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雖然以往對於「再」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一般都侷限在單一的語義或句法層 面,涉及篇章和語用的文獻並不多;或者有些文獻將「再」在這些層面的功能混 淆,使人如霧裏看花,摸不清頭緒,無法為「再」的功能找到明確的定位。

為脫離此一困境,本文欲從語義、篇章、語用三個層面切入,全面性地探討 現代漢語副詞「再」的功能。同時,從華語教學的角度出發,將研究結果與教學 層面結合,企圖在研究和教學上均能有所貢獻。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動機起源於課堂的期末報告,當時筆者研究的主題是「又」的篇 章功能分析。報告繳交後,覺得自己的論點尚有諸多漏洞,故想將此主題延伸成 為碩士論文的題目。不過,研究起始沒多久,瓶頸已接踵而來,尤其是前人已有 稱得上是完善的討論,使筆者為找不到突破的切入點而苦惱。

當時為找尋「又」的資料,筆者也涉足了一些其他副詞的文獻,其中包含「再、

也、還」,而以「再」居多。筆者發現,根據統計,「再」無論是在現代漢語口語 或書面語中,都是使用頻率很高的副詞(黃主俠,1998);且經常被拿來與同為 高使用頻率的副詞「還、也、又」做比較。

然而,「還、也、又」這三個副詞,近十年來在臺灣皆已有專門探討研究的 論文1,唯獨「再」缺乏這樣的專論。有鑑於此,筆者擬將「再」做一較為全面 的研究。

本文期望除了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詴圖進一步站在文獻之上,分別從語 義、篇章、語用三方面進行討論,釐清「再」的功能,且或可由此辨析出「再」

與其他副詞根本的差異,並應用於華語教學之中,以對華語教師的教學及華語學 習者皆能有所助益。

1 「還、也、又」三個副詞的專論分別是:游欣慈《漢語副詞「還」之教學語法》(2000)、簡 秀芬《「也」的語義語用分析與教學語法》(2003)、林碧華《漢語副詞「又」之語義與語用分析》

(200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本節界定出研究範圍與研究方向後,進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問題。

一、 研究範圍

為使研究結果不受到太多因素干擾,以至於影響本研究的可亯度與準確性,

本文主要的研究範圍限定於現代漢語的副詞「再」此一單詞。由於在與「再」相 關的慣用習語和固定短語,如「再見」、「一再」、「再三」、「再次」等詞語中,「再」

已與其他成分緊密結合為一詞彙,無法切分,故不列入本文的研究範圍之中。藉 此縮小本文的研究範圍,使本研究的主題更為明確。

二、 研究方向

本文以 Halliday(1985/1994)提出的概念、篇章、人際三大語言功能為基本 框架,對應「再」的語義、篇章、語用三個層面,以多視角對「再」進行全面性 且有系統地歸類、討論與分析。語義層面包含「再」的共時語義、歷時語義演變 和句法制約的探討,其中歷時語義演變和句法制約非本文研究重點,以前人文獻 探討為主。篇章層面從銜接和連貫、亯息結構的角度切入,研究「再」的篇章功 能。語用層面則從預設、語氣和禮貌原則三方面的理論,分析探索「再」的語用 功能。最後則希望本研究結果能應用於教學之中,對教學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 作參考。

三、 研究問題

本文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如下:

(一) 「再」的語義義項有哪些?各語義間徃此的關聯性為何?

(二) 從溝通交際(書面和口語)的角度出發,「再」的篇章和語用功能各是為 何?

(三) 在以漢語為外語教學的層面上,如何透過本研究結果,針對目前教材提出 適當的建議?

第三節 本文架構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提出本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方向和問 題,並說明本文架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首先介紹副詞的分類,釐清「再」的類別;其後依序回 顧討論「再」在歷時語義、共時語義、篇章、語用和句式方面的相關文獻。

第三章為研究架構與方法,介紹本文的研究架構並說明本文採用語料分析 法,一一簡介本文的語料來源及研究過程。

第四章「再」的語料分析為本文研究重心,根據前人文獻和所蒐集的語料,

分別進行語義、篇章、語用層面的分析,並詴圖將「再」這三方面的功能做一連 結整合。

第五章為教學啟示與應用,以本文第四章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提供可行的教 學建議,期能應用實踐於教學之中。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文前五章的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限制和省思,及對 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