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外籍生而言,漢語稱謂詞的類別與用法非常複雜麻煩,很多外籍生也因此而放棄學習 使用更多的漢語稱謂詞。如本文在前面的章節所述,很多外籍生都習慣以「你/您好」代替其 他所有的漢語對稱詞,這種看似輕微的稱謂誤用,卻會讓外籍生在漢語的表現上很「洋味」

或顯得不自然。因此,本文重新歸納、分類現代漢語稱謂詞如上所述,將現代漢語稱謂分為 職業稱謂、親屬稱謂、社交稱謂、特殊稱謂四大類,使漢語稱謂詞的類別更為系統化。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一、詞彙學基本觀念與稱謂詞研究

(一)詞彙的特性

竺家寧先生(1999)32提出:「語言由語音、詞彙、句子三個分組成」。其中,詞彙是語言 建築的主要材料,一個能用於表達人類完整思想的語句,至少由一個以上的詞彙組合而成。

如同人類的人命,詞彙也有其生老病死的生長過程與發展狀態,由此我們可以合理的將詞彙 的研究,從語音與句法的研究中獨立出來。只要是「詞彙」,都會具有其系統性與規律性,這 是一般詞彙都會有的特性。「稱謂詞」則較為特別,它除了「詞彙性」以外,還兼具「語句」

的身分與特色,即稱謂詞可單獨在語流中使用。漢語稱謂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極高,

其使用的適切與否對說話者的交際影響相當的大。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彙的教學有三個主要步驟:認、讀、記,即針對詞彙之「形、音、

義」的學習過程。結合詞彙的特性與教學觀點,本文將研究重點放在稱謂詞「詞形」的探討,

並兼論稱謂詞的「詞義」內容。此外,適時討論與稱謂詞的結構、詞義相關的「語音」內容,

例如:「爸、老爸、爸爸」;「妺妹、正妹、小妹妹」,兩組詞彙中「同形字」的發音差異現象。

32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 年 3 月初版 5 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與「內涵意義」兩大類。例如:漢語的一般名詞「家」的字面意義為「家庭成員共同生 活的居所」,「家」的內涵意義則包含了「溫暖、溫馨、舒適」。不同語言的內涵意義,會受不 同文化背景所影響。例如:英語「home」的字面意義與漢語「家」的字面意義相同,但英語 裡的「home」包含的是「祖國、故鄉」等意義,它的內涵意義並不全等於漢語的「家」。

同理,稱謂詞的詞義也會因不同的語言、社會、文化及心理而產生差異,漢語的稱謂詞 義則因漢文化的獨特性與豐富性而更為多樣,使用稱謂詞時須留意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及習 慣,才能避免稱謂詞的誤用,影響正常的社會交際。趙英鈴、宋志平(1996)39將稱謂詞隱含 的詞義劃分為七種,本文依該七種稱謂詞的詞義為討論方向,進一步探討與分析如下:

(一)稱謂詞的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也就是字面意義,一般都會收錄在字辭典裡。由於詞語的概念意義具較高的穩 定性,是大部分語言學習者最容易理解及習得的部分。例如:稱謂詞「老師」的字面意義為

「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士」。概念意義在不同語言中較容易找到相對應的詞來翻譯,漢語「老 師」與英語的「teacher」具有相同的概念意義。

(二)稱謂詞的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是附加在概念意義上的意義,因不同人、社會、國家而異。如:漢語稱謂詞「老 師」包含了德高望重、嚴謹、學識淵博、重倫理觀念等內涵意義。兩個不同語言中的內涵意 義,通常都很難找到一個完全相對應的詞來翻譯,要依賴很多的義素概念才能完整的解釋。

(三)稱謂詞的指稱意義

指稱意義表示著說話者與被稱者之間的關係,指稱意義需依賴上下文以及具體的語境內 容才能表明。如:「『長官』好!」表說話者與受話者為上司與下屬的關係,是一種表關係的 稱謂;「會議就快開始了,『長官』們都到齊了嗎?」中的「長官」則為一種職銜稱,並不表 示被稱者是說話者的長官。

39趙英鈴、宋志平,1996,〈稱謂詞的詞義探討〉。《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6 年第 9、10 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稱謂詞的社會意義

表示交際雙方的親疏遠近的社會角色,以及感情深淺的社會關係。人人都是「社會人」

-每個人都有其社會和家庭的角色、社會地位、政治地位。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稱謂 詞有其在社會屬性上的指示功能。如:「小」前綴加上姓或名的漢語稱謂形式,通常只用來稱 比較熟識或親近的人,且受話者的社會地位一定比說話者低;換句話說,帶有「小」前綴的 稱謂詞有它特定的社會意義。

