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回顧

在文檔中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分析 (頁 20-32)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中國承受來自國際的壓力。212009 年,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上以具體的 數據承諾在 2020 年將減少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2  這項承諾將考驗中 國在未來能源政策制定上,如何有效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未來中國在經濟發展帶動下能源需求亦持續看漲,對此中國提出的能源相關 政策為何?而中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對於能源政策的目的有何不同之處?其次,

在取得與輸送進口石油過程所產生的問題中國政府如何在未來克服。最後,在煤 炭發展方面,關於環境保護等問題要如何由內部來減低環境危害以及降低二氧化 碳排放? 

 

貳、研究目的 

 

        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成長帶動能源需求,1993 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為 保障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中國須維護能源安全無虞,依 Daniel Yergin 能源安全 之定義是專注於供給層面,但中國能源安全問題除在供應層面外,還有哪些因能 源所引起的重要問題?由於能源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國在能源發展過 程中,其發展背景與政策動機為何?在 2000 年之後中國能源總體消費成長更為迅 速,除了在世界積極尋找油源之外,中國對於內部能源消耗與組織結構的部分有 何種改革策略,其政策具體內容為何?在認知到進口趨勢已不可避免,中國要如 何確保進口能源的供給無虞,以解決「麻六甲困境」所造成的能源運輸問題。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1  IEA,”Key Would Energy Statistics 2010,” IEA, October, 2010, P. 50, 

http://www.iea.org/textbase/nppdf/free/2010/key_stats_2010.pdf(6 May 2011). 

22  宋盈,「中國減排目標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帶來新動力」,新華網新聞,2009 年 12 月 6 日,轉引自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9-12/06/content_1481261.htm(2011 年 8 月 7 日檢視)。 

 

 

壹、 安全研究範圍擴大 

 

安全理論的發展在二戰之後,國際關係對於國家安全觀點的論述,已由過去 的國家中心轉移至國際層級,原因在於國際間的情勢與各國往來互動上,與過去 有著相當大的差異。許多跨國性的問題與危機已非單一國家能夠獨立解決,部分 災害影響的範圍更超出國家固有的領土思維。無論是天災,例如:環境汙染、氣 候暖化、禽流感等…;抑或人禍,例如:跨國性犯罪、甚至恐怖攻擊等…。這些 因為時代變遷而引起人們注意的危害,是需要世界各國一同因應與面對的。而安 全的維繫在於威脅安全因素的排除,相較於過去安全的確立,只要單純地排除來 自外部的威脅,今日的威脅的來源更顯複雜。尤其,冷戰後興起對於非傳統安全 的討論,主要受到冷戰體系解構及全球化程度加速發展,兩項背景因素的影響。

23因此,安全觀念由傳統安全擴大至非傳統安全的改變,是受到了大結構變遷的 影響,也回應了現實環境因素的改變。

安全問題一直是國際關係研究的核心之一,尤其人類在經歷二次大戰的慘痛 教訓之後,討論安全的層次逐漸由戰前的國家中心擴大至國際領域。24相較於冷 戰時期國際體系的架構下,現實主義居於主流地位;而後冷戰時期,雖然局部地 區仍舊殘餘著冷戰結構下的陰影,但整體上國際情勢已有所轉變。在全球化程度 日益增加的過程中,各國間的互賴程度也相對提高,同時對於安全的威脅也越趨 多元化,並促使非傳統安全研究迅速成長。25

安全是一種抽象概念,如何定義安全是一道難題。學者Arnold Wolfers提出 安全的定義係指,安全具有主客觀上兩種意涵,客觀上安全是一種狀態,即不受        

23  王崑義,「非傳統安全與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6 卷第 2 期(2010 年 6 月),頁 6-7。 

24  楊永明,國際關係,(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頁 160。 

25  楊永明,國際關係,(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頁 243。 

 

現實狀態下任何的威脅或侵害,其既有價值亦不存在威脅;在主觀的安全認知 中,是對現實狀態下威脅或侵害的認知,而現實中亦不感受到既有價值會受到侵 害的恐懼。26但這樣的定義仍未清晰的指出安全主體與既有價值為何?27學者劉復 國認為,安全在定義上仍是模糊不明確的,只能以簡單概念敘述之,其內容如下:

「安全是一個主體(區域、國家、團體和個人)為維護其存在價值(內部)與人民個 人福祉,使免於受到外部(包括源於國內、外)威脅的能力」。28換言之,這樣的安 全概念是指安全的維繫是建立在免於威脅狀態之上。然而,威脅常伴隨著安全主 體的不同亦有所不同,例如:安全研究所指涉的主體受到現實主義的影響,但國 家安全不等同於人民安全,甚至相互牴觸,這樣的議題在過去並未受到足夠的討 論。29

學者Richard H. Ullman認為,傳統的安全觀念非但過於狹隘,且忽視了非軍 事與來自國內社會的潛在威脅,如果僅僅依照傳統安全的觀念只著重於軍事方面 的威脅,如同四十年代美國政府在國家安全的定義上的侷限,在各國競相強化軍 事能力的情況下,所導致的結果將不是零和賽局(zero-sum game),而是呈現負和 (negative-sum)的結果,這將造成更大的安全威脅。30而學者Jessica T. Mathews更 進一步指出應擴大安全的概念,從傳統關注於軍事安全的範圍,擴大納入資源、

環境與人口等問題。31換言之,對於傳統安全所包含範圍應予以擴大,並應包含 非軍事、非傳統的安全考量,才能滿足當前的安全需求。

       

26  Arnold Wor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s: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Baltimore: John  Hopkins Press, 1962), p. 150. 

