為 高使用頻率的副詞「還、也、又」做比較。 然而,「還、也、又」這三個副詞,近十年來在臺灣皆已有專門探討研究的 論文1,唯獨「再」缺乏這樣的專論。有鑑於此,筆者擬將「再」做一較為全面 的研究。 本文期望除了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詴圖進一步站在文獻之上,分別從語 義、篇章、語用三方面進行討論,釐清「再」的功能,且或可由此辨析出「再」 與其他副詞根本的差異,並應用於華語教學之中,以對華語教師的教學及華語學 習者皆能有所助益。. 1. 「還、也、又」三個副詞的專論分別是:游欣慈《漢語副詞「還」之教學語法》(2000)、簡 秀芬《 「也」的語義語用分析與教學語法》 (2003) 、林碧華《漢語副詞「又」之語義與語用分析》 (2006) 。. 1.

(14)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本節界定出研究範圍與研究方向後,進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問題。. 一、 研究範圍 為使研究結果不受到太多因素干擾,以至於影響本研究的可亯度與準確性, 本文主要的研究範圍限定於現代漢語的副詞「再」此一單詞。由於在與「再」相 關的慣用習語和固定短語,如「再見」 、 「一再」 、 「再三」 、 「再次」等詞語中, 「再」 已與其他成分緊密結合為一詞彙,無法切分,故不列入本文的研究範圍之中。藉 此縮小本文的研究範圍,使本研究的主題更為明確。. 二、 研究方向 本文以 Halliday(1985/1994)提出的概念、篇章、人際三大語言功能為基本 框架,對應「再」的語義、篇章、語用三個層面,以多視角對「再」進行全面性 且有系統地歸類、討論與分析。語義層面包含「再」的共時語義、歷時語義演變 和句法制約的探討,其中歷時語義演變和句法制約非本文研究重點,以前人文獻 探討為主。篇章層面從銜接和連貫、亯息結構的角度切入,研究「再」的篇章功 能。語用層面則從預設、語氣和禮貌原則三方面的理論,分析探索「再」的語用 功能。最後則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應用於教學之中,對教學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 作參考。. 三、 研究問題 本文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如下: (一) 「再」的語義義項有哪些?各語義間徃此的關聯性為何? (二) 從溝通交際(書面和口語)的角度出發,「再」的篇章和語用功能各是為 何? (三) 在以漢語為外語教學的層面上,如何透過本研究結果,針對目前教材提出 適當的建議?. 2.

(15) 第一章. 導論.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提出本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方向和問 題,並說明本文架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首先介紹副詞的分類,釐清「再」的類別;其後依序回 顧討論「再」在歷時語義、共時語義、篇章、語用和句式方面的相關文獻。 第三章為研究架構與方法,介紹本文的研究架構並說明本文採用語料分析 法,一一簡介本文的語料來源及研究過程。 第四章「再」的語料分析為本文研究重心,根據前人文獻和所蒐集的語料, 分別進行語義、篇章、語用層面的分析,並詴圖將「再」這三方面的功能做一連 結整合。 第五章為教學啟示與應用,以本文第四章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提供可行的教 學建議,期能應用實踐於教學之中。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文前五章的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限制和省思,及對 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和展望。. 3.

(16)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4.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的範圍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節探討「再」的分類;第二節為歷時 語義相關概念和「再」的歷時語義文獻;第三節為共時語義相關理論和「再」的 共時語義文獻;第四節討論篇章相關理論概念和「再」的篇章研究;第五節為語 用的相關理論和概念及「再」的語用研究;最後探討「再」的相關句式。. 第一節 漢語副詞「再」的分類 本節分為三部分,首先概述當代西方學者對副詞的分類 2,接著介紹現代漢 語中副詞的分類,最後是探討各家學者對「再」的分類。本節旨在釐清「再」的 基本屬性,期有助於後續的討論。. 一、 印歐語言的副詞分類 Quirk, Greenbaun, Leech & Svartvik(1985: 438)曾說過,在眾多傳統詞類中, 副詞是相當難以定義的一類;甚至有只要不符合其他詞類的定義,就歸屬於副詞 這樣的說法。而 Ramat & Ricca(1998: 187)則在參考了不同學者的看法後,認 為從形式和功能兩方面來說,副詞有以下兩個特性:一從形式來看,副詞乃「恆 定的但在句法結構中非必要性的詞彙」(invariable and syntactically dispensable lexemes) ;二從功能來看,副詞的作用在於修飾謂語、其他修飾語,或在句法結 構中地位更高的句法成分(higher syntactic units)。 Ramat & Ricca(1998)舉了以下四個例子,句中的副詞分別修飾了動詞、形 容詞、副詞和句子。詴看: (2-1) He knocked loudly at the door. (2-2) He wrote an extremely interesting book. (2-3) He started smoking very heavily. (2-4) You are probably right. (Ramat & Ricca, 1998: 266). Ramat & Ricca(1998: 188)還提到,要定義副詞不能單從詞彙義或功能方面 著手,必頇結合兩者才完整。 2. 本文討論西方學者對副詞的分類,以英語為主,其餘歐洲語言為輔。. 5.

(18)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副詞的分類方式一般可從構詞、語義和修飾功能等三個層面來分析。從構詞 角度來說,副詞可分成三類:單純詞(simplex word) 、複合詞(compound word) 和派生詞(derivational word) 。單純詞像是“just”、“only”、“under”;複合 詞如“somehow”、“therefore”、“hereby”等由兩個以上的詞彙組合而成的 詞;派生詞則是由形容詞加上固定後綴(suffix)而成,英語中派生副詞以在形 容詞後加上“-ly”這個詞綴為最大宗,如“oddly”、“interestingly”等(Quirk et al, 1985: 438)。除了英語,派生副詞在其他歐洲語言中亦所在多有,常見的詞綴 有法語的“-ment”、西班牙語的“-mente”、德語的“-weise”和希臘語中的 “-a”或“-os”等(Alexiadou, 1997: 198)。 Carter & McCarthy(2006: 456)以副詞本身的含義替副詞作分類,並明確指 出了各類副詞的功能。書中的分類如圖 2-1 所示。.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圖 2-1 英語中副詞語義的主要分類(Carter & McCarthy, 2006: 456). 此外,Bonami, Godard & Kampers-Manhe(2004: 3)也將法語的副詞根據語 義作了分類;Huddleston(1984: 334)則認為副詞的語義分類在很大程度上與附 加語(adjunct)相符合,因而套用過來,副詞故在語義上有了分類。據上所述, 表 2-1 是筆者整理 Carter & McCarthy (2006) 、Bonami et al(2004: 11)和 Huddleston (1984: 334)對副詞的分類與比較。3. 3. 本文重點不在印歐語言的副詞,故在此不對各家分類作詳細的考究。. 7.

