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走向較受西方第二語言的教學法所影響。張金蘭(2012)43指出,第二語言的基本教學法包含 了文法翻譯法、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團體語言教學法、肢體反應教學法、

暗示感應教學法、默示教學法、自然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十種,本文簡稱「基本教學法」。

由於各種教學法都會有其優缺點,漢語教師會選擇搭配不同的教學法來使用,學者們則傾向 於以上述的十種教學法為依據,發展出適用於教學主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原則。例如:張順 桐(2012)44提出了六項對外漢語的詞彙教學原則,其主要內容包含精選多練、先聽後說、直 接形象、詞不離境、高復現率、循序漸進。在六項詞彙教學的基本原則中,部分內容會與「基 本教學法」重叠或相關,如:情境教學法、聽說教學法與直接形象法。

第二語言的「基本教學法」是發展詞彙「教學原則與技巧」的基礎,而再進一步發展稱 謂詞的教學法時,亦須重視漢語稱謂詞的本質與特性,才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漢語稱謂 詞,並全面掌握其詞義與用法。例如:漢語稱謂詞的構詞規律、詞義、以及文化意涵等。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依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以及相關的文獻探討,本研究的具體研究方法與 步驟,由下列兩項來說明:

一、語料來源與篩選

本研究以詞為分析單位,分析語料以現代漢語共同語45中常用的稱謂詞為主,方言中的稱 謂詞為輔(由漢語方言造成的地區性稱謂使用差異,本文於第四章專門討論)。語料的來源範

43張金蘭,2012,「第二語言教學法的流派」。2012 年 3 月 5 日國立政治大學授課講義。

44張順桐,2012,〈對外漢語口語課詞彙教學探〉。《貴陽學院學報》,2012 年第 5 期(總 29 期)。

45「漢語共同語」由漢民族各大方言互相模仿所產生,為中華民族在語言上相互融合及包容性的文化特色,從古 代的雅言、通語到近現代的官話、國語、普通話、漢語等都為與「漢語共同語」異名同實之稱。共同語以溝通 為取向,並具融合性、全民性以及橋樑性三大特徵。共同語的演化動力乃是吸收方言與新詞的產生。參竺家寧 先生,2013 年 3 月 29 日於國立政治大學之授課內容。

48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編輯群,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臺北市:教育部,2007 年 12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研究方法探討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含了內容分析、比較研究以及問卷調查三種方法。下列逐項討 論說明:

(一)內容分析法

依林生傳(2003)54以及張紹勳(2004)55對內容分析法的討論,內容分析法是一種描述 性的質性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透過現有的資料來探討深層的意義,用以詮釋潛在的資料內 容。內容分析法的研究範圍可從顯著內容擴展至潛在內容的分析,該法除了對材料潛在意義 進行推理,也對相關理論訊息做系統性及客觀性的推理。內容分析法兼收採用定性及定量的 分析;定性研究針對的是蘊含的內容,定量分析則偏重的是表面的顯著內容。也就是說,內 容分析法是透過定量的技巧進行定性的分析,以推論材料內容的意義及背景因素。因此,內 容分析法的材料來源很廣,可以是問卷調查的統計資料、電視媒體、報章雜誌、新聞報導以 及廣播節目等。

內容分析法具有科學性、真實性、系統性、客觀性及效度,適用於語言學相關研究。由 於內容分析法重視系統性及客觀性的分類,研究者可根據研究設計之需求,蒐集不同來源的 材料進行研究。內容分析法是詞彙研究的基本方法,運用內容分析法定量與定性的研究特點,

不但能具體剖析詞彙的表面意義與隱含意義,更能全面的歸納與詮釋詞彙的特性。

(二)比較研究法

依張紹勳(2004),比較研究法是將兩種以上的現象,進行有目的性的比較分析,透過其 間的對照與探討歸納出差異點。比較研究時各方要有一些「共同的基準點」-以文化與社會 的比較研究來講,並非只是「同中求異」的比較,而是要配合「異中求同」的方式來加以比 較,在矛盾中求統一,才能更客觀的評比及了解差異現象。比較研究法一般分為橫向比較研

54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灣:心理出版社,2003 年 1 月 25 日初版。

55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 年 4 月 3 版 1 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量化的方式來描述,並對漢語稱謂詞的使用內容、頻率有所了解。另外,由於調查法實施過 程較具彈性,研究者也較容易控制調查情境與狀況,提高問卷調查的品質及回收率。

由於語言具有約定俗成的特性,本文以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探討稱謂詞的內容,研究材 料則以現階段的漢語稱謂詞使用情形為主,字辭典裡的稱謂詞為輔。本文將研究重點放在稱 謂詞的本體知識上,運用相關研究方法以及詞彙學理論,以詮釋、歸納及系統化漢語稱謂詞 的特點。基於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的適切性,本文選擇上述三種研究方法的依據為:(1)內 容分析法能客觀、全面、有效的將稱謂詞系統化;(2)配合調查研究法,可以彌補內容分析 法在信度上可能的不足,並能讓研究結果具有更高程度的客觀性;(3)比較研究法能具體的 呈現稱謂詞在不同地區、甚或不同語言使用差異上的問題。最後,依本文的稱謂詞研究結果,

建立對外漢語教學的稱謂詞系統,並提出以「語言與文化」為本的稱謂詞教學建議。

三、語料處理與研究程序

本文內容可分為「稱謂詞本體知識」與「教學應用」兩大層面。針對現代漢語「稱謂詞 本體知識」的研究步驟,可分成下列四個階段說明:

(1) 將所蒐集之現代漢語稱謂詞進行分類、定義,說明本文對稱謂詞的分類原則,並進 一步探討本文的稱謂詞分類特點。

(2) 運用內容分析法,以及與構詞法、類比法相關的理論知識,來分析歸納稱謂詞的構 詞形式、詞義與基本用法。

(3) 藉由問卷調查法,了解臺灣本地生的稱謂詞使用情形。

(4) 分類討論現代漢語稱謂詞的文化意涵,透過漢語稱謂詞使用現況中的特點,進一步 探討漢語的稱謂方式與漢民族文化思維的相關性。

(5) 將漢語方言中的稱謂詞納入漢語稱謂詞中來討論,以探討漢語稱謂詞在地區性上的 使用差異情形。

(6) 探討兩岸稱謂詞的使用差異情形。在前面第一、二項的研究內容中,針對稱謂詞的 構詞形式、用法,以及分類的討論結果,是本文接續討論兩岸差異情形的先備知識。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外,本文將以內容分析法為基礎,並同時運用比較研究法,來展開兩岸稱謂詞差異情形 的比較研究。

在對外漢語的「教學應用」方面,根據上面六項的研究內容與結果,歸納對外漢語稱謂 詞的教學重點與方法,建立對外漢語教學的稱謂詞系統並提出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