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一、論文分析架構

本文在針對政府與財閥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時,會先對政府的財閥政策進 行了解。財閥一開始的形成就是政府有目的的介入市場,去型塑一個有利於財 閥生存發展的空間。在此吾人將引用學者蕭全政「市場價格的政治性與偏差的 概念」來進行解釋兩者之間的關係。人類的社會中因為實存的市場價格多少會 受到行為者的特質的影響,而不存在完全競爭市場以及理想型的市場價格機 能。由於經濟活動設有政治性,有人要設法維護隱藏在市場價格機能的偏差,

以維持利益,不利於自身的人則想要修正之。而修正或維持者可以利用政治權 力以及經濟權力來達成。前者提及的「偏差」,是指體現於組織結構、目標價值 以及運作規則中涉及價值分配與資源汲取的特定模式(patterns)。(蕭全政,

2006:104)南韓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朴正熙政府推行的經濟計畫促成了財閥 的形成與國內市場價格機制的偏差。政府提供各種廠商優惠措施就是一種手 段,藉由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的結合,扭曲市場價格機制並持續強化這種偏差

14

結果。而對於本身因為該種偏差而獲得利益的財閥,會傾向維持這樣的結果而 對改革採取保守甚至抵抗的態度,來維持在市場當中優越的地位。

由圖 1-1 可以看出,政府透過政策來行塑市場的偏差形態。財閥將有利或 不利自身的政策結果反應到各個層面上試圖去影響政策產出,本文專注於政府 以及國會這兩個層面。財閥對前者的影響可以是政策建議、賄賂甚至直接擔任 要職等。因為財閥擁有雄厚的財力以及對投資、就業的控制,比中小企業更能 夠發揮影響力。政府執行政策的主要行為者是總統和政策官僚,前者的政治權 力明顯大於後者,後者需要總統的支持才能夠進行政策提案。南韓的府會關係 在民主化後的開始走向保守-革新兩大主力出現了總統的財閥政策不一定和國 會多數同調的情形。保守勢力呼應了財閥的需求,而改革派會傾向對財閥團體 進行限制。吾人將總統與國會之間的關係區分成三種:執政黨未過半、執政黨 過半數、執政黨擁有超過 2/3 以上的議席。首先,執政黨未過半而總統具有否 決權的情況下,國會不傾向通過會被總統否決的議案,不過總統想要推行政策 會變得困難。這個時候總統所屬的執政黨通常會想要跟小黨進行聯盟嘗試在登 記交涉團體時過半數。第二、執政黨過半數。這是對總統比較好的情況,法案 能夠順利進行,即使在野黨想要拖延議程也不容易。但是由於南韓政黨派閥林 立,所以實際上執政黨過半數的情形隨時有可能會變動。是不穩固的國會執政 多數。第三,穩固的 2/3 以上議席的執政黨。這種情況在盧泰愚和李明博總統 任期內發生過一次。通常的結果是執政黨可以不理會黨團協商自行通過法案。

對總統而言是府會關係良好,權力最集中的情況。財閥與國會之間的關係,比 較清楚的是財閥自組政黨或者是擔任議員達成政商兩棲、或使用政治獻金的方 式幫助議員選舉。在南韓,財閥進軍政治界的成功例子並不多,通常是以失敗 收場。即便是較為有名的浦項鋼鐵董事長朴泰俊,也是出身公營企業。因此,

財閥大多使用政治獻金作為政策遊說的工具,雖然古老也是最有用的方法。

在此,結論除了使用圖表清楚表示兩者之間關係的變化以外,還會指出偏

15

差形態下的經濟權力面向14。在往後的章節內遇到因為政府政策讓財閥經濟權 力出現變動時,如外部結構的寡佔、壟斷或壟斷性競爭15、內部結構上的垂直 合併、水平擴張或著是併購等。用以清楚說明南韓政府的財閥政策呈現什麼樣 的面貌,是支持財閥擴張,還是限縮財閥的經濟權力。在往後的每一章結論當 中都會清楚地標示政府政策所造成的效果。藉此進一步推論政府與財閥之間的 關係。

圖1-1:政府與財閥關係圖

14 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 K.W.)認為經濟權力可以設想為市場中不平等的原始地位,這種不 平等地位使某些行為者能夠在市場價格機能的運作中,或透過市場價格機能的運作而獲取特別 利益。(轉引自蕭全政,2006:106)

