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語親屬稱謂詞中的文化特點

第三章 現代漢語稱謂詞的文化意涵

第一節 漢語親屬稱謂詞中的文化特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現代漢語稱謂詞的文化意涵

漢語稱謂詞研究可分成「內部結構」與「外部功能」兩方面來談。稱謂詞內部結構的研 究內容包含了稱謂詞的「詞形結構」以及「基本詞義」,本文第二章便是在探討稱謂詞的內部 結構。漢語稱謂詞的基本詞義可從稱謂詞的內部結構或字義中直接詮釋,也就是稱謂詞的表 面意義(Primary Meaning),但有些時候,稱謂的意義並不能直接從詞彙的表面結構去解釋,

而要剖析這類稱謂詞的背後的深層意義,必須要從文化的角度去詮釋,深層意義又稱為底層 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由於這些與文化有關的底層意義須透過與不同語境的搭配,才 能突顯稱謂詞字義以外的功能與文化特色,因此,本章所討論的內容可歸類為稱謂詞的「外 部功能」,這些外部功能都與漢民族的稱謂文化有關。

在討論漢語的稱謂文化之前,應先了解稱謂詞底層意義與文化的相關性

每個稱謂詞中

都包含著「表面」與「底層」兩種意義:「表面意義」即字面意義,一般可直接從字典中獲得 解釋;詞彙的「底層意義」顧名思義為較深層的意義,字典或辭典中對詞彙底層意義的詮譯 是非常有限。依趙英鈴、宋志平(1996)90指出,漢語稱謂詞中包含了七種詞義內容,即:概 念意義、內涵意義、指稱意義、情感意義、社會意義、風格意義以及修辭意義等七種。上列 的七種稱謂意義中,概念意義即為表面意義,其餘六項則為與文化有關的底層意義(相關詞 例,詳本文 1-3-2,頁 19)。不過,並非所有的稱謂詞都同時包含上述的七種意義,但可以確 定的是稱謂詞中必然包含表面意義,至於其餘六種意義則要視稱謂詞意義的豐富度而論。因 此,本章所討論的稱謂詞文化意涵也可以說是稱謂詞中的深層/底層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

第一節 漢語親屬稱謂詞中的文化特點

所謂「文化」是用來指一個族群在共同生活中日漸形成以及約定俗成的外在表現,它包 含了一個民族的語言習慣與生活方式。稱謂文化是語言文化表現的其中一種形式,透過一個

90趙英鈴、宋志平,1996,〈稱謂詞的詞義探討〉。《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6 年第 9、10 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沒有妻妾或嫡庶之分。不過,漢民族對「妾」的貶義及負面影響並沒有完全消失,關於這 一點,可以從「小三」這類詞的用法上看出端倪。「小三」稱謂的主要指稱對象為婚姻中的女 性第三者,連「小老婆」都稱不上(更多關於「小三」的討論,詳本文 2-5-6,頁 64)。

(四)男女有別

「男女有別」主要因古代中國勞動力來源(經濟來源)以男性為主,古代男性通常都要 負責養家活口,從自然經濟的觀點就能看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這種差異可從男性稱謂較女 性稱謂繁複的現象中看出,以家族中的稱謂詞來舉例說明-父親的兄弟有「伯」、「叔」之分,

父親的姐妹則以「姑」通稱-父親的哥哥稱伯伯、弟弟稱叔叔,父親的姐妹則概稱姑姑,這 種稱謂方式說明了對女性輩分與地位的不重視。由於現代華人社會的少子化現象,在現代漢 語親屬稱謂詞中,已分不出「男女有別」的明顯差異。關於這個現象,也可以從現代漢語流 行的「新稱謂詞」中看出來,例如:女強人、女漢子、女警、奶爸、家庭煮夫、家庭婦男。

這些詞例反應了現代社會中,男女的職業項目、工作內容及社會角色並無太大區隔,工作表 現也不相上下。

雖然目前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男女平權」,但是對於「男女平等」仍不是很能 認同。華人社會對「男尊女卑」固有的刻板印象,至今還是沒有完全消除,這種現象並非刻 意去規範語言就可以改變。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關聯,且「語言使用」與「文化內涵」的決 定權來自於大多數的人民。男女之間存在著客觀條件的不平等,漢民族千百年以來的傳統文 化思維,也並非短時間內就能完全改變。例如:「小三」大部分時候是指介入別人婚姻中的女 性,對婚姻不忠的男性卻不會被稱為小三。另外,現代漢語中仍有很多以「婦」為詞尾,且 對女性帶有貶義的稱謂或名詞,卻不常見以「夫」為後詞素的貶意稱謂詞,例如:懶婦、悍 婦、妒婦、醜婦、惡婦、怨婦、潑婦、蕩婦、情婦、妖婦、娼婦、長舌婦。

