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遇「溫氏號」的驚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初遇「溫氏號」的驚艷

第一章 緒論

人生猶如晨曦中揚著帆的船,總在向陽處微笑啟航(溫美玉,2011)。

鈕文英(2016)曾說:「生命的複雜就在於,我們毫無準備地邁向人生的航 程,一邊學習如何揚帆,一邊啟航前行;而未來不可預測,好像走在迷霧大海裡,

看不見任何方向,沒有人可以判別前面是否為懸崖或峭壁,航程只能持續走下 去,直到五散了,答案才終得明白。」(第410頁)

第一節 初遇「溫氏號」的驚艷

對一位老師來說,教學,就是生活的最大比重。而教學熱情,則是讓教學前 進的動力之一。對於教學,擔任初任老師時,有人的教學熱情總是滿溢;教學一 段時間後,有些人則是開始逐漸被現實環境消磨殆盡。有些人帶著教學熱情,繼 續前進,看到不同的教學風景;有些人則失去動力,在原地打轉或徘徊不前。而 對於我來說,也因為時間、教學環境、學生等因素,初任教師時的滿滿熱情,開 始慢慢產生微妙的變化。

壹、自身教學熱情溫度的下降

猶記得 2000 年剛從師院畢業的我,來到門水國小(化名)資優班代課抵實 習,第一次進入教學現場,緊張在所難免。但對於教學,懷抱著無比的開心與熱 情,上班的每一天,總是期待到學校和同事、學生徜徉在教學的快樂中。雖然對 於教學技巧、班級經營還有課程設計尚未成熟,但有資深老師在旁協助及指導,

讓我對於這些尚未成熟的教學專業,充滿學習的動力,希冀自己能成為一位專業 的老師,帶給學生滿滿的收穫,感覺此時自己的教學溫度是高漲,處於高點。

2

公費分發後,來到木木國小(化名)擔任五年級導師,對於第一次帶班的我,

更是極大的挑戰。教師晨會聽著隔壁資深老師分享班上的狀況,自己也開始回想 帶班遇到的問題:我真的有辦法當一個好老師嗎?怎麼樣才是一個好老師?開始有機 會到校外參加研習,才發現原來教師研習就是讓自己教學吸收養分的增能。但一個導

師,要負責國語、數學、社會、美勞等科目,對我來說,雖然師培階段都有學過 該科的教材教法,但真正到教學現場,我開始對教學產生些許慌恐,一直在問自 己:你這樣教國語對嗎?你的數學教學步驟正確嗎?社會課就是一直抄筆記嗎?

美勞課就是一直用材料包嗎?批判教育學者 Freire(1972)強調,教學要覺醒批 判的意識(critical consciousness),我帶著這樣的思考,就像一艘船一樣,持續 在這片像是海洋的教學生涯中,載浮載沉。

乘載著這些惶恐和疑問,我持續帶了兩屆六年級導師班,而自己也開始摸索 出屬於自己一套的教學模式和模組。以國語科來說,就師培時期語文科教材教法 學習過程中,我認為國語課就從生字教學開始,接著圈選語詞,再來就是課文深 究,最後完成國語習作。每一課的國語教學,大都以這樣的模式進行,偶爾加入 一些廠商提供的影片及網站,但還是覺得這些額外的資料佔去太多教學時間,於 是練習卷、小考、甚至還曾經把出題光碟所有的題目都印下來,讓學生當成回家 作業。學生的作業量暴增,而我也覺得自己十分認真,但卻造成班級經營產生裂 痕的開端。學生沒完成國語的回家作業,於是我生氣,怒罵學生,高年級的學生 正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個性跟老師的暴躁脾氣正好無解,罵學生沒有解決作業缺 交的問題,反而造成後續學生開始利用各種方式試探老師的底線,甚至驚動校長 到班關心,此時的我才驚覺:是我教的太用力?還是學生太不用心?對於教學的

3

溫度與熱情,開始產生懷疑及降溫,但還是堅持自己一貫的教學模式,國語、數 學依樣畫葫蘆,繼續在教學與學生分數中掙扎著。

貳、教學生活猶如一條拔河繩

「噹噹噹噹,噹噹噹噹」,每天在學校的教學現場,響起的上課鐘聲,總讓 我拖著疲憊的身心前往課堂。成為一位科任老師之後,才知道跟擔任導師截然不 同的工作模式。科任老師任教的班級眾多,每個班的學生特性不同,無法用一套 班級經營及教學方法去完成每一個班級的教學。九個班,有九種需要微調的地 方。在學科教學及班級經營這兩個都十分重要的選項上,總有不斷的衝突需要處 理。例如:低年級學生上課愛講話,打斷我的課堂節奏;高年級教學內容複雜,

備課時間花費更多。每天教學就像拔河的兩端一般,不斷的拉扯。總感覺有備不 完的課,處理不完的學生問題。每天不斷交織下的教學狀況,讓我身心俱疲,上 完一整天的課,總覺得不只身體疲憊,心理上也對自己的教學開始產生懷疑:到 底學生需要學到的是什麼?我能夠給學生的又是什麼?這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 衡的方向與方法。張堯卿(2018)認為,教師面臨的困境,不是要去建立多偉大 的願景,而是關注在教室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要如何妥善的解決。而教室內充 滿生命力,所呈現的問題有特定的情境性,是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法能完全解決 所有問題,教師要透過自己教學經驗累積,對當時情境做出正確判斷。因此,我 希望能有機會,解決這些困擾我已久的教學狀況,讓我的教學能在減少處理學生 問題上,順利進行。也開始回想,當初是初任教師的我,每天帶著滿滿的熱情到 學校,而現在的我,教學的溫度剩下多少度?