16

15 穆勒(Willard F. Mueller)使用市場集中度(the degree of buyer or seller concentration)、市場 進出難度(the condition of entry)、產品分化程度(the degre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等三項 變數來衡量產業中經濟權力集中的程度。轉換成市場形態,就是完全競爭、壟斷性競爭、寡佔、

獨佔。

二、章節安排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導論,提出作者的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並回顧討 論韓國政商關係理論的脈絡,最後提出本文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主要包括以 歷史文獻分析的研究方法來進行。

第二章,對財閥的形成歷史、政商關係變遷的樣貌以及財閥的營運結構做 一個基本的交代。在冷戰時期的國際環境下,韓國政府考慮如何在美國的援助 下開始發展經濟。從李承晚支持的三白產業讓韓國的企業有發展的機會,到朴 正熙的五年經濟計畫鼓勵財閥擴張經營。接著全斗煥和盧泰愚政府時期所面臨 後冷戰時期與民主化,促使政商關係開始出現質變。民主化時期,執政者為了 穩固政權開始拉攏財閥,財閥也向執政者索取政策上的回饋。政府從由上而下 指導財閥的關係逐漸走向相互利用、結盟的平行關係。本章四任政府四小節,

第五節為結論。

第三章,南韓在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下,金泳三政府基於國家利益考量加入 OECD,並且在國際組織的要求下進行金融開放與產業自由化。另外一方面,

財閥也在向政府遊說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政策。 因為南韓的政黨政治運作趨於成 熟,政商關係更趨於複雜。在國內財閥了解到選舉和政黨政治的運作需要花費 大筆經費。因此在需要資金來源的前提下,財閥和政府提供對方相互利用的條 件。並且,由於約束財閥的政策失敗,此時政商之間呈現平行關係。在第一節 先概述金泳三政府的國會運作情況,第二節則討論金泳三政府和財閥之間對於 產業開放的互動,以及約束財閥政策的失敗。第三節更深入敘述金泳三政府在 緊縮政策貸款之餘,藉金融自由化之名提供財閥獲取設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權 力。使財閥得以快速發展。第四節針對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來進一步分析政府 與財閥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接受國際貨幣基金貸款的金大中政府在強大外在壓力下,除了進 行經濟制度上的改革以外,政府試圖干涉財閥重組讓南韓的經濟重新步入軌

17

18

道,而財閥接受了政府的強硬介入。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平行關係當中政府 權力較大的情況。第一節,是討論金融風暴發生之後國會內部的生態和府會關 係。第二節為金大中政府對財閥的重整計畫與「5+3 原則」。雖然金大中政府限 制了財閥的內部結構,但是外部市場結構則是走向寡佔的。特別是關係良好的 財閥,在七大產業市場重新分配的Big Deal 當中獲得了獨佔或寡佔地位。第三 節,同樣藉由前述的內外因素分析金大中政府與財閥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民主鞏固時期包含了盧武鉉、李明博政府與財閥之間的關係。全 球化的持續影響下,盧武鉉政府與各國簽署FTA,並促進對美貿易合作。在金 大中的改革之後,盧武鉉除了本身標榜著社會公正之外,為了迎合自由貿易協 定的需求開始消除以往對財閥的保護促進市場競爭。而財閥透過國會來干擾執 政黨的政策。盧武鉉政府和財閥之間的維持著平行卻緊張的關係。而李明博上 台之後則是選擇了維持財閥茁壯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成長,但是政府並不是沿用 上下指導的方式來維持財閥的生存。而是沿用類似於金泳三政府的自由化政 策。李明博政府在國會多數的支持下,和財閥維持著相互結盟的平行關係。小 節安排如同上一章,共有三節。

第六章為本文結論,提出影響南韓政商關係的變項,回答威權時期到民主 時期的政商關係的變遷的因素為何?並且進一步指出1997 年之後,由於強大的 外部壓力的緣故,改變了政府和財閥之間既存關係的樣貌。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持續干擾著政府的財閥政策。而國內政黨政治的成熟,也高度複雜化了兩者之 間的互動。章節安排為第一節,總結與研究發現、第二節,未來展望。說明只 要財閥維持韓國經濟的模式持續下去,兩者關係的脈動就值得吾人去觀察和了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