(20)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表 2-1 各家副詞語義的分類整理(歐美語言) 文獻. Carter & McCarthy. Bonami et al. Huddleston. 例子. 例子. 例子. manner. quickly, nicely. calmement, „calmly‟. Carefully. place/locative. locally, here. time. recently, early. duration. permanently. frequency. often. rarement, „rarely‟. often. degree. greatly. beaucoup „a lot‟. much. focusing. just. modal. probably. evaluative. stupidly. 分類. here bientôt, „soon‟ longtemps „for a long time‟. certainement „certainly‟. now long. perhaps. bizarrement „strangely‟ philosophically. viewpoint/domain. personally. linking/connective. however. “from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donc „therefore‟. speech act. franchement „frankly‟. agentives. intelligemment „intelligently‟. frame. légalement „legally‟. negative. jamais „never‟. however. spectroscopically. means. “using a spectroscope”. reason. why. 最後一種副詞的分類方式是從功能來看,根據副詞修飾的是句子或動詞片 語,可將副詞分成句子修飾語(S-modifiers)和動詞修飾語(VP modifiers)兩類 (Alexiadou, 1997: 6)。這樣的分類方式還可和副詞語義的分類相結合,如 Alexiadou(1997: 7)提到,評價(evaluative)副詞、領域(domain)副詞和連 接性(conjunctive)副詞屬於句子修飾語,方式4(manner)副詞則屬於動詞修飾 語等等。 4. 方式副詞亦可稱為情狀副詞。.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 現代漢語的副詞分類 朱德熙(1982:37)提到,漢語不像印歐語系的語言有豐富的形態變化,因 此無法從構詞學的角度,經由形態區別漢語的詞類。 關於漢語副詞的定義和特徵,各家學者素來說法不盡相同。根據李泉(1996: 365)的觀察,副詞的定義約可分為三種:一是從副詞的意義來看,如黎錦熙(1924) 和王力(1943) ,副詞可表事物的形態、程度、時間等。李泉(1996:366)認為 僅用意義作為劃分詞類的標準容易流於主觀,使得副詞的範圍大小不一。二是從 副詞在短語中的修飾功能來看,如丁聲樹(1961)和胡裕樹(1962),副詞可修 飾動詞、形容詞,不可修飾名詞等。三是從句法功能來看,如呂叔湘(1980)和 朱德熙(1982),副詞在句中主要作為狀語。 李泉(1996:366-367)認為第二種定義副詞的方式還不夠完整,第三種定 義方式「副詞的主要用途是做狀語」,才是副詞的本質和特徵。因此,綜合第二 和第三種定義方式,漢語副詞的定義和特徵是:在句法功能上,副詞作為狀語, 一般修飾動詞或形容詞,而有少部分副詞可修飾其他副詞或整個句子。 而關於副詞的分類,李泉(2000:374)整理了各家學者的分類情況,認為 多完全以意義進行分類,略舉數例如下:王力(1943)分程度、範圍、時間、方 式、可能性和必要性、否定、語氣、關係等八類;張志公(1959)分時間、頻率、 程度、範圍、重複、連續、並行、語氣、否定、可能等十類;胡裕樹(1962)分 程度、情狀、時間和頻率、範圍、否定、語氣等六類;呂叔湘(1980)分範圍、 語氣、否定、時間、情態、程度、處所、疑問等八類;劉月華等(1983)分時間、 範圍、重複和頻率、程度、語氣、肯定和否定、情態等七類;錢乃榮(1990)分 程度、範圍、時間頻率、肯定否定、情態方式、語氣、關聯等七類。 王力(1984:174)指出,由於漢語副詞的用途不若印歐語言副詞的用途多 5, 因此儘管上述各家對副詞的分類和印歐語言的副詞分類(表 2-1)有相合之處, 卻不似後者動輒十類以上。雖然數量較少,但漢語副詞的分類仍不免有這樣的問 題:「不但各家所分次類的數目不同、名稱不同,而且各次類所包括的副詞也不 5. 據王力(1984:174)的看法,漢語副詞不像西方副詞偶爾可以被認為修飾連詞和介詞,甚至 沒辦法修飾其他副詞。如英語中“The horse trots too slowly.”譯成中文為「這馬跑得太慢了。」 前者副詞“too”可以修飾副詞“slowly”,但後者的「慢」並非副詞。. 9.

(22)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完全相同;同一個副詞,不同的人往往歸入了不同的次類」 (張誼生,2000:58)。 對於副詞的分類,李泉(1996:374)和張誼生(2000)都認為不能單以語 義作標準,同時還應該考量功能和分布等特徵。張誼生(2000:58)提出了較為 完整的觀點:「副詞的分類標準應該以句法功能為主要標準,以相關意義為輔助 標準,以共現順序為參考標準。」 透過這樣的分類標準,張誼生(2000:59)首先將現代漢語的副詞分為描摹 性副詞、限制性副詞和評注性副詞三類。描摹性副詞(下圖)主要描述行為狀 態的情形或方式,句中的位置多在中心語前後;評注性副詞(下圖)「主要表 示說話者對事件、命題的主觀評價和態度」 ,可位在句中或句首;限制性副詞(下 圖至)占副詞的最大宗,主要區別和限制行為、性質、狀態等,有時可作句 首修飾語。因內部差異頗大,故還可再分成八類:關聯、時間、頻率、範圍、程 度、否定、協調、重複等。張誼生的分類如圖 2-2 所示。. 圖 2-2 現代漢語副詞分類系統圖(張誼生,2000:59).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三、 漢語副詞「再」的分類 「再」在現代漢語中作為副詞,一般無太大異議。但屬於哪一類副詞,正如 上述所討論的,因各家學者的看法及所分次類的名稱不同,「再」所在的副詞次 類也就不甚一致。舉例如下: (2-5) 晚上再來和我說句話兒。 (2-6) 等撤下飯桌子來,再回話去。 (王力,1985:136) (2-7) 還要再來,可是始終沒再來。. (趙元任,1980:389). (2-8) 再冷一點,我也不怕。. (趙元任,1980:390). 前述例句中,王力(1985:136)將「再」歸在時間副詞,表示重複和次序 (後做的事) ,如例(2-5)和例(2-6) ;趙元任(1980:387-390)認為「再」可 為表範圍和數量的副詞,如「再要一個」 ,也可為時間副詞和程度副詞,如例(2-7) 和例(2-8) 。而劉月華等(2004:212)指出, 「再」屬於表重複、頻率一類的副 詞;李泉(1996:389)認為「再」屬於方式副詞(表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 和關聯副詞;在張誼生(1996a)的分類中, 「再」則屬於限制性副詞中的關聯副 詞和重複副詞,如圖 2-3。. 圖 2-3 現代漢語副詞分類圖(張誼生,1996a:87). 11.

