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福利與「住宅及福利委員會」

第四章 我國公務人員之福利措施及其轉型

第五節 創新福利與「住宅及福利委員會」

由於福利互助制度面臨上述問題,人事行政局成立專案小組,並邀集相 關單位集思廣益積極研究,將從法制面、制度面等詳作評估,並廣納中央公 教同仁之意見後,決定停辦。對於全體公教人員應有之權益,將給予充分的 維護及保障。

五、兩性工作平等法為福利服務加分

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意識的抬頭,實為近數十年來最重要之社會風潮之 一。1960 年代以來,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思潮在歐美國家蔚為風潮。性別 不僅成為婦女/性別研究的核心課題,同時也是對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的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挑戰。而在台灣,自從呂秀蓮於 1970 年代揭櫫「新 女性主義」,加上 1990 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婦女運動,其所造成的顯著影響 就是「兩性平權意識」於社會各層面的深入。於工作職場部分,除同工同酬、

兩性平等之要求外,社會各界也開始廣泛要求企業必須對女性員工的特殊性 需求,提出因應方案與配套措施。

面對兩性平權思潮,我國政府為保障兩性工作權之平等,政府自九十一 年三月八日起實施兩性工作平等法,該法規定給予女性生理假、產假、陪產 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等項。另員工 250 人以上之機關,應設置托兒設施 或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受僱者親自哺乳者給予哺乳時間,並設哺乳室。此 等措施於政府各機關而言,亦屬公務福利措施之一,此法明令各機關應照章 辦理,並由主管機關宣導、派員檢查,俾資落實,堪稱既消除性別歧視,又 為公務福利增加服務措施。

第五節 創新福利與「住宅及福利委員會」

前一節我們已討論我國現行公務人員福利措施之問題,在第四節部分,我們 將討論「創新福利」的概念。之前已提及,由於客觀經濟情勢的改變與政府預算

的緊縮,逐漸壓縮政府給予之各項福利措施之空間。然而,如同第一章部分所言,

對公務人員給予適當之福利仍有其必要性。此外,隨著社會之變遷與科技之轉 變,許多福利措施亦開始出現通盤檢討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因應新時代福利措 施的變革、回應福利措施革新的挑戰,也順勢成為當務之急。而「創新福利」之 概念,因此被提出作為新世紀福利措施之因應之道。

一、福利多元主義的興起

社會福利思想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然西方福利國家乃是於 20 世紀的 1960 年代到 70 年代中期才逐漸發展成熟。此段期間全球經濟持續繁榮,人 民生活水準逐步提高,社會觀念自由開放,而政治選舉提升了少數民族、婦 女、殘障人士和其他人的民權和社會權利。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社會的不平 等問題,經濟的發展使人們也願意支持福利計畫以改善公民權利和就業機 會。

於此同時,歐美國家繼續擴張福利計畫,例如通過職業培訓、就業補貼 以及放寬病假和工作法規等配套措施擴大了對失業或未充分就業人員的援 助。而在美國,所謂的「大社會計畫(the Great Society)」的推出,也符合 全球福利發展的趨勢。「大社會計畫」包括職業培訓、糧食券(food stamp)、

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精神健康以及社會服務等,對少數民族與社會邊緣人 產生了積極且正面的影響。

福利國家的緊縮與 1970 年代的石油危機息息相關。1970 年代初期的石 油危機標誌著全球經濟長期成長的結束。由於經濟情勢的衰退,西方各國政 府不得不透過大肆舉債的方式,以維持國家的預算支出與正常運作。擴張性 的財政政策,在 1980 年代開始出現了危機。各國政府莫不被龐大的債務壓 力逼得喘不過氣,而過渡舉債的結果,也間接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 果,福利國家的概念因此開始被廣受批評。

於福利國家危機的背景下,在對福利國家的批評中,福利多元主義理論

(welfare pluralism)因此出現。福利多元主義理論有時也稱混合福利經濟

(the mixed economy of welfare),其於 1970 年代起在社會政策領域中扮演

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西方社會政策領域中,福利多元主義主要指福利的 規則、籌資和提供由不同的部門共負責任,共同完成。從社福體系觀點看福 利多元主義概念,其強調的是福利的多元分工,國家、社區、甚至家庭與個 人都是福利的提供者。也強調福利的商品化概念,即鼓勵私人提供福利服 務,顯現民間參與的重要性。是以,由政府獨力擔負福利服務提供之責任的 論點已經不符合現實,福利多元主義主張由非正式部門、志願部門、商業部 門及政府部門等共同來承擔服務輸送的責任,並透過分散化與參與兩個行動 概念來協助四部門合適地承擔福利責任,使人民能普遍享受及參與各部門所 提供的福利服務,提昇生活品質,並避免福利國家的危機(莊惠娟,1998)。