現代漢語親屬稱謂中的文化現象,已明顯隨著社會生活而有所改變。依本文觀點,與「夫 妻有別」有關的稱謂,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不過對宗親制度以及親屬稱謂的「內外之 分」,仍舊非常重視;「長幼有序」以及家族中的輩分問題,主要是對近親稱謂才要求比較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學或強調被稱者與關係人的關係時使用。從上述的「從他稱謂」中可以看出,長輩想要強 調的是聽話者與關係人的關係,讓聽話者可迅速聽懂說話者正在指稱的對象是誰,也可以說 是上對下「稱謂教育」的一種體現。

(三)以親屬關係自稱的稱謂文化

在現代漢語的實際使用情形中,有以親屬關係自稱的稱謂習慣,這類稱謂方式主要為長 輩對晚輩的自稱,常用的如: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阿姨、叔叔、奶奶。這些可用來當 成自稱詞的親屬稱謂都為雙音節詞,且大部分是長輩對幼小兒童的自稱習慣,而這種自稱形 式是說話者借用聽話者對自己的稱呼方式來自稱,以強調兩者間的親屬關係。如:母親對幼 小的孩子說「時間快來不及了,媽媽下次再買給你」。以親屬關係詞自稱的稱謂方式強調的是 稱謂教育、相互關係與自我價值的提高。透過此種自稱方式,長輩往往渴望表達的是對幼小 兒童的關愛,同時強調自我的身分及與晚輩的相互關係,在西方國家並沒有諸如此類的用法。

(四)親屬稱謂結構中的文化表現

由前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詳本文 2-6-2,頁 68),在臺灣本地生圏的常用親屬稱謂中,

重叠形式的雙音節稱謂詞已有轉變為單音節的狀況,另外,「老」前綴在親屬稱謂詞中的使用 率也頗高。依本文觀點,上述親屬稱謂的「音節」與「詞綴」現象並不限臺灣地區的本地生 圏,透過新聞或電視媒體即可知道在大陸地區的親屬稱謂也有與台灣地區類似(或相同)的 使用狀況。

由於近代以來的社會與文化現象,親屬稱謂詞也漸漸產生了稱謂方式上的轉變,很多重 叠式的雙音節稱謂詞都有它們在使用上的限制。以「父親」稱謂為例:現代臺灣學生對父親 的稱謂方式有「父親」、「爸爸」、「爸」、「老爸」四種,而這四種稱謂的使用方法以及所表達 的情感意義並不相同。基本上,在現代漢語的實際使用情形中,會使用「父親」的都是在較 正式場合或是為書面形式的用法;「爸爸」稱謂一般都當為背稱或尊稱來使用,因此也越來越 多人在正式場合或書面形式中使用「爸爸」稱謂;單音節詞「爸」主要用於兒女面稱父親,

它也是青少年或年輕人最常用的父親稱謂方式,稱呼較熟識的人的父親也可以用「爸」,單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節「爸」稱謂體現的是較為隨性且不拘謹的相互關係;「老爸」稱謂中帶有前綴「老」,使「老 爸」比「爸」稱謂顯得更為輕鬆但又不失親近,表示兒女與父親亦親亦友的關係。其他稱謂 如:老哥、老姐、老妹、老弟等都與上述父親稱謂有著相同情況的稱謂用法。

漢語稱謂在看似講求簡單化的現況,卻仍隱含著層層不同的文化意涵,單單只是一個「父 親」稱謂中就包含了多種形式的稱謂方式與文化意義,而對外漢語教科書裡的稱謂詞通常只 有一種,因此才會導致外籍生在使用漢語稱謂時出現「怪怪」的現象,可見稱謂所蘊含的文 化意義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層面。

綜上所述,漢語親屬稱謂中的文化意涵可重新定義為兩大部分,首先是從古至今被保留 的舊文化元素,其次是由現代的社會現象所產生的新稱謂文化。現代漢語親屬稱謂中的新興 文化要點有:(1)由泛化現象表現的禮貌原則;(2)由從他的稱謂方式中所體現的稱謂教育;

(3)音節數與詞綴現象中「親疏遠近」的相互關係。在相同的指稱意義下,稱謂的詞形差異 代表著不同的內涵意義、情感意義與社會意義,而稱謂詞在與不同語境的搭配下,也會產生 不同的風格意義與修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