(24)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李泉(1996)和張誼生(1996a)都主張「再」亦可為關聯副詞。關聯副詞 和印歐語言稱的連接性副詞(conjunctive adverb)相同, 「不僅連接短語,更多的 是連接句子、句組和篇段」 (原蘇榮,2009:22) 。對於關聯副詞各家學者亦說法 不一,何婉(2006:60)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給了「關聯副詞」較為明確 的定義:一是關聯副詞具有修飾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等副詞的典型特徵;二 是關聯副詞能起關聯作用,即連接「詞和詞組」或「句子和句子」。在何婉(2006) 所列的十個關聯副詞中,「再」亦為其中之一。 張誼生(2000:60)所謂的關聯副詞較一般所言的範圍要寬廣得多,「既包 括在單句和複句中連接短語和分句的副詞,也包括在句段和篇章中銜接句子和篇 段的副詞」。張誼生(2000)的定義或可解決「再」作為關聯副詞和連接詞混淆 的問題。 儘管學者通常都將「再」視為副詞,但蕪松(2002:69-70)主張,當「再」 只起連接作用不起修飾作用的時候,應將其看作是連詞,只認為「再」為副詞是 不夠全面的,如例(2-9)。 (2-9) 一部分資本家,以汪精衛為代表,已經投降了。再一部分資本家,躲在 抗日陣線內的,也想跑去。 (蕪松,2002:69). 但相似的例句,張誼生(1996b:129)則將「再」的連接作用視為副詞在篇章 的連接功能,即上面所提到的,關聯副詞可在篇章中起到銜接句子的作用,此 處的「再」表並存型追加。6 而在張誼生(1996a)的分類中,並未將「再」歸入程度副詞,分類中也未 有表次序一類,故在此暫不討論。7. 6. 關於副詞篇章功能的討論請詳見本章第四節。 「再」表程度請見本章第三節共時層面的討論; 「再」表次序則請見本章第四節篇章層面的討 論。 7.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再」歷時層面相關研究 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詞義或多或少會產生變化。雖然從教學和實際應用的 角度來看,對漢語的研究應著重在現代漢語;但若能掌握字詞在歷史脈絡中的演 化和詞義之間的系統關連,相亯不論是對於教師或是學習者雙方,都能產生重要 的參考價值。 本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歷時語義中語法化的相關概念,第二部分則 進一步探討「再」的歷時語義相關文獻。. 一、 歷時語義演變概念 據沈家煊(1994:23)的說法,歷時和共時並非語言本身的兩個帄面,而是 語言研究的兩個帄面。若在研究中把共時和歷時截然區分開來,將不利於共時研 究的深入。因為現今的共時研究已不再僅滿足於語言事實的描述,還必頇對語言 事實做出解釋,此時,就必頇考慮歷時因素。因此,除了共時語義的研究,還必 頇考慮歷時語義語法化的研究,才能為共時語義發展的軌跡找到合理的解釋。 語法化是指「意義實在的實詞變為意義虛靈的虛詞或詞綴等語法成分,也指 已經虛化的成分進一步虛化」(沈家煊,2004:249)。這個概念最早見於元朝周 伯琦的《六書正偽》:「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在中國傳統語言學中稱之 為「實詞虛化」(李彥強,2010:73)。而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這一術 語則最先出現在法國語言學家Meillet(1958)的理論中,他把語法化解釋為「一 個詞語演變為附著語素,一個附著語素演變為詞綴,以至於一個詞綴演變為另一 個不能進行分析的語素的過程」(劉進,2006:94),也就是語言中具有實在意 義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成分的一種現象。 上述提到,語法化涉及的語義演變一般是由「實」至「虛」。而在語義變遷 的過程中,王力(1980:562)根據西方傳統的說法,認為會有詞義擴大、縮小、 轉移等三種情況,漢語詞義引申的情況也是如此。以下略舉數例說明這三種情況 在漢語中的具體表現(李丹,2006:41-44): 詞義擴大如「江」、「河」。「江」在古代本為長江的專名,現在變成河流 的專名,可在專有名詞後加「江」字,指大河,如珠江、黑龍江、錢塘江等;「河」. 13.

