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五」計畫前中國能源發展政策及目標

在文檔中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分析 (頁 56-61)

第二章  中國能源發展背景

第四節   「十五」計畫前中國能源發展政策及目標

(1981-1985)

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是使全國工 (1986-1990)

進一步為經濟體制改革創造環境,

  活

「八五」計畫 (1991-1995)

總的要求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 (1996-2000)

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

http://www.ndrc.gov.cn/fzgh/ghwb/gjjh/t20050613_7523.htm(2011 年 5 月 13 日檢

視)。 

 

 

        在「六五」計畫前,中國受到文化大革命影響,鐵路、交通及生產設備遭受 破壞,國家經濟發展陷入停擺。直到 1978 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對內經 濟改革,對外門戶開放」政策後,經濟發展情況才有轉變。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經 濟發展近乎停擺,而此時的中國急需資金建設,因此以石油換取外匯。1978 年 2 月,中國在與日本簽訂「中國和日本長期貿易協定」,希望以石油輸出,來換取 日本的產業技術,而日本則從中國獲得石油,可降低自 1973 年石油危機以來,

中東政局動盪下日本所承擔的能源風險。另外就是與在國際戰略上能牽制印度的 巴基斯坦,以及在意識形態上共同反美的古巴,這中國與兩個國家之間是以石油 換取其他物資的方式,而非換取金錢或技術。此時期的能源政策幾乎是為了經濟 發展需求與維繫外交,無論是創造外匯、換取技術或是以油易貨,在能源政策的 目標是訂出生產目標,希望能創造更大能源生產。 

        從 1981 年至 2000 年,這段時間前半段的主要領導者是鄧小平,1992 年之 後則為江澤民。因此,若以領導者來劃分時期,「六五」時期至「八五」時期的 主要能源政策大多是訂出生產目標然後在計畫期限內去達成,但從「七五」計畫 之後,在能源發展的目標中增加要減少能源使用的目標,中國節能概念也從「七 五」計畫後開始出現。這段時期內的國家發展目標則是以經濟發展為主,配合「三 步走」97政策要提高中國國家生產總值,擺脫貧困使人民溫飽。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跨快速發展,能源消耗量迅速上升,其中石油消費的 增幅最大,1993 年中國也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這也導致中國逐漸改變對於自給 自足的能源目標,並開始將境內能源缺口部分轉向國際,希望藉由國際市場來解 決國內能源的供需問題。而此階段的「九五」計畫中也能看出不同於過往的五年        

97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部署。具體為:第一步到本世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 比 1980 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 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及全國各族人民奮鬥的總目標。 

 

計畫,僅針對能源的生產總量做出預期規劃,但是不再對各項的能源規定明確地 產量。在「九五」時期的能源政策中,首次出現要調整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以 及能源建設以電力為中心,以煤炭為基礎,加強石油天然氣的資源勘探和開發,

積極發展新能源,作為能源的發展目標。這樣的策略目標顯示中國在經濟發展下 電力吃緊的現象,而煤炭作為主要能源則是長期不變的狀態。但是石油與天然氣 在這階段已不敷使用,雖然仍舊持續探勘開採境內的石油與天然氣,但自此之後 石油與天然氣的缺口都必須依賴國外進口。 

 

        1989 年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同年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領導班子正 式接替,天安門事件發生後,中國的國際形象與外交環境陷入低迷。而 1991 年 8 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樹到訪中國,日本率先西方各國與中國重新來往,逐步解 除中國與西方國家間的外交困境。從中國角度來看,天安門事件後受到國際壓力 以及被排除於世界之外,讓中國政府體認到這不僅不利於未來經濟的發展,更可 能危及政權存續。98九十年代開始,國際間興起一股環保風潮。1992 年 5 月在紐 約聯合國總部通過,1992 年 9 月聯合國有 154 個會員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 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99在中國的五年計劃中,雖在「九五」計畫前已有節 約能源的概念,但是「九五」計畫將節約能源放置首位,也開始注重能源生產與 消費結構的調整,對於國際環保風潮亦有所呼應,此舉也並有助改善中國形象。

爾後,中國政府在 2006 年哥本哈根會議前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單位 GDP碳排放量以2005年為基準要達到減排40%-45%,並把該指標納

       

98  邱昭憲,「中國崛起的國際制度參與—多邊安全制度影響國際合作行為之檢視」,遠景基金 會季刊,第十卷第一期( 2009 年 1 月),頁 146。 

99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編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8 年 8 月,

http://www.tri.org.tw/unfccc/download/unfccc_c.pdf (2011 年 5 月 17 日檢視)。 

 

入強制性的國民經濟發展綱要中。100 

       

天安門事件後,中國積極參與世界組織,並以「新安全觀」及多邊主義反制

美國霸權與單邊主義的有效方式,同時增強中國在區域或全球層次的影響力,有 助於轉化中國過去的負面形象。101而 1990 年代,中國開始試圖扮演負責任大國 的相關作為,同時也顯現在能源政策上,其中又以節能減碳的方式較為明顯。 

       

100  張展鵬、蔡玉高、蔣芳,「後哥本哈根時代中國踐行承諾力促節能減排」,新華網,2010 年 7 月 3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7/03/c_12294100.htm(2011 年 5 月 17 日檢視)。 

101  邱昭憲,「中國崛起的國際制度參與—多邊安全制度影響國際合作行為之檢視」,遠景基金 會季刊,第十卷第一期( 2009 年 1 月),,頁 150。 

 

 

在文檔中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分析 (頁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