27  陳牧民,國際安全理論—權力、主權與威脅,(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頁 17。 

28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  亞太安全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 2 期(1999 年 2 月),頁 24。 

29  陳牧民,國際安全理論—權力、主權與威脅,(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頁 18。 

30  Richard H. Ullman,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8, No. 1(Summer/1983),PP. 

129~132. 

31  Jessica T. Mathews, “Redefining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Vol. 68, No. 2(Spring/1988),PP. 162~177. 

 

從安全議題的重心從傳統安全擴大到非傳統安全的過程中,非傳統安全議題 的討論在冷戰後期興起,受到普遍的重視,主要受到冷戰體系解構及全球化程度 加速發展,兩項背景因素的影響:32首先、在冷戰後國際情勢的變化下,國際結 構二極結構轉向了多極化的發展,使得軍事上的威脅相較冷戰時期一觸即發的決 戰態勢有所趨緩,安全的疑慮不再只注重軍事層面,而是來自各種層面,包括內 部性及跨國性的威脅。其次,在後冷戰時期,國際間的交流比過去頻繁,不論是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科技等方面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強化了國家間相互依 賴的程度。33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全球性的問題也相應而生,舉凡環境汙染、嚴 重傳染性疾病、人口增長、人權問題、愛滋病、難民等問題,已跨越國家界線,

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34

過去安全研究以國家的中心,並著重於軍事安全層面已有所改變,而發展至 今不僅逐漸擴大領域範圍,研究之主體亦有所發展。特別過去安全研究受限於安 全研究的主體混沌不清,因此及安全研究的範圍與安全研究的主體成為新的探討 方向。

而非傳統安全的種類上大致包含:恐怖主義、毒品走私、嚴重傳染性疾病、

海盜活動、非法移民、環境安全、金融危機與資訊安全等。35而能源安全的重要 性則是在兩次能源危機中被突顯出來,人們意識到在缺乏能源穩定供給的情況 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及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36換言之,能源安全屬於新興的 安全議題。

       

32  王崑義,「非傳統安全與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6 卷第 2 期(2010 年 夏季號),頁 6~7。 

33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中國大陸研究,第 46 卷第 6 期(2003 年 11、12 月),頁 80~82。 

34  朱蓓蕾,前引文,頁 84。 

35  楊永明,前引書,頁 243~245。 

36  楊永明,前引書,275。 

 

因此,安全議題在二戰後突顯了傳統安全觀的局限性,而二戰後傳統安全觀 點面對新興安全威脅亦有捉襟見拙之感,同時非傳統安全在冷戰後期受到了更多 的重視。在面對許多新興威脅,特別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上,這些單一國家無法 自行解決的難題,透過跨國或國際間(多邊)的合作,尤其在國際間(多邊)的合作 更成為因應新興威脅的重要方式。

貳、國際局勢判斷與經濟發展需求下中國國家安全考量的變遷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受限於國際冷戰架構,以及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民主國家 的對立,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極少交流往來。隨著冷戰結束,國際 情勢的轉變,加上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與世界的經貿往 來逐漸熱絡,全球化的程度加深的情況下,中國外交政策也出現調整。在政策選 擇上做出改變極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於領導人對於外界環境的判斷上,並從而 選擇符合當前國家利益的政策。鄧小平認為國際局勢已經和緩,短期之內不會有 大戰發生的判斷之下,追求經濟發展成為首要的目標。

關於中國對於安全考量的變化,學者秦亞青從 1949 年以來劃分為四個時 期,並且分別由不同時期的內、外部因素,分析影響領導者對國家安全利益的認 知變遷(2006:100-107):37第一階段:1949-1969,中共建政到 1969 蘇聯入侵珍 寶島和尼克森(Nixon)出任美國總統;第二階段:1969-1982,中蘇珍寶島戰役至 中共十二大會議宣布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第三階段:1982-1996,從中共十二大 至 1996;第四階段:1996-,中國提出新安全觀至今。

       

37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國家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三個假設」,牛軍主編  , 中國學者看世界 4—中國外交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 年),頁 87‐108。 

 

 

1969-1982 中蘇珍寶島戰 役—中共十二大 會議宣布獨立自 主外交政策

1982-1996

從中共十二大至 1996

(1)1972 年 Nixon 訪中。

 

http://www.wxyjs.org.cn/GB/186517/11364994.html (2011 年 5 月 8 日檢視)。 

 

的思維已有所轉變。改革開放後,快速的經濟成長成為政治上的優先考量,也唯 有保持經濟飛速成長才能避免失業人口產生動亂的可能。43從鄧小平對國際局勢

的思維已有所轉變。改革開放後,快速的經濟成長成為政治上的優先考量,也唯 有保持經濟飛速成長才能避免失業人口產生動亂的可能。43從鄧小平對國際局勢

在文檔中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分析 (頁 20-32)