(26)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在古代則是黃河的專名,現在成了河流的通稱,在專有名詞後加「河」字,可解 釋為「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如運河、永定河等。 詞義縮小如「禽」、「金」。「禽」的古義是飛禽和走獸的總名,後來專指 鳥類。「金」的古義則是五色金屬的總名,後來專指黃金,只有在「金屬」、「五 金」等詞語中才保留其本義。 詞義轉移可指詞義的概念或情感色彩發生的變化,前者如「走」、「聞」, 後者如「爪牙」、「鍛煉」。「走」的概念已由古義的「快跑」轉移成「步行」; 「聞」的概念則由「聽覺」轉移成「嗅覺」。情感色彩包含褒義、貶義及中性。 「爪牙」本指得力的武臣猛將,含有褒義;現在一般則比喻為壞人的黨羽,變為 貶義。「鍛煉」正好相反,從古時的貶義,指羅織罪名陷害好人,變成褒義,指 「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培養勇敢、機警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德」。 不論是詞義的擴大、縮小或轉移,皆和從本來的意義衍生出一個新的意義有 關。蔣紹愚(2005:223)說明了從舊義產生新義有「引申」(extension)和「轉 化」(conversion)兩種途徑。「引申」是指透過義素(lexeme)的增減也就是 語義變化的方式產生新義,「轉化」則是使一個詞因具有新的語法功能而改屬另 一個詞類,也就是透過語法變化的方式,使該詞的語義有所改變。 從語義變遷的內容和途徑來看,與李彥強(2010:74)整理沈家煊(1998) 研究語法化文章的四項結論不謀而合:語法化是語法歷時變化的普遍現象;語法 化首先表現為辭彙、語法意義的淡化與虛化;語法化的結果是詞性的變化;語法 化是漸次虛化的過程,虛化有程度之分、層次之別。 從以上討論可得知,語法化可能涉及到語義和語法功能的變化。此外,一個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是有跡可循,而非憑空出現的,這同時也證明了研究歷時語義 的必要性。. 二、 「再」的歷時語義研究 討論「再」歷時語義的文獻不算多,且由於「再」在現代漢語中是使用率相 當高的副詞,虛化程度不那麼明顯,因此並未有明確探討「再」的語法化的文獻。 但我們可從「再」的歷時語義演變的過程中,了解其語義特徵,有助於下文對「再」 共時語義的分析。.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欒允慶(1995:63)指出,「再」是個古老的文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 現,為一象形字,從「二」從「魚」,本義為「兩條魚」的意思;但其本義並不 多見,故本文將其定位為「語源義」 8。人們習慣上將其引申的「二」、「兩」視 為本義,刻鑄在羌鐘上的銘文已有此用法,例「唯廿又再祀」中, 「再」即為「兩 次」義。 李秉震(2009:34)同樣也認為「再」的本義為「兩次」,《說文解字》 : 「再, 一舉而二也。」並舉《今文尚書‧周書‧康王之誥》為例,「太保暨芮伯,咸進, 相揖,皆再拜稽首」,「再拜」即拜兩次之意。 之後,「再」由「兩次」引申出「第二次」及表重複的「再一次」等義。李 秉震(2009:34)指出,如果兩個相同或同類行為前後有所間斷地發生時,第二 次發生的行為也可用「再」,如《國語‧齊語》:「教不善則政不治,一再則宥, 三則不赦。」且具體說來,表示第二次的「再」之前的語篇中總有表示相同行為 已經發生過的語句,如《左傳‧莊公十年》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根 據李秉震(2009:35)的統計,在戰國及其之前的文獻中,表示兩次的「再」 (約 560 次)使用頻率遠遠高於表示第二次的「再」(約 40 次),二者的比值大約為 14:1。 而《說文解字》注中說:「凡言『再』者,重複之詞,一而又有加也。」欒 允慶(1995:64-65)也以《左傳‧成公十六年》中「乃射,再發,盡殪」為例, 說明在先秦時期,「再」已有重複義的用法,但此用法還不普遍,使用頻率遠低 於表次數的「再」 。這些都證明了表「第二次」和「重複」義的「再」 ,皆由「兩 次」引申而來。 而後,據李秉震(2009:35)的說法,「再」在南北朝時期,從表示第二次 的意義上發展出了表示承接的用法。所謂承接,是指依次敘述連續發生的(或即 將發生的)幾個行為/事件,表示各個事件之間具有一定的順序,不能相互顛倒。 例:. 8. 語源義即「一個詞最早存在的義位叫語源義,只能從文字記載可考的語言歷史中獲得」 (錢乃 榮,2002:298) 。. 15.

(28)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2-10) (孟嘉)舉秀才,又為安西將軍庾翼府功曹,再為江州別駕,巴丘令, 征西大將軍譙國桓溫參軍。 (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從孟嘉的生帄可知,他並非做了兩次江州別駕,而是在將軍府功曹後歷任江州別 駕等職。 「再」表承接的用法在隋唐時期漸多,但都是用在官職敘述語言中。「再」 表承接時,主語一般承前省略。如: (2-11) 武定五年,除彭城太孚、當郡督,再行東徐州刺史。武定七年,除廷尉 少卿。 (《北齊書‧列傳》卷四十三). 後約在宋元時期,「再」演化出了非官職敘述性的承接用法。或承接前後相 繼的兩個事件,如例(2-12),或敘述諸多事件之間的前後相承的關係等,如例 (2-13) ,且不限於假設或已發生的事件。詴看: (2-12) 不若離了亯州,再往別處去。. (《宋代話本‧碾玉觀音》). (2-13) 趙正道:「是吃我盤到你房門前,揭貣學書紙,把小鋸兒鋸將兩條窗柵 下來,我便挨身而入,到你床邊,偷了包兒,再盤出窗外去,把窗柵再 接住,把小釘兒釘著,再把學書紙糊了。」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從元明時期以後,「再」表承接的用法已經相當普遍,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 儘管六朝至唐、五代時期,「再」的用法得到擴展,出現了延續義。但從元 代開始, 「再」才產生單純表示延續義的用法,不再有歧義的出現,如例(2-14) 的「再」可作「兩次」或「延續」(維持「開」的狀態)解。而延續義的用法, 也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如: (2-14) 一掩泉門不再開。 (《敦煌變文集新書‧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5) 如今限期滿了,若再遲延,必遭呵斥。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以》). 李秉震(2009:37)認為,從「再」的延續義用法,還引申出了表程度變化 的用法。表示程度變化的「再」所修飾的 VP 往往是形容詞性的,如例(2-16), 或者是由形容詞作補語的述補結構,如例(2-17)。程度的變化體現在「再」後 的 VP 中總使用「些」等詞語,這種用法在明代已經出現;而在清代的文獻中則 出現了 VP 由述補結構充當的句子,如例(2-18)。 (2-16) 再紅一些就更好了。. (李秉震,2009:38). (2-17) 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 (《西遊記》第三回). (2-18) 寶玉在旁笑著說:「響得好,再撕響些!」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 此外,顧海芳(2002:44-45)提到, 「再」有加強語氣的作用。此用法普遍 存在於近代漢語中,如《西遊記》 、 《紅樓夢》 、 《鏡花緣》等作品。例: (2-19) 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 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 (《西遊記》第八回) (2-20) 那女孩子只當是個ㄚ頭,再不想是寶玉。. (《紅樓夢》第三十回). (2-21) 看這光景,將來紫芝姐夫如不懼內,我再不亯。 (《鏡花緣》第七十三回). 此處的「再」皆用於否定詞前,雖然現代漢語中也有這樣的用法,但不同的是, 這裡的「再」未必有表示動作重複或繼續的意思,而只單純起了加強語氣的作用。 如例(2-19)中, 「九個取經人的骷髏」並非先能沉而後不能沉, 「再」表示「不 能沉」是絕對無法改變的。例(2-20)中,「再不想」也不表示「想」的動作不 再繼續,而是那女孩子始終沒想到那ㄚ頭會是寶玉,所以「再」也只有加強語氣 的作用。例(2-21)也是同樣, 「我再不亯」並不是表示先前相亯紫芝姐夫懼內, 而現在不亯的意思。李繼剛(2010:38)表示,這些用於否定詞前的「再」從語 義上看,表示「決、絕對、斷乎」;而「再」修飾的謂語,其動作行為是從未發 生過的。. 17.