(五)稱謂詞的情感意義

透過概念意義、內涵意義、風格意義以及語調或語氣,來表達情感和態度。如:我爸爸、

我老爸、我父親、我老子、老頭子、老頑固、老不死的等,這些對父親的不同稱謂與語氣,

顯示了由喜愛、敬重、輕蔑到痛恨等不同的情感意義與態度問題。

(六)稱謂詞的風格意義

依社交場合的不同,稱謂詞表現的正式、中性以及非正式的不同意義。如:王太太在正 式場合稱先生為「王先生」,在中性場合稱先生為「同志」40,在非正式場合稱先生為「親愛 的」或「老公」。

(七)稱謂詞的修辭意義

指稱謂詞臨時被賦予的修辭意義,一般不會出現在字辭典裡,但可從上下文中感受到其 修辭意義。如:「你這『好小子』,好好的給我等著瞧!」中的「好小子」實際上是「壞小子」

的諷刺用法。

依本文觀點,上述七種稱謂詞的意義,可依文化概念系統的觀點歸納成兩大類來討論:(1)、 表面意義(Primary Meaning),即字面意義-詞義內容可直接從稱謂詞的形式結構,結合詞素

40 「同志」稱謂在大陸地區為常用社交稱謂詞,為表示人人平等的社會心理,「同志」可用來稱工作同仁、單位 幹部或下屬等。一般情況下,會在前面冠上姓氏或名字來使用。詳本文,5-4-4。

的意義來判斷;(2)、底層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即內涵、指稱、社會、情感、風格 與修辭意義-主要因不同文化而異,也會涉及個人思維以及心理狀態的表現。 構成和詞義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的必然聯繫。參魏瀅,201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稱謂語研究-The Address Forms Study of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遼寧省:遼寧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 論文,2011 年 4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象,則包含了詞綴(真詞綴)與類詞綴,但只有詞綴才同時具有該六種詞綴特性(詳本文 2-5-1,頁 47)。此外,「類比稱謂詞」中的類後綴之詞義並沒有虛化,如:「網友、車友、室 友、好友」中的「友」。因此,類比法造詞的範圍比派生造詞更為廣泛,而結合類比法與派生 詞的構詞原理,可全面的討論稱謂詞詞綴的構詞形式與詞義內容。

四、漢語的面稱與背稱

依齊銀山(2009)42,面稱指在交談中說話者當面稱呼聽話者的方式(這裡的面稱也就是 所謂的對稱),背稱則是用來指稱談話雙方以外的第三方。此外,齊銀山(2009)以名著《紅 樓夢》中的稱謂詞為研究語料,說明了面稱與背稱的差別:(1)有些稱謂只用於背稱,而不 用於面稱或自稱;(2)有些稱謂可同時適用於面稱或背稱,但只有在面稱時有招呼對方的功 能(有稱後停頓的特色),背稱時則無此作用;(3)背稱比自稱/面稱所涉及的人際關係複雜,

一般情況下自稱/面稱只涉及說話雙方的關係,背稱則可能會涉及到第三方;(4)在親屬稱謂 中,背稱比面稱複雜,此點表現在背稱的數量比面稱更多且應用更為靈活。一般而言,面稱 較為固定、單一,背稱則較為複雜多樣。背稱又可依被稱者在場或不在場分為「當面/背稱」

與「背後背稱」兩種。

儘管如此,「面稱」與「背稱」還是有一定的糢糊性:當面的背稱第三者也可當作是一種 特殊的面稱;很多面稱有時也會被當成背稱來使用。不過,語言本身就具有糢糊性與變化性,

本文對於相關的討論會以常用的情形為主。基於漢語稱謂詞的特殊性以及本研究的規範性,

本文仍會以「面稱」與「背稱」來分類探討漢語稱謂詞在使用上的問題。

五、第二語言教學法與稱謂詞教學

相較於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漢語的對外教學起步比較晚。因此,對外漢語的教學

42齊銀山,2009,〈背稱語的使用問題及分類探析〉。《安徽文學》,2009 年第 12 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走向較受西方第二語言的教學法所影響。張金蘭(2012)43指出,第二語言的基本教學法包含 了文法翻譯法、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團體語言教學法、肢體反應教學法、

暗示感應教學法、默示教學法、自然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十種,本文簡稱「基本教學法」。

由於各種教學法都會有其優缺點,漢語教師會選擇搭配不同的教學法來使用,學者們則傾向 於以上述的十種教學法為依據,發展出適用於教學主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原則。例如:張順 桐(2012)44提出了六項對外漢語的詞彙教學原則,其主要內容包含精選多練、先聽後說、直 接形象、詞不離境、高復現率、循序漸進。在六項詞彙教學的基本原則中,部分內容會與「基 本教學法」重叠或相關,如:情境教學法、聽說教學法與直接形象法。

第二語言的「基本教學法」是發展詞彙「教學原則與技巧」的基礎,而再進一步發展稱 謂詞的教學法時,亦須重視漢語稱謂詞的本質與特性,才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漢語稱謂 詞,並全面掌握其詞義與用法。例如:漢語稱謂詞的構詞規律、詞義、以及文化意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