4

參、我與溫老師備課 party 初相逢

偶然間,在 2013 年 9 月的週三下午,當天學校沒有辦理教師研習,是教師 級務處理時間,我在辦公室裡和同事閒談,同事跟我說:「你知道臉書社團上,

有一個『溫老師備課 Party』嗎?裡面有很多老師分享自己班級經營或各個學科 教學的實務內容,有些有學習單或是簡報,有機會可以去看看喔!」那天晚上,

我上網到臉書搜尋了關鍵字:「溫老師備課 Party」。加入社團後,開始瀏覽許 多老師的教學分享,一開始都是導師的分享案例,對於擔任科任老師的我來說,

只覺得這些老師怎麼有這麼多時間處理簡報、學習單跟記錄?別說要發表教學,

就連覺得瀏覽這些內容,都只有感到佩服和對自己教學產生不安的感覺。直到擔 任行政職務以及就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班,接觸了更多教育政策及課程與教 學理論,例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相關課程與教學政策,博士班裡探討的 課程理論與教學理論,再進到「溫老師備課 Party」,看到溫美玉老師分享的各 科教學,讓我逐漸思考教育政策、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聯性。McDonald

(1998)提出有關詩性智慧(mythopoetic)的論述,強調人在參與和經驗課程理 論中,透過和理論對話,將每一個人的自傳及價值帶入詮釋內,以增進及擴充理 解。而 Kesson(1999)則提倡,將詩性智慧的概念,來代替主流的課程論述。

詩性智慧包含了創造(poiein)及故事(mutho)所組成,包含自傳、心理分析、

敘說、審美及精神等多元的觀點。

因此,我嘗試從溫老師分享的教學案例中,尋找課程理論中的脈絡與連結 性。然而,周淑卿(2002)曾提到,臺灣中小學課程實踐上,課程去理論化是一 項嚴重的問題,在課程改革現場瀰漫著「誰在乎課程理論?」的論述。歐用生

5

(2004) 更提出這樣的呼籲:要將「誰在乎課程理論?」轉變成「誰能不在乎 課程理論」的論述。為什麼在教學現場,理論與教學實務的距離越拉越遠?還是 老師們已經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理論的實踐而不自知?Pinar 與 Grumet(1988)認 為,理論和實際是導向不同世界的兩項途徑,這兩者之間是交會的,而「辯證」

就在這個交會點之上,在這交會點上「暫緩」、「探討新方向」及「遲疑」,進 而思考理論與實際的交會點,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從溫美玉老師在「溫老師備課Party」發表的案例中,以2015年發表的「自 己的課文自己編—把「預測」玩到極致」為例,透過學生生活經驗的引發,到安 排情境化的學習環境,並賦予學生小組共同解決老師指派的任務,最後看到學生 將課文宇自己生活經驗結合而實踐力行的表現,與目前十二年國教強調的「素養 導向教學」概念不謀而合。要如何在課堂達到素養導向教學呢?陳麗華(2018)

提出,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出發的教學,才能展現素養導向的精神,如圖1-1所 示。第一個圈為整合性,整合知識、態度、技能;第二是脈絡性,情境化、脈絡 化的學習;第三是歷程性,把學習歷程、方法和策略展現出來;第四是實踐性,

實踐力行的表現。第五個是創生性,任何知識的學習,不管透過脈絡化、歷程化、

實作實踐,最終要回到學習者自身,產生一個新的知識、新的看見和新的自我認 識,這就是創生性。外圍的五個圈圈是素養導向的外顯形貌,中間是學習者中心 是其本質精神。

6

圖 1-1. 朝向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發展

資料來源:陳麗華(2018)。從中小學的教材教法談課綱的 未來想像。教科書研究,11(2),111-119。

而上述學習者中心的概念,在課程意識的探討中,常與教師中心做為二分之 見解。從溫美玉老師的教學案例中,可窺見其素養導向教學的脈絡,以及其課程 意識以兒童中心的概念。然而,自師培階段開始到成為初任教師,一直到她退休 前,溫老師的課程意識是否一致?或者有所轉化?其與教學實踐之關係為何?是 我亟欲探討的研究動機之一。

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實踐,本以善為出發點,不僅傳業、授道及解惑,更重要 的是對學生智慧的啟迪。誠如楊深坑(1998)指出,以實踐智慧來探索實踐性問

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實踐,本以善為出發點,不僅傳業、授道及解惑,更重要 的是對學生智慧的啟迪。誠如楊深坑(1998)指出,以實踐智慧來探索實踐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