(30)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根據張誼生(2004:306-314)的看法,這是副詞虛化的結果, 「再」由表示 重複的語義轉化為加強否定。除了副詞「再」 ,在近代漢語中, 「白、更、通」作 為副詞放在否定詞前,也都可以起加強否定的作用。詴看: (2-22) 眾人聽了,都詫異說: 「再沒有出門之理。」 (《紅樓夢》第四十三回) (2-23) 西門慶已是走出來,被花子虛再不放,說道:「今日小弟沒敬心,哥怎 的白不肯坐?」 (《金瓶梅》第十三回) (2-24) 那僧又道:「若說你性靈,卻又如此質蠢,並更無奇貴之處。」 (《紅樓夢》第一回) (2-25) 我年將四十,常有疾病,身邊通無所出。. (《金瓶梅》第三十回). 前述幾個例句中的「再」都和現代漢語中同時兼有表動作重複和加強語氣的用法 有所差異,近代漢語的「再」可以只起加強語氣的作用,而不表動作的重複。 縱觀上述的討論可知, 「再」的語源義為「兩條魚」 ,而一般則將「再」的本 義視為「兩次」 ,並引申出了「第二次」 、 「重複」 、 「承接」 、 「延續」 、 「程度變化」 和「加強語氣」等用法。但在現代漢語中,「再」通常已不表示兩次和第二次, 僅在成語、俗語等固定詞語或特殊用語中,還保留著兩次或第二次的意思,如「再 版」 、 「再生父母」等(甘于恩,1981:238)。 除了語義的探討, 「再」的詞性亦隨著歷史而有所變化。雖然在現代漢語中, 「再」已被歸類為副詞,但在歷時演變中, 「再」亦有數詞、副詞、動詞等說法。 由於「再」的詞性非本文重點,故僅略述如下。 欒允慶(1995:63)提到,關於「再」的詞性問題,楊樹達的《詞詮》和王 力的《古代漢語》都將其視為副詞,而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和趙仲邑主編 的《古代漢語》則指出「再」是數量詞,專指「兩次」 。 欒允慶(1995:63)則認為「再」同時具有數詞和副詞的特點。數詞和副詞 在語法功能相同之處在於兩者皆可做句子的狀語或補語,不同之處是數詞可做謂 語,而副詞則否。因此,欒允慶認為若「再」表較為確切的數目,相當於「二、 兩次、第二次」 ,而且在句中能充當謂語使用的,應屬於數詞,如例(2-26) ;而 表示行為動作重複、繼續,相當於「再一次、屢次」的,則屬於副詞,如例(2-27) 。. 18.

(31) 第二章. (2-26) 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2-27) 遂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 文獻探討. (《史記‧周本紀》) (《史記‧留侯世家》). 周作菊(2004:28)也指出「再」在古漢語中是一個數詞。相較於其他近義 的數詞「二、貳、兩」 , 「再」只表序數或動作次數,而不表基數或事物的個數, 亦即「再」只表示「兩次」、「第二次」的意思。如: (2-28)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 「再,斯可矣。」 (2-29) 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論語‧公冶長》) (《左傳‧僖公五年》). 針對例(2-29)中「再」的語義和詞性,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任學良(1987: 70)認為「再」應解釋為「重」,表示重複,為動詞。儘管有所爭議,但古文釋 義並非本文欲解決的問題,且不論「再」於此處是數詞或動詞,皆無礙於「再」 在古漢語中可充當謂語的事實。 隨著歷史的變遷,語言習慣也有所改變。如今在現代漢語中,「再」已失去 數詞和動詞的用法,而被歸類在副詞之中。根據任學良(1987:71)的看法, 「再」 表重複的副詞用法是從動詞用法引申而來,且在古漢語中所在多有,並不罕見, 並成為了現代漢語中「再」重要的意義。9 關於「再」詞性的歷時演變至此不再多作討論。雖然在古漢語中,「再」的 詞性歷經數詞、副詞、動詞等爭論,但在現代漢語中,「再」作為副詞幾已無太 多異議。而根據前述討論,以下筆者整理出「再」的歷時語義演變,如表 2-2 所 示。. 9. 關於「再」失去數詞用法的討論,請見本文第三章第一節。. 19.