近年來,在歐美等不同地區盛行福利多元主義的概念,主要是回應福利

「國家」獨大的缺失。其中政府功能的扮演,從福利的提供與管理支配性角 色,走向分散式多元的福利輸送體系,此趨勢改變了向由政府擔任主導的角 色,並輔以「福利多元主義」之觀點,推動民間非營利與營利部門的服務提 供。

而在台灣,1990 年代中期開始,為因應台灣社會所呈現多元的面貌,

以及基於特定政策推動的目的,政府亦開始出資成立各式各樣的基金會。就 基金會成立年代而言,在一千六百家左右的基金會中,成立於 1950 至 1986 年約占總數三成,而 1987 年以後成立的基金會高達六成三(蕭新煌 1999、

8)。顯見,以人民自我意識因應社會的實際需要而發起組織「非營利性質」

的團體,與政府福利機構及營利部門合作,一起遞送福利服務等的現象已顯 為趨勢。公教福利方面也迎合公務人員協會法及志工服務法施行,開展結合 各級公務人員協會及志工服務團隊、推動民間營利與非營利部門的服務提供 及開創訓練進修、舉辦各項藝文研習,康樂、聯誼及展演、競賽等文康活動,

以多元化之福利措施,鼓舞工作士氣。

二、創新福利的原則

福利服務受重視的程度已日益增加,公教人員對福利之需求亦趨多元,

但政府的財源有限,為因應此種需求與蛻變,公務福利制度允宜投入更多心 力,秉持下述原則來擘劃,才能提升福利服務的品質(蔡祈賢,2003)。政

府相關部門因此提出「創新福利」之概念,以滿足新世紀、新時代國家公務 體系之需求。簡單來說,所謂的「創新福利」即是引入企業績效管理之概念、

結合民間與社會資源,秉持經濟效益之原則來使用政府之公務人員福利措施 預算,達成以最低成本、獲致最大功效之福利措施。此外,更能進一步獲致

「有效統整福利資源,提供優質福利服務。強化基金管理,以應福利資金需 求。完善宿舍管理制度,以利機關人力調配。辦理全國公教員工房屋貸款,

協助解決公教人員居住問題。活絡文康休閒活動,增進政府團隊工作活力」

之施政願景。而創新福利的原則,可歸結為以下數點:

(一)、有效統整福利資源

私人企業間的經營策略聯盟,以及相互合作已是十分普通的現象,亦是 在激烈競爭市場中求生存的有效手段。而在政府部門各機關本身各有其施政 目標與業務特性及其相對的有限資源,如能彼此協調加強合作,不僅在業務 上可以互補長短加,增強對民眾服務,提高施政績效,進而各蒙其利,更可 擴大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公教人員的福利服務方面,未來應加強與其 他部會、地方政府機關、私人企業、民間團體協會合作,以發揮政府各機關 一體之團隊精神;促使各項資源能獲得統整,將有限經費作最大效用的發 揮,為公教員工提供更多更好的福利服務措施。

(二)、受益者付費

為滿足員工在各方面多元的需求,現代的福利服務,不僅項目不斷增 多,且服務層次亦逐步提升,由物質發展到心靈、由個人擴及家庭眷屬、從 工作時間延伸到工作時間外、由集體活動兼及個別需求。有人把多樣化的福 利措施稱之為「自助餐式計畫」(cafeteria plan),意指福利措施像自助餐一 樣,供員工依其需要選擇,同時遵守「使用者付費」原則,以維持權利義務 平衡(趙其文,1996)。如此才能使福利服務,不受制於機關組織現有財源,

而能永續規劃經營,並充分滿足員工個人需求。

(三)、儘量利用例假日辦理文康活動

根據一項對公務人員的調查顯示,多數公教同仁最歡迎在上班時間參加 文康活動;但根據民眾及輿情反應,上班時間舉辦文康活動,難免縮短為民

服務的時間及影響服務成效。我國自九十年一月一日起已全面實施週休二 日,公務人員有更多的休閒時間,為免影響國家競爭力,倡導公務人員利用 週休從事正當休閒活動,各機關儘量利用例假日舉辦文康活動,鼓舞公務人 員親子一同參與,似乎是兩全其美的選擇。

(四)、各項活動與終身學習相結合

新世紀的社會是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然來臨,公務人力的終 身學習是促進人力資源發展、強化組織競爭優勢的重要策略。其學習內容包 括終身教育、終身運動、終身思維,亦即各種文康活動均屬終身學習的範疇,

各機關舉辦活動時可增加學習觀摩的設計,使員工在週休時間裡能增加學習 內涵,寓學習於休閒生活中,逐漸擴增累積自己的知識,以增加公務生產力。

各機關舉辦活動時可增加學習觀摩的設計,使員工在週休時間裡能增加學習 內涵,寓學習於休閒生活中,逐漸擴增累積自己的知識,以增加公務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