(32)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表 2-2 「再」歷時語義整理 時代. 義項. 例句. 語源義. 兩條魚. 語源義只能從文字記載可考的語言歷史中 獲得,無例句。 唯廿又再祀。(羌鐘銘文). 兩次. 教不善則政不治,一再則宥,三則不赦。. 先秦兩漢 第二次. 重複. 魏晉南北朝. 元、明. (《國語‧齊語》)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莊公 十年》) 乃射,再發,盡殪。 (《左傳‧成公十六年》). (孟嘉)舉秀才,又為安西將軍庾翼府功 曹,再為江州別駕,巴丘令,征西大將軍譙 國桓溫參軍。(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 承接:行為/事件依次發 軍長史孟府君傳》) 生(官職敘述語言) 武定五年,除彭城太孚、當郡督,再行東徐. 隋、唐. 宋、元. 太保暨芮伯,咸進,相揖,皆再拜稽首。 (《今文尚書‧周書‧康王之誥》). 州刺史。武定七年,除廷尉少卿。 (《北齊書‧ 列傳》卷四十三) 承接:行為/事件依次發 不若離了亯州,再往別處去。 (《宋代話本‧ 生(非官職敘述語言) 碾玉觀音》) 延續. 程度變化. 如今限期滿了,若再遲延,必遭呵斥。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以》) 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西遊 記》第三回) 寶玉在旁笑著說:「響得好,再撕響些!」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 明、清 加強語氣. 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 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 在水面,再不能沉。(《西遊記》第八回) 看這光景,將來紫芝姐夫如不懼內,我再不 亯。(《鏡花緣》第七十三回). 20.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再」共時層面相關研究 為分析「再」各語義之間的聯繫和演變,共時語義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具 有絕對的參考價值。此外,共時語義可以說是現代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學習者 唯有先掌握住字詞在現代漢語中的基本語義和用法,才能進一步鑽研古代、近代 漢語。 本節分為三部分,首先探討語義的相關理論概念,其次探討「再」的共時語 義相關文獻,最後總結本節的討論。. 一、 相關理論概念 相關理論概念主要探討的是語義間的關係,包括同音詞、抽象說和多義說。 以下分別述之。 談到字詞各語義間的關係,根據 Saeed(1997/2003: 63)的說明,有同音詞 (homonymy)和多義詞(polysemy)兩個概念。同音詞為語義上各不相干的同 音字詞:可以是從文字上來說,具有相同的形體;也可以是從語音上來說,具有 相同的發音10。換句話說,同音詞可為同形義異或同音義異。多義詞則是一個字 詞同音同形,具有多種語義,然各語義之間存在著某種相關性11。 Sweester(1986: 528)也曾提出可用「多義說」(polysemy)和「抽象說」 (abstraction)來辨別字詞各語義間的關係,但其適用的範圍僅為非同音詞的例 子。多義說指的是,單一字詞雖有不同的語義,但各語義之間卻有某種關聯性; 而且其中會明顯有一項語義為眾多語義之中的核心12。抽象說指的則是,單一字 詞具有一語義足以涵蓋所有不同語用情境之中,該字詞所表現的意義13。 10. 原文為:Homonyms are unrelated senses of the same phonological word. Some authors. distinguish between homographs, senses of the same written word, and homophones, senses of the same spoken word. 11 原文為:There is a traditional distinction made in lexicology between homonymy and polysemy. Both deal with multiple senses of the same phonological word, but polysemy is invoked if the senses are judged to be related. 12 原文為:Polysemy refers to a grouping of related but distinct senses of a single lexical item; often there is an observable dire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es, one be more central than, or prior to, others. 13 原文為:Such a situation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broad enough in meaning to apply to many different surface referents, or which happens to have many different pragmatically predictable uses.. 21.

(34)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畢永峨(1994)分析副詞「也」時,參考了上述 Sweester(1986) 「多義說」 和「抽象說」的分析模式,文中指出「否定詞與連詞宜採用抽象分析法,不同用 法之間的差別可由語用原則來解釋,但介詞和情態詞的語義行為最好用多義分析 法處理,即一個詞項的某個用法被認為是基本語義,其餘用法均為它的比喻擴 展。」 (畢永峨,1994:91-92)根據這樣的理論,畢永峨(1994:92)採用了多 義說來分析「也」各語義間的關聯;即某項語義為核心,其餘則皆由該語義擴展 而來。此外,畢永峨(1994:92)認為和「也」類似的其他漢語副詞如「又、才、 就、都」,也都應採用多義說的分析方式為宜。 提到多義詞,Taylor(1989)用了「語義鏈」理論來解釋多義範疇的問題, 認為多義詞中的不同語義經常是透過「語義鏈」形成的。 「意義 A 與意義 B 基於 某一或某些共享屬性,或其他類型的相似而關聯;同樣,意義 B 又成為意義 C 的延伸基礎,意義 C 又成為意義 D 的延伸基礎,可一直鏈接下去,如:A→B→ C→D……。」(王寅,2007:600) 然而,語義鏈的不足在於其往往忽略了中間過渡的過程。在語義的引申過程 中,不太可能從 A 立刻變成 B,較有可能的是中間存在著一個兩者共存的階段, 即:A→AB→B(王寅,2007:601)。 因此,較之 Taylor(1989)的語義鏈,王寅(2007:601)認為 Langacker(1991) 所描述的語義網絡的發展情況,似乎更為合理。如下圖(C 和 L 分別表示 A 與 B 兩義項、A 與 K 兩義項之間的某種範疇化關係) :. 圖 2-4 Langacker 的語義網絡發展情況(王寅,2007:601). 22.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透過圖 2-4 語義網絡發展關係的說明,有助於理解本文第四章第一節對「再」 各語義間聯繫之分析。14. 二、 「再」的共時語義研究 以下主要探討「再」共時層面的文獻,亦分為兩部分。前半以黃主俠(1998) 、 李曉琪(2002) 、鹽見亮太(2005)三人的文獻為本,整理出「再」的語義義項。 後半則討論「再」的核心語義,及如何從其基本語義延伸至其他語義的過程。. (一) 「再」的語義義項 由於討論「再」語義的文獻不算少,且其中不少學者的理論都建立在前人研 究的基礎上,故在眾說紛紜之中,又可見到不少相似之處。在這樣的情況下,筆 者挑選了或為集前人之大成,如黃主俠(1998)15、鹽見亮太(2005)16,或經 常被拿來當作參考依據,如李曉琪(2002) ,這些較具代表性的文獻作為整理「再」 語義義項的依據。 首先,黃主俠(1998:65) 、李曉琪(2002:69) 、鹽見亮太(2005:20)三 人皆認為,「再」有表同一個動作行為重複發生的含義。例: (2-30) 明年我再來。. (黃主俠,1998:65). (2-31) 請你再講一遍,我沒聽清楚。. (李曉琪,2002:69). 其次,三人都指出, 「再」有表示同一個動作、行為或狀態持續的含義。如: (2-32) 再等一會兒吧,他可能快回來了。. (李曉琪,2002:69). (2-33) 出院可以,但不准上船,必頇再保養一個禮拜。 (鹽見亮太,2005:15). 「再」表示「重複」或「持續」有時可能出現歧異,如「再調皮」在不同的 情境下,便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判斷的依據,可從其狀態是否存在「清晰可感的 14. 此處幸蒙口試委員蕭惠貞教授提點,特此誌謝。 黃主俠在參考了王力(1941/1987) 、趙元任(1968/1994) 、曾守得(1977) 、呂叔湘(1981/1992) 、 Li & Thompson(1982) 、劉月華等(1983) 、鄭良偉(1984)等人的看法後,方整理出「再」的 語義。 16 鹽見亮太在參考了李文治(1982)、周剛(1994)、史錫堯(1996)、李曉琪(2002)等人和 《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 (1987)的說法後,方整理出「再」的語義。 15. 23.

(36)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終止點」來區分。如果可以找到明確的終止點,「再」即表現為「重複」,如例 (2-34);如果沒有終止點,「再」即為「持續」,如例(2-35)。而當終止點不夠 明確時,就會有歧異產生(毛哲詵,2006:14)。 (2-34) 他好不容易才安靜下來,不能讓他再調皮了。 (2-35) 好了,好了,別再調皮了。 (毛哲詵,2006:14). 在黃主俠(1998) 、李曉琪(2002) 、鹽見亮太(2005)三人的分類中,黃主 俠(1998)和鹽見亮太(2005)並未區分「再」的「重複」義和「持續」義,將 兩者歸於一類。此處筆者則照李曉琪(2002)的分類,將兩者分開,因如上述的 說明, 「重複」和「持續」不盡相同,且具有確切的辨別標準。 接下來的義項,三人稍有不同。黃主俠(1998:65)和李曉琪(2002:69) 認為「再」表示程度加深,鹽見亮太(2005:20)則認為「再」可以表示程度的 增減。詴比較: (2-36) 這個泳池再大一點就好了。. (黃主俠,1998:65). (2-37) 還有再便宜一些的房子嗎?. (李曉琪,2002:69). (2-38) 那件上衣如果比你妹妹身上秔的這件顏色再深一些,花再小一點兒,就 適合你秔了。 (鹽見亮太,2005:20). 接著三人的分類亦有些許不同。黃主俠(1998:65)認為「再」可以表示「動 作將在某一時間出現或在一定時間之後作某事,絕不在那時間以前」,李曉琪 (2002:65)和鹽見亮太17(2005:20)則指出「再」表示「動作將要在某種情 況、條件下發生」。詴看: (2-39) 不必急著還錢,下午再還也不遲。. (黃主俠,1998:65). (2-40) 等他來了之後,咱們再商量。. (李曉琪,2002:69). (2-41) 今天來不及了,明天再回答大家的問題吧。. (《現代漢語八百詞》). 從例(2-39)至例(2-41)來看,三人的敘述雖不盡相同,但實則表達的意思相 17. 鹽見亮太(2005:16)引用的例句出自《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1980:642) 。此處幸 蒙口試委員蕭惠貞教授指正,特此誌謝。. 24.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去不遠。 接著是李曉琪(2002:70)和鹽見亮太(2005:20)兩人提到,但黃主俠(1998) 未提及的,「再」表示範圍擴展、追加或補充。如: (2-42) 我本來就沒打算去,再加上今天身體也不大舒服,所以就不去了。 (李曉琪,2002:70) (2-43) 咱們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的,再用石灰水把墻壁粉刷一下,就可以臨 時作圖書室了。 (鹽見亮太,2005:20). 最後是只有黃主俠(1998:65)提到,但李曉琪(2002)和鹽見亮太(2005) 兩人皆未提及的,「再」表示「同一個事件,不同動作的先後順序關係」 。如: (2-44) 幫他滾到浴缸外面,用溫水沖沖他,再倒一杯白蘭地來,灌他喝下。 (黃主俠,1998:65). 此外,黃主俠(1998:65)的分類中,認為「再」有「表示不滿,責備對方 或禁止對方做某事」的含義。例:「你再哭?」但此義項應屬於語用部分,可能 因語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故本文不將其列入「再」的語義之中。 另外,李曉琪(2002)對副詞「再」和「又」的研究經常被其他研究用作參 考,如阿依提拉(2006) 。在李曉琪研究「再」的基礎上,阿依提拉(2006:16) 多了一個分類,語義為「用在祈使句裡」,如(2-45) 。 (2-45) 你再聽,樓上好像有響動。. (阿依提拉,2006:16). 綜合黃主俠(1998)、李曉琪(2002)和鹽見亮太(2005)三人對「再」的 語義義項分類,「再」共有「重複」 、「持續」 、「程度加深或程度增減」 、「動作將 要在某一時間或某種情況、條件下發生」 、 「同一事件、不同動作的先後順序」 、 「範 圍擴展、追加或補充」等六項語義,如表 2-3 所示。18. 18. 此處本文暫不將阿依提拉的分類列入「再」的語義義項,相關說明請見本文第三章第一節。. 25.

(38)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表 2-3 「再」的語義義項綜合整理 「再」的語義 表示重複 表示持續. 例句 明年我再來。 請你再講一遍,我沒聽清楚。 再等一會兒吧,他可能快回來了。 出院可以,但不准上船,必頇再保養一個禮拜。 這個泳池再大一點就好了。. 表示程度加深/程度增減. 還有再便宜一些的房子嗎? 那件上衣如果比你妹妹身上秔的這件顏色再深一 些,花再小一點兒,就適合你秔了。. 不必急著還錢,下午再還也不遲。 表示動作將要在某一時間或某種 等他來了之後,咱們再商量。 情況、條件下發生 今天來不及了,明天再回答大家的問題吧。 同一事件、不同動作的先後順序. 範圍擴展、表示追加或補充. 幫他滾到浴缸外面,用溫水沖沖他,再倒一杯白蘭 地來,灌他喝下。 我本來就沒打算去,再加上今天身體也不大舒服, 所以就不去了。 咱們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的,再用石灰水把墻壁 粉刷一下,就可以臨時作圖書室了。. 此六項語義基本上已包含各家學者對「再」的語義分類,唯在名稱的表述上 有些微差異。但這並不影響下文的討論,本文也將對這些分類的名稱和定義加以 統一。. (二) 「再」的核心語義及延伸過程 從多義說(Sweester, 1986)的分析角度來看,在「再」的六個語義之中,應 有一項為核心,而其他語義則皆由該核心擴展而來,徃此之間必有某種關聯。在 談論到「再」基本語義的文獻中,關於「再」的語義核心究竟為何,各家學者的 看法大致可分為三種:重複、添加和順序。以下將一一分述之。 1. 「再」的核心語義為「重複」 史錫堯(1996:8)指出,《辭源》釋義「再」為「兩次」、「第二次」,並分 別舉《書經》的「朕言不再」(我的話不說兩次)和《左傳》的「一之為甚,豈 可再乎?」(一次就過分了,怎麼可以做第二次呢?)為例,認為「再」在古漢. 26.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語中為數詞,屬於實詞。然而,「再」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作為副詞來修飾動詞、 形容詞,因此語義也較為虛化。而這虛化了的語義,即是從古漢語中「兩次」 、 「第 二次」發展而來的。詴看: (2-46) 他囑咐自己不要再閉上眼,也不要再亂想。 (2-47) 您要再忘了我的歲數,我真得跟您生氣了。 (2-48) 有空兒再來! (史錫堯,1996:8). 從上述例句可以看出, 「再」表示動作活動的「重複」 ,為「再」的「兩次」 、 「第 二次」語義的引申。史(1996)也提出《說文解字》注的解釋加以證明,「凡言 『再』者,重複之詞,一而又有加也」 。 如果「再」所修飾的動作活動或其形成的情狀可以延續,則「再」也可以表 示「繼續」 ,此為「再」的「重複」義的引申: 「由於某些動作活動不容易劃分成 次數,因此,動作活動的「重複」就成為「繼續」了」 (史錫堯,1996:9) 。如: (2-49) 他自己也沒臉,再在城裡混。 (2-50) 我用手觸了一觸老楊,勸他不要再說下去。 (史錫堯,1996:8). 除了「繼續」義, 「再」的「重複」義還可引申出「添加」義: 「一個動作活 動的重複進行,也有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添加的意思。」 (史錫堯,1996:9)而根 據添加的事物是否為同一事物, 「再」的「添加」可再分為「同一性添加」和「同 類性添加」 。前者表示在原有基礎上添加同一事物,如例(2-51) 、例(2-52) ;後 者則表示「再」前後所指的動作活動不是同一的,但是屬於同類(同一範疇), 如例(2-53)和例(2-54) 。 (2-51) 因為他身上沒有一點乾糧,不能再多耗時間。 (同一性添加) (2-52) 再加把勁兒,就爬到山頂了。(同一性添加) (2-53) 沒有作到曹先生所囑咐的,已經對不貣人;怎能再去偷他呢? (同類性添加) (2-54) 今天已經買了冰箱,再買衣服,錢就不夠了。(同類性添加) (史錫堯,1996:9). 27.

(40)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再」的「添加」義還可以引申出「再」的「程度加深」義:在原有程度上 添加,程度也就加深了。這一語義的「再」僅限於修飾形容詞,因為形容詞表示 的性質狀態有程度的不同(史錫堯,1996:9) 。詴看: (2-55) 他想不出比北帄再好的地方。 (2-56) 這件上衣再大點兒,就不合適了。 (2-57) 天夠冷的了,再冷就受不了啦。 (史錫堯,1996:9). 此外, 「再」可以表示某動作活動實現後開始另一動作活動,因而有「然後」 義的出現,這與「再」的「同類性添加」此一語義有相通的地方(史錫堯,1996: 10) 。如: (2-58) 他說回來再跟父親談。 (2-59) 拂曉時候看看我們是在什麼地方,然後再作決定。 (史錫堯,1996:10). 綜合上述說明,史錫堯(1996)將「再」幾個語義之間的關聯以圖示之,如 圖 2-5:. 圖 2-5 「再」的語義及延伸過程(史錫堯,1996:10). 毛哲詵(2006:12)贊同史錫堯(1996)對「再」修飾動詞的語義演變過程 的描寫,但認為史僅將修飾形容詞的「再」歸為「程度加深」義的這個說法不夠 全面。毛哲詵(2006:4)指出,學者普遍都只認為用在形容詞前的「再」語義 為「程度加深」,如呂叔湘主編的《現代漢語八百詞》(1999:643):. 28.

(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60) 已經甜得不能再甜了。 (2-61) 即使天再冷,風再大,我們也不怕。 (呂叔湘,1999:643). 但是毛哲詵(2006)卻認為這樣的解釋無法說明以下的句子: (2-62) 多希望可以再任性一回。 (2-63) 必頇趕快放棄,不可再執著。 (毛哲詵,2006:6). 因此,毛哲詵(2006:4)從蒐集到的語料來看,認為用在形容詞前的「再」至 少可以分為三類:狀態重複、狀態持續和程度加深。毛哲詵(2006:12)主張, 用在形容詞前的「再」的語義應該三分,且同樣應釐清三者間語義演變的關係。 根據毛哲詵(2006:12)的說法,「狀態重複義是三個語義中的基礎,持續 義和加深義由它演變而來。因為重複的結果會演變出兩種情況:一種是量度持帄 的狀態,一種是量度加深的狀態,也就是狀態持續義和程度加深義」,其演變過 程如圖 2-6:. 圖 2-6 形容詞前「再」的語義演變(毛哲詵,2006:12). 而由於狀態重複義和持續義都側重於形容詞的動態性特點,因此毛哲詵 (2006)推測兩者應該都受到了用於動詞前的「再」的重複義影響而來。毛哲詵 (2006:12)也由此進一步指出,「再」修飾動詞的核心語義為「重複」 。 除了史錫堯(1996)和毛哲詵(2006) ,鄧根芹(2007:48)主張, 「再」的 語義功能為拷貝(複製)舊亯息。「再」拷貝亯息的功能可分為完全性拷貝和部 分性拷貝。前者顧名思義即完全重複原有的亯息,而無任何增減,如例(2-64); 後者則是在原有亯息的基礎上,添加新的亯息,如例(2-65)。.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陳佳萍: 自製影片的英語配音真是照妖鏡,聽到 自己的發音還真是需要加油。第一個班級先作曲

請聽到鈴(鐘)聲響後再翻頁作答.. Chomsky)將人類語言分成兩種層次,一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潛 力,一是在環境中學習的語言能力。他認為幼兒有語言獲得機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簡稱

主持人 還有其他的嗎?. A5

一個漢堡包中的生菜重 50 g,準確至最接近的 g。下列哪一項不可能是該漢堡包中生菜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畫皮」之意 《現代漢語詞典》  【畫皮】 huà pí ㄏㄨㄚˋㄆㄧˊ 傳 說中妖怪偽裝美女時披在身上的人皮,

他們會回到中間,這是打羽毛 球很重要的一環。目標是為了 準備下一球。試